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可能是源于熬夜、久坐不动等习惯成为常态,也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健康亮起红灯,方便携带的智能手表正在承担起人们对健康监测的需求。
Counterpoint在其统计数据中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年出货量或将突破1亿。也就是说,假设一个人只戴一块智能手表,2020年更换过手表和新晋“表友”加起来就有超过1亿人。在这一趋势下,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一众科技大厂也卯足了劲钻研优化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
智能手表为何会与健康紧紧绑定?这股自可穿戴设备领域吹来的风又是从何时而起?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健康监测寄托于智能手表,又将推动智能手表走向怎样的远方?
存在即合理
其实在20世纪以前,社会上普遍戴的还都是怀表,当时,手表只是作为一种女性用品存在。不过,怀表虽然精巧美观,便携性却不好。
直到1904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杜蒙的飞行员找到他的好友卡地亚抱怨,他在飞行途中无法方便地掏出怀表看时间。尤其在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驾驶环境下,用怀表看时间就像现在的司机开车看手机一样不“友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卡地亚当即想到的,虽然简单但是有用的办法就是——用皮带和卡扣将怀表固定在手腕上。这一用法在后来的一战中发扬光大。
而智能手表的诞生几乎遵循了一样的逻辑,在互联网到来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更多人拥有小巧的智能设备的需求,1999年,三星推出一款名为SPH-WP100的“智能手表”,但实际上,这就是一款戴在手腕上的手机。
不过,在智能手机都还面临技术问题的当时,智能手表自然也不会有多智能。虽然三星官方宣称这款内置小型麦克风和听筒、配备单色液晶显示屏的SPH-WP100支持90分钟的通话时间,和当时多数手机相同的是,这款产品还保留着一个伸出的天线。
就像将怀表绑到手腕上终究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表一样,SPH-WP100最终和惠普HP-01、SEIKO T001电视手表、IBM Watchpad、苹果iPad Nano一并成为智能手表成长道路上里程碑式产品,却终究未能成为主流。
直到2014年9月10日,在苹果的秋季发布会上,库克对外发布了苹果的第一款智能手表,并将其定位于运动健康。具体来看, 苹果第一款智能手表配备了心率传感器、加速感应器、陀螺仪和气压计,能监测心率、记录消耗卡路里,还能提供一个健康数据报告。
自此,智能手表就像野火燎原一样在医疗健康领域蔓延开来。苹果手表在2015年上市后仅9个月,出货量就达到了1160万;相较之下,2014年智能手表全年市场出货总量都不足700万。随后几年里,苹果手表更是长驱直入,甚至在2017年超过了传统表业大当家劳力士,成为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手表。
当前,智能手表已经在医疗保健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由于新型冠疫情大流行,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们即使在隔离宅家、缺乏户外运动场景、消费欲望和能力降低且品牌方出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依旧因为健康监测、影音娱乐等功能对于智能手表热情不减。
毕竟,智能手表在其中发挥了许多关键的作用,日常的健康检查对大众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智能手表在健康领域里的功能充满期望。这也使一众科技大厂正卯足劲钻研优化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
2021年底,华为推出了其首款可测量血压的新款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D,苹果Apple Watch的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功能在国内上线,其血糖、血压监测功能的爆料也层出不穷。此外,华为、OPPO等企业也创立了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以重点攻克运动健康领域的技术难关。
长趋势所在
当然,智能手表会成为流行,主要还是源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正如手表的出现一样,人类对方便随时掌握时间的需求为手表的出现创造了合理性,石英表和电子表的出现解决了手表大量普及技术上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手表普及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技术发展来看,传感器、芯片技术等的发展,让手表智能化成为可能。传感器承担了采集信号的主要职责,其中,加速度传感器负责采集日常活动的数据,通过分析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位置数据变化,智能手表就能够计算、分析用户的活动记录。光学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标。
芯片则决定了智能手表的计算速度、整体功耗。当智能手表承载的健康监测功能越来越重,耗电量也会随之上涨,而芯片的优化,可以使得智能手表在性能和功耗上实现更优的平衡。
