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风起陇西》起,说说这些年的三国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风起陇西》起,说说这些年的三国剧

还有人爱看三国剧吗?

文|毒眸 张嘉琦

编辑|张友发

三国无疑是一段带有“全民基因”的历史,但以三国为背景的剧,现在已经很难成为“全民剧”了。

以三国为背景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正在播出,豆瓣昨日开分,开出了不算低的7.7。虽然这部剧没有成为常规意义上的大爆款,但从创作层面上看,它将剧集历史上的重要年代“三国”再次拉回大众视野,并尝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构历史的视角。

三国一直是影视创作的热土。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正是取材自《三国演义》的第70和71回。而在剧集领域,有关三国的故事,既有像《三国演义》这样多视角的史诗,也有以诸葛亮、关羽、曹操等人物为主角的故事,还有如《终极三国》这样将解构历史展现到极致的内容。

《风起陇西》同样对三国历史进行了二次创作。该剧的原著作者马伯庸曾经提到,《风起陇西》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书中所涉及到的情报机构司闻曹、军正司等皆为虚构内容,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戏说也好,正史也罢,即便已有几十部作品问世,创作者们对三国的热爱,好像很难完全传递到观众一侧。尤其是进入2010之后,三国剧已经很难在市场上掀起风浪。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学者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是一种虚构的话语,一种“形而上学的陈述”,如何组合历史境遇,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将具体的情节和其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种做法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文学操作。

所有以三国为时代背景而创作的剧集,也都是对三国历史的解构。历史的虚构性赋予了所有人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权利,即便他们分属不同立场。创作者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对三国历史的再解读,也可被视作是对历史的补充,甚至是对权威史观的一种对抗。

因此,比起“三国故事还有哪些可能性”,现阶段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荧屏上的三国故事对于当代年轻人,还具备多大的吸引力?

解构《三国演义》

1985年,内地和中国香港同时播出了以诸葛亮为主角的电视剧。

从剧情来看,内地版基本遵循《三国演义》原著内容,14集的篇幅里囊括了“隆中访贤”“舌战群儒”“ 误失街亭”等关键情节,传记色彩浓厚。而港版近乎“魔改”,其中诸葛亮和曹操是武功高手,还有“小乔爱上诸葛亮”这种言情感极重的三角恋剧情。由于偏离史实严重,这个版本唯一留下的只有郑少秋“史上最帅诸葛亮”的称号。

虽然水花不大,但这两部剧提供了观察早期三国剧的视角。早期三国剧大多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蜀汉阵营是“绝对主角”,其中又以刘备和诸葛亮为“双男主”。

有网友统计过,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和诸葛亮的出场次数分别为907次和802次,分列前两名。鲁迅也对《三国演义》有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评语。

这是两部三国剧都以诸葛亮为主角的原因。完全还原《三国演义》原著难度较大,拍摄成本也高,选择单一人物为主角能压缩篇幅,控制拍摄成本。此后十多年,陆续有以单一人物为主体的三国剧播出,被“翻牌”最多的除了诸葛亮,还有貂蝉、甄宓(洛神)、曹操和关羽。

但对名著的翻拍仍然有巨大的诱惑力。改革开放后,导演王扶林从BBC参观完回国,他看到英国将莎士比亚、莫里哀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觉得央视可以学习。但在他的拍摄计划里,《红楼梦》是四大名著的首选,“《西游记》需要特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打斗场面,那就先拍《红楼梦》吧。”。

1989年,《红楼梦》大获成功后,央视终于决定开始拍摄“烧钱”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总制片人任大惠推荐了王扶林,担任《三国演义》的总导演,二人再次展开了合作。

直到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终于在CCTV1首播,当天收视率就达到了46.7%。目前,《三国演义》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是三国剧里唯一评分超过9分的作品,也是三国剧至今都难以超越的“神作”。

这版《三国演义》总投资达到1.7亿人民币,其中近1亿元用于建造拍摄基地,7000万元则直接投入拍摄。全剧共分为5个篇章、84集,演职员名单超过200人。据报道,该剧经历了漫长的剧本改编、选角和拍摄过程,耗时长达7年,其中演员的遴选工作进行了将近10个月,首批甄选工作由曾经出演过诸葛亮的李法曾主要负责。拍摄则用了将近三年,辗转了十余个城市。

