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是20世纪最经典的街道装饰之一,每当华灯初上,城市的夜色都会被这五彩所覆盖,让那来来往往的行人旅人流连忘返。
香港旺角,即使还未入夜,霓虹就已闪烁
世界上第一块商用的霓虹灯出现于 1912 年的巴黎,由 Claude 公司制作,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风靡全球。Claude 手持专利权的同时,把地区经营权卖到世界各地,且早在 1930 年,Claude 其下的“附属公司”就遍布美国、加拿大,乃至墨西哥城和古巴首都哈瓦那;而直属的分公司则踏足澳洲、新西兰、还有上海和东京!
日本东京,霓虹文化与香港紧密相连
当然霓虹的装饰已经跟不上年代了,橱窗里的衣服都要每季更替,谁又能忍受一块放了半个世纪的灯管招牌呢。不过当其被渲染成一种文化的时候,就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了。
东京
以下这一组照片近来大红大紫,由摄影师 Liam Wong 所拍摄,讲述东京入夜后最美丽的霓虹风景。Liam Wong 是一位来自著名游戏制作公司 Ubisoft 的艺术总监。每当夜晚来临,他便喜爱拿起相机,游走在东京街头,拍摄这个被霓虹灯浸染的城市。
作为亚洲第一个发展霓虹灯装饰的城市,东京的霓虹早在 1920 年就已有遍布大街小巷之势。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扶持起了一整个行业,先后成立了全日本霓虹招牌协会(All Japan Neon Sign Association)以及专业霓虹招牌工程师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Qualified Neon Sign Engineers)。1973 年的中东石油制裁期间,更是利用了全国省电的契机,塑造了霓虹灯管省电的印象。不过随着90年代 LED 的发明,东京也成为霓虹灯陷落的第一阵地。
在 Liam Wong 的镜头中,东京的夜色是用霓虹和 LED 印刻在脑中的画面,充满了游戏感。让我更在意的,是其镜头中霓虹的衰落。在东京,LED 和灯箱的文化已经逐步替代了霓虹的手艺。同样的情况,自然也发生在香港。
香港
杜可风在“探索霓虹”中讲述香港电影与他个人眼中的香港霓虹灯文化
香港的霓虹文化晚于东京和上海,自五十年代起,霓虹灯才慢慢成为了香港的一种另类视觉语言。本土店家(餐饮、小店与百货等)纷纷用这一新颖的方式招揽顾客,为了在密集空间中而创作的招牌渗透着西方视觉文化的影响。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一文化随着城市的繁荣而达到了顶峰。可是同东京一样,LED 的出现使得霓虹文化迅速衰落,对这一文化有着执着的人们在 2014 年发起了一个“探索霓虹”项目(www.neonsigns.hk),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联合谷歌街景,希望通过网上展览、摄影摄像和读者互动的形式来保护传承这一城市夜晚最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霓虹招牌不仅是昙花一现的闪烁,更是一种承传,沿用至今。文化研究学者吴文正说,那时候的店铺都愿意花钱订造“持久耐用的招牌”,期望生意能够代代相传。
湾仔、旺角、油麻地、佐敦,香港的中心商业与生活区域遍布着霓虹,这是市场繁荣的象征,也是生活人家的百态。现如今虽已失去往日最耀眼的光芒,但依旧是夜晚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去到香港的朋友记得驻足观望一下,感受这融合在城市街景之中的艺术所带给你的怀旧感,霓虹灯之于现下的香港,是象征也是符号,是城市现代化的另一个缩影。
或许霓虹终究还是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旧有的技术终归只能用来怀旧。在某些领域,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亚文化的象征。但将近一个世纪的夜晚都曾被其所点缀,这颗“最耀眼的明星”也值得被我们铭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