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25.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
吕玉刚表示,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有力保障了不断增加的适龄幼儿入园需求。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毛入园率持续快速提高,2021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
其中,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最快,全国新增的幼儿园8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60%左右分布在农村。十年间毛入园率增长幅度超过30%的13个省份都在中西部,“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入园率显著提高,甘肃临夏州从15.8%增长到95.5%,云南怒江州从25.6%增长到90.01%,学前教育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十年来,幼儿园资源结构也发生格局性变化。吕玉刚介绍,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其中公办园12.8万所,比2011年增长了149.7%。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比2016年增长20.5个百分点,其中12个省份超过90%。
我国现在已开始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这将对未来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出哪些挑战?
对此,吕玉刚表示,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实现全面普及,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大班额的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特别是普惠性资源还存在不足。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实施,区域性、结构性资源矛盾问题会进一步凸显。
“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实施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为重要抓手,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三孩政策落地实施。”吕玉刚表示。
吕玉刚称,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必然对人口的出生变化带来影响。教育部将推动各地根据出生人口的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进程,逐年做好入园需求预测,同时要及时修订完善居住区人口配套的学位标准。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各地根据需求的预测,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重点在农村地区、城镇新增人口地区加强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鼓励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军队、高校、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各种类型的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
教育部还将积极推动化解大班额,以此作为推进县域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推动各地逐步通过扩资源、调结构,将大班额降下来,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能力,逐步实现幼儿园班额标准化,为更好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创造条件。
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在持续加大,2020年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2532亿元,比2011年的416亿元增长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从2011年的2.2%提高到2020年的5.9%。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十年累计投入超过1700亿元,有效拉动了地方财政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吕玉刚还透露,学前教育立法也在稳步推进,教育部在全面总结十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学前教育法草案,正推动学前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