这部剧将讲述三国的视角拉回广角镜头,基本完全还原了原著内容。王扶林在演员学习班中提到了这部剧的改编宗旨,即“在大关节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国演义》;根据电视剧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尊重原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对暴政”的价值观;赞美三国英雄们的忠义精神”。

此后直到2010年《新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再也没有人挑战用史诗的方式拍摄一部三国剧。中间的15年,大多数三国剧仍是单线故事,比如《三国英雄传之关公》《貂蝉》《卧龙小诸葛》等。

这段时间也出现了一些试图跳出《三国演义》架构的作品。以《蝶舞天涯》和《曹操与蔡文姬》为代表的一类“言情化”剧集,就试图从英雄的情感故事出发讲述历史。

《蝶舞天涯》经历了坎坷的播出过程,该剧由陈凯歌执导,原名《吕布与貂蝉》,剧中的三国完全成了魔幻故事,吕布的身世类似人猿泰山,并且戴着鼻环在斗兽场中角斗,而貂蝉则成了修习《太平要术》的张角后人。

在2001年小规模播出后,这部剧因为“戏说历史”“宣扬封建迷信”而被下架,随后修改了800多处情节,还把主角的名字改为虚构的“蝶舞”和“天涯”,才在2004年得以重新播出。

更忠于历史的《曹操与蔡文姬》则相对获得好评。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仅仅是第71回的寥寥几笔,但在剧中得到了较完整的呈现。这也意味着三国剧开始脱离《三国演义》所建构的三国世界,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更极致的“解构”作品,是2009年播出的台湾偶像剧《终极三国》。

“终极系列”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把宇宙分为12个时空、时空夹缝和魔界,12时空分为XYZ三个轴,其中X轴上又有“金银铜铁”四个时空,《终极三国》讲述的是其中“银时空”的故事。

作为“终极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终极三国》延续了“中二”和“无厘头”的风格,揉合了历史、穿越、奇幻、校园、偶像等多个元素,虽然除了人名之外,其他情节都与历史相去甚远,但仍为三国剧提供了一重新的创作视角。

对三国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有2006年的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的讲述以三国志为基础,将曹操称为“可爱的奸雄”,评价他“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舆论对这些观点众说纷纭,但该系列的走红,无疑为大众了解三国提供了不同《三国演义》的新视角,这种视角不仅包含对蜀汉和曹魏两国身份的再建构,也包含引入“职场元素”的新解读。尊刘贬曹的创作风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时间来到2010年5月,《新三国演义》在四个卫视首播。有94版珠玉在前,新《三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开机前,总制片人杨晓明跟导演高希希说:“我们要做的是个‘挑天花板’的事。”

从开头就可以看出新《三国》的改动原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只占很小篇幅,取而代之的“核心人物”成了曹操。蜀汉政权也不再被视为“正统”,“尊刘贬曹”的基调被消解。高希希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提到,新《三国》的创作理念是“对历史中的人物进行一个重新的视点认清,和价值观的重新提炼”。

虽然仍未能超越94版在大众心里的地位,但现在看来,新《三国》竟成了三国时期历史正剧的“绝唱”,随着大众审美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兴起,历史正剧几乎消失在了荧幕上。

再往后的几年,三国剧又贡献了一些“烂剧”和“完全无人问津的剧”,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由林更新主演的《武神赵子龙》。这是赵云第一次在三国剧中担任主角,看起来算是新的突破,但豆瓣评分只有3.9,好评更是寥寥。其中一条豆瓣热评就提到对这部剧不尊重历史的不满,“如果你想在这剧寻历史厚重感,那还是算了。”

三国历史的可能性

新时代的三国剧,从2017年的《军师联盟》开始。

如何能在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里,寻找新的切口,成为这一时期创作者们的共同命题。在这个问题上,《军师联盟》提供了破题的方法:剧中“三国”的主角不再是诸葛亮,甚至不是蜀国,而是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先是被一招“空城计”耍得团团转,后又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架空了曹魏皇室,而被盖上了“不忠”的戳。

