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区志愿者日记:封闭管理一个多月,我们小区从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 |上海战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区志愿者日记:封闭管理一个多月,我们小区从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 |上海战疫

一个拥有900多人口、老龄化超60%、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上海老旧小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攻势下,艰苦探索、积极自救、奋力迎击。

站在居民众筹的防疫物资前,所有志愿者留下了这张合影。摄影:杨舒鸿吉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编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曾坚守武汉两个多月,持续报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杨舒鸿吉居住的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多例新冠阳性病例,5个楼栋封闭管理,整个小区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间,他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社区抗疫,一边采写新闻报道。这是记者的第三篇社区志愿者日记。

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一个拥有900多人口、老龄化超60%、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上海老旧小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攻势下,艰苦探索、积极自救、奋力迎击。

社区志愿者日记:我在社区当志愿者,封控区域无小事 | 上海战疫

社区志愿者日记:如何在小区里快速锁定感染者?| 上海战疫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我可能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现那些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流淌的善意。

比如,小区里有三只流浪猫,喂养它们的是一位居住在6楼的阿姨。3月16日,她所在的楼栋因出现感染者被封控,所有居民足不出户。

猫咪怎么办?

楼栋封控期间,她每天早上把猫粮封装在一个保鲜袋里,从楼上扔下。驻守楼下的特保队员接下猫粮,拆封后盛放在遮阳篷下的塑料盒内。

她说:“如果一次放太多,万一猫粮淋了雨,猫就不会吃了。”

每天,她就这么趴在6楼的窗台上招呼流浪猫们吃饭。灰灰、三花……她根据花色给这些猫咪取了名字。

作为社区志愿者,我进入封控楼协助居民做核酸,得知她是一位独居老人,喂养流浪猫多年。疫情之下,别的居民紧急屯粮,我在她的家门口则看到了堆叠成小山的猫粮。

老人喂养的流浪猫之一。因为疫情的影响,它们也变得更加的亲近人,以求获取食物。摄影:杨舒鸿吉

在小区的侧门,有一个不足2平米的岗亭,那是居委干部陈斌的临时住所。

3月16日,小区首次报告新增阳性病例。当晚,陈斌带着15位特保队员入驻小区。一个蓝色的帆布袋加一部手机,是他当时携带的所有行李。后来,他曾向我借走手机充电头和一根数据线。我还主动把电瓶车和充电宝一并借给他。根据经验,我预判这些物品将是他接下来“带兵打仗”的必需品。

16日晚,4个封闭管理的楼栋前支起了4顶蓝色的应急帐篷。特保队员吃住在帐篷里,专门负责封控楼的管理,包括递送物资、收取垃圾等。陈斌选择了那个狭小的岗亭,在门上挂了一个布巾做门帘。从入驻小区至今,他在那里蜗居超一个月,经历了初春的寒潮、后来的暴雨和罕见的高温天气。

对于陈斌而言,管理一个封控小区,不仅仅是看好门栋、守好大门这么简单。在尽量维护小区正常秩序的同时,他还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不让一个居民被遗忘,不让一位弱者遭受困难。”

居委干部陈斌在我们社区里临时的“家”。摄影:杨舒鸿吉

2022年3月27日晚,上海发布通告,将于3月28日5时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全市按下“暂停键”。4月4日晚,上海宣布,全市继续实施封控管理,除因病就医等特殊情况外,严格落实“足不出户”。

在我看来,无论是武汉的封城,还是上海的封控管理,本质上都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一种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会有社会秩序的短暂调整。

上海全市“静止”之后,往日手机里玲琅满目的外卖APP,可供选择的商家变得寥寥。偶尔有几家店铺“闪现”在APP的首页,还没等我加购,就迅速挂上“暂停营业”的灰色标签。

浦西封控第二日,我和志愿者按照计划在小区里巡逻,监督居民落实“足不出户”。突然遇到了一位求助的装修工人。

半个月前,他在雇主家中做工程,被意外封闭在小区内。雇主在房间里为他匀出了一个储藏间可供休息,他的吃喝则全依赖于外卖。由于浦西进入封控,外卖已经点不到,他已经饿了两顿。

