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困在算法里的网文,2000万人写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困在算法里的网文,2000万人写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儿》

高度商业化的逻辑下,爆款网文层出不穷,却来得快去得也快。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豹变 叶丹璇

编辑|张子睿

「核心提示」

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成稿,当前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有10多年。在这10多年时间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上网人的人越来越多,从事网络文学的作者也是水涨船高,有2000万人从事网络文学创造,读者也超过5亿。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篇作品能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力和地位。

网络文学用户群体正前所未有地庞大。

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占网民总数的48.6%,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者的数量也一同水涨船高。阅文集团发布的《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中国有超过2000万人在从事网络文学创作。

提到网络文学,绕不开的《明朝那些事儿》这篇网络文学初代作品,从2006年开始下笔,到2009年成稿,当前明月的这篇神作问世已经有10多年。在这10多年时间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也越来越兴盛,并形成了商业生态。

与时下爆款网文普遍“短命”不同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一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根据麦可思研究发布的2021年高校图书馆借阅数据调查中,2006年起从天涯社区连载起家的《明朝那些事儿》在数个大学的榜单中都长期占据首位。

然而,随着网文的声量愈发壮大,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经典厚重的网文作品却不再出现。

一部网络文学进化史

从论坛时代到今天,阅读网文的介质已经到了小小的一方手机屏幕上。不过,网络文学花了十数年的时间,依然无法摘掉“粗制滥造”、“快餐文学”的这样的标签或偏见。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的评价体系中,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上天然地比严肃文学矮上一头。

陈霖第一次接触网文是高中时与同学结伴去网吧上网。2006年,同学告诉他有一个流行的论坛叫做天涯,上面有很多好玩的内容。于是,他在天涯论坛上摸索时点进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鬼吹灯》连载。

陈霖坦言自己在接触《鬼吹灯》以前,对文字阅读并不感兴趣,但那天他在网吧安静地坐了大半天,看得如痴如醉。尽管看网文是一件“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却阴差阳错点亮了陈霖此后的阅读兴趣。

2006年是网络文学初次以横空出世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悬疑民俗小说《鬼吹灯》和历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雏形几乎同时在天涯社区走红。

初代的网络文学多与这两部经典作品一样,与传统文学的界限并不十分泾渭分明。作者和读者以单纯的兴趣和热情驱动和集结,文字和情节以最原始、自由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也正因如此,网文作者鲜有以此业为生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开始连载此系列,就是因为他在论坛上没有找到关于明朝历史有价值的讨论,于是开始自己写作。

无独有偶,《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开始写作的契机,则是因为当时的女友爱听鬼怪故事。这种无心插柳的行为,却意外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一个盛世。

《明朝那些事儿》从问世起,就一直在通俗史学读物的畅销榜上,迄今版税收入已达4000余万,作者当年明月也凭此连年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

《鬼吹灯》则将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推到了台前,全书总共八卷,近年来影视作品对其的改编却多达十余部。

然而,网络文学根植于互联网这片沃土中,它的迭代也和互联网的演化速度一样,快得惊人。如今“网文”概念的发展和无限细化,自然而然地让网文与初代的网络文学出现了分野。

“网文”不再泛指首发于互联网的原创文学作品,而是出现了属于自己的分类和内涵。如今的“网文”,更接近于文学研究定义中的“类型文学”,其题材通常具备一定的明显特征,受众也相对固定,是通俗读物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外延。

陈霖自诩为网文阅读界的“活化石”。陈霖从论坛、贴吧追网文,转移到签约-收费制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上。

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等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基本都推行VIP收费阅读制度。

陈霖是起点中文网的十年老用户,他清晰地感觉到,从这些原创文学门户网站的体量开始壮大、发展走上正轨之后,网络文学的生态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陈霖说:“过去在论坛追更的时候,是优质内容等着我们去发掘,平台只承担最基础的信息交互功能。点击量高的帖子必然是神作,可以放心‘入坑’。而现在的网文掺杂了平台、签约作者等的利益,引流的依据不再是单一的小说质量。”

愈发成熟的网文生态

随着网文的发展壮大,也催生了以阅文集团为代表的付费小说平台。

此类付费小说平台主要的盈利点就是阅读付费。以阅文集团为例,平台与大量的作者签约,作者提供内容,阅文负责出售网文。此模式是目前的网文市场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通过部分免费,付费解锁之后的VIP章节的方式吸引读者。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签约作者本身的吸引力,通过作者吸引一部分有粘性的粉丝付费。

与签约作者共享版权的网文平台也试图在影视化这块最炙手可热的蛋糕上分一杯羹。近年来,网文改编的动漫、影视、游戏等给平台和作者带来可观的二次收益。网络作家流潋紫创作的《后宫·甄嬛传》在2011年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直到今天,《甄嬛传》依然是优酷的热播剧集,每天仍有数十万人在“过情关”。

根据晋江文学城公开的《签约作者福利体系》显示,合同约定影视化版权出售后,平台和作者各分成50%,而晋江愿意为符合要求的作者最高让利至20%。

根据ALEXA公开对外数据显示,在访问晋江的国内用户中,有67%以上来自上海、北京、台北、香港、广州等经济活跃的一线城市。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占到很大比重,海外用户流量比重超过25%。这些具有旺盛消费能力的固定人