《军师联盟》,则是对司马懿在大众记忆中形象的“重塑”。整部剧都是围绕司马懿个人命运展开,赤壁之战、襄樊之战等历史事件成为“背景板”。除了给司马懿“正名”,该剧所刻画的三国人物形象,都一定程度颠覆了大众记忆,如弱化了曹操奸诈凶残的形象,而是强调其求贤若渴,还放大了仁义的一面。

视角的大胆切换,让《军师联盟》从一众三国剧中成功跳出。正当观众们为该剧究竟是不是“洗白司马懿,抹黑诸葛亮”而争论不休时,另一部更加“大胆”的三国剧出现了。

马伯庸,这个从2005年就开始写三国题材小说(就是《风起陇西》)的作家,终于有机会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三国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三国机密》网文感很重,有学名称之为“历史可能性小说”。书里,“落魄皇帝”汉献帝刘协成为主角,真实的刘协死后,由相貌与刘协相似、被寄养在司马家的刘平“代为称帝”,挑起了复兴汉室的重担。

刘平的设定很像起点网文的穿越者,原著开篇也大开脑洞地问道:“倘若让你穿越成一位中国末代君主,哪一位是最难翻盘的?”

这部剧并没有在当时掀起太大水花,观众基本都是“原著粉”,不过,这部剧里马伯庸看三国的视角和《风起陇西》如出一辙,就是“小人物”,那些曾经在荧幕上被大书特书的经典人物,不在他的创作范围内。正如他自己所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遭遇,才是构成历史的真正动力。”

《风起陇西》是马伯庸的“出道作”,出版于2005年。在《风起陇西》里,时代的变化在无数小人物的选择下而发生,故事从“街亭失守”开始,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而原因就是一封情报的误传,故事线由此开始收束,落到曹魏两国的情报机构上来,更具体地说,是落到几位核心的间谍上。后来马伯庸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他在三国里最喜欢的一段。

时隔17年,《风起陇西》终于被搬上荧幕。导演路阳很早就看了小说,并从中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看待历史的视角。

相比更倾向于“戏说历史”的《军师联盟》,《风起陇西》采用的方式是讲述真实历史背景下的虚构故事。“三国”和“谍战”两种元素的嫁接,在以往的三国剧里也并不常见。

在影视史上,“谍战”一词最早出现于90年代,当时零星用于描述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情报竞争。大众更熟悉的谍战剧基本是在国共两党之间展开,而在路阳看来,三国与谍战的适配度同样很高,“三国这个环境提供了非常特殊的舞台,所以能呈现这样的故事。”

回到三国剧的脉络来看,这几部诞生于“网剧时代”的作品,都逐渐脱离了《三国演义》的蓝本,尝试在视角上进行不同维度的突破,试图表达差异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谁拍三国都拍不好”

如果把范围从剧集扩大到更多文化形态,会发现无论是书籍、电影还是游戏,三国都早已是一个被充分开发的特殊时期。

一个原因或许是,三国和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属于“乱世”,而乱世既容易出英雄,也容易出故事。马伯庸就曾经提到过,《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最特殊的一部,因为它没有主线。

“别的小说都有主线,《水浒传》有很多英雄,但最后都上了同一个山头;《西游记》写了很多妖怪,但都被取经师徒所征服。《三国演义》里每个人物的经历都不同,谁死了,故事都会继续,诸葛亮那么厉害,可他死了以后,还有好多故事。”

除了“没主线”之外,三国时期的“乱”还体现在立场上。历史上有关三国的记载并不如其他朝代那样统一,虽然《三国演义》奠定了大部分人心中蜀汉阵营的正当性,但曹魏与东吴的大众印象和荧幕形象却一直在发生变化

曹操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还是“奸臣”的代表,1927 年的电影《三国志曹操逼宫》里,曹操是弑君篡位的忤逆臣子,1930 年的《左慈戏曹操》将曹操描绘成无知、残暴、阴险的暴君。

近些年,曹操的荧幕形象逐渐从“奸臣”成为“枭雄”,虽然仍有狡诈一面,但也放大了其才略和魄力,更有剧集直接以《英雄曹操》命名,立场的变化展露无疑。

不过,三国题材的剧也好,电影也罢,实际上都佳作甚少。据毒眸的不完全统计,在26部三国剧(一部未播出)中,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只有6部,其中还包括内地版《诸葛亮》、蔡少芬版《洛神》这些知名度极低的剧集。

