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在日本做程序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在日本做程序员

换个地方写代码,也换种活法。

文|后厂青年 左湘瑶 艾云帆

编辑|魏婕

行业风雨飘摇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前有双减政策市场激缩,教培人连夜转行走投无路,后有互联网大厂优化裁员人人自危,往昔光鲜高薪的程序员们也开始担心明天饭碗不保,一时之间诸事不稳成为了互联网人默认的心态。

与此同时,一些程序员把求职的目光放在了邻国日本。换个地方写代码,也换种活法。

他们有35岁危机吗?他们要加班吗?他们过得好吗?后厂青年邀请了四位正在或曾经在日本工作过的职场人,通过线上圆桌的形式,和他们聊了聊在日本工作的体验。

#为什么决定去日本?

我本科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大三的时候,学校同日本的大学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有个项目是给日语研究室做学习软件开发,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学习机会,便申请交换留学。后来借着交流的机会,我在日本继续读了硕士和博士,自己也很喜欢日本的文化,便留了下来。

我与侯斌本科都是大连理工大学,后来我去东京工业大学读了硕士,毕业后顺利地入职了乐天就留在日本了。

我的本硕都是在国内读的,毕业后在华为作为研发工作了四年。当时那个岗位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因为年轻想出去看一看。正巧有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给我介绍了去日本的机会,就趁着这个机会出国了。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难题

我来日本学习、工作,语言一直是比较难克服的问题。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和日本人的交流不多,所以语言进步得会慢一些。2013年参加日本公司面试说明会时,我还是处于话说不明白的状态。

包括我在第一家公司从服务器后端转前端程序员,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语言方面的原因。那时每次有了新项目,我们都要经常开会,每个人都要汇报自己做了什么。

前端做了一个好看的UI(User Interface,意为用户界面,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很直观明了。我是后端,做了一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意为应用程序接口,是一种计算接口),意为应用程序接口,是一种计算接口),即便是母语也不容易解释清楚,更何况是用日语表达,所以后来就借个机会开始做前端。

个人觉得在国外语言本身不是沟通的障碍,更多的是表达的内容吧,一种方式不行可以换一种方式。

在日本生活,掌握日语日常生活会肯定会便利很多。但日本这边有汉字,意思跟汉语基本相同,所以即使不会说日语,也能大概理解。工作方面类似乐天一类公司正在尝试英语化,要求托业考试(全球最大的商务和职业英语考试)必须达到800分以上。很多同学托业成绩不够,可能就考虑不去了,也有已经在乐天入职的人,因为不想达到目标就跳槽走了的情况。

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方面。当时年轻无知者无畏,在国内9月份辞职,学了一个多月日语靠着一股冲劲便过去了。到日本后发现初期日常交流也有些问题,工作上因为都是一些专业固定的词汇还能应付,但生活中的沟通语言并不是短期能适应的。

#日本需要程序员人才

日本的程序员目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日本的自豪银行要做全国系统的改造,短期产生了大量的程序员需求。另一方面,日本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也达到了不错的水平,所以未来的程序员缺口应该会一直存在。

因为当地劳动力短缺,乐天等大公司英语化后就大批量地从印度招纳应届生,也会招中国人。日本政府为了吸纳人才还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放宽签证要求,如果想要安家结婚、生孩子等提供诸多补助与福利。

缺口很大,创业公司也很多,但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缺互联网软件的研发岗,比如Java这方面。我一毕业是做通信行业,所以当时来日本转到游戏研发岗并不太占优势。

#日本几乎不存在35岁职场焦虑

这个日本员工真的很少考虑。之前参与大厂互联网公司招聘的时候,公司有明确招聘对象就是35岁左右的工程师,他们被称为“30年代中盘”,日本企业会认为35岁员工的技术和经验更加成熟独立地做开发,也可以带团队,所以相对比较受市场的欢迎。到了40岁的话,正常情况下的竞争力确实会弱一些,但也只是跟35岁左右的人相比,实际能得到的利益差不了太多。

我在之前的公司还见过白头发的程序员,那时候他快50岁了,我们组当时也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员工,家里三个孩子。总的来说,四十岁的程序员不在少数。

日本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45岁左右,所以35岁在这边是非常年轻的,要说职场焦虑的话,可能那些50岁还没升上科长的人会稍微焦虑职业的发展。

