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肥胖对身体不好,肥胖是全球慢性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同时增加免疫系统的压力。但人们却很少重视不同部位的肥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实际上,肥胖影响人健康的关键,还在于肥胖长在哪。
在不同身体部位的肥胖中,腰胖,就是个很不好的现象。因为腰围不仅是养不养眼的标准之一,更是衡量一个人寿命长短的重要指标。相比于全身很均匀的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对健康的杀伤力更大。而腰围缩小,健康才能升级。
腹部肥胖不容忽视
在医学上,体质指数(即BMI,等于体重÷身高的平方)是来衡量一个人胖不胖的标准。对于中国成人,一般认为BMI在18.5~23.9之间为体重正常,24~27.9之间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
但是,BMI指数并不能区分体型或体脂分布情况。有证据显示,即使在BMI指数正常的人群中,腹部及腰部脂肪较多的人仍然有较高的死亡率。然而,在临床医学中,BMI指数正常且腰腹部肥胖的患者通常被忽略了。虽然腹型肥胖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肥胖,但其对健康的危害却是显而易见的。
JAMA上曾报道了相关的研究,研究人员从《妇女健康倡议研究》中收集了在1993年-2017年期间超过156624名50-79岁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其中,有1390名属于体重正常却有腹部型肥胖症状,这些人占所有女性人数的0.9%,也占所有正常体重女性的人数的2.6%。
在研究人员进行随访后的几年间,总人群中共有43838人死亡。在对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因素和激素使用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后,研究人员发现,与无腰腹部肥胖的妇女相比,每种BMI指数下的腰腹部肥胖妇女的全因死亡率都会增加——在BMI指数正常的人群中全因死亡率为1.31,而超重和腰腹部肥胖的妇女中为1.16。
其中,对于那些BMI正常但腰腹部肥胖的女性而言,她们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31%,而心血管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25%和20%。也就是说,对那些体重正常却腰围过粗的人群来说,他们面临的死亡风险和真正肥胖的人群相差无几。
研究人员认为,苹果型身材(腰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可能是来自于,脂肪在内脏腹肌堆积会产生不利影响以及缺少肌肉的保护作用。并且,那些过量的内脏脂肪与可能会导致胰岛素、血脂等出现异常情况,甚至会导致体内炎症的发生,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的诱导因素。
近日,发表在《NeurobiologyofAging》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也揭示出重要的发现,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扫描和分析技术测量了受试者的脑血流情况后发现,超重或肥胖与大脑供血减少有关。
虽然已知脑血流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在这项研究中,肥胖对脑血流量的负面影响被证明比年龄的影响更大——超重或肥胖会显著减少大脑血流量,腰围每增加1厘米导致的脑血流减少相当于人年长1岁后的情况。
接二连三的研究都证实了腰腹部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这也是为什么4月9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英国最近更新的健康指南鼓励人们经常检查一下自己的腰围,以确保腰部没有太多的危险脂肪。报道中,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标准研究所建议,成年人的腰围应该低于自己身高的一半,才能减少健康风险。
腰为什么会胖?
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上也仍然不确定,为什么大腰围和不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此强烈,但是有学者猜想,之所以腰围与不健康疾病相关,是因为腰围反映了我们的腹部脂肪量的多少。腹部脂肪又称之为内脏脂肪,一般指的是囤积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而当体内脂肪过多,会引发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究其原因,《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曾刊文,将导致中国人肥胖的因素划分为系统因素、环境驱动因素以及个人风险因素三大因素。
从系统因素来看,主要指经济增长、社会结构、政府政策等大环境因素。以科技发展为例,科技进步拉动了农产品创新,从而降低了食品价格,刺激了食品消费,但却带来了能量过剩问题。科技也在节省劳动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随之而来的是人类体力活动的减少。
同样,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获取垃圾食品的便捷途径、中国人认为能吃是福的文化观念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肥胖问题。比如,老一辈人通常认为“大体型”更健康,尤其是在儿童中,大体重和体型通常被误认为是健康成长。再比如,对孩子文化教育的投入,侧面导致青少年儿童运动不足。
环境驱动因素则包含了城市化、城市规划与建筑环境、食品系统与环境等。城市化是导致中国人群超重或肥胖的因素之一,从1980年到201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居住比例从19.4%猛增至60.6%,这期间,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以及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
城市人口的扩增,重塑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高消耗的农作劳动逐渐被加工制造以及服务业的低强度活动所取代,体力活动的减少,成为了直接造成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之一。
就个人风险因素来看,则包含了饮食、体力活动、遗传易感性、社会心理因素等。面对肥胖,饮食与营养因素首当其冲,近几十年间,中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82-2012年间,即使人们的整体能量摄入降低,但是脂肪摄入却从18.4%攀升至31.5%。而即使总体能量摄入呈现降低趋势,但是由于人们体力活动的减少产生了抵消,最终还是处于能量过剩的状态。
与此同时,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趋于精加工食品、高糖高脂食品、动物源性饮食为主要特征的西式饮食模式,蔬菜、粗粮的食用比例不断降低,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与肥胖变得显而易见。
快餐和包装、加工食品迅速增加,但营养价值并不高,超市和在线购物让人们吃零食越来越方便。此外,食物的烹饪方式也在悄然变化,蒸、烤或水煮食物摄入减少,不健康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外卖和外出就餐往往带来更多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进而增加总热量摄入。
相对应的,想要从社会角度来改善肥胖问题,还要从这三大因素入手。
胖瘦需要有度
太胖不信,太瘦也不行。有学者进行了长时间观察,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发现了 BMI 和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并不出所料,特别瘦的人和特别胖的人,死亡风险都偏高。BMI值居中的人,死亡风险最低,大约是 BMI 在 20~24 之间,可以粗略理解为这些人“更长寿”。
事实上,不同部位的脂肪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也是不同的。2020年,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的荟萃分析,筛选了98745项研究,跨越了2528297名参与者。最终,量化出中心性肥胖指标与在一般人群中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其指标包括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腰高比,腰大腿比,身体肥胖指数和体形指数。
在随访期间,共发生15万多例死亡,调整了年龄、性别、身体活动、吸烟、酒精摄入以及血压、血清胆固醇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中心性肥胖的测量指标,与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每增加10cm,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11%有关,男性和女性风险分别升高8%和12%外,腰臀比比值每增加0.1,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0%有关,而且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明显;腰高比比值每增加0.1,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4%有关;腰腿比比值每增加0.1,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1%有关。
而较大的臀围和大腿围,则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有关。臀围每增加10cm,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有关;大腿围每增加5cm,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有关。并且,臀围和腿围粗一点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而太瘦的人患骨质疏松、骨折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会增高。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臀部脂肪属于“好脂肪”有关。臀部脂肪可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大腿围越大,往往腿部肌肉越强壮。
时至今日,肥胖引发的健康风险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广泛重视,肥胖对身体造成的负担之大也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如何保持中正的体态以及丰沛的精神力也已经成为我们在物质丰裕年代里面临着的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