更多的三国剧处于“无人问津”的局面,悄无声息地开播,不声不响地结束,即便是评分在8以上的《军师联盟》,收视率也并不如人意。

如果将三国剧的受众简单地划分为“三国迷”和“非三国迷”,答案就一目了然。

对于“三国迷”来说,94版《三国演义》全而精,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后来者很难颠覆他们的既定印象。高希希曾和易中天聊起过有关三国剧的话题,易中天告诉他:“谁拍三国都拍不好,因为既不能全照着《三国演义》拍,也不能全按《三国志》拍。”

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大多是“考据党”,对作品要求也更高。《风起陇西》近日因为台词处理得过于白话而引起争议,剧中出现的诸如“外勤”“案情分析会”等词被网友调侃为“社畜专用”。

路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原著就是很轻快的、口语化的笔触,并没有追求某种语境的还原,因为那个时候的语言并不能用到艺术创作当中。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希望从语言风格上和观众拉近距离。

早在2010年,新《三国》就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因为多次出现“司马将军”“天子陛下”等不属于三国时代的词汇而受到观众诟病,还有不少“穿越流”台词,比如出自唐代的诗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出自明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有不少B站UP主以“新三国搞笑台词”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最高播放量超过200万,比较经典的是陈建斌饰演的曹操“表白”赵云的名场面:“自从吕布死后,天下再无这等战将,我爱死他了!”

对所有历史剧来说,台词的处理都是个难题。《雍正王朝》《英雄曹操》的导演胡玫认为,历史剧的台词设计应当“在力求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用最现代的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和结构”。

而对“非三国迷”来说,三国背景的剧,即便嫁接了言情、权谋和谍战元素,也仍然具有一定“门槛”。在《军师联盟》收官后,该剧制作公司的制片人曾公开表示:“老实说,我们不会再做《军师联盟》这种剧了,再做这个题材,也不会朝权谋去做了。因为很不好卖,不好发,收视率也不好。”

对于一部投资将近4亿,耗时近一年的剧集来说,《军师联盟》的回报率着实不算高。无论是网播量、收视率还是话题度都差了一口气,CSM52城收视率也未破1%。

优酷指数显示,《军师联盟》的男性观众比例58.4%,高于女性观众将近17个百分点,而同期收视率排在前列的《楚乔传》和《我的前半生》,则毫不意外地圈住了更多被视为观剧主力军的女性用户。

为了贴近当下受众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三国剧开始引入“职场”元素。《军师联盟》的导演张永新就曾解释过该剧中的“职场文化”,并将《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比喻为三国时代的“职场人”。在他看来,单纯地讲述一个发生在两千年以前的故事,必然充满腐朽感,《军师联盟》的意义应该是“能让现代观众看到感同身受的东西”。

早在《甄嬛传》热播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将宫斗剧与职场剧做类比。在宫斗剧里,嫔妃们的“后宫”,就是当代职场的缩影。区别在于,宫斗剧的本质是在有着鲜明职场隐喻的环境中,满足当代年轻人对“逆袭之路”的幻想,是流行的“爽剧”模式。

而当这种隐喻嫁接到动荡不安的三国时期,无论是像司马懿这样的真实人物,还是《风起陇西》里虚构的“陈恭”和“荀诩”,都生活得如履薄冰,很难上演超越历史的“爽剧”情节。

对历史故事的影视改编,归根结底是对当下文化的改编。90年代,《三国演义》是全民剧,能吸引所有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21世纪初,在《易中天品三国》和《水煮三国》的影响下,“职场”和“权谋”的逻辑被引入,影视化改编也走向英雄主义情结和平民化视角叙事两条路径,满足了大众对三国的新想象。如此看来,在当下的语境里,三国剧想要再次与时代发生共振,似乎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锚点。

毋庸置疑的是,三国仍然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代,对三国的荧屏化呈现看起来也不会停止。如果说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三国,那么下一个属于新时代的“三国”,又将在何时到来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风起陇西》起,说说这些年的三国剧

还有人爱看三国剧吗?