在日本我觉得35岁仍然是年轻人,日本街头开出租车的有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头,一些建筑工地干体力活的工人也有五六十岁。即便是在互联网公司四十多岁的程序员依然很常见。

#日本互联网公司的待遇和加班情况

从程序员这个岗位来看,日本互联网公司的待遇是要优于传统软件公司的。像乐天、雅虎等所谓的日本互联网大厂,基本都会有比较固定的定期涨薪制度,它们的技术也更为先进。

我目前在一家华人背景的游戏公司CTW工作,几乎没有加班。有时候自己想多学点东西,会在公司多呆一会。

在我看来,日本并没有互联网当作一种很高端的行业,而是更多地将其看成信息交流技术、交通网络构建的补充,本质上是服务于交易效率的提高。

几年前的话,日本是会存在比较严重的类似上司不走、下属就没办法下班的现象,走得早的人会被其他人排挤,导致大家都在拖延工作,无效加班。当然也有刚进职场的、级别比较低的员工会为了加班费,在公司留到很晚,不过如果你到了带十人以上团队的科长级别,很多公司都不会发放加班费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日本开始实施新加班制度,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20个小时的员工会被强制要求体检,连续加班超过40个小时的话,该员工的上司会被谈话,政府算是下定决心彻底地打击职场加班。

我了解到的公司基本上没有加班,传统日企确实很多人在赚加班费,将白天的工作拖到晚上完成。但日本法律中有一个规定,一个月可以加班45个小时,但是一旦超过这个数额,《劳动基准法》会强制要求你不能再加班,公司也会来找你。因为原来有家大公司加班的人跳楼了,然后政府就制定法规严格要求企业杜绝“过劳死”加班的情况。

#终身雇佣制,还走得通吗?

我认为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正在崩坏。其实在十多年前,有人已经开始提出反对终身雇佣制的意见了。一方面,欧美流行的职场多样性文化在日本不断渗透;另一方面,日本小公司的数量这几年在增加,大家比较务实,成果主义在日本也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终身雇佣制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组织内部的高度耦合性,同样的事可以越做越好,但劣势就是对外部变化的反应缓慢,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不停亏损。

终身雇佣制松动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的经济环境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现有的终身雇佣制已经不太适应高新科技这种高度竞争、快速变化的行业。

当然,以上仅局限于大城市的都市圈,很多日本的工厂和乡下企业,终身雇佣制还是在延续的。

终身雇佣制的话应该很难改变,现在日本老龄化严重,整体缺劳动力。而且大公司的终身劳动制,也包含日本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他们会比较看重这个(认同感)。

但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必须往管理层升职,而在日本升职是按照你来公司的时间长短定级别,这叫年工序列。这点不太好,因为这样升职就与你实际产出和能力的相关性不大。

不过管理层有限,就必定有些人会无法升职,在有些公司如果你同期的同事成为了部长,为避免尴尬会将你调往子公司当部长,但也有公司会因为成本高将部分临近退休的人提前劝退,所以这个终身雇佣制有利有弊。不过在日本你不想往上做管理层,只当个普通的程序员也是可以一直顺利做到退休的。

#女性在日本职场的处境如何?

我在之前的公司CyberAgent的时候,发现公司的女性占比还是挺高的,不论是我们组的产品经理,还是程序员,她们产出成果的速度、质量都很不错。

有的日本公司每个月会给升到一定级别的女性员工发放补助,鼓励她们购买化妆品,也会为女性提供育儿方面的帮助。日本的传统家庭会希望女性全心全意照顾家庭,但我周围很少有女性会在生了孩子之后,辞去工作在家当全职妈妈。

现在日本家庭里男女双方都出去工作的比例已经很高了。政府也在鼓励和出台政策支持家庭主妇出来工作,传统企业都会配合政策行事。

我妻子就在一家传统企业技术部门工作,领导都会比较照顾女性。日本人下班以后一般都会出去喝酒聚会,这些喝酒的活动女性不去参加也没关系,但一般的人情往来比如同事的欢送会还是需要参加。

#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的待遇有差别吗?

