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百年烟云,道不尽奋发向上的铿锵威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百年烟云,道不尽奋发向上的铿锵威严

这个夏天,去青岛山,登山望海,触摸历史的过往,激发让人澎湃向上的力量。

文 | 陈明一

当一座“旋转瞭望塔”成为镇馆之宝,立于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硝烟尽散,铿锵威严。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扮靓“面子”,更要做足“里子”。镇馆之宝,它可以没有千年的来由,亦没有被“罩护”的尊贵身姿,但它却是城市变迁无可替代的亲历者。

每年11月14日,急促的防空警报声总会响彻青岛的上空,回荡在山海之间,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正如,许多人与大海的初恋始于青岛的五四广场,广场中央处有一座雕塑“五月的风”。或许,大多数外地游人不知其渊源,若要拨开历史的尘云回至百年之前,“五四运动”那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依旧回响。

对于刚刚走过建置130年的青岛,反帝反殖民的斗争史是这座年轻城市极为重要的过往。

一次德占,两次日占,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见证过这一切。只不过,比起名声在外的其他景点景区,它一直默默积蓄着向上的澎湃力量。

硝烟未远,青岛山上寻过往

美丽的青岛山,耸立老城之巅,仅闻山名,便会知晓其与城市的渊源。青岛山因山下的青岛村而得名,作为城市的起源地,浸透着青岛人的根脉。

青岛山,128米的海拔并不出众,却掩盖不了美丽的本质。春来樱花灿若云霞,夏时绿树成荫,登山俯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这里是岛城最佳的观景平台。

游走其间,纵使有万千美景,我们仍能感受到斑驳的遗迹,雄伟的工事所带来的历史陈旧之感,硝烟未远,警钟长鸣。

1891年6月14日,已经敲响覆灭鼓点的晚清,仍旧麻木无力的重复着一系列日常。这一天,光绪帝批准在胶澳设防,青岛建置正式开始。

然而,大厦将倾,防无可防。1897年11月14日,一直欲染指东亚的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派军舰强占胶州湾,从栈桥登陆,夺取青岛山炮台,拉开了青岛近代的苦难史。

如今,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唯一战场遗址,包含青岛山风景区、一战遗址博物馆以及青岛山炮台遗址。

来到京山路青岛山东麓山脚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便到了。这个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拥有近1万平方米建面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着2000多件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文物、军服、武器、书籍、纪念章等藏品,根据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采用高科技展示的方式进行场景复原,再现了家园故国至主权回归的历程,也是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

从1897年开始,青岛被德国侵占了十七年,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这座城市改变了容貌,变换了口味。然而,她的苦难远没有结束。

在风雨飘摇的旧时,弱国无非是列强争夺玩弄的棋子。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四起,垂涎青岛已久的日本,伙同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1914年10月31日,日德青岛战役一触即发,至11月7日结束,日本于这场战役中获胜,替代德国占领青岛,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后来,一战结束,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中国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以及收回山东半岛的正义诉求。

然而,被大国操控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诉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从日本军方手中收回对青岛的管辖权……

这一切的过往,在一战遗址博物馆中历历在目,据实呈现。近观实物,细研文献,你尽可以通过高科技投影技术,加入都五四运动游行的队伍之中振臂高呼,抑或是登上一趟时光列车,看尽窗外闪过的旧时胶济线的各个站点,倍感生趣……游走在博物馆,《胶澳租借条约》被原文刻在地砖之上,当你走过,你已经将民族的屈辱踩在了脚下。

穿越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大展区,凭借慧心巧思的互动模式,青岛近代史清晰生动的展现在观者的面前。

镇馆之宝:一百年,两种瞰景的心思

走出博物馆,拾阶而上,正式步入青岛山风景区,向着青岛山炮台遗址进发。

1899年建成的青岛山炮台遗址,又称俾斯麦山南炮台旧址,这是亚洲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战时期军事要塞。

炮台遗址约2000余平方米,4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很难想象,一座山体之中,发电机房、锅炉房、弹药库、测绘室、蓄水池、旋转瞭望塔等设施一应俱全。