我们将装修工人遭遇的困境上报给居委会,居委会干部随后将其列入爱心餐保障名单里,这个名单原本只对生活困难的孤老、残疾人士开放。

之后,我们又发现了两名加装电梯工程的工人同样被临时封控在小区里。在居委会的协调下,他们的住宿、吃饭、如厕等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段时间,陈斌的微信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种求助:居民下楼核酸被反锁门外、马桶堵塞、燃气灶打不着火、电灯不亮了……这些平常一个电话就能搞定的事情,在特殊时期则面临繁琐的报备程序和复杂的准备工作。

除了我所在的小区,陈斌还分管居委会下属民政条线工作,要兼顾居委会辖区内6个小区的100多位残障居民、数百名孤老和困难儿童。他的手机从不离身,每天睡5个小时左右,力争有求必应。工作时,他穿着防护服,身上带着各种工具,亲自上阵客串维修工人。

他那双为居民修水管、修电器的手,原本用于研习书法、描绘山水。“70后”的陈斌从美术专业学院毕业之后,投身社区工作,但他未曾放弃美术,多年坚持练习书法,其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

他说,在不久的将来,要办一场书画展,对自己前半生做个总结。

如今,放下诗与远方,他只关心社区居民的柴米油盐。

上门询问居民情况的陈斌。摄影:杨舒鸿吉

上海全域静止之后,政府多次发放免费“大礼包”,点亮了疫情防控下的平淡生活。我们社区邻居之间还流行起以物易物、互赠互予。

有一次发放生活物资时,我发现是来自皖南的捐赠。一位来自四川都江堰的朋友,还为我带来了全国援助上海的最新消息。

我与这位朋友相识于2018年。

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前夕,我去都江堰市采访地震后重建情况。期间,我采访了上海对口援建的学校、大型社区以及文化中心等。3天的行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都江堰崭新的城市建筑、随处可见的应急避难场所标示,以及不少身体残缺的幸存者——这是灾难留在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记。

这位朋友告诉我,3月28日上海浦东封控首日,10辆满载着120余吨新鲜时蔬的货运车辆,就从四川都江堰集结出发。都江堰市各大蔬菜基地接到供应需求后,火速组织采摘,并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到位,由专人押运,30个小时夤夜星驰,运送至上海。

“地震的时候,上海市对我们付出了很多。这次都江堰人民也应该付出,我们也应该尽一份力量,尽我们的所能,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她转达了都江堰市天马镇仙鹤社区居民冯安芬的话给我。随后,我将这段话写进了新闻报道。

都江堰市支援上海的蔬菜。图片来源:四川都江堰市

春笋、香米、沃柑、土鸡蛋等蔬果、特产源源不断运送至上海。我看到了很多地名:昆明东川,湖北夷陵,云南保山,大理鹤庆……

资料显示,在过去数十年间,上海对口帮扶地区涵盖新疆、西藏、青海、贵州、云南等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帮助98个贫困县5100个贫困村全部如期摘帽出列。上海,是全国对口扶贫区域最广、责任最重的城市之一,一大批上海医生、教师、干部在当地奋战,有的甚至将生命留在了那里……

曾经播撒的善意,如今蔚然成荫。那些上海曾经援助过的地区,如今成为上海抗击疫情的有力支援。

在皖南物资抵达小区的那个傍晚,整个小区响起了剁菜板的声音,我走在社区里,闻到诱人的饭菜香味,揣测邻居家中的花式菜色,久违的烟火气竟让我一时眼眶湿润,突然想家了。

社区连续多次组织过抗原检测,某栋涉阳楼栋的一位居民始终闭门不开。我询问邻居得知,家中有人活动。

为了遵循“不漏一人”的检测要求,我们曾在不同时间段敲打这户居民的门,始终未得到回应。这让我们很紧张,担心是独居老人,预计最坏的结果是已经遭遇意外。

居委会干部获悉后,打听来了一个座机号码,拨打之后无人接听。居委会干部告诉我,资料显示这里居住的就是一位老人。

我们又从隔壁楼道观察,想了解房间内的情况。最终,居委会干部佩佩阿姨与他取得了联系。原来,这位独居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未接种疫苗,在小区出现多例感染者后,老人担心自己被感染,因此闭门不出,希望通过切段与外界的接触来降低被感染的几率。

