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利润下滑,宁德时代还能打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利润下滑,宁德时代还能打吗?

风物长宜放眼量。

文|市值观察 蓝山

编辑|小市妹

作为创业板“市值王”,宁德时代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市场和投资者的神经。

一季报显示,宁德时代Q1实现营业收入486.78亿元,同比大增153.97%,但净利润有所下滑,为14.93亿元,同比降23.62%。

很多人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试图放大市场的悲观情绪。但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既不可信,更不可取。

穿透迷雾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并非自身经营出了问题,而是在为整个电动车产业扛伤害。

电动车的主要成本在动力电池,而电池的主要成本在正极材料。按照正极材料分类,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LFP)和三元材料(NCM、NCA)两种。

根据之前业内的统计,每GWh磷酸铁锂电池需要使用大约520吨碳酸锂,而三元锂电池大约需要620吨碳酸锂。三元锂电池还需要镍和钴,以目前主流的NCM 811型电池为例,每GWh大约需要750吨镍和100吨钴。

2021年至今,锂、镍、钴等主要锂电材料开始无底线涨价。

数据显示,去年碳酸锂价格大幅飙升了425%,镍和钴的涨幅也分别高达20%、80%以上。

进入2022年,涨价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Wind数据显示,国内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28万元/吨最高涨至50万元/吨,镍价从年初的15.5万元/吨最高涨至25.6万元/吨,钴价则从49万元/吨最高涨至57万元/吨。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上游企业赚的盆满钵满,以赣锋锂业为例,其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了640.41%。

但这却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2021年至今,磷酸铁锂电芯的成本大幅上涨了超90%。而这部分代价总要有人承担,要么产业链吃进去,要么向下转嫁给消费者。

现实是,动力电池企业默默承担了下来。

为了不伤害下游整车客户和终端消费市场,2021年,电池企业几乎并没有将成本压力继续向下传导。但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自身盈利能力受到极大伤害。

事实上,早在去年三季度,就已经有部分企业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第三季度,欣旺达亏损2.5-2.6亿,孚能科技的单季度亏损也高达1.94亿元。此外,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公司2021Q3的毛利也分别同比下降了59.98%和34.69%。

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优势,宁德时代在成本控制上显著优于业内其他友商,因此去年公司在上游大幅涨价的背景下依然高歌猛进。但随着今年一季度锂电材料价格“失心疯”般地上涨,宁德时代也受到了波及。

根据最新披露的一季报,宁德时代Q1营业成本大增198.66%,高于同期营收增长率,致使利润出现下滑。

作为创业板举足轻重的一家上市公司,宁德时代的一举一动自然备受关注,外界很多人揪住公司盈利下滑这一点不放,其实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这并非宁德时代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的痛点。通盘考虑行业整体所面临的困境,能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已实属不易。

更重要的一点是,情况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一季度车企纷纷上调售价,整个电动车产业链的成本传导彻底打通,电池企业无需再为行业做出牺牲。3月份以来,电池企业的盈利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

其次,随着后续产能的释放和国际环境的改善,上游原材料的涨价也已接近尾声,边际成本压力非常有限。此外,一些头部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提前加大了对上游的布局,以锁定资源和成本。

去年11月,宁德时代曾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公布了近年来对外投资的情况,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了上游矿山,包括NEWSTRIDE(印度尼西亚镍矿)、青美邦新能源(印度尼西亚电池级镍化学产品湿法冶炼基地)、Kisanfu铜钴矿(全球最大未开发钴资源项目)、NEO LITHIUM(阿根廷西锂盐湖)、PILBARA MINERALS(澳大利亚锂矿)、北美镍业、志存锂业、天宜锂业、天华时代等知名企业,覆盖了锂、钴、镍等主要锂电材料。

最近一段时间,宁德时代又频频出手,先是在印尼投资近60亿美元与印尼国有企业合作开发镍矿并建设锂电池产业项目,随后又拿下“亚洲锂都”江西宜春的最大锂矿。根据最新的消息,宁德时代再融资已获得证监会批复,巨量资金到位后将进一步支撑公司对外的扩张。

拒绝噪声

投资者总是习惯于将行业龙头作为判断一个产业兴衰的风向标,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绝对霸主,宁德时代自然也有类似的地位,公司一季度业绩的下滑或多或少会对市场信心造成一定影响。

但往远看,停留在这种情绪中并不可取。

“黑天鹅”捕手、著名风险控制大师塔勒布曾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提出“噪声理论”,即越是关注短期信息,得到的越可能是噪声,人们基于这些无价值的信息对未来做判断,结果大概率会事与愿违。