从需求角度来看,如今,健康功能已经是影响消费者选购智能手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全球贸易监测机构Global Market Monitor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智能手表众多功能中,健康监测的关注度远超通话、视频、定位等,超过70%的潜在消费者在选购智能手表时,会优先考虑产品的健康检测功能的完整性。
一方面,现代人们对自身健康愈发重视。尤其是我国第一大健康“杀手”心血管疾病正日益年轻化,频频出现的年轻人“猝死”新闻,正不断敲响关注健康的警钟。当然,不仅是年轻人,中老年人群对智能手表的需求也快速增长。比如,家里老人不慎跌倒或某个健康指标突然异常时,智能手表能立即联系紧急联系人,甚至自动报警,这在保护老人健康安全的同时,也使其家人更具安全感。
另一方面,设备智能化趋势致使人类需要一把在能够高效控制这些智能设备的钥匙。既拥有时尚科技感外观,又能随时随地提供运动、睡眠、心率、血氧等健康数据的智能手表,就成了满足现代人关注健康指标变化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血氧监测为例,若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下,就会被视为供氧不足。许多临床疾病都会造成供氧不足的情况,直接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可以说,血氧检测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十分重要。但追溯血氧测量最原始的方法,需要先采血,再经过血气分析仪进行电化学分析,最终得出血氧饱和度。这一方法步骤繁杂,且无法实现连续检测。
而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如今普遍采用无创式血氧测量,只要为患者佩戴一个指压式光电传感器,就能实现连续性的血氧检测。其实质是使用波长660nm的红光和940nm的近红外光作为摄入光源,测定通过组织床的光传导强度,计算血氧浓度及血氧饱和度,经仪器显示结果。通过类似原理,智能手表就能够实现测血氧功能,能够通过测量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来判断人体是否健康。
并且,像这样的功能还有很多,包括帮救援队找到跌落悬崖者的定位、为新冠肺炎防治提供血氧值参考等等。有些情侣还将智能手表当成爱情的催化剂,通过测试心率值,来判断心动指数。可以说,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几乎是不可代替的,是设备智能化未来的长趋势。
“手腕医疗”还有多远?
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到2027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5.78%。而在运动健康类智能手表市场需求上升的同时,智能手表与医疗监测设备的界限也在变得模糊。从当前趋势来看,攻下五大健康指标(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温度、血氧)是科技大厂们在智能手表健康监测功能方面筹谋的明确趋势。围绕这些功能的各种专利也正不断释放。
但即便如此,智能手表想要进入医疗领域,依然面临重重壁垒。首先,医疗监测类可穿戴产品,一定要通过医疗的法律法规,可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提供参考,其中一项就是要获得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而这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从产品立项研发到注册完成,不含临床需要一年半,含临床最长需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成为智能手表进入医疗级的“长征之路”。
其次,从功能角度来看,目前,所有的智能手表详情页,都有这样一句话:设备监测数据和结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用途。
究其原因,虽然在各家科技大厂的发力下,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精准度都越来越高。但即便智能手表的准确度再高,其准确度都无法比及专业医疗仪器,不能完全客观呈现用户的身体情况。准确诊断病情,必须以全面、精准的检验数据为基石,而智能手表很难避免误差。
还是以血氧为例,要想准确检测血氧饱和度,还是得到医院在手指上扎针抽动脉血,再对血液进行电化学分析。相比之下,智能手表测的是手腕部位,测量部位的差异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从系统角度来看,虽然大多数智能手表都具备睡眠质量跟踪、心率监测、摔倒检测等功能,较为高级的功能还有血氧测量、心电采集等功能。
但是,在检测到异常情况启动预警通知、SOS紧急联络之后,如何与医院、专业机构或者监护人形成救助联系的闭环,才能让医疗级智能手表发挥最具实用性的价值。如果要实现相关医院、机构数据后台与智能手表服务后台连接,就涉及了平台搭建成本、人力成本等服务体系建设成本。
不过,目前,华为、OPPO推出的 ECG款都正在尝试与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展开合作,并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例如心电解读功能,该项服务都采用收费的方式。其中,在使用华为手表ECG款监测到异常的心电图数据时,医院方会联系第三方医疗机构,由第三方对接消费端,提供健康指导。而华为的收费方式则为单次付费4.99元,包年套餐599元不限制次数。
不管是年轻人对于健康监测越发强烈的需求,还是老龄化社会到来催生的老龄化人群和慢病人群进行居家健康管理的需求,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医疗监测智能穿戴产品进入消费市场,但至于智能手表何时才能走进医疗级,还得进一步探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