派遣是日本传统软件行业一种很常见的用工方式,中国人来日本都是作为派遣员工。有人可能会觉得派遣不好,但日本派遣员工的薪资水平还是不错的,在保险福利方面,同正式员工也没什么差别。

但是正式员工在日本公司是最稳定的,对公司有很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他们会认为派遣员工是来公司帮忙的客人,会经常表示感激。

我之前的公司开年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披露公司财报、告知产品最新动态或者未来战略的时候,只有正式员工可以参加,下半场大家才会和派遣员工聚在一起庆祝。

派遣员工在日本越来越普遍了,日本的劳动人口一共六千多万,接近五分之一属于派遣劳动力。选择成为派遣员工的原因主要是经济问题,短期来看,派遣员工的收入是要高于正式员工的,但不一定能稳定地接到派遣项目。部分处于择业尴尬期的人也会为了不断掉收入,选择短暂地进入派遣行业。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有其他工作选择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去做派遣。你做完一个项目,可能收入不错,或者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永远无法参与核心决策,项目管理能力得不到任何锻炼,也很难在日本公司找到归属感。

派遣是随着日本经济起来就有了,都是出于公司对成本的考量。因为在日本公司就是员工的家,需要给他交各种保险、年金、养老金等,等于正常员工除工资外,公司还要缴纳一大笔费用,而派遣员工不用,他的年金、保险等要由他所在的派遣公司交,有一些不太正规的公司也可能不交。

但一般一些派遣员工工资会比正式员工还高,如果这个派遣员工在公司里做得特别好,公司会跟他谈,也有机会转成正式员工。

各有各的优势,正式员工的涨薪可能每年固定涨一点,它会比较稳定。而比如派遣到IBM工作的员工,如果所签署的公司社长与IBM洽谈时觉得个人能力比较强可能谈到一个月的工资是正式员工的两倍。但派遣员工的工资不稳定,要视具体谈判情况和公司而定。

#感触最深的职场文化现象是?

日本决策从下至上这一点我个人很有好感。一般来说,日本公司要引入新项目或新技术之前,会以私下交流的形式,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再做最后的决策。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效率不高,但是对执行员工来说,新决策的推行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读空气”文化吧。

我之前在一家有二十多万员工的日企工作,每个月会有一次部门聚会,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其实很多日本人不喜欢喝酒,但是因为上司去了,他们要被迫配合上司出席,不参加聚会的人很容易被孤立。

大家吃完饭会有个所谓的“二次会”,一般是去唱卡拉OK。最后的结账是AA制,老部长和小年轻的收入差了两三倍,但付的钱是一样的,新人参加一次聚会可能就要花费他5%的税后月薪。

很多日本人都会观察部门里谁强谁弱,然后去帮强的那个,这种现象在业务稳定的日本大型企业尤为常见。

#日本小公司/创业公司的生存环境如何?

目前能生存下来的小公司/创业公司肯定有自己的王牌产品或者独特的经营方式,薪资待遇一般来说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个人技术和能力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更大一些。但是制度的完善程度肯定是不如大公司的,因此公司经常会进行很多轮次的内部调整。

根据我的观察,日本很多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做的产品很精致,生存的空间也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之前在一家只有老板和一名正式员工的公司实习过,加上我一共三个人,但是承接了周边很多项目,比如图书馆管理、医院预约之类的,这家公司还在正常经营中。

一些小公司创业的最终理想归宿是被收购,或者只想有稳定的收入,但大部分公司还是想做到上市。不过日本总体来说创业的氛围没有国内那么强,所以最近日本政府在鼓励创业,前段时间日本首相还提出希望在近几年能做出100个独角兽公司的规划。

#用一个词形容在日本的生活

安心。

在日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内心都有一种难得的宁静感,不像国内,可能进了体制,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安稳的生活。

缓慢变化。

大家对包括年功序列、终身雇佣、“读空气”等在内的日本职场印象,在我看来都在缓慢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速度在很多华人看来有些难以接受。

不焦虑。

相较在国内,不用时常担心会被裁员,毕竟日本的劳动力还是短缺,只要有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

挑战性。

出国工作的语言困难大,工作跨度也比较大,我从通讯到游戏研发,基本是换了一个行业。当地环境比较安静,朋友包括业余生活也不多,对于国内过去、喜欢热闹的我还是比较有挑战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在日本做程序员

