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格灵深瞳:上市一月股价跌近四成,千亿估值或难照进现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格灵深瞳:上市一月股价跌近四成,千亿估值或难照进现实

格灵深瞳急需在未来不断拿出强有力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落地能力。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格灵深瞳(688207.SH),自上市之后好像就没顺当过。

截至4月20日收盘,股价报25.34元/股,市值仅46.87亿元。相比39.49元的发行价,一个月就缩水近四成。实际上,格灵深瞳是于3月17日刚在科创板上市,自首日破发后,就没再“收复过失地”。

截止4月15日时候,格灵深瞳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首次发行价格,触发承诺履行条件。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深瞳智数、公司实控人赵勇等在原锁定期的基础上,延长股份锁定期6个月至2025年9月16日。

想当年,格灵深瞳也是AI领域首屈一指的明星公司。然而放眼行业,就算强如“AI四小龙”,现在也都多多少少出现了问题。如今,业内能拎出来的企业近乎都被贴上了“烧钱”、“泡沫”、“造血能力差”等标签。因此可以说,格灵深瞳的“惨淡”,不光是国内众多AI企业“上市潮”的缩影,更是退潮后行业艰难的写照。

明星光环早已不再

作为科创板AI第一股,格林深瞳于2013年成立,当时正赶上行业风口期。创始人赵勇博士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曾是谷歌智能眼镜项目立项的最初七人之一,这也使其在创立初期自带“天才AI公司”光环。

背靠赛道升温,格灵深瞳自然也成了资本“香饽饽”。公司2014年拿到红杉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2017年得到合之力、三星创投、真格基金等B轮投资;2019年至2020年,力鼎资本、现代摩比斯、将门创投、无量界投资、箴言投资等也纷纷入局。

在AI方兴未艾的2014年,不同产业和投资人对AI抱着极大的期望。他们认为,只要技术足够强,那么技术可赋能的产业广度将映照AI公司估值的高度,这也是投资人愿意给AI公司时间发展和不断烧钱的前提条件。

很显然,格灵深瞳在当时所拥有的技术能够让投资人畅想出千亿美元的蓝海。比较夸张的是,徐小平曾称格灵深瞳至少估值5000亿美元,而沈南鹏则认为1000亿美元比较实际。可现实看来,似乎资本更像是在摇旗呐喊,因为格灵深瞳眼下连50亿人民币的市值还都没满足。

三五年前,资本逐步恢复冷静,AI企业也开始褪去光环,经过了数轮洗牌,市场格局早已经不再只看技术,而更多是在谈商业落地。长期投入巨额研发费用、造血能力不足、取代性高、自身技术难以应用化等问题,成为了资本市场对于AI公司的质疑。

格灵深瞳虽然与“AI四小龙”基本同时入局,但公司在过去近十年发展中,并未聚焦和深耕某一细分领域,而是不断调整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且至今也没有在试错中聚焦,这也导致其在赛道中已近乎失去了“先发优势”。

深陷盈利泥潭

据官网显示,格灵深瞳以“让计算机看懂世界”为愿景,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事实上,和行业内大多公司的通病一样,其目前也还未能摆脱亏损局面。

财报显示,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0.52亿元、0.71亿元、2.43亿元和0.72亿元,对应净亏损分别为0.75亿元、4.18亿元、0.78亿元和0.57亿元,合计亏损超6亿元。

招股书中公司也坦言,目前正处快速发展期,但整体营收规模较小,毛利未能覆盖期间成本费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从营收结构看,格灵深瞳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业务场景: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其中,城市管理和智慧金融领域为营收主力,合计占营收比分别为91.9%、86.3%、83.0%、95.3%。

此外,公司客户集中度也较高。前五大客户农业银行、东方网力、朝阳农委、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和中金银利,销售收入在公司总体销售收入中占比达75%。

对此格灵深瞳亦坦言,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城市管理和金融领域,与同行业人工智能企业相比,公司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综合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增强,需继续通过在新应用领域的业务拓展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

比较值得注意的还有,公司面临付款周期长、回款慢的挑战。2018-2021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58、1.27、3.98及0.91,除了2020年外,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较低。

透过当下“颓势”的背后,投资者更应该看到,当行业风口渐归于平静,AI独角兽们迎来了必须自我造血的阶段,这是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一步,更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对格灵深瞳而言,未来急需在财报中,不断拿出强有力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落地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格灵深瞳:上市一月股价跌近四成,千亿估值或难照进现实

