正在阅读:

格力手机申请声纹识别专利,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格力手机申请声纹识别专利,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性价比太低、且亮点太少,或许是格力手机很难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原因。

文|三易生活

自2018年手机市场增长趋缓、整个行业进入“内卷”周期后,在马太效应之下,头部厂商如今已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也使得中小厂商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捱,以至于不少品牌都已消失。

但就在外界认为许久没有声音的格力手机也会默默倒下时,4月13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格力电器、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语音解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4387968A。

申请专利就意味着格力手机的研发可能还在持续,这一业务并未完全停滞。事实上,董明珠在今年年初举行的格力股东大会上关于手机业务就曾表示,还会“坚持做手机”,并且格力做手机不简单是为了抢手机市场,而是根据自身家电业务做的规划。然而从2015年的格力手机1代,到去年11月的大松G7,在6年的时间里格力推出了至少6款机型,但没有一款能够在市场上掀起涟漪。

性价比太低、且亮点太少,或许是格力手机很难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格力进入手机行业是在2015年,但是这一时期手机行业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同时也处于4G换机潮红利的尾声,作为新入局者的格力在没有天时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砸钱这一“大力出奇迹”的策略。

初代格力手机与同世代的产品相比,几乎是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而到了去年11月的大松G7,则使用了与魅族18相同的闻泰公模,搭载的是高通骁龙870,三摄也是常规的6400万像素主摄+800万像素超广角+200万像素人像摄像头,但价格却到了2959元。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格力手机的症结,就在于市场份额太低导致其在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太弱,物料成本远胜友商,同时作为“others”的格力手机也很难拥有品牌溢价,所以结果就是产品性价比太低。如果格力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当一项业务不说持续投入6年、就是6个月没有成效,甚至在行业内几乎“查无此人”,最终的结局或许都是被“优化”。

只不过作为一家制造业公司,格力其实有着不得不死磕手机业务的缘由。在智能家居、物联网逐渐完成商业化落地时,智能手机被认为天然有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的可能,用手机串联旗下的IoT生态已经是小米、华为等头部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而格力自然也希望格力手机能够成为串联其家电产品的武器,在智能家居实现万物互联的情况下能够有所作为。所以如果此时丢掉手机业务,也就意味着可能丢掉了未来智能家居入口的话语权。

但格力此前做手机的策略已经被市场证明是失败的,然而在性价比背后的议价能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借助一些特色功能来吸引部分消费者,早已是中小厂商常用的破局之道。所以这一次,格力似乎选择了目前在手机行业极为罕见的声纹识别技术。

根据此次公布的专利摘要信息显示,在该这一专利中,声纹识别与目标文本识别相对于面容识别和指纹识别来说较为简单,因此通过声纹与目标文本来解锁设备,可以避免出现现有技术中面容和屏下指纹难以识别,从而导致设备解锁失败的情况,并确保解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便利性。

目前,手机行业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实只有两大流派,即iPhone坚持的Face ID人脸识别以及Android阵营的指纹识别,声纹识别技术则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声纹识别并不等于语音识别,前者是个性识别,是通过提取语音中的声纹特性来判断说话的人是谁,也就是解决“谁在说话”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共性识别,判断的是说话的内容,解决“说了什么”的问题。

对着手机说一句话就能解锁、甚至进行支付,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卖点,但主流手机厂商并未使用这一技术显然是有所顾虑的。

从技术方面来说,声纹识别的门槛很高。为了避免出现“安静!吵到我用tnt了”这样的尴尬,高精度的声纹识别需要具备准确捕捉到复杂声学环境下用户声音的能力。谷歌与亚马逊等公司在智能音箱上使用的方法是定向人声分离,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搭配声纹识别编码器,来准确捕捉目标用户的声音,再辅以出色的端点检测模块(VAD)判断声音的起点和结束点,最终实现声纹识别。那么问题来了,格力有媲美这两家互联公司的技术能力吗?

即便格力的研发团队突然间就获得了这样实力,但声纹识别在智能手机上的阻碍还不止技术。谷歌为什么不在Pixel系列机型上使用声纹识别呢,三星为什么在Galaxy S4时代使用这一技术、到了如今的Galaxy S22系列却又没有了呢?其实用“安全”二字就可以解释。

声纹识别技术的局限性就在于假冒声音攻击,而想要避免录音重放、语音合成,还是波形拼接攻击,前提都是活体检测。3D面部识别和指纹识别都可以做到生物识别和活体检测同时完成,但声纹识别暂时还很难同时且无感完成这一点,并且在验证声纹的同时还需要验证内容的方法,显然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换句话来说,声纹识别如今的缺陷就是技术门槛高,同时安全性无法妥善解决。所以如果格力选择声纹识别作为差异化的产品卖点,或许距离做成手机又远了几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格力手机申请声纹识别专利,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性价比太低、且亮点太少,或许是格力手机很难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原因。