有人说,青岛山炮台宛若“马奇诺防线”,听似无情却有几分道理。

旧时,青岛山的防御地位无可匹敌,它是仅次于太平山的前海一带最高山,也是向东、南、西三方没有遮挡的山,而且也是南控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

日德战争之时,日本海军出动了60余艘军舰,欲对胶州湾进行封锁并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但由于德军在胶州湾内布下大量水雷,因此,从青岛东侧登陆几乎成了日军的唯一选择。

日军察觉,外围防线之外的仰口湾,只有少量德军的轻骑兵负责警戒。登陆的日军并没耗费多少弹药,就击退了德军的警戒部队,并向李村挺进,与一路南下的日军主力会合。由此,青岛山炮台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若论整个青岛山炮台的最大看点,非观景平台上的“旋转瞭望塔”莫属,这也是青岛山炮台遗址中唯一的地上露出部分。当年,它的作用就是瞭望四周,监视海防。

近观,瞭望塔是由4片20厘米厚的钢板经螺丝铆合而成,能抵御当时最强大的炮火,塔台下方由44枚直径5厘米钢珠支撑,可作360度转动。转塔自重6吨,连同框架总重160吨。整个瞭望塔在德国本土铸造而成,运至青岛山后拼装完成,采用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铸造技术,至今未生锈。

立于旋转瞭望塔,时空仿佛静止了一般。今之人在观景平台瞰景,而百年前的侵略者却在此不断制造贪婪的阴谋。

让博物馆的影响力“走出去”

博物馆的力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比起综合类博物馆的展陈丰富,战争遗址博物馆因其垂直性,或许,略显小众一些。事实上,在青岛诸多博物馆当中,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一直备受追捧。

从德占时期的俾斯麦山,到日占时期的万年山,再到民国时期的京山,最终,解放后,青岛山恢复原名。随着名称的更迭变换,一段城市的历史尽在眼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山炮台遗址是列强侵华的历史罪证,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并以思想教育,传递着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崇高理念。

由此,“爱国主义研学游”一直是一战遗址博物馆的主要工作。

全方位了解自青岛建置到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全面而丰富的诠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命运的影响……这些年,一战遗址博物馆不断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游,编写出了适合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文化遗产讲解词,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教育效果,逐步培树起了博物馆的“研学游”品牌形象,成为青岛在校师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

“驰目遗址凭吊炮台,追思历史见证国家记忆”。

每逢11月14日,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日,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都会举行“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社会教育活动,与参加研学的同学一起,学习防空防灾知识,放飞和平鸽,并在博物馆前默哀——警示中华儿女,一定要铭记那段辛酸的历史,从战争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

从旅游学角度,博物馆仍属静态景区范畴。然而,欲释放“博物馆的力量”,就必须推动博物馆“走出去”。“走出去”并非单纯将博物馆的宣讲服务搬运,而是紧密结合外部活动空间的特点,创造性开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事实上,博物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走出去”,但要想走得长远长久,全面实施增进跨界合作的力度尤为重要。

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以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为特色的“三进”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

这些年,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团队,走进过上清路小学、嘉定路小学、德县路小学、新昌路小学、广饶路小学以及莱芜一路小学等学校,并携同青岛游轮旅游进入小港社区等社区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三进”活动通过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内的历史遗存,向受众讲述青岛自建置到解放的近代历史沿革,并产生精彩互动,现场答问,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受众对青岛的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传递爱国思想以及和平理念。

自2017年开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于周末及节假日,不间断开展免费公益讲解活动,在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同时,也邀请到了专家老师、海军军官、社会志愿者等,为到场观众免费讲述青岛的百年历史巨变,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搭建起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

此外,在此公益教育的基础之上,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开设了针对不同群体的讲座课堂。

诸如,针对青少年,设置一战与中国、一战简史、军事装备、五四运动等各种主题丰富的社会教育大课堂,让青少年在参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的同时,进行课堂教育,加深青少年知识的了解深度;针对党员、单位学习,设置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专题党课讲座,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丰富建党活动实践形式。

不忘历史,吾辈自强。这个夏天,去青岛山,登山望海,触摸历史的过往,激发让人澎湃向上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百年烟云,道不尽奋发向上的铿锵威严