换个地方写代码,也换种活法。

文|后厂青年 左湘瑶 艾云帆

编辑|魏婕

行业风雨飘摇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前有双减政策市场激缩,教培人连夜转行走投无路,后有互联网大厂优化裁员人人自危,往昔光鲜高薪的程序员们也开始担心明天饭碗不保,一时之间诸事不稳成为了互联网人默认的心态。

与此同时,一些程序员把求职的目光放在了邻国日本。换个地方写代码,也换种活法。

他们有35岁危机吗?他们要加班吗?他们过得好吗?后厂青年邀请了四位正在或曾经在日本工作过的职场人,通过线上圆桌的形式,和他们聊了聊在日本工作的体验。

#为什么决定去日本?

我本科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大三的时候,学校同日本的大学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有个项目是给日语研究室做学习软件开发,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学习机会,便申请交换留学。后来借着交流的机会,我在日本继续读了硕士和博士,自己也很喜欢日本的文化,便留了下来。

我与侯斌本科都是大连理工大学,后来我去东京工业大学读了硕士,毕业后顺利地入职了乐天就留在日本了。

我的本硕都是在国内读的,毕业后在华为作为研发工作了四年。当时那个岗位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因为年轻想出去看一看。正巧有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给我介绍了去日本的机会,就趁着这个机会出国了。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难题

我来日本学习、工作,语言一直是比较难克服的问题。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和日本人的交流不多,所以语言进步得会慢一些。2013年参加日本公司面试说明会时,我还是处于话说不明白的状态。

包括我在第一家公司从服务器后端转前端程序员,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语言方面的原因。那时每次有了新项目,我们都要经常开会,每个人都要汇报自己做了什么。

前端做了一个好看的UI(User Interface,意为用户界面,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很直观明了。我是后端,做了一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意为应用程序接口,是一种计算接口),意为应用程序接口,是一种计算接口),即便是母语也不容易解释清楚,更何况是用日语表达,所以后来就借个机会开始做前端。

个人觉得在国外语言本身不是沟通的障碍,更多的是表达的内容吧,一种方式不行可以换一种方式。

在日本生活,掌握日语日常生活会肯定会便利很多。但日本这边有汉字,意思跟汉语基本相同,所以即使不会说日语,也能大概理解。工作方面类似乐天一类公司正在尝试英语化,要求托业考试(全球最大的商务和职业英语考试)必须达到800分以上。很多同学托业成绩不够,可能就考虑不去了,也有已经在乐天入职的人,因为不想达到目标就跳槽走了的情况。

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方面。当时年轻无知者无畏,在国内9月份辞职,学了一个多月日语靠着一股冲劲便过去了。到日本后发现初期日常交流也有些问题,工作上因为都是一些专业固定的词汇还能应付,但生活中的沟通语言并不是短期能适应的。

#日本需要程序员人才

日本的程序员目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日本的自豪银行要做全国系统的改造,短期产生了大量的程序员需求。另一方面,日本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也达到了不错的水平,所以未来的程序员缺口应该会一直存在。

因为当地劳动力短缺,乐天等大公司英语化后就大批量地从印度招纳应届生,也会招中国人。日本政府为了吸纳人才还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放宽签证要求,如果想要安家结婚、生孩子等提供诸多补助与福利。

缺口很大,创业公司也很多,但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缺互联网软件的研发岗,比如Java这方面。我一毕业是做通信行业,所以当时来日本转到游戏研发岗并不太占优势。

#日本几乎不存在35岁职场焦虑

这个日本员工真的很少考虑。之前参与大厂互联网公司招聘的时候,公司有明确招聘对象就是35岁左右的工程师,他们被称为“30年代中盘”,日本企业会认为35岁员工的技术和经验更加成熟独立地做开发,也可以带团队,所以相对比较受市场的欢迎。到了40岁的话,正常情况下的竞争力确实会弱一些,但也只是跟35岁左右的人相比,实际能得到的利益差不了太多。

我在之前的公司还见过白头发的程序员,那时候他快50岁了,我们组当时也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员工,家里三个孩子。总的来说,四十岁的程序员不在少数。

日本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45岁左右,所以35岁在这边是非常年轻的,要说职场焦虑的话,可能那些50岁还没升上科长的人会稍微焦虑职业的发展。

