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旭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周二发布报告称,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还在延续且有加大趋势,同时多点爆发的新冠疫情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需要关注的新情况、新变化,实现全年的经济目标任务更具挑战。
报告认为,可以从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快供应链产业链补短板、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等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化解三重压力,稳定经济大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8%,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但低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年增长5.5%左右的目标。
上财高等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在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因素中,家庭部门、房地产市场和全球经济环境是相对比较突出的三个风险维度。
从家庭来看,房价预期走弱叠加疫情扩散,导致居民贷款意愿减弱、消费意愿下降。报告指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1.0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91万亿元,是2016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是家庭债务累积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不少城市开始放松管制,如放宽限贷限购、下调首付比等等,但是受疫情冲击,房地产销售仍然不是很乐观。1-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8%。房地产业的兴衰对上下游相关企业影响巨大,在如今国内疫情反复、消费下滑,外部不确定性频发的背景下,房地产业监管要寻求良性发展方式。
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正在放缓,逐步恢复至常态,未来将面临较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放开使得海外供应链加快恢复,对中国出口形成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较高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国际贸易活动收缩,拖累进出口增速并恶化贸易结构。长期来看,不确定性的提高将推升贸易成本,并减少产品种类,对我国供应链的稳定与多元化形成挑战。
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有效化解三重压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报告认为,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经济建设始终是中心工作,经济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在当前疫情的特殊形势下做好对企业的服务保障和对民众的民生保障尤为重要,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等的金融支持。同时,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新冠病毒向低致病性方向的发展以及医疗救治方案的成熟和医疗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完善,应考虑适时调整防控策略,从战时状态向常规状态转变,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非必要的损害。
报告提出具体的三个政策建议,首先是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外需增长承压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提升内需增长动力。消费需求的释放关键在于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建议推出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从收入倍增和数量倍增两个维度展开、推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间步骤,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均有广阔的投资增长空间,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分布失衡问题还比较突出,5G、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投资可起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
其次是加快供应链、产业链补短板,攻关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领域的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化解供给冲击的能力。面向2025年,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推动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实现大幅提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型。在此阶段目标之下,相关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可以适度加快进度,以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为稳增长注入新动力。
第三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借助制度型开放所带来的外部力量推动内部制度变革,以改革促发展,扭转预期转弱趋势。预期转弱,仅靠宽松政策还不足以扭转,必须向改革、开放要发展红利。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实践探索和理论逻辑都表明,改革,还是不改革,真改革,还是假改革,其经济增长的成效大不一样。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内部力量,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羁绊,应该借助外部力量对改革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