这个夏天,去青岛山,登山望海,触摸历史的过往,激发让人澎湃向上的力量。

文 | 陈明一

当一座“旋转瞭望塔”成为镇馆之宝,立于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硝烟尽散,铿锵威严。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扮靓“面子”,更要做足“里子”。镇馆之宝,它可以没有千年的来由,亦没有被“罩护”的尊贵身姿,但它却是城市变迁无可替代的亲历者。

每年11月14日,急促的防空警报声总会响彻青岛的上空,回荡在山海之间,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正如,许多人与大海的初恋始于青岛的五四广场,广场中央处有一座雕塑“五月的风”。或许,大多数外地游人不知其渊源,若要拨开历史的尘云回至百年之前,“五四运动”那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依旧回响。

对于刚刚走过建置130年的青岛,反帝反殖民的斗争史是这座年轻城市极为重要的过往。

一次德占,两次日占,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见证过这一切。只不过,比起名声在外的其他景点景区,它一直默默积蓄着向上的澎湃力量。

硝烟未远,青岛山上寻过往

美丽的青岛山,耸立老城之巅,仅闻山名,便会知晓其与城市的渊源。青岛山因山下的青岛村而得名,作为城市的起源地,浸透着青岛人的根脉。

青岛山,128米的海拔并不出众,却掩盖不了美丽的本质。春来樱花灿若云霞,夏时绿树成荫,登山俯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这里是岛城最佳的观景平台。

游走其间,纵使有万千美景,我们仍能感受到斑驳的遗迹,雄伟的工事所带来的历史陈旧之感,硝烟未远,警钟长鸣。

1891年6月14日,已经敲响覆灭鼓点的晚清,仍旧麻木无力的重复着一系列日常。这一天,光绪帝批准在胶澳设防,青岛建置正式开始。

然而,大厦将倾,防无可防。1897年11月14日,一直欲染指东亚的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派军舰强占胶州湾,从栈桥登陆,夺取青岛山炮台,拉开了青岛近代的苦难史。

如今,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唯一战场遗址,包含青岛山风景区、一战遗址博物馆以及青岛山炮台遗址。

来到京山路青岛山东麓山脚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便到了。这个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拥有近1万平方米建面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着2000多件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文物、军服、武器、书籍、纪念章等藏品,根据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采用高科技展示的方式进行场景复原,再现了家园故国至主权回归的历程,也是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

从1897年开始,青岛被德国侵占了十七年,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这座城市改变了容貌,变换了口味。然而,她的苦难远没有结束。

在风雨飘摇的旧时,弱国无非是列强争夺玩弄的棋子。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四起,垂涎青岛已久的日本,伙同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1914年10月31日,日德青岛战役一触即发,至11月7日结束,日本于这场战役中获胜,替代德国占领青岛,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后来,一战结束,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中国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以及收回山东半岛的正义诉求。

然而,被大国操控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诉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从日本军方手中收回对青岛的管辖权……

这一切的过往,在一战遗址博物馆中历历在目,据实呈现。近观实物,细研文献,你尽可以通过高科技投影技术,加入都五四运动游行的队伍之中振臂高呼,抑或是登上一趟时光列车,看尽窗外闪过的旧时胶济线的各个站点,倍感生趣……游走在博物馆,《胶澳租借条约》被原文刻在地砖之上,当你走过,你已经将民族的屈辱踩在了脚下。

穿越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大展区,凭借慧心巧思的互动模式,青岛近代史清晰生动的展现在观者的面前。

镇馆之宝:一百年,两种瞰景的心思

走出博物馆,拾阶而上,正式步入青岛山风景区,向着青岛山炮台遗址进发。

1899年建成的青岛山炮台遗址,又称俾斯麦山南炮台旧址,这是亚洲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战时期军事要塞。

炮台遗址约2000余平方米,4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很难想象,一座山体之中,发电机房、锅炉房、弹药库、测绘室、蓄水池、旋转瞭望塔等设施一应俱全。