文|毒眸 张嘉琦

编辑|张友发

三国无疑是一段带有“全民基因”的历史,但以三国为背景的剧,现在已经很难成为“全民剧”了。

以三国为背景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正在播出,豆瓣昨日开分,开出了不算低的7.7。虽然这部剧没有成为常规意义上的大爆款,但从创作层面上看,它将剧集历史上的重要年代“三国”再次拉回大众视野,并尝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构历史的视角。

三国一直是影视创作的热土。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正是取材自《三国演义》的第70和71回。而在剧集领域,有关三国的故事,既有像《三国演义》这样多视角的史诗,也有以诸葛亮、关羽、曹操等人物为主角的故事,还有如《终极三国》这样将解构历史展现到极致的内容。

《风起陇西》同样对三国历史进行了二次创作。该剧的原著作者马伯庸曾经提到,《风起陇西》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书中所涉及到的情报机构司闻曹、军正司等皆为虚构内容,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戏说也好,正史也罢,即便已有几十部作品问世,创作者们对三国的热爱,好像很难完全传递到观众一侧。尤其是进入2010之后,三国剧已经很难在市场上掀起风浪。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学者海登·怀特认为,历史是一种虚构的话语,一种“形而上学的陈述”,如何组合历史境遇,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将具体的情节和其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种做法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文学操作。

所有以三国为时代背景而创作的剧集,也都是对三国历史的解构。历史的虚构性赋予了所有人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权利,即便他们分属不同立场。创作者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对三国历史的再解读,也可被视作是对历史的补充,甚至是对权威史观的一种对抗。

因此,比起“三国故事还有哪些可能性”,现阶段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荧屏上的三国故事对于当代年轻人,还具备多大的吸引力?

解构《三国演义》

1985年,内地和中国香港同时播出了以诸葛亮为主角的电视剧。

从剧情来看,内地版基本遵循《三国演义》原著内容,14集的篇幅里囊括了“隆中访贤”“舌战群儒”“ 误失街亭”等关键情节,传记色彩浓厚。而港版近乎“魔改”,其中诸葛亮和曹操是武功高手,还有“小乔爱上诸葛亮”这种言情感极重的三角恋剧情。由于偏离史实严重,这个版本唯一留下的只有郑少秋“史上最帅诸葛亮”的称号。

虽然水花不大,但这两部剧提供了观察早期三国剧的视角。早期三国剧大多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蜀汉阵营是“绝对主角”,其中又以刘备和诸葛亮为“双男主”。

有网友统计过,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和诸葛亮的出场次数分别为907次和802次,分列前两名。鲁迅也对《三国演义》有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评语。

这是两部三国剧都以诸葛亮为主角的原因。完全还原《三国演义》原著难度较大,拍摄成本也高,选择单一人物为主角能压缩篇幅,控制拍摄成本。此后十多年,陆续有以单一人物为主体的三国剧播出,被“翻牌”最多的除了诸葛亮,还有貂蝉、甄宓(洛神)、曹操和关羽。

但对名著的翻拍仍然有巨大的诱惑力。改革开放后,导演王扶林从BBC参观完回国,他看到英国将莎士比亚、莫里哀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觉得央视可以学习。但在他的拍摄计划里,《红楼梦》是四大名著的首选,“《西游记》需要特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打斗场面,那就先拍《红楼梦》吧。”。

1989年,《红楼梦》大获成功后,央视终于决定开始拍摄“烧钱”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总制片人任大惠推荐了王扶林,担任《三国演义》的总导演,二人再次展开了合作。

直到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终于在CCTV1首播,当天收视率就达到了46.7%。目前,《三国演义》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是三国剧里唯一评分超过9分的作品,也是三国剧至今都难以超越的“神作”。

这版《三国演义》总投资达到1.7亿人民币,其中近1亿元用于建造拍摄基地,7000万元则直接投入拍摄。全剧共分为5个篇章、84集,演职员名单超过200人。据报道,该剧经历了漫长的剧本改编、选角和拍摄过程,耗时长达7年,其中演员的遴选工作进行了将近10个月,首批甄选工作由曾经出演过诸葛亮的李法曾主要负责。拍摄则用了将近三年,辗转了十余个城市。

