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最近投资了一档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该节目上线3天,点击率已突破3000万次。然而,没有一丝丝防备,上线第三天晚上,该节目在全网下架,连花絮都不见踪影。下架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太污了?
《吐槽大会》节目形式源于美国脱口秀节目《喜剧中心吐槽大会》,每期邀请一位具有争议的名人,由“吐槽团”对其进行吐槽。首期节目播出之后,有网友大呼“超好看”,也有网友直言“污出天际,在中国水土不服。”这档被网友戏称为挑战“广电总局mountain top”的节目,到底是以尺度大博眼球,还是真的值得一看呢?
这是一个没有“哔”的节目
《吐槽大会》首期被吐槽的嘉宾是演员周杰,“吐槽团”则是主持人王自健带着编剧史航、演员王琳和网络红人张全蛋等人。乍看之下,这个首秀阵容并不太强大。然而,“吐槽团”吐槽的内容,却让网友惊呆了——
首期节目中,周杰被吐槽的“黑点”包括成为全民表情包、打保安、上网匿名评价自己演技好、娱乐圈没朋友等等。这些槽点都已在网上“流传已久”,并不新奇。然而,嘉宾吐槽的过程却是花样百出,“污段子”横飞。尺度之大,着实让人惊呆。
节目中,周杰调侃王琳从“王小波”变成了“王大锤”,王琳与90后宅男池子争论起了此前王琳的《男人装》照片。两人吐槽与反吐槽的段子,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知名微博博主“Happy张江”在7月9日发布的王琳吐槽片段,到目前已被转发1.5万次,有6000余条评论了。当然,现在这个短视频也已经无法查看了。
如果你是《康熙来了》、《奇葩说》等综艺节目的忠实粉丝,有一种声音你可能会非常熟悉。那就是“哔~(bi)”的声音。当节目组出现不雅词汇时,后期会用“哔~”的一声做消音处理。然而,这样一个“污出天际”的《吐槽大会》,在节目的全程中,却没有进行任何的消音。甚至有业内人士评论说,刚看过节目之后,就知道可能会被下架了。
《吐槽大会》“爆红”之后,突然遭遇下架,节目所在的视频网站至今并没有对下架原因进行说明。节目是被迫下架,还是节目组自己想“整改”,目前还是未知数。对于下架原因,最多的猜测就是——太污了。
和原版节目相比 秒变“小清新”
别以为《吐槽大会》是故意挑战网综的尺度极限,如果看过原版节目《喜剧中心吐槽大会》,你会发现,国内的“吐槽”简直就是小清新了。
《喜剧中心吐槽大会》被称为美国喜剧春晚,查理·辛、詹姆斯·弗兰科和著名的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等名人都在这里被吐槽过。在这个节目中,“污段子”、政治梗、屎尿屁梗,甚至地域歧视,都是家常便饭。吐槽火力之猛烈,有时会让被吐槽的名人当场翻脸。
2015年,贾斯丁·比伯(Justin Bieber)录制的一期《喜剧中心吐槽大会》,就弥漫着浓郁的火药味。这期的吐槽阵容十分强大,凯文·哈特(Kevin Hart)、杰夫·罗斯(Jeff Ross)、NBA明星奥尼尔等著名“嘴炮”悉数到场。
从发型到服装,从性取向到年龄,贾斯丁·比伯的一切几乎被吐槽了个遍。吐槽过程中,“F”字开头的单词已经是文明词汇了。“狂轰滥炸”之下,这个当时刚满21岁的流行偶像险些当场发飙。
还好,这档节目在美国的分级属于TV-MA(17岁以下人群禁止观看),这或许让节目组松了一口气——不必得罪比伯大多数的粉丝。
对贾斯丁·比伯的吐槽,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可能已经是很“残暴”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期播出之后,不少观众还表示,这期简直就是对比伯的洗白,骂的根本不难听。而在查理·辛被吐槽的那期,“禽兽”、“烂人”、“随时会挂掉”等词轮番袭来,当事人却也只得报以拍手和微笑。
尽管有着众多“三俗”内容,还被称为“蛇精病”的聚会,美版《喜剧之王吐槽大会》还是受到了相当多观众的青睐。毕竟,这些“攻击”和“吐槽”都是以段子的方式讲出来,不但没有恶意,还给观众带来了欢笑和谈资。
对被吐槽的嘉宾来说,能够在这个节目上被“吐槽”,不但可以再度提升知名度,还有可能通过猛烈的“自黑”,达到“洗白”的效果。比如,贾斯丁·比伯在节目最后的演讲中就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并感谢了一直以来包容他的人。有不少网友反映,听到这段“自白”后,对其印象大为改观。
这类吐槽在中国“水土不服”?