有人说,青岛山炮台宛若“马奇诺防线”,听似无情却有几分道理。

旧时,青岛山的防御地位无可匹敌,它是仅次于太平山的前海一带最高山,也是向东、南、西三方没有遮挡的山,而且也是南控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

日德战争之时,日本海军出动了60余艘军舰,欲对胶州湾进行封锁并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但由于德军在胶州湾内布下大量水雷,因此,从青岛东侧登陆几乎成了日军的唯一选择。

日军察觉,外围防线之外的仰口湾,只有少量德军的轻骑兵负责警戒。登陆的日军并没耗费多少弹药,就击退了德军的警戒部队,并向李村挺进,与一路南下的日军主力会合。由此,青岛山炮台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若论整个青岛山炮台的最大看点,非观景平台上的“旋转瞭望塔”莫属,这也是青岛山炮台遗址中唯一的地上露出部分。当年,它的作用就是瞭望四周,监视海防。

近观,瞭望塔是由4片20厘米厚的钢板经螺丝铆合而成,能抵御当时最强大的炮火,塔台下方由44枚直径5厘米钢珠支撑,可作360度转动。转塔自重6吨,连同框架总重160吨。整个瞭望塔在德国本土铸造而成,运至青岛山后拼装完成,采用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铸造技术,至今未生锈。

立于旋转瞭望塔,时空仿佛静止了一般。今之人在观景平台瞰景,而百年前的侵略者却在此不断制造贪婪的阴谋。

让博物馆的影响力“走出去”

博物馆的力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比起综合类博物馆的展陈丰富,战争遗址博物馆因其垂直性,或许,略显小众一些。事实上,在青岛诸多博物馆当中,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一直备受追捧。

从德占时期的俾斯麦山,到日占时期的万年山,再到民国时期的京山,最终,解放后,青岛山恢复原名。随着名称的更迭变换,一段城市的历史尽在眼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山炮台遗址是列强侵华的历史罪证,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并以思想教育,传递着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崇高理念。

由此,“爱国主义研学游”一直是一战遗址博物馆的主要工作。

全方位了解自青岛建置到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全面而丰富的诠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命运的影响……这些年,一战遗址博物馆不断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游,编写出了适合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文化遗产讲解词,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教育效果,逐步培树起了博物馆的“研学游”品牌形象,成为青岛在校师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

“驰目遗址凭吊炮台,追思历史见证国家记忆”。

每逢11月14日,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日,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都会举行“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社会教育活动,与参加研学的同学一起,学习防空防灾知识,放飞和平鸽,并在博物馆前默哀——警示中华儿女,一定要铭记那段辛酸的历史,从战争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

从旅游学角度,博物馆仍属静态景区范畴。然而,欲释放“博物馆的力量”,就必须推动博物馆“走出去”。“走出去”并非单纯将博物馆的宣讲服务搬运,而是紧密结合外部活动空间的特点,创造性开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事实上,博物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走出去”,但要想走得长远长久,全面实施增进跨界合作的力度尤为重要。

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以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为特色的“三进”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

这些年,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团队,走进过上清路小学、嘉定路小学、德县路小学、新昌路小学、广饶路小学以及莱芜一路小学等学校,并携同青岛游轮旅游进入小港社区等社区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三进”活动通过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内的历史遗存,向受众讲述青岛自建置到解放的近代历史沿革,并产生精彩互动,现场答问,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受众对青岛的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传递爱国思想以及和平理念。

自2017年开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于周末及节假日,不间断开展免费公益讲解活动,在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同时,也邀请到了专家老师、海军军官、社会志愿者等,为到场观众免费讲述青岛的百年历史巨变,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搭建起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

此外,在此公益教育的基础之上,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开设了针对不同群体的讲座课堂。

诸如,针对青少年,设置一战与中国、一战简史、军事装备、五四运动等各种主题丰富的社会教育大课堂,让青少年在参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的同时,进行课堂教育,加深青少年知识的了解深度;针对党员、单位学习,设置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专题党课讲座,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丰富建党活动实践形式。

不忘历史,吾辈自强。这个夏天,去青岛山,登山望海,触摸历史的过往,激发让人澎湃向上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