想想自己在投资上所犯的错误就明白了。

一轮行情到来时,很多人都冀图在高低点实现完美操作,并不断根据短期信号频繁买卖,以期通过高抛低吸获得超额收益。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拿到一段时间内的所有涨幅,甚至可能产生亏损。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条经验法则:

牛市主要靠捂。

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告诫我们要立足长期与大势,风物长宜放眼量,避免被短期信息干扰。

无独有偶,段永平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他曾在雪球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迷惘的时候,试试往远处看?看10年往往比看1-2年要容易很多,看一两年会比看一两天容易很多。

回到当下的动力电池,一季度整个产业的表现就是一个短期的噪声,行业前景与成长逻辑并未动摇。

根据中汽协最新的统计数据,2022年Q1,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7万辆,同比增长了1.4倍。作为刚需配套,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步大幅提升,一季度共装机46.87GWh,同比增长140%。

产业经济视角下,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渗透率轨迹往往呈S型特征,即渗透率越过奇点后会加速提升。过往的经验表明,奇点一般位于5%-10%这个区间内。

比如智能手机,渗透率从3%提升到14%用了5年,但在随后的5年渗透率直接提升到近70%。再比如挪威的新能源车,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用了五年才将电动车的渗透率提升到5.7%,此后7年渗透率则直线增长到70%以上。

2021年以来,国内电动车渗透率逐月攀升,从5.8%提升到目前的25%+。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能源车在中国已经越过奇点,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作为命运共同体,锂电池产业没有减速的道理。

保持信心

宁德时代的投资者,更没必要灰心。

去年以来,尽管二线锂电池企业不断扩大产能,跃跃欲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宁德时代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坐头把交椅。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2.6%,领先第二名LG新能源十几个百分点。

今年1季度,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到35%,领先第二名LG新能源近20个百分点。在国内,则继续以50%的市占率傲视群雄。

动力电池的竞争不外乎技术、品牌、规模、产业链布局等四个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宁德时代依然是“全科状元”,这也意味着短期内很难有公司对其形成真正挑战。

4月29日晚,广发证券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陈子坤在央视财经的直播中表示:对宁德时代来说,真正地风险只有一个,就是行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而宁德时代恰好选错了方向。除此之外,都是短期扰动。

问题在于,现在根本看不到宁德时代的技术风险。

锂电池技术的升级创新主要集中在材料创新和结构创新,在固态电池、碳硅负极等新型材料的大规模应用落地前,材料上的创新已经触及阶段性瓶颈,降本增效主要通过系统结构的创新。

在结构层面,目前最前沿的技术主要集中在CTC和CTP。

CTP领域,宁德时代是全球走在最前列的,公司即将发布的“麒麟电池”就基于这一技术。据称,在同等化学体系和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的电量比“4680”还要高13%,这无疑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在业内的竞争力。

CTC领域,宁德时代同样布局多年。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前华为智能车控总经理蔡建永已经确认加入宁德时代,负责CTC电池底盘一体化。随着顶级人才加入,宁德时代CTC技术有望提前落地。

此外,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领域,宁德时代的储备也是最厚重的。

品牌更无需多言。

连续五年登顶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从特斯拉,到国内的“蔚小理”,全球范围内有头有脸的新能源车企几乎都是宁德时代的下游。

规模效应和全产业布局是成本的生命线。

到目前为止,宁德时代还是业内布局上游最猛的一家,现已打通从锂矿到电池全产业链,提前锁定低成本资源。叠加同行难以企及的出货量,规模化效应下,未来成本优势无忧。

除了新能源汽车,储能也很快将成为宁德时代新的增长极。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储能产业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光大证券之前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约0.45万亿元,2030年进一步增长到1.3万亿元左右。

电池是储能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环节,成本占比近60%,这意味着整个产业最大的蛋糕要被电池企业切走。

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的前身ATL就中标了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正式进入储能领域。2021年,公司储能电池销量为16.7GWh,同比暴增近6倍,储能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提升到了10.45%。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产量市占率已成全球第一。

随着政策的落地,储能产业的能见度已经很高了,像宁德时代这样提前布局并长期深耕的企业也将进入集中变现期。

投资,买、卖的是预期。

年初至今,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过一轮深度回调,既然接下来的预期向好,就没有继续看空的道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宁德时代

7.3k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标放宽铅酸电池车型限重 宁德时代发布重卡电池新品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中国五矿拟与青海省共同组建中国盐湖集团 宁德时代据称正洽购“光伏黑马”一道新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利润下滑,宁德时代还能打吗?

