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上海七宝德怀特高中校长: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代表教育的西方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上海七宝德怀特高中校长: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代表教育的西方化

“好的教育,不管在哪里,都是有压力的。”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陈琼烨

距离Brantley Turner第一次来中国,马上快第30个年头了。在这里,她完成了身份的多次转变,还给自己起了中文名:龙梅。她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仅听声音,你甚至无法猜到她是一位外国人。

来自美国纽约的龙梅,高中就读于美国顶级寄宿学校格罗顿中学,这所学校培养了包括罗斯福在内的大批美国政商精英,随后,她进入藤校之一的布朗大学学习。

1993年,龙梅第一次踏足中国。她曾在北京一边学习,一边教英语,却发现这并非是一条自己擅长的路,“我爱学语言,但好像不是很会教别人学语言。”

此后,龙梅离开北京,在千禧年之际前往上海。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五年后,她重新回到教育行业,鼓励外国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体验,增进中西方互相了解。

2009年,她成为纽约德怀特学校中国项目负责人;2014年9月,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下称七德)正式开学,龙梅出任美方校长。该校由上海市七宝中学和美国纽约市德怀特学校合作举办,是教育部备案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

在龙梅看来,中外团队偶尔存在的摩擦并非来源于国别,她更在意团队成员是否愿意合作,并拥抱不同观点。

龙梅校长。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界面教育:分享一下你本人的教育经历,学生时代是否出现过对你影响深远的老师?

龙梅:我成长于美国纽约,高中就读于格罗顿中学,本科在布朗大学的专业是东亚研究与艺术符号。1995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2000年,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完成了中美文化研究的硕士论文。目前,我在国际管理学院(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Management)攻读博士。

每一个做老师的人,在学生时代一定遇到过好的老师,或是激发自己灵感的人,从而让自己也想进入教育行业。我的英法文学老师极大地激发我的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生活。当你读到一本很好的书、一篇小说、一首诗,你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一种同理心的培养。

界面教育: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来到中国并进入教育行业? 

龙梅:我从小很喜欢学习读书,很喜欢学校的环境。上世纪90年代,我在北京白天读书,晚上教三个小时的英文。后来发现,我可能不是很适合做英文教学。

那时,除了英文班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国人)进入中国教育行业的机会不多。2000年,我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2005年,我创办了一个体验式教育项目China Prep,想鼓励更多外国学生来中国体验,激发他们学中文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又重回教育行业了。

2008年,我遇到德怀特,通过体验式游学把他们的学生带到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当时,德怀特在首都师范大学复属中学有合作项目,2009年,我加入了这个队伍。此后五年,我一直在做德怀特的对外合作项目。

界面教育:过去20年间,中国内地的国际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龙梅: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之后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我也观察到,这之后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去往海外留学。早年间,中国学生留学大多是在研究生阶段,而现在很多学生本科阶段就出去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我认为,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代表是教育的西方化。虽然很多西方课程进入中国,比如IB、AP、剑桥课程等,但这些课程更偏向于一种国际思维和国际理解。我刚来中国时,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对中西方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但现在,教育行业里很多人有中西方工作生活的经验,既了解亚洲,也了解西方。

界面教育:过去十年,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长群体呈扩大趋势,背后驱动力是什么?

龙梅:家长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国际化教育的多元化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优势和帮助。有些家长经历过高考,觉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压力,因此会更倾向选择国际教育,认为这条路会更轻松。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好的教育,不管在哪里,都是有压力的。

界面教育:目前中国内地K12阶段国际教育面临着什么挑战?

龙梅:一大挑战是人多。在一个50名学生的班级落实国际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还有一点是老师,早些年很多国际化学校的老师未必留过学,但近年来,这个状况正在改变。后续一部分有国际教育经验的人回中国当老师,也是一个趋势。

界面教育:和诞生在本土的双语学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是什么?

龙梅:以七德为例,它是政府办学,非常规范。其次,它是非营利的,没有投资方,政府提供的资金全部用于办学。再者,我们是一个多元的团队,师资来自各个国家,IB课程经验丰富。背靠母校七宝中学,我们也有一批很优秀的中方老师。

界面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中外团队是否有摩擦?如何看待团队师资的多元化?