在确认老人身体情况一切正常之后,我们为他送上了政府发放的免费物资。

居委会干部佩佩阿姨在露天的灯光下,登记居民的物资需求。摄影:杨舒鸿吉

4月初,小区一位热心的居民接到了邻居的求助,一位老人脚部有创伤,可能已经引发感染。当时的求助照片显示,老人的大脚指已经发紫,有化脓迹象,纱布也已变色,卫生条件堪忧。

老人自述,其子女在其他小区被封闭管理,目前孤立无援。念及疫情下的封控规定,老人表示“已经做好了不要这个脚趾的准备”。

接到老人求助后,小区里的两位医生通过照片判断病情,立即推荐了相关科室的医生作为求医参考,还有邻居递来了各式的清创药品和抗生素。

陈斌联系了老人的子女,并协调好医院,让他们做好准备将老人送往急诊救治。

两天之后,老人的女儿在群里反馈进展:“我爸爸昨天晚上千辛万难住进了中山医院。我要谢谢陈敏,王鼎雄,陈斌,陈医生,方静,是他们一路的关心、帮助和求助……陈斌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安排好车辆。只想说,病毒无情人有情,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能说感谢感谢、再感谢,等到摘下口罩的这一天,我们一定当面感谢这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

我们遇到的求助者不只是老人,还有不会中文的日本小哥、产期在即的准妈妈。前者因为不懂团购险些断粮,后来借用翻译软件,让志愿者为其代购;后者在居委会的帮助下,于预产期之前协调好医院、车辆,准备好核酸报告和出门证。

最终,日本小哥如愿团购到了牛奶、面包和狗粮,准妈妈带着新生儿回到了小区——疫情中,我们又增加了一位新居民。

志愿者正在为居民登记配药需求。她也是唯一一位在封控期间,借出去配药的机会,走出看看外面世界的志愿者。摄影:杨舒鸿吉

4月8日前后,在连续核酸筛查过程中,我们小区的三栋非封控楼栋接连筛查出感染者。其中一名感染者,是我在为其做抗原检测之后发现的。

非封控楼栋为何出现了感染者?

我们分析,小区沿用了新的核酸检测动线之后,人群拥挤的局面不复存在,按楼栋叫号、人均两米的社交距离,以及规范的检测台距离和消毒流程,可降低核酸检测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根据感染者的信息,3栋楼的3户人家出现症状的时间非常接近,而且近期都曾参与或接触过从外面递送进来的物资。

因此我们认为,小区这波疫情极有可能是流通进入的物资被污染所致。

上海公布的疫情信息也显示,我们周边社区同样出现了聚集性感染,感染者中有居民、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等。

社区志愿者要进入涉阳楼栋,为居民做抗原检测。

更为严峻的问题此时出现了:在持续40多天的“战斗”之后,防疫物资已近告罄。给居民上门做抗原检测时,社区志愿者甚至只能身披雨衣,事后再用酒精喷洒消毒,以便重复使用。

防疫物资短缺,一度让社区志愿者的士气跌入谷底。

志愿者使用雨衣替代防护服上门为居民做抗原检测。摄影:杨舒鸿吉

但来不及沮丧,我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募集防疫物资。在界面财联社爱心企业对接平台上,山东蓝帆基金会为我们捐赠了500双橡胶手套。与此同时,细心的居民也发现我们物资紧缺的情况,自发众筹,一夜之间就为社区志愿者募集了13000元的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面屏、手套、酒精等物品。