风物长宜放眼量。

文|市值观察 蓝山

编辑|小市妹

作为创业板“市值王”,宁德时代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市场和投资者的神经。

一季报显示,宁德时代Q1实现营业收入486.78亿元,同比大增153.97%,但净利润有所下滑,为14.93亿元,同比降23.62%。

很多人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试图放大市场的悲观情绪。但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既不可信,更不可取。

穿透迷雾

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并非自身经营出了问题,而是在为整个电动车产业扛伤害。

电动车的主要成本在动力电池,而电池的主要成本在正极材料。按照正极材料分类,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LFP)和三元材料(NCM、NCA)两种。

根据之前业内的统计,每GWh磷酸铁锂电池需要使用大约520吨碳酸锂,而三元锂电池大约需要620吨碳酸锂。三元锂电池还需要镍和钴,以目前主流的NCM 811型电池为例,每GWh大约需要750吨镍和100吨钴。

2021年至今,锂、镍、钴等主要锂电材料开始无底线涨价。

数据显示,去年碳酸锂价格大幅飙升了425%,镍和钴的涨幅也分别高达20%、80%以上。

进入2022年,涨价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Wind数据显示,国内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28万元/吨最高涨至50万元/吨,镍价从年初的15.5万元/吨最高涨至25.6万元/吨,钴价则从49万元/吨最高涨至57万元/吨。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上游企业赚的盆满钵满,以赣锋锂业为例,其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了640.41%。

但这却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2021年至今,磷酸铁锂电芯的成本大幅上涨了超90%。而这部分代价总要有人承担,要么产业链吃进去,要么向下转嫁给消费者。

现实是,动力电池企业默默承担了下来。

为了不伤害下游整车客户和终端消费市场,2021年,电池企业几乎并没有将成本压力继续向下传导。但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自身盈利能力受到极大伤害。

事实上,早在去年三季度,就已经有部分企业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第三季度,欣旺达亏损2.5-2.6亿,孚能科技的单季度亏损也高达1.94亿元。此外,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公司2021Q3的毛利也分别同比下降了59.98%和34.69%。

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优势,宁德时代在成本控制上显著优于业内其他友商,因此去年公司在上游大幅涨价的背景下依然高歌猛进。但随着今年一季度锂电材料价格“失心疯”般地上涨,宁德时代也受到了波及。

根据最新披露的一季报,宁德时代Q1营业成本大增198.66%,高于同期营收增长率,致使利润出现下滑。

作为创业板举足轻重的一家上市公司,宁德时代的一举一动自然备受关注,外界很多人揪住公司盈利下滑这一点不放,其实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这并非宁德时代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的痛点。通盘考虑行业整体所面临的困境,能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已实属不易。

更重要的一点是,情况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一季度车企纷纷上调售价,整个电动车产业链的成本传导彻底打通,电池企业无需再为行业做出牺牲。3月份以来,电池企业的盈利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

其次,随着后续产能的释放和国际环境的改善,上游原材料的涨价也已接近尾声,边际成本压力非常有限。此外,一些头部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提前加大了对上游的布局,以锁定资源和成本。

去年11月,宁德时代曾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公布了近年来对外投资的情况,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了上游矿山,包括NEWSTRIDE(印度尼西亚镍矿)、青美邦新能源(印度尼西亚电池级镍化学产品湿法冶炼基地)、Kisanfu铜钴矿(全球最大未开发钴资源项目)、NEO LITHIUM(阿根廷西锂盐湖)、PILBARA MINERALS(澳大利亚锂矿)、北美镍业、志存锂业、天宜锂业、天华时代等知名企业,覆盖了锂、钴、镍等主要锂电材料。

最近一段时间,宁德时代又频频出手,先是在印尼投资近60亿美元与印尼国有企业合作开发镍矿并建设锂电池产业项目,随后又拿下“亚洲锂都”江西宜春的最大锂矿。根据最新的消息,宁德时代再融资已获得证监会批复,巨量资金到位后将进一步支撑公司对外的扩张。

拒绝噪声

投资者总是习惯于将行业龙头作为判断一个产业兴衰的风向标,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绝对霸主,宁德时代自然也有类似的地位,公司一季度业绩的下滑或多或少会对市场信心造成一定影响。