文|三易生活

自2018年手机市场增长趋缓、整个行业进入“内卷”周期后,在马太效应之下,头部厂商如今已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也使得中小厂商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捱,以至于不少品牌都已消失。

但就在外界认为许久没有声音的格力手机也会默默倒下时,4月13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格力电器、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语音解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4387968A。

申请专利就意味着格力手机的研发可能还在持续,这一业务并未完全停滞。事实上,董明珠在今年年初举行的格力股东大会上关于手机业务就曾表示,还会“坚持做手机”,并且格力做手机不简单是为了抢手机市场,而是根据自身家电业务做的规划。然而从2015年的格力手机1代,到去年11月的大松G7,在6年的时间里格力推出了至少6款机型,但没有一款能够在市场上掀起涟漪。

性价比太低、且亮点太少,或许是格力手机很难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格力进入手机行业是在2015年,但是这一时期手机行业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同时也处于4G换机潮红利的尾声,作为新入局者的格力在没有天时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砸钱这一“大力出奇迹”的策略。

初代格力手机与同世代的产品相比,几乎是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而到了去年11月的大松G7,则使用了与魅族18相同的闻泰公模,搭载的是高通骁龙870,三摄也是常规的6400万像素主摄+800万像素超广角+200万像素人像摄像头,但价格却到了2959元。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格力手机的症结,就在于市场份额太低导致其在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太弱,物料成本远胜友商,同时作为“others”的格力手机也很难拥有品牌溢价,所以结果就是产品性价比太低。如果格力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当一项业务不说持续投入6年、就是6个月没有成效,甚至在行业内几乎“查无此人”,最终的结局或许都是被“优化”。

只不过作为一家制造业公司,格力其实有着不得不死磕手机业务的缘由。在智能家居、物联网逐渐完成商业化落地时,智能手机被认为天然有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的可能,用手机串联旗下的IoT生态已经是小米、华为等头部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而格力自然也希望格力手机能够成为串联其家电产品的武器,在智能家居实现万物互联的情况下能够有所作为。所以如果此时丢掉手机业务,也就意味着可能丢掉了未来智能家居入口的话语权。

但格力此前做手机的策略已经被市场证明是失败的,然而在性价比背后的议价能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借助一些特色功能来吸引部分消费者,早已是中小厂商常用的破局之道。所以这一次,格力似乎选择了目前在手机行业极为罕见的声纹识别技术。

根据此次公布的专利摘要信息显示,在该这一专利中,声纹识别与目标文本识别相对于面容识别和指纹识别来说较为简单,因此通过声纹与目标文本来解锁设备,可以避免出现现有技术中面容和屏下指纹难以识别,从而导致设备解锁失败的情况,并确保解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便利性。

目前,手机行业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实只有两大流派,即iPhone坚持的Face ID人脸识别以及Android阵营的指纹识别,声纹识别技术则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声纹识别并不等于语音识别,前者是个性识别,是通过提取语音中的声纹特性来判断说话的人是谁,也就是解决“谁在说话”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共性识别,判断的是说话的内容,解决“说了什么”的问题。

对着手机说一句话就能解锁、甚至进行支付,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卖点,但主流手机厂商并未使用这一技术显然是有所顾虑的。

从技术方面来说,声纹识别的门槛很高。为了避免出现“安静!吵到我用tnt了”这样的尴尬,高精度的声纹识别需要具备准确捕捉到复杂声学环境下用户声音的能力。谷歌与亚马逊等公司在智能音箱上使用的方法是定向人声分离,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搭配声纹识别编码器,来准确捕捉目标用户的声音,再辅以出色的端点检测模块(VAD)判断声音的起点和结束点,最终实现声纹识别。那么问题来了,格力有媲美这两家互联公司的技术能力吗?

即便格力的研发团队突然间就获得了这样实力,但声纹识别在智能手机上的阻碍还不止技术。谷歌为什么不在Pixel系列机型上使用声纹识别呢,三星为什么在Galaxy S4时代使用这一技术、到了如今的Galaxy S22系列却又没有了呢?其实用“安全”二字就可以解释。

声纹识别技术的局限性就在于假冒声音攻击,而想要避免录音重放、语音合成,还是波形拼接攻击,前提都是活体检测。3D面部识别和指纹识别都可以做到生物识别和活体检测同时完成,但声纹识别暂时还很难同时且无感完成这一点,并且在验证声纹的同时还需要验证内容的方法,显然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换句话来说,声纹识别如今的缺陷就是技术门槛高,同时安全性无法妥善解决。所以如果格力选择声纹识别作为差异化的产品卖点,或许距离做成手机又远了几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