在接收居民众筹防疫物资的当晚,陈斌在小区的微信群中发出感谢信:

“诸位邻居晚上好,今天我们居委同志和志愿者们度过了封控以来最感动的一天。相信很多邻居也已经得知,在迎来防护物资的那一刻,很多志愿者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我们小区自3月12日封控以来,在艰难的处境之下,梅二居委与志愿者一道,在广大居民的配合下,艰苦的守护着家园。这其中收到了很多的鼓励与批评,同时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建议,帮助我们持续改进工作。我们坚信在大家的配合下一定能取得防疫的最终胜利。有了大家捐赠的“金钢铠甲”,我们一定能认真守护好城门,组织好社区防疫以及生活保障。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理解与支持,严格自律,互相监督。对于社区防疫、管理工作,也欢迎大家献计献策。守防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一起静待解封时刻。”

戴上慈善机构捐赠的手套,我们终于可以按照二级防护要求,佩戴双层橡胶手套作业了。摄影:杨舒鸿吉

有了居民的支持,我们士气大涨!

另一头,社区志愿者重新梳理分工和流程,分成了核酸检测组、团购保障组、配药组……越来越多热心居民在微信群里自愿提供支援,认领数据统计、表格制作、物资分发等工作。

居民核酸检测的流程也再次得到优化。我们将小区楼栋按南北走向一分为二,两个区域内同时开展核酸检测,既避免空间上的交错,也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减少居民户外逗留时间。

上海“爷叔”申卫敏在小区门口,为每一件进入小区的物品消毒。

居委会决定暂停所有的个人团购,同时承担起基础生活物资的团购,团购内容包括米面粮油、卫生用品以及女性用品等。居委会还在小区门口增加消杀流程,“逢物必消”。

因为“带货”能力一流,居委会书记王鼎雄也被居民冠以“王佳琦”的称谓。由于质优价廉,他组织的团购物资经常被“秒光”。

4月21日,我们小区成功“摘帽”,从“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居民终于可以下楼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区志愿者日记:封闭管理一个多月,我们小区从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 |上海战疫

一个拥有900多人口、老龄化超60%、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上海老旧小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攻势下,艰苦探索、积极自救、奋力迎击。

站在居民众筹的防疫物资前,所有志愿者留下了这张合影。摄影:杨舒鸿吉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编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曾坚守武汉两个多月,持续报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杨舒鸿吉居住的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多例新冠阳性病例,5个楼栋封闭管理,整个小区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间,他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社区抗疫,一边采写新闻报道。这是记者的第三篇社区志愿者日记。

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一个拥有900多人口、老龄化超60%、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上海老旧小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攻势下,艰苦探索、积极自救、奋力迎击。

社区志愿者日记:我在社区当志愿者,封控区域无小事 | 上海战疫

社区志愿者日记:如何在小区里快速锁定感染者?| 上海战疫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我可能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现那些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流淌的善意。

比如,小区里有三只流浪猫,喂养它们的是一位居住在6楼的阿姨。3月16日,她所在的楼栋因出现感染者被封控,所有居民足不出户。

猫咪怎么办?

楼栋封控期间,她每天早上把猫粮封装在一个保鲜袋里,从楼上扔下。驻守楼下的特保队员接下猫粮,拆封后盛放在遮阳篷下的塑料盒内。

她说:“如果一次放太多,万一猫粮淋了雨,猫就不会吃了。”

每天,她就这么趴在6楼的窗台上招呼流浪猫们吃饭。灰灰、三花……她根据花色给这些猫咪取了名字。

作为社区志愿者,我进入封控楼协助居民做核酸,得知她是一位独居老人,喂养流浪猫多年。疫情之下,别的居民紧急屯粮,我在她的家门口则看到了堆叠成小山的猫粮。

老人喂养的流浪猫之一。因为疫情的影响,它们也变得更加的亲近人,以求获取食物。摄影:杨舒鸿吉

在小区的侧门,有一个不足2平米的岗亭,那是居委干部陈斌的临时住所。

3月16日,小区首次报告新增阳性病例。当晚,陈斌带着15位特保队员入驻小区。一个蓝色的帆布袋加一部手机,是他当时携带的所有行李。后来,他曾向我借走手机充电头和一根数据线。我还主动把电瓶车和充电宝一并借给他。根据经验,我预判这些物品将是他接下来“带兵打仗”的必需品。

