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角色更换CV时,玩家和厂商都在想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角色更换CV时,玩家和厂商都在想什么?

频繁换“嗓”的二次元角色还能让玩家爱多久?

文|手游矩阵

“你醒啦,你的纸片人刚才抽空去换了副声带。”

这合理吗?

这可以很合理。在游戏厂商的各种考量下,角色的海报、建模更改,甚至角色重做都是家常便饭。因此一觉醒来,纸片人换了副嗓子,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玩家能轻易接受这些改变,相反,因为游戏更换配音而引发争议的现象从未停止,尤其是在近几年,玩家对于游戏角色的声音越发在意了。

从声音记忆到CV印象

声音是有记忆的,从乔帮主的随身音响,到今年的卡农PTSD,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声音会将听众迅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在游戏里自然也不例外,毕竟从校园名场面之一——“Timi”外放的社死程度来看,天美工作室的这一音效,已经成功刻进了《王者荣耀》玩家的DNA里。

作为视听之一,角色的配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玩家的游戏体验,也为角色的塑造注入灵魂。因此,对于游戏角色来说,语音也是一种象征的符号:

大河之剑天上来;

不过是些无用的花架子;

前面的区域,以后再来探索吧;

只要你在风里,我就能找到你;

……

而为了让这一印象成功建立,厂商在选择配音时顾虑颇多,适配度无疑是角色塑造的重要因素,但在贴合人设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玩家的意愿,也包括对CV的喜好。

在国内二次元游戏兴起之初,或者说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游戏的配音大多被日本CV包揽。近些年,中文配音才在各类游戏中被普遍应用,一方面得益于国内配音行业蓬勃发展,在影视、游戏、广播剧中广泛应用,从久居幕后的默默无闻到逐渐为人所熟知。另一方面,配音专访、声演综艺以及社交平台的信息展示,也让CV的更多面貌进一步展现在大众面前。

其中,2020年播出的《我是特优声》,为配音行业的新生代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能和自我个性的舞台,在年轻观众中广受好评。有趣的是,节目中的声音导师和学员,许多都曾为手游《食物语》中的角色配音,即使没有配过的,后续也在玩家的呼声中陆续出现在了这一游戏中,于是玩家眼中的综艺场面可能是这样的:

CV不亚于影视明星的光环效应,成为玩家了解角色或入坑游戏的又一个理由。这也让越来越多厂商开始用国内知名CV来吸引玩家,当前市场上大部分预算充足的手游都不吝于在游戏角色配音上进行投入,甚至部分游戏还会在游戏宣传界面特地标明“豪华配音阵容”来作为游戏卖点:

不过,效益也常伴随着风险,对角色声音的认可是游戏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但也成为了厂商变更合作团队时的一个难点,在玩家对声音越来越熟悉的情况下,即使是寻常的单个配音更换也无法再悄无声息,更不能用“角色感冒了”这种理由来挑战玩家敏锐的耳力。更别说是团队变更导致大量配音更换,这对厂商而言是巨大工程量,且后续新配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玩家接受。

曾经沧海难为水

撇开对CV的情感因素,玩家无法轻易接受角色的新配音,最重要的原因是原来的声音记忆先入为主,建立的既定印象难以被打破。

就如影视剧中的白月光故人一般,原配音越深入人心,对后来者就越不友好。

《王者荣耀》中,杨玉环这一角色的语音兼具清冷与柔情,深受欢迎,但其虎年皮肤的新配音初版却引发吐槽:

“寅虎·心曲”语音优化前的评价

在游戏官方对语音进行了优化,选用了语气更为自然的方案后,这一争议才逐渐平息。

由此可见,不仅是违和感难以避免。最糟糕的情况,便是在模仿中反倒既无法和原配同步,又失去了自身的优势。这也会影响对后者的配音质量的客观评价,由于先入为主,在进行对比时,通常会以原配为标准,从而放大后者的不足之处。

因此,部分新配音会选择直接走另外的风格,避免与前者相比较,但这会颠覆角色之前的印象,在前期难以被接受,且在人设(玩家感受到的)上容易失去精髓,就很容易出现“虽然新的配音也不错,但没有之前那个感觉了”的评价。

《原神》中菲谢尔的随从奥兹一角更换配音后,从腹黑损友变成了温柔管家。尽管玩家对换CV此事乐见其成,甚至开始为变声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而脑洞大开:

但对新配音的别扭感依旧会存在,在部分玩家觉得新配音表达出的主仆情谊更温馨外,也有玩家认为缺了一点说不出的感觉,非要形容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原版中奥兹对于菲谢尔中二言行已经‘麻了’这一感觉了”。

印象与好感的重新建立并不容易,不过随着时间对记忆的淡化,初始印象被削弱,玩家习惯新配音后,违和感也会逐渐消失,尤其是对于没有接触过原版的新玩家来说,这一困扰本就不存在。

配音多元化下的风险

随着出海浪潮兴起,为打开海外市场,以及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玩家的体验,许多游戏内设置了多种语言,让玩家有更丰富的体验。不过,在大部分的统一风格之外,也有一些角色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印象采取差异颇大的演绎方式。如《原神》中烟绯这一律师角色,在中文版中是活泼少女,在日文版中则是成熟御姐,以及在其他三个版本中软萌的向导角色派蒙在英配中听起来更像是个“小恶魔”。

虽然选择多了,但通常情况下,玩家会选择指定的语种。就如角色的不同形态会给出声音变化的解释,语种切换的过程中,语言的差异也会改变对这一角色声音原本的预设,给了接受角色声音变化的心理准备,避免了同一情境下不同符号同时出现带来的混乱感。但当玩家喜欢的配音分别在不同的版本时,就必然要选择牺牲一部分体验。于是玩家开始诉求自定义角色配音,但鉴于这一设想可能会使得系统工作量大大增加,目前可行性并不高。

同时,多版本的配音也会让厂商在风险承担上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当下最显著的当属CV的负面舆论。在如今这一群体一举一动受人关注,以及信息透明的网络环境下,他们的不当言行的影响也将放大,更不用说触犯道德和法律的举动。不仅游戏厂商需要紧急公关,下架或替换相关音频,角色和游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连。

越受欢迎的游戏、角色、CV,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这一点,从《奇迹暖暖》吉祥物大喵在后期变成“哑巴”,以及《光与夜之恋》中陆沉两换配音的网络闹剧可见一斑。而这类影响在多版本语音也不会被削弱,相反在一个版本中出现问题时,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版本角色的出场时间和内容,《原神》中奥兹更换CV前,菲谢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出现在角色池,而曾经有着相似待遇的另一个角色雷泽,玩家推测可能也受到了其英配CV被指控犯罪的负面影响。

虽然许多玩家呼吁三次元的锅不应该由纸片人来背,但为了规避风险,维护游戏内的和谐,厂商谨慎些也无可厚非。舆论浪潮中,如何在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维持玩家体验,厂商的态度和措施同样重要。因此,在获取配音带来的诸多效益外,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厂商还必须要考虑到其中的诸多风险。

规避风险的新思路

游戏角色配音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体现了玩家对游戏体验质量的不断追求。而换配音引发的争议,是厂商与玩家的意愿冲突的结果。厂商考虑成本、效益与风险,但玩家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游戏体验,他们乐意参与到角色的人生历程中,却不会陪配音一起成长。因此,合理的更换理由、及时妥当的善后处理、以及最重要的——优质的新配音,是最能抚平玩家不满的措施。

此外,为了降低风险,在慎重选择合作对象之外,游戏厂商也有不同的路线。实际上,在不以角色人设为主要卖点,二次元浓度不那么高的游戏中,CV对于角色的影响,并不足以动摇游戏的根本。如前文中提到过的《王者荣耀》,近期不再显示CV名与频繁启用新CV,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角色与CV的联系,可能是因为团队变更,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再受到CV负面舆论的影响,抑或是有其他的营销计划,尚不明确,但能确定的是,作为MOBA游戏,王者的核心玩法是即时对抗,而其受众之广泛,决定了在大多数注重操作、追求段位的玩家中,更多的是关注角色的强度,而非其配音。

与之相反的是以角色养成、互动为核心的游戏,尤其在许多二次元游戏中,玩家与角色建立了深厚感情,而这份感情的一部分来源于角色的声音。更极端的情况,是角色与声音的唯一绑定,人设上的任意变化都可能会使得IP崩塌,这种情况下,更换CV的风险远大于其他游戏。因此慎重选择合作对象、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而要在重角色的游戏中更换CV,除了做好承受巨大争议和损失的持久准备外,就只能用更诚恳的态度与优质的内容说服玩家适应改变,以及等待时间抚平“伤口”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角色更换CV时,玩家和厂商都在想什么?