格灵深瞳急需在未来不断拿出强有力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落地能力。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格灵深瞳(688207.SH),自上市之后好像就没顺当过。

截至4月20日收盘,股价报25.34元/股,市值仅46.87亿元。相比39.49元的发行价,一个月就缩水近四成。实际上,格灵深瞳是于3月17日刚在科创板上市,自首日破发后,就没再“收复过失地”。

截止4月15日时候,格灵深瞳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首次发行价格,触发承诺履行条件。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深瞳智数、公司实控人赵勇等在原锁定期的基础上,延长股份锁定期6个月至2025年9月16日。

想当年,格灵深瞳也是AI领域首屈一指的明星公司。然而放眼行业,就算强如“AI四小龙”,现在也都多多少少出现了问题。如今,业内能拎出来的企业近乎都被贴上了“烧钱”、“泡沫”、“造血能力差”等标签。因此可以说,格灵深瞳的“惨淡”,不光是国内众多AI企业“上市潮”的缩影,更是退潮后行业艰难的写照。

明星光环早已不再

作为科创板AI第一股,格林深瞳于2013年成立,当时正赶上行业风口期。创始人赵勇博士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曾是谷歌智能眼镜项目立项的最初七人之一,这也使其在创立初期自带“天才AI公司”光环。

背靠赛道升温,格灵深瞳自然也成了资本“香饽饽”。公司2014年拿到红杉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2017年得到合之力、三星创投、真格基金等B轮投资;2019年至2020年,力鼎资本、现代摩比斯、将门创投、无量界投资、箴言投资等也纷纷入局。

在AI方兴未艾的2014年,不同产业和投资人对AI抱着极大的期望。他们认为,只要技术足够强,那么技术可赋能的产业广度将映照AI公司估值的高度,这也是投资人愿意给AI公司时间发展和不断烧钱的前提条件。

很显然,格灵深瞳在当时所拥有的技术能够让投资人畅想出千亿美元的蓝海。比较夸张的是,徐小平曾称格灵深瞳至少估值5000亿美元,而沈南鹏则认为1000亿美元比较实际。可现实看来,似乎资本更像是在摇旗呐喊,因为格灵深瞳眼下连50亿人民币的市值还都没满足。

三五年前,资本逐步恢复冷静,AI企业也开始褪去光环,经过了数轮洗牌,市场格局早已经不再只看技术,而更多是在谈商业落地。长期投入巨额研发费用、造血能力不足、取代性高、自身技术难以应用化等问题,成为了资本市场对于AI公司的质疑。

格灵深瞳虽然与“AI四小龙”基本同时入局,但公司在过去近十年发展中,并未聚焦和深耕某一细分领域,而是不断调整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且至今也没有在试错中聚焦,这也导致其在赛道中已近乎失去了“先发优势”。

深陷盈利泥潭

据官网显示,格灵深瞳以“让计算机看懂世界”为愿景,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事实上,和行业内大多公司的通病一样,其目前也还未能摆脱亏损局面。

财报显示,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0.52亿元、0.71亿元、2.43亿元和0.72亿元,对应净亏损分别为0.75亿元、4.18亿元、0.78亿元和0.57亿元,合计亏损超6亿元。

招股书中公司也坦言,目前正处快速发展期,但整体营收规模较小,毛利未能覆盖期间成本费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从营收结构看,格灵深瞳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业务场景: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其中,城市管理和智慧金融领域为营收主力,合计占营收比分别为91.9%、86.3%、83.0%、95.3%。

此外,公司客户集中度也较高。前五大客户农业银行、东方网力、朝阳农委、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和中金银利,销售收入在公司总体销售收入中占比达75%。

对此格灵深瞳亦坦言,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城市管理和金融领域,与同行业人工智能企业相比,公司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综合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增强,需继续通过在新应用领域的业务拓展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

比较值得注意的还有,公司面临付款周期长、回款慢的挑战。2018-2021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58、1.27、3.98及0.91,除了2020年外,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较低。

透过当下“颓势”的背后,投资者更应该看到,当行业风口渐归于平静,AI独角兽们迎来了必须自我造血的阶段,这是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一步,更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对格灵深瞳而言,未来急需在财报中,不断拿出强有力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落地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