这部剧将讲述三国的视角拉回广角镜头,基本完全还原了原著内容。王扶林在演员学习班中提到了这部剧的改编宗旨,即“在大关节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国演义》;根据电视剧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尊重原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对暴政”的价值观;赞美三国英雄们的忠义精神”。

此后直到2010年《新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再也没有人挑战用史诗的方式拍摄一部三国剧。中间的15年,大多数三国剧仍是单线故事,比如《三国英雄传之关公》《貂蝉》《卧龙小诸葛》等。

这段时间也出现了一些试图跳出《三国演义》架构的作品。以《蝶舞天涯》和《曹操与蔡文姬》为代表的一类“言情化”剧集,就试图从英雄的情感故事出发讲述历史。

《蝶舞天涯》经历了坎坷的播出过程,该剧由陈凯歌执导,原名《吕布与貂蝉》,剧中的三国完全成了魔幻故事,吕布的身世类似人猿泰山,并且戴着鼻环在斗兽场中角斗,而貂蝉则成了修习《太平要术》的张角后人。

在2001年小规模播出后,这部剧因为“戏说历史”“宣扬封建迷信”而被下架,随后修改了800多处情节,还把主角的名字改为虚构的“蝶舞”和“天涯”,才在2004年得以重新播出。

更忠于历史的《曹操与蔡文姬》则相对获得好评。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仅仅是第71回的寥寥几笔,但在剧中得到了较完整的呈现。这也意味着三国剧开始脱离《三国演义》所建构的三国世界,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更极致的“解构”作品,是2009年播出的台湾偶像剧《终极三国》。

“终极系列”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把宇宙分为12个时空、时空夹缝和魔界,12时空分为XYZ三个轴,其中X轴上又有“金银铜铁”四个时空,《终极三国》讲述的是其中“银时空”的故事。

作为“终极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终极三国》延续了“中二”和“无厘头”的风格,揉合了历史、穿越、奇幻、校园、偶像等多个元素,虽然除了人名之外,其他情节都与历史相去甚远,但仍为三国剧提供了一重新的创作视角。

对三国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有2006年的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的讲述以三国志为基础,将曹操称为“可爱的奸雄”,评价他“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舆论对这些观点众说纷纭,但该系列的走红,无疑为大众了解三国提供了不同《三国演义》的新视角,这种视角不仅包含对蜀汉和曹魏两国身份的再建构,也包含引入“职场元素”的新解读。尊刘贬曹的创作风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时间来到2010年5月,《新三国演义》在四个卫视首播。有94版珠玉在前,新《三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开机前,总制片人杨晓明跟导演高希希说:“我们要做的是个‘挑天花板’的事。”

从开头就可以看出新《三国》的改动原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只占很小篇幅,取而代之的“核心人物”成了曹操。蜀汉政权也不再被视为“正统”,“尊刘贬曹”的基调被消解。高希希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提到,新《三国》的创作理念是“对历史中的人物进行一个重新的视点认清,和价值观的重新提炼”。

虽然仍未能超越94版在大众心里的地位,但现在看来,新《三国》竟成了三国时期历史正剧的“绝唱”,随着大众审美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兴起,历史正剧几乎消失在了荧幕上。

再往后的几年,三国剧又贡献了一些“烂剧”和“完全无人问津的剧”,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由林更新主演的《武神赵子龙》。这是赵云第一次在三国剧中担任主角,看起来算是新的突破,但豆瓣评分只有3.9,好评更是寥寥。其中一条豆瓣热评就提到对这部剧不尊重历史的不满,“如果你想在这剧寻历史厚重感,那还是算了。”

三国历史的可能性

新时代的三国剧,从2017年的《军师联盟》开始。

如何能在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里,寻找新的切口,成为这一时期创作者们的共同命题。在这个问题上,《军师联盟》提供了破题的方法:剧中“三国”的主角不再是诸葛亮,甚至不是蜀国,而是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先是被一招“空城计”耍得团团转,后又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架空了曹魏皇室,而被盖上了“不忠”的戳。