但往远看,停留在这种情绪中并不可取。

“黑天鹅”捕手、著名风险控制大师塔勒布曾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提出“噪声理论”,即越是关注短期信息,得到的越可能是噪声,人们基于这些无价值的信息对未来做判断,结果大概率会事与愿违。

想想自己在投资上所犯的错误就明白了。

一轮行情到来时,很多人都冀图在高低点实现完美操作,并不断根据短期信号频繁买卖,以期通过高抛低吸获得超额收益。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拿到一段时间内的所有涨幅,甚至可能产生亏损。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条经验法则:

牛市主要靠捂。

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告诫我们要立足长期与大势,风物长宜放眼量,避免被短期信息干扰。

无独有偶,段永平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他曾在雪球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迷惘的时候,试试往远处看?看10年往往比看1-2年要容易很多,看一两年会比看一两天容易很多。

回到当下的动力电池,一季度整个产业的表现就是一个短期的噪声,行业前景与成长逻辑并未动摇。

根据中汽协最新的统计数据,2022年Q1,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7万辆,同比增长了1.4倍。作为刚需配套,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步大幅提升,一季度共装机46.87GWh,同比增长140%。

产业经济视角下,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渗透率轨迹往往呈S型特征,即渗透率越过奇点后会加速提升。过往的经验表明,奇点一般位于5%-10%这个区间内。

比如智能手机,渗透率从3%提升到14%用了5年,但在随后的5年渗透率直接提升到近70%。再比如挪威的新能源车,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用了五年才将电动车的渗透率提升到5.7%,此后7年渗透率则直线增长到70%以上。

2021年以来,国内电动车渗透率逐月攀升,从5.8%提升到目前的25%+。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能源车在中国已经越过奇点,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作为命运共同体,锂电池产业没有减速的道理。

保持信心

宁德时代的投资者,更没必要灰心。

去年以来,尽管二线锂电池企业不断扩大产能,跃跃欲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宁德时代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坐头把交椅。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2.6%,领先第二名LG新能源十几个百分点。

今年1季度,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到35%,领先第二名LG新能源近20个百分点。在国内,则继续以50%的市占率傲视群雄。

动力电池的竞争不外乎技术、品牌、规模、产业链布局等四个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宁德时代依然是“全科状元”,这也意味着短期内很难有公司对其形成真正挑战。

4月29日晚,广发证券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陈子坤在央视财经的直播中表示:对宁德时代来说,真正地风险只有一个,就是行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而宁德时代恰好选错了方向。除此之外,都是短期扰动。

问题在于,现在根本看不到宁德时代的技术风险。

锂电池技术的升级创新主要集中在材料创新和结构创新,在固态电池、碳硅负极等新型材料的大规模应用落地前,材料上的创新已经触及阶段性瓶颈,降本增效主要通过系统结构的创新。

在结构层面,目前最前沿的技术主要集中在CTC和CTP。

CTP领域,宁德时代是全球走在最前列的,公司即将发布的“麒麟电池”就基于这一技术。据称,在同等化学体系和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的电量比“4680”还要高13%,这无疑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在业内的竞争力。

CTC领域,宁德时代同样布局多年。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前华为智能车控总经理蔡建永已经确认加入宁德时代,负责CTC电池底盘一体化。随着顶级人才加入,宁德时代CTC技术有望提前落地。

此外,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领域,宁德时代的储备也是最厚重的。

品牌更无需多言。

连续五年登顶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从特斯拉,到国内的“蔚小理”,全球范围内有头有脸的新能源车企几乎都是宁德时代的下游。

规模效应和全产业布局是成本的生命线。

到目前为止,宁德时代还是业内布局上游最猛的一家,现已打通从锂矿到电池全产业链,提前锁定低成本资源。叠加同行难以企及的出货量,规模化效应下,未来成本优势无忧。

除了新能源汽车,储能也很快将成为宁德时代新的增长极。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储能产业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光大证券之前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约0.45万亿元,2030年进一步增长到1.3万亿元左右。

电池是储能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环节,成本占比近60%,这意味着整个产业最大的蛋糕要被电池企业切走。

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的前身ATL就中标了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正式进入储能领域。2021年,公司储能电池销量为16.7GWh,同比暴增近6倍,储能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提升到了10.45%。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产量市占率已成全球第一。

随着政策的落地,储能产业的能见度已经很高了,像宁德时代这样提前布局并长期深耕的企业也将进入集中变现期。

投资,买、卖的是预期。

年初至今,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过一轮深度回调,既然接下来的预期向好,就没有继续看空的道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