龙梅:一所合作学校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合作,在这里,你不可能选择不合作。

人和人之间会产生不一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外师资团队之间偶尔的摩擦,无关国别,而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想合作,是否愿意接触一些也许让他不那么舒服的事物,是否想为学生服务,提供最好的国际教育。我不是很喜欢“中国人都是这样,外国人都是那样”这种对比,这是过于简单的思路,刻板印象绝对不是学校该去强调的点。

界面教育:教育内卷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龙梅:内卷大环境下,教育者更要去发现学生的潜力,激发灵感,提供好的教学,引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当下我们要特别注意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带来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无法面对面地与人沟通解决问题,反而用网络霸凌、吐槽,这非常无效且不友好。我希望七德的师生,用正能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互相支持。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还需要意识到,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上海七宝德怀特高中校长: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代表教育的西方化

“好的教育,不管在哪里,都是有压力的。”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陈琼烨

距离Brantley Turner第一次来中国,马上快第30个年头了。在这里,她完成了身份的多次转变,还给自己起了中文名:龙梅。她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仅听声音,你甚至无法猜到她是一位外国人。

来自美国纽约的龙梅,高中就读于美国顶级寄宿学校格罗顿中学,这所学校培养了包括罗斯福在内的大批美国政商精英,随后,她进入藤校之一的布朗大学学习。

1993年,龙梅第一次踏足中国。她曾在北京一边学习,一边教英语,却发现这并非是一条自己擅长的路,“我爱学语言,但好像不是很会教别人学语言。”

此后,龙梅离开北京,在千禧年之际前往上海。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五年后,她重新回到教育行业,鼓励外国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体验,增进中西方互相了解。

2009年,她成为纽约德怀特学校中国项目负责人;2014年9月,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下称七德)正式开学,龙梅出任美方校长。该校由上海市七宝中学和美国纽约市德怀特学校合作举办,是教育部备案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

在龙梅看来,中外团队偶尔存在的摩擦并非来源于国别,她更在意团队成员是否愿意合作,并拥抱不同观点。

龙梅校长。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界面教育:分享一下你本人的教育经历,学生时代是否出现过对你影响深远的老师?

龙梅:我成长于美国纽约,高中就读于格罗顿中学,本科在布朗大学的专业是东亚研究与艺术符号。1995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2000年,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完成了中美文化研究的硕士论文。目前,我在国际管理学院(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Management)攻读博士。

每一个做老师的人,在学生时代一定遇到过好的老师,或是激发自己灵感的人,从而让自己也想进入教育行业。我的英法文学老师极大地激发我的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生活。当你读到一本很好的书、一篇小说、一首诗,你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一种同理心的培养。

界面教育: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来到中国并进入教育行业? 

龙梅:我从小很喜欢学习读书,很喜欢学校的环境。上世纪90年代,我在北京白天读书,晚上教三个小时的英文。后来发现,我可能不是很适合做英文教学。

那时,除了英文班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国人)进入中国教育行业的机会不多。2000年,我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2005年,我创办了一个体验式教育项目China Prep,想鼓励更多外国学生来中国体验,激发他们学中文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又重回教育行业了。

2008年,我遇到德怀特,通过体验式游学把他们的学生带到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当时,德怀特在首都师范大学复属中学有合作项目,2009年,我加入了这个队伍。此后五年,我一直在做德怀特的对外合作项目。

界面教育:过去20年间,中国内地的国际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龙梅: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之后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我也观察到,这之后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去往海外留学。早年间,中国学生留学大多是在研究生阶段,而现在很多学生本科阶段就出去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我认为,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代表是教育的西方化。虽然很多西方课程进入中国,比如IB、AP、剑桥课程等,但这些课程更偏向于一种国际思维和国际理解。我刚来中国时,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对中西方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但现在,教育行业里很多人有中西方工作生活的经验,既了解亚洲,也了解西方。

界面教育:过去十年,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长群体呈扩大趋势,背后驱动力是什么?

龙梅:家长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国际化教育的多元化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优势和帮助。有些家长经历过高考,觉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压力,因此会更倾向选择国际教育,认为这条路会更轻松。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好的教育,不管在哪里,都是有压力的。

界面教育:目前中国内地K12阶段国际教育面临着什么挑战?

龙梅:一大挑战是人多。在一个50名学生的班级落实国际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还有一点是老师,早些年很多国际化学校的老师未必留过学,但近年来,这个状况正在改变。后续一部分有国际教育经验的人回中国当老师,也是一个趋势。

界面教育:和诞生在本土的双语学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是什么?

龙梅:以七德为例,它是政府办学,非常规范。其次,它是非营利的,没有投资方,政府提供的资金全部用于办学。再者,我们是一个多元的团队,师资来自各个国家,IB课程经验丰富。背靠母校七宝中学,我们也有一批很优秀的中方老师。

界面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中外团队是否有摩擦?如何看待团队师资的多元化?

龙梅:一所合作学校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合作,在这里,你不可能选择不合作。

人和人之间会产生不一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外师资团队之间偶尔的摩擦,无关国别,而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想合作,是否愿意接触一些也许让他不那么舒服的事物,是否想为学生服务,提供最好的国际教育。我不是很喜欢“中国人都是这样,外国人都是那样”这种对比,这是过于简单的思路,刻板印象绝对不是学校该去强调的点。

界面教育:教育内卷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龙梅:内卷大环境下,教育者更要去发现学生的潜力,激发灵感,提供好的教学,引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当下我们要特别注意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带来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无法面对面地与人沟通解决问题,反而用网络霸凌、吐槽,这非常无效且不友好。我希望七德的师生,用正能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互相支持。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还需要意识到,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