在日本我觉得35岁仍然是年轻人,日本街头开出租车的有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头,一些建筑工地干体力活的工人也有五六十岁。即便是在互联网公司四十多岁的程序员依然很常见。

#日本互联网公司的待遇和加班情况

从程序员这个岗位来看,日本互联网公司的待遇是要优于传统软件公司的。像乐天、雅虎等所谓的日本互联网大厂,基本都会有比较固定的定期涨薪制度,它们的技术也更为先进。

我目前在一家华人背景的游戏公司CTW工作,几乎没有加班。有时候自己想多学点东西,会在公司多呆一会。

在我看来,日本并没有互联网当作一种很高端的行业,而是更多地将其看成信息交流技术、交通网络构建的补充,本质上是服务于交易效率的提高。

几年前的话,日本是会存在比较严重的类似上司不走、下属就没办法下班的现象,走得早的人会被其他人排挤,导致大家都在拖延工作,无效加班。当然也有刚进职场的、级别比较低的员工会为了加班费,在公司留到很晚,不过如果你到了带十人以上团队的科长级别,很多公司都不会发放加班费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日本开始实施新加班制度,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20个小时的员工会被强制要求体检,连续加班超过40个小时的话,该员工的上司会被谈话,政府算是下定决心彻底地打击职场加班。

我了解到的公司基本上没有加班,传统日企确实很多人在赚加班费,将白天的工作拖到晚上完成。但日本法律中有一个规定,一个月可以加班45个小时,但是一旦超过这个数额,《劳动基准法》会强制要求你不能再加班,公司也会来找你。因为原来有家大公司加班的人跳楼了,然后政府就制定法规严格要求企业杜绝“过劳死”加班的情况。

#终身雇佣制,还走得通吗?

我认为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正在崩坏。其实在十多年前,有人已经开始提出反对终身雇佣制的意见了。一方面,欧美流行的职场多样性文化在日本不断渗透;另一方面,日本小公司的数量这几年在增加,大家比较务实,成果主义在日本也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终身雇佣制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组织内部的高度耦合性,同样的事可以越做越好,但劣势就是对外部变化的反应缓慢,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不停亏损。

终身雇佣制松动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的经济环境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现有的终身雇佣制已经不太适应高新科技这种高度竞争、快速变化的行业。

当然,以上仅局限于大城市的都市圈,很多日本的工厂和乡下企业,终身雇佣制还是在延续的。

终身雇佣制的话应该很难改变,现在日本老龄化严重,整体缺劳动力。而且大公司的终身劳动制,也包含日本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他们会比较看重这个(认同感)。

但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必须往管理层升职,而在日本升职是按照你来公司的时间长短定级别,这叫年工序列。这点不太好,因为这样升职就与你实际产出和能力的相关性不大。

不过管理层有限,就必定有些人会无法升职,在有些公司如果你同期的同事成为了部长,为避免尴尬会将你调往子公司当部长,但也有公司会因为成本高将部分临近退休的人提前劝退,所以这个终身雇佣制有利有弊。不过在日本你不想往上做管理层,只当个普通的程序员也是可以一直顺利做到退休的。

#女性在日本职场的处境如何?

我在之前的公司CyberAgent的时候,发现公司的女性占比还是挺高的,不论是我们组的产品经理,还是程序员,她们产出成果的速度、质量都很不错。

有的日本公司每个月会给升到一定级别的女性员工发放补助,鼓励她们购买化妆品,也会为女性提供育儿方面的帮助。日本的传统家庭会希望女性全心全意照顾家庭,但我周围很少有女性会在生了孩子之后,辞去工作在家当全职妈妈。

现在日本家庭里男女双方都出去工作的比例已经很高了。政府也在鼓励和出台政策支持家庭主妇出来工作,传统企业都会配合政策行事。

我妻子就在一家传统企业技术部门工作,领导都会比较照顾女性。日本人下班以后一般都会出去喝酒聚会,这些喝酒的活动女性不去参加也没关系,但一般的人情往来比如同事的欢送会还是需要参加。

#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的待遇有差别吗?