《军师联盟》,则是对司马懿在大众记忆中形象的“重塑”。整部剧都是围绕司马懿个人命运展开,赤壁之战、襄樊之战等历史事件成为“背景板”。除了给司马懿“正名”,该剧所刻画的三国人物形象,都一定程度颠覆了大众记忆,如弱化了曹操奸诈凶残的形象,而是强调其求贤若渴,还放大了仁义的一面。

视角的大胆切换,让《军师联盟》从一众三国剧中成功跳出。正当观众们为该剧究竟是不是“洗白司马懿,抹黑诸葛亮”而争论不休时,另一部更加“大胆”的三国剧出现了。

马伯庸,这个从2005年就开始写三国题材小说(就是《风起陇西》)的作家,终于有机会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三国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三国机密》网文感很重,有学名称之为“历史可能性小说”。书里,“落魄皇帝”汉献帝刘协成为主角,真实的刘协死后,由相貌与刘协相似、被寄养在司马家的刘平“代为称帝”,挑起了复兴汉室的重担。

刘平的设定很像起点网文的穿越者,原著开篇也大开脑洞地问道:“倘若让你穿越成一位中国末代君主,哪一位是最难翻盘的?”

这部剧并没有在当时掀起太大水花,观众基本都是“原著粉”,不过,这部剧里马伯庸看三国的视角和《风起陇西》如出一辙,就是“小人物”,那些曾经在荧幕上被大书特书的经典人物,不在他的创作范围内。正如他自己所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遭遇,才是构成历史的真正动力。”

《风起陇西》是马伯庸的“出道作”,出版于2005年。在《风起陇西》里,时代的变化在无数小人物的选择下而发生,故事从“街亭失守”开始,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而原因就是一封情报的误传,故事线由此开始收束,落到曹魏两国的情报机构上来,更具体地说,是落到几位核心的间谍上。后来马伯庸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他在三国里最喜欢的一段。

时隔17年,《风起陇西》终于被搬上荧幕。导演路阳很早就看了小说,并从中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看待历史的视角。

相比更倾向于“戏说历史”的《军师联盟》,《风起陇西》采用的方式是讲述真实历史背景下的虚构故事。“三国”和“谍战”两种元素的嫁接,在以往的三国剧里也并不常见。

在影视史上,“谍战”一词最早出现于90年代,当时零星用于描述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情报竞争。大众更熟悉的谍战剧基本是在国共两党之间展开,而在路阳看来,三国与谍战的适配度同样很高,“三国这个环境提供了非常特殊的舞台,所以能呈现这样的故事。”

回到三国剧的脉络来看,这几部诞生于“网剧时代”的作品,都逐渐脱离了《三国演义》的蓝本,尝试在视角上进行不同维度的突破,试图表达差异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谁拍三国都拍不好”

如果把范围从剧集扩大到更多文化形态,会发现无论是书籍、电影还是游戏,三国都早已是一个被充分开发的特殊时期。

一个原因或许是,三国和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属于“乱世”,而乱世既容易出英雄,也容易出故事。马伯庸就曾经提到过,《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最特殊的一部,因为它没有主线。

“别的小说都有主线,《水浒传》有很多英雄,但最后都上了同一个山头;《西游记》写了很多妖怪,但都被取经师徒所征服。《三国演义》里每个人物的经历都不同,谁死了,故事都会继续,诸葛亮那么厉害,可他死了以后,还有好多故事。”

除了“没主线”之外,三国时期的“乱”还体现在立场上。历史上有关三国的记载并不如其他朝代那样统一,虽然《三国演义》奠定了大部分人心中蜀汉阵营的正当性,但曹魏与东吴的大众印象和荧幕形象却一直在发生变化

曹操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还是“奸臣”的代表,1927 年的电影《三国志曹操逼宫》里,曹操是弑君篡位的忤逆臣子,1930 年的《左慈戏曹操》将曹操描绘成无知、残暴、阴险的暴君。

近些年,曹操的荧幕形象逐渐从“奸臣”成为“枭雄”,虽然仍有狡诈一面,但也放大了其才略和魄力,更有剧集直接以《英雄曹操》命名,立场的变化展露无疑。

不过,三国题材的剧也好,电影也罢,实际上都佳作甚少。据毒眸的不完全统计,在26部三国剧(一部未播出)中,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只有6部,其中还包括内地版《诸葛亮》、蔡少芬版《洛神》这些知名度极低的剧集。