16日晚,4个封闭管理的楼栋前支起了4顶蓝色的应急帐篷。特保队员吃住在帐篷里,专门负责封控楼的管理,包括递送物资、收取垃圾等。陈斌选择了那个狭小的岗亭,在门上挂了一个布巾做门帘。从入驻小区至今,他在那里蜗居超一个月,经历了初春的寒潮、后来的暴雨和罕见的高温天气。

对于陈斌而言,管理一个封控小区,不仅仅是看好门栋、守好大门这么简单。在尽量维护小区正常秩序的同时,他还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不让一个居民被遗忘,不让一位弱者遭受困难。”

居委干部陈斌在我们社区里临时的“家”。摄影:杨舒鸿吉

2022年3月27日晚,上海发布通告,将于3月28日5时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全市按下“暂停键”。4月4日晚,上海宣布,全市继续实施封控管理,除因病就医等特殊情况外,严格落实“足不出户”。

在我看来,无论是武汉的封城,还是上海的封控管理,本质上都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一种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会有社会秩序的短暂调整。

上海全市“静止”之后,往日手机里玲琅满目的外卖APP,可供选择的商家变得寥寥。偶尔有几家店铺“闪现”在APP的首页,还没等我加购,就迅速挂上“暂停营业”的灰色标签。

浦西封控第二日,我和志愿者按照计划在小区里巡逻,监督居民落实“足不出户”。突然遇到了一位求助的装修工人。

半个月前,他在雇主家中做工程,被意外封闭在小区内。雇主在房间里为他匀出了一个储藏间可供休息,他的吃喝则全依赖于外卖。由于浦西进入封控,外卖已经点不到,他已经饿了两顿。

我们将装修工人遭遇的困境上报给居委会,居委会干部随后将其列入爱心餐保障名单里,这个名单原本只对生活困难的孤老、残疾人士开放。

之后,我们又发现了两名加装电梯工程的工人同样被临时封控在小区里。在居委会的协调下,他们的住宿、吃饭、如厕等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段时间,陈斌的微信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种求助:居民下楼核酸被反锁门外、马桶堵塞、燃气灶打不着火、电灯不亮了……这些平常一个电话就能搞定的事情,在特殊时期则面临繁琐的报备程序和复杂的准备工作。

除了我所在的小区,陈斌还分管居委会下属民政条线工作,要兼顾居委会辖区内6个小区的100多位残障居民、数百名孤老和困难儿童。他的手机从不离身,每天睡5个小时左右,力争有求必应。工作时,他穿着防护服,身上带着各种工具,亲自上阵客串维修工人。

他那双为居民修水管、修电器的手,原本用于研习书法、描绘山水。“70后”的陈斌从美术专业学院毕业之后,投身社区工作,但他未曾放弃美术,多年坚持练习书法,其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

他说,在不久的将来,要办一场书画展,对自己前半生做个总结。

如今,放下诗与远方,他只关心社区居民的柴米油盐。

上门询问居民情况的陈斌。摄影:杨舒鸿吉

上海全域静止之后,政府多次发放免费“大礼包”,点亮了疫情防控下的平淡生活。我们社区邻居之间还流行起以物易物、互赠互予。

有一次发放生活物资时,我发现是来自皖南的捐赠。一位来自四川都江堰的朋友,还为我带来了全国援助上海的最新消息。

我与这位朋友相识于2018年。

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前夕,我去都江堰市采访地震后重建情况。期间,我采访了上海对口援建的学校、大型社区以及文化中心等。3天的行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都江堰崭新的城市建筑、随处可见的应急避难场所标示,以及不少身体残缺的幸存者——这是灾难留在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记。