派遣是日本传统软件行业一种很常见的用工方式,中国人来日本都是作为派遣员工。有人可能会觉得派遣不好,但日本派遣员工的薪资水平还是不错的,在保险福利方面,同正式员工也没什么差别。

但是正式员工在日本公司是最稳定的,对公司有很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他们会认为派遣员工是来公司帮忙的客人,会经常表示感激。

我之前的公司开年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披露公司财报、告知产品最新动态或者未来战略的时候,只有正式员工可以参加,下半场大家才会和派遣员工聚在一起庆祝。

派遣员工在日本越来越普遍了,日本的劳动人口一共六千多万,接近五分之一属于派遣劳动力。选择成为派遣员工的原因主要是经济问题,短期来看,派遣员工的收入是要高于正式员工的,但不一定能稳定地接到派遣项目。部分处于择业尴尬期的人也会为了不断掉收入,选择短暂地进入派遣行业。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有其他工作选择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去做派遣。你做完一个项目,可能收入不错,或者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永远无法参与核心决策,项目管理能力得不到任何锻炼,也很难在日本公司找到归属感。

派遣是随着日本经济起来就有了,都是出于公司对成本的考量。因为在日本公司就是员工的家,需要给他交各种保险、年金、养老金等,等于正常员工除工资外,公司还要缴纳一大笔费用,而派遣员工不用,他的年金、保险等要由他所在的派遣公司交,有一些不太正规的公司也可能不交。

但一般一些派遣员工工资会比正式员工还高,如果这个派遣员工在公司里做得特别好,公司会跟他谈,也有机会转成正式员工。

各有各的优势,正式员工的涨薪可能每年固定涨一点,它会比较稳定。而比如派遣到IBM工作的员工,如果所签署的公司社长与IBM洽谈时觉得个人能力比较强可能谈到一个月的工资是正式员工的两倍。但派遣员工的工资不稳定,要视具体谈判情况和公司而定。

#感触最深的职场文化现象是?

日本决策从下至上这一点我个人很有好感。一般来说,日本公司要引入新项目或新技术之前,会以私下交流的形式,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再做最后的决策。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效率不高,但是对执行员工来说,新决策的推行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读空气”文化吧。

我之前在一家有二十多万员工的日企工作,每个月会有一次部门聚会,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其实很多日本人不喜欢喝酒,但是因为上司去了,他们要被迫配合上司出席,不参加聚会的人很容易被孤立。

大家吃完饭会有个所谓的“二次会”,一般是去唱卡拉OK。最后的结账是AA制,老部长和小年轻的收入差了两三倍,但付的钱是一样的,新人参加一次聚会可能就要花费他5%的税后月薪。

很多日本人都会观察部门里谁强谁弱,然后去帮强的那个,这种现象在业务稳定的日本大型企业尤为常见。

#日本小公司/创业公司的生存环境如何?

目前能生存下来的小公司/创业公司肯定有自己的王牌产品或者独特的经营方式,薪资待遇一般来说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个人技术和能力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更大一些。但是制度的完善程度肯定是不如大公司的,因此公司经常会进行很多轮次的内部调整。

根据我的观察,日本很多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做的产品很精致,生存的空间也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之前在一家只有老板和一名正式员工的公司实习过,加上我一共三个人,但是承接了周边很多项目,比如图书馆管理、医院预约之类的,这家公司还在正常经营中。

一些小公司创业的最终理想归宿是被收购,或者只想有稳定的收入,但大部分公司还是想做到上市。不过日本总体来说创业的氛围没有国内那么强,所以最近日本政府在鼓励创业,前段时间日本首相还提出希望在近几年能做出100个独角兽公司的规划。

#用一个词形容在日本的生活

安心。

在日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内心都有一种难得的宁静感,不像国内,可能进了体制,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安稳的生活。

缓慢变化。

大家对包括年功序列、终身雇佣、“读空气”等在内的日本职场印象,在我看来都在缓慢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速度在很多华人看来有些难以接受。

不焦虑。

相较在国内,不用时常担心会被裁员,毕竟日本的劳动力还是短缺,只要有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

挑战性。

出国工作的语言困难大,工作跨度也比较大,我从通讯到游戏研发,基本是换了一个行业。当地环境比较安静,朋友包括业余生活也不多,对于国内过去、喜欢热闹的我还是比较有挑战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