在美国备受欢迎的一档节目,“移植”到中国,不但惨遭下架,口碑也是两极分化。到底是因为《吐槽大会》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是另有原因呢?
《吐槽大会》中最具争议的,当然还是节目中大量的“污段子”了。虽然较之美国原版节目来说,这些“污段子”可能有些小儿科。但对于“谈黄色变”的国内而言,这档节目的尺度,似乎已经越界。
2016年2月,广电总局曾表态将加强对于网剧和网络自制节目的监管,“电视不能播的,网络也不行”。《奇葩说》某两期节目就曾遭到下架处置,2015年年末的现象级网剧《太子妃升职记》也曾被要求临时下线、整改后再重新发布。
此次《吐槽大会》的下架,尽管还没有官方说明,不少业内人士猜测,这与节目中“污段子”有关。由于国内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出于为青少年考虑,《吐槽大会》的“整改”似乎也是势在必行。
细看这档节目,台本确实也有为了“污”而“污”的现象。由于节目是首期播出,还没有如美国原版节目一样请到很多大咖嘉宾,被吐槽的周杰的朋友也只来了王琳一位。在嘉宾知名度不够高,嘉宾之间也不够熟悉的情况下,打一打“污”的擦边球,可能是最容易获得关注的方式了。
不过,正如奇葩说制片人马东所说,对一档节目而言,什么都可以变,唯有思辨性不能变,如果抛弃了思辨性,只是为了大胆而大胆,那么即便是一档创新的节目也会很快“被套路”。对于《吐槽大会》也是如此。
《吐槽大会》回归的正确姿势
尽管也有着许多槽点,这档节目出现的本身,就是网综节目制作自由度的一种体现。即使暂时遭遇了“下架”,网友期待该节目回归的呼声还是相当高的。那么,节目“回归”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NO1 台本上多下功夫,突出嘉宾个人风格
与美国原版节目一样,“吐槽团”的台本都是事先写好的。不过,首期台本写的风格太单调,嘉宾的吐槽风格没有得到更好的区分。比如史航的“冷面笑匠”、翔子的“95后宅男”等形象都可以更加凸显出来。
NO2 “污力”何必太直白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化不同,直来直去的“污段子”固然可以在一时博人眼球,说多了观众也会感到腻烦。含蓄而有技巧的“污”才是能够让人回味的高级“污”。
此前《奇葩说》、《极限挑战》、《火星情报局》等节目也有“污段子”,但基本都是点到为止,不会直接点明,或者过度延伸。即使老司机一言不合就“飙车”,也始终有个主持人在把握着节奏。
NO3 多请嘉宾的朋友、熟人来吐槽
说起来,首期节目的嘉宾周杰虽然全程保持着微笑,可有几次仍让网友看出是脸色铁青。然而,王琳的吐槽虽然同样犀利,周杰的表情却放松很多。这说明,即使都是背台本,对嘉宾更了解的朋友来吐槽,感受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吐槽起来,也会比较一针见血,能让节目可看度更高。
这个节目,竟真的来了
节目中,“吐槽团”的一些吐槽还是颇为有趣的。比如张全蛋吐槽周杰常上社会治安新闻,李蛋调侃周杰“打人事件”,说“如果你特别生气,别打我,要打就打他们,他们是名人。你打我,红的是我”。
勇敢接受“炮火”的周杰,通过节目最后真挚的“自白”,受到了不少网友的肯定。连主持人王自健都说,主持了这次节目之后,对周杰改观了。这位曾经备受争议的明星,如果能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一个“表情包”之外的他,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几年前,曾有网友说,如果我们引进这个节目(《喜剧中心吐槽大会》)邀请黄海波、郭敬明、柯震东、文章等人一起来,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那时,可能我们都不会想到,会有《吐槽大会》这样的节目在国内出现。这档节目,说是对“尺度”的挑战,其实也正是当下网络自由度的体现。曾经充满“黑点”的明星,能够勇敢接受“吐槽”,不但娱乐了大众,也更能让观众认识真实的自己。尽管这些明星阵容,未必会实现。这个节目,竟真的到来了。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