这位朋友告诉我,3月28日上海浦东封控首日,10辆满载着120余吨新鲜时蔬的货运车辆,就从四川都江堰集结出发。都江堰市各大蔬菜基地接到供应需求后,火速组织采摘,并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到位,由专人押运,30个小时夤夜星驰,运送至上海。

“地震的时候,上海市对我们付出了很多。这次都江堰人民也应该付出,我们也应该尽一份力量,尽我们的所能,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她转达了都江堰市天马镇仙鹤社区居民冯安芬的话给我。随后,我将这段话写进了新闻报道。

都江堰市支援上海的蔬菜。图片来源:四川都江堰市

春笋、香米、沃柑、土鸡蛋等蔬果、特产源源不断运送至上海。我看到了很多地名:昆明东川,湖北夷陵,云南保山,大理鹤庆……

资料显示,在过去数十年间,上海对口帮扶地区涵盖新疆、西藏、青海、贵州、云南等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帮助98个贫困县5100个贫困村全部如期摘帽出列。上海,是全国对口扶贫区域最广、责任最重的城市之一,一大批上海医生、教师、干部在当地奋战,有的甚至将生命留在了那里……

曾经播撒的善意,如今蔚然成荫。那些上海曾经援助过的地区,如今成为上海抗击疫情的有力支援。

在皖南物资抵达小区的那个傍晚,整个小区响起了剁菜板的声音,我走在社区里,闻到诱人的饭菜香味,揣测邻居家中的花式菜色,久违的烟火气竟让我一时眼眶湿润,突然想家了。

社区连续多次组织过抗原检测,某栋涉阳楼栋的一位居民始终闭门不开。我询问邻居得知,家中有人活动。

为了遵循“不漏一人”的检测要求,我们曾在不同时间段敲打这户居民的门,始终未得到回应。这让我们很紧张,担心是独居老人,预计最坏的结果是已经遭遇意外。

居委会干部获悉后,打听来了一个座机号码,拨打之后无人接听。居委会干部告诉我,资料显示这里居住的就是一位老人。

我们又从隔壁楼道观察,想了解房间内的情况。最终,居委会干部佩佩阿姨与他取得了联系。原来,这位独居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未接种疫苗,在小区出现多例感染者后,老人担心自己被感染,因此闭门不出,希望通过切段与外界的接触来降低被感染的几率。

在确认老人身体情况一切正常之后,我们为他送上了政府发放的免费物资。

居委会干部佩佩阿姨在露天的灯光下,登记居民的物资需求。摄影:杨舒鸿吉

4月初,小区一位热心的居民接到了邻居的求助,一位老人脚部有创伤,可能已经引发感染。当时的求助照片显示,老人的大脚指已经发紫,有化脓迹象,纱布也已变色,卫生条件堪忧。

老人自述,其子女在其他小区被封闭管理,目前孤立无援。念及疫情下的封控规定,老人表示“已经做好了不要这个脚趾的准备”。

接到老人求助后,小区里的两位医生通过照片判断病情,立即推荐了相关科室的医生作为求医参考,还有邻居递来了各式的清创药品和抗生素。

陈斌联系了老人的子女,并协调好医院,让他们做好准备将老人送往急诊救治。

两天之后,老人的女儿在群里反馈进展:“我爸爸昨天晚上千辛万难住进了中山医院。我要谢谢陈敏,王鼎雄,陈斌,陈医生,方静,是他们一路的关心、帮助和求助……陈斌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安排好车辆。只想说,病毒无情人有情,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能说感谢感谢、再感谢,等到摘下口罩的这一天,我们一定当面感谢这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

我们遇到的求助者不只是老人,还有不会中文的日本小哥、产期在即的准妈妈。前者因为不懂团购险些断粮,后来借用翻译软件,让志愿者为其代购;后者在居委会的帮助下,于预产期之前协调好医院、车辆,准备好核酸报告和出门证。