更多的三国剧处于“无人问津”的局面,悄无声息地开播,不声不响地结束,即便是评分在8以上的《军师联盟》,收视率也并不如人意。

如果将三国剧的受众简单地划分为“三国迷”和“非三国迷”,答案就一目了然。

对于“三国迷”来说,94版《三国演义》全而精,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后来者很难颠覆他们的既定印象。高希希曾和易中天聊起过有关三国剧的话题,易中天告诉他:“谁拍三国都拍不好,因为既不能全照着《三国演义》拍,也不能全按《三国志》拍。”

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大多是“考据党”,对作品要求也更高。《风起陇西》近日因为台词处理得过于白话而引起争议,剧中出现的诸如“外勤”“案情分析会”等词被网友调侃为“社畜专用”。

路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原著就是很轻快的、口语化的笔触,并没有追求某种语境的还原,因为那个时候的语言并不能用到艺术创作当中。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希望从语言风格上和观众拉近距离。

早在2010年,新《三国》就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因为多次出现“司马将军”“天子陛下”等不属于三国时代的词汇而受到观众诟病,还有不少“穿越流”台词,比如出自唐代的诗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出自明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有不少B站UP主以“新三国搞笑台词”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最高播放量超过200万,比较经典的是陈建斌饰演的曹操“表白”赵云的名场面:“自从吕布死后,天下再无这等战将,我爱死他了!”

对所有历史剧来说,台词的处理都是个难题。《雍正王朝》《英雄曹操》的导演胡玫认为,历史剧的台词设计应当“在力求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用最现代的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和结构”。

而对“非三国迷”来说,三国背景的剧,即便嫁接了言情、权谋和谍战元素,也仍然具有一定“门槛”。在《军师联盟》收官后,该剧制作公司的制片人曾公开表示:“老实说,我们不会再做《军师联盟》这种剧了,再做这个题材,也不会朝权谋去做了。因为很不好卖,不好发,收视率也不好。”

对于一部投资将近4亿,耗时近一年的剧集来说,《军师联盟》的回报率着实不算高。无论是网播量、收视率还是话题度都差了一口气,CSM52城收视率也未破1%。

优酷指数显示,《军师联盟》的男性观众比例58.4%,高于女性观众将近17个百分点,而同期收视率排在前列的《楚乔传》和《我的前半生》,则毫不意外地圈住了更多被视为观剧主力军的女性用户。

为了贴近当下受众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三国剧开始引入“职场”元素。《军师联盟》的导演张永新就曾解释过该剧中的“职场文化”,并将《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比喻为三国时代的“职场人”。在他看来,单纯地讲述一个发生在两千年以前的故事,必然充满腐朽感,《军师联盟》的意义应该是“能让现代观众看到感同身受的东西”。

早在《甄嬛传》热播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将宫斗剧与职场剧做类比。在宫斗剧里,嫔妃们的“后宫”,就是当代职场的缩影。区别在于,宫斗剧的本质是在有着鲜明职场隐喻的环境中,满足当代年轻人对“逆袭之路”的幻想,是流行的“爽剧”模式。

而当这种隐喻嫁接到动荡不安的三国时期,无论是像司马懿这样的真实人物,还是《风起陇西》里虚构的“陈恭”和“荀诩”,都生活得如履薄冰,很难上演超越历史的“爽剧”情节。

对历史故事的影视改编,归根结底是对当下文化的改编。90年代,《三国演义》是全民剧,能吸引所有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21世纪初,在《易中天品三国》和《水煮三国》的影响下,“职场”和“权谋”的逻辑被引入,影视化改编也走向英雄主义情结和平民化视角叙事两条路径,满足了大众对三国的新想象。如此看来,在当下的语境里,三国剧想要再次与时代发生共振,似乎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锚点。

毋庸置疑的是,三国仍然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代,对三国的荧屏化呈现看起来也不会停止。如果说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三国,那么下一个属于新时代的“三国”,又将在何时到来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