频繁换“嗓”的二次元角色还能让玩家爱多久?

文|手游矩阵

“你醒啦,你的纸片人刚才抽空去换了副声带。”

这合理吗?

这可以很合理。在游戏厂商的各种考量下,角色的海报、建模更改,甚至角色重做都是家常便饭。因此一觉醒来,纸片人换了副嗓子,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玩家能轻易接受这些改变,相反,因为游戏更换配音而引发争议的现象从未停止,尤其是在近几年,玩家对于游戏角色的声音越发在意了。

从声音记忆到CV印象

声音是有记忆的,从乔帮主的随身音响,到今年的卡农PTSD,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声音会将听众迅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在游戏里自然也不例外,毕竟从校园名场面之一——“Timi”外放的社死程度来看,天美工作室的这一音效,已经成功刻进了《王者荣耀》玩家的DNA里。

作为视听之一,角色的配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玩家的游戏体验,也为角色的塑造注入灵魂。因此,对于游戏角色来说,语音也是一种象征的符号:

大河之剑天上来;

不过是些无用的花架子;

前面的区域,以后再来探索吧;

只要你在风里,我就能找到你;

……

而为了让这一印象成功建立,厂商在选择配音时顾虑颇多,适配度无疑是角色塑造的重要因素,但在贴合人设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玩家的意愿,也包括对CV的喜好。

在国内二次元游戏兴起之初,或者说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游戏的配音大多被日本CV包揽。近些年,中文配音才在各类游戏中被普遍应用,一方面得益于国内配音行业蓬勃发展,在影视、游戏、广播剧中广泛应用,从久居幕后的默默无闻到逐渐为人所熟知。另一方面,配音专访、声演综艺以及社交平台的信息展示,也让CV的更多面貌进一步展现在大众面前。

其中,2020年播出的《我是特优声》,为配音行业的新生代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能和自我个性的舞台,在年轻观众中广受好评。有趣的是,节目中的声音导师和学员,许多都曾为手游《食物语》中的角色配音,即使没有配过的,后续也在玩家的呼声中陆续出现在了这一游戏中,于是玩家眼中的综艺场面可能是这样的:

CV不亚于影视明星的光环效应,成为玩家了解角色或入坑游戏的又一个理由。这也让越来越多厂商开始用国内知名CV来吸引玩家,当前市场上大部分预算充足的手游都不吝于在游戏角色配音上进行投入,甚至部分游戏还会在游戏宣传界面特地标明“豪华配音阵容”来作为游戏卖点:

不过,效益也常伴随着风险,对角色声音的认可是游戏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但也成为了厂商变更合作团队时的一个难点,在玩家对声音越来越熟悉的情况下,即使是寻常的单个配音更换也无法再悄无声息,更不能用“角色感冒了”这种理由来挑战玩家敏锐的耳力。更别说是团队变更导致大量配音更换,这对厂商而言是巨大工程量,且后续新配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玩家接受。

曾经沧海难为水

撇开对CV的情感因素,玩家无法轻易接受角色的新配音,最重要的原因是原来的声音记忆先入为主,建立的既定印象难以被打破。

就如影视剧中的白月光故人一般,原配音越深入人心,对后来者就越不友好。

《王者荣耀》中,杨玉环这一角色的语音兼具清冷与柔情,深受欢迎,但其虎年皮肤的新配音初版却引发吐槽:

“寅虎·心曲”语音优化前的评价

在游戏官方对语音进行了优化,选用了语气更为自然的方案后,这一争议才逐渐平息。

由此可见,不仅是违和感难以避免。最糟糕的情况,便是在模仿中反倒既无法和原配同步,又失去了自身的优势。这也会影响对后者的配音质量的客观评价,由于先入为主,在进行对比时,通常会以原配为标准,从而放大后者的不足之处。

因此,部分新配音会选择直接走另外的风格,避免与前者相比较,但这会颠覆角色之前的印象,在前期难以被接受,且在人设(玩家感受到的)上容易失去精髓,就很容易出现“虽然新的配音也不错,但没有之前那个感觉了”的评价。

《原神》中菲谢尔的随从奥兹一角更换配音后,从腹黑损友变成了温柔管家。尽管玩家对换CV此事乐见其成,甚至开始为变声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而脑洞大开:

但对新配音的别扭感依旧会存在,在部分玩家觉得新配音表达出的主仆情谊更温馨外,也有玩家认为缺了一点说不出的感觉,非要形容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原版中奥兹对于菲谢尔中二言行已经‘麻了’这一感觉了”。

印象与好感的重新建立并不容易,不过随着时间对记忆的淡化,初始印象被削弱,玩家习惯新配音后,违和感也会逐渐消失,尤其是对于没有接触过原版的新玩家来说,这一困扰本就不存在。

配音多元化下的风险

随着出海浪潮兴起,为打开海外市场,以及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玩家的体验,许多游戏内设置了多种语言,让玩家有更丰富的体验。不过,在大部分的统一风格之外,也有一些角色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印象采取差异颇大的演绎方式。如《原神》中烟绯这一律师角色,在中文版中是活泼少女,在日文版中则是成熟御姐,以及在其他三个版本中软萌的向导角色派蒙在英配中听起来更像是个“小恶魔”。

虽然选择多了,但通常情况下,玩家会选择指定的语种。就如角色的不同形态会给出声音变化的解释,语种切换的过程中,语言的差异也会改变对这一角色声音原本的预设,给了接受角色声音变化的心理准备,避免了同一情境下不同符号同时出现带来的混乱感。但当玩家喜欢的配音分别在不同的版本时,就必然要选择牺牲一部分体验。于是玩家开始诉求自定义角色配音,但鉴于这一设想可能会使得系统工作量大大增加,目前可行性并不高。

同时,多版本的配音也会让厂商在风险承担上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当下最显著的当属CV的负面舆论。在如今这一群体一举一动受人关注,以及信息透明的网络环境下,他们的不当言行的影响也将放大,更不用说触犯道德和法律的举动。不仅游戏厂商需要紧急公关,下架或替换相关音频,角色和游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连。

越受欢迎的游戏、角色、CV,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这一点,从《奇迹暖暖》吉祥物大喵在后期变成“哑巴”,以及《光与夜之恋》中陆沉两换配音的网络闹剧可见一斑。而这类影响在多版本语音也不会被削弱,相反在一个版本中出现问题时,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版本角色的出场时间和内容,《原神》中奥兹更换CV前,菲谢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出现在角色池,而曾经有着相似待遇的另一个角色雷泽,玩家推测可能也受到了其英配CV被指控犯罪的负面影响。

虽然许多玩家呼吁三次元的锅不应该由纸片人来背,但为了规避风险,维护游戏内的和谐,厂商谨慎些也无可厚非。舆论浪潮中,如何在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维持玩家体验,厂商的态度和措施同样重要。因此,在获取配音带来的诸多效益外,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厂商还必须要考虑到其中的诸多风险。

规避风险的新思路

游戏角色配音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体现了玩家对游戏体验质量的不断追求。而换配音引发的争议,是厂商与玩家的意愿冲突的结果。厂商考虑成本、效益与风险,但玩家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游戏体验,他们乐意参与到角色的人生历程中,却不会陪配音一起成长。因此,合理的更换理由、及时妥当的善后处理、以及最重要的——优质的新配音,是最能抚平玩家不满的措施。

此外,为了降低风险,在慎重选择合作对象之外,游戏厂商也有不同的路线。实际上,在不以角色人设为主要卖点,二次元浓度不那么高的游戏中,CV对于角色的影响,并不足以动摇游戏的根本。如前文中提到过的《王者荣耀》,近期不再显示CV名与频繁启用新CV,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角色与CV的联系,可能是因为团队变更,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再受到CV负面舆论的影响,抑或是有其他的营销计划,尚不明确,但能确定的是,作为MOBA游戏,王者的核心玩法是即时对抗,而其受众之广泛,决定了在大多数注重操作、追求段位的玩家中,更多的是关注角色的强度,而非其配音。

与之相反的是以角色养成、互动为核心的游戏,尤其在许多二次元游戏中,玩家与角色建立了深厚感情,而这份感情的一部分来源于角色的声音。更极端的情况,是角色与声音的唯一绑定,人设上的任意变化都可能会使得IP崩塌,这种情况下,更换CV的风险远大于其他游戏。因此慎重选择合作对象、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而要在重角色的游戏中更换CV,除了做好承受巨大争议和损失的持久准备外,就只能用更诚恳的态度与优质的内容说服玩家适应改变,以及等待时间抚平“伤口”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