最终,日本小哥如愿团购到了牛奶、面包和狗粮,准妈妈带着新生儿回到了小区——疫情中,我们又增加了一位新居民。

志愿者正在为居民登记配药需求。她也是唯一一位在封控期间,借出去配药的机会,走出看看外面世界的志愿者。摄影:杨舒鸿吉

4月8日前后,在连续核酸筛查过程中,我们小区的三栋非封控楼栋接连筛查出感染者。其中一名感染者,是我在为其做抗原检测之后发现的。

非封控楼栋为何出现了感染者?

我们分析,小区沿用了新的核酸检测动线之后,人群拥挤的局面不复存在,按楼栋叫号、人均两米的社交距离,以及规范的检测台距离和消毒流程,可降低核酸检测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根据感染者的信息,3栋楼的3户人家出现症状的时间非常接近,而且近期都曾参与或接触过从外面递送进来的物资。

因此我们认为,小区这波疫情极有可能是流通进入的物资被污染所致。

上海公布的疫情信息也显示,我们周边社区同样出现了聚集性感染,感染者中有居民、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等。

社区志愿者要进入涉阳楼栋,为居民做抗原检测。

更为严峻的问题此时出现了:在持续40多天的“战斗”之后,防疫物资已近告罄。给居民上门做抗原检测时,社区志愿者甚至只能身披雨衣,事后再用酒精喷洒消毒,以便重复使用。

防疫物资短缺,一度让社区志愿者的士气跌入谷底。

志愿者使用雨衣替代防护服上门为居民做抗原检测。摄影:杨舒鸿吉

但来不及沮丧,我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募集防疫物资。在界面财联社爱心企业对接平台上,山东蓝帆基金会为我们捐赠了500双橡胶手套。与此同时,细心的居民也发现我们物资紧缺的情况,自发众筹,一夜之间就为社区志愿者募集了13000元的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面屏、手套、酒精等物品。

在接收居民众筹防疫物资的当晚,陈斌在小区的微信群中发出感谢信:

“诸位邻居晚上好,今天我们居委同志和志愿者们度过了封控以来最感动的一天。相信很多邻居也已经得知,在迎来防护物资的那一刻,很多志愿者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我们小区自3月12日封控以来,在艰难的处境之下,梅二居委与志愿者一道,在广大居民的配合下,艰苦的守护着家园。这其中收到了很多的鼓励与批评,同时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建议,帮助我们持续改进工作。我们坚信在大家的配合下一定能取得防疫的最终胜利。有了大家捐赠的“金钢铠甲”,我们一定能认真守护好城门,组织好社区防疫以及生活保障。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理解与支持,严格自律,互相监督。对于社区防疫、管理工作,也欢迎大家献计献策。守防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一起静待解封时刻。”

戴上慈善机构捐赠的手套,我们终于可以按照二级防护要求,佩戴双层橡胶手套作业了。摄影:杨舒鸿吉

有了居民的支持,我们士气大涨!

另一头,社区志愿者重新梳理分工和流程,分成了核酸检测组、团购保障组、配药组……越来越多热心居民在微信群里自愿提供支援,认领数据统计、表格制作、物资分发等工作。

居民核酸检测的流程也再次得到优化。我们将小区楼栋按南北走向一分为二,两个区域内同时开展核酸检测,既避免空间上的交错,也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减少居民户外逗留时间。

上海“爷叔”申卫敏在小区门口,为每一件进入小区的物品消毒。

居委会决定暂停所有的个人团购,同时承担起基础生活物资的团购,团购内容包括米面粮油、卫生用品以及女性用品等。居委会还在小区门口增加消杀流程,“逢物必消”。

因为“带货”能力一流,居委会书记王鼎雄也被居民冠以“王佳琦”的称谓。由于质优价廉,他组织的团购物资经常被“秒光”。

4月21日,我们小区成功“摘帽”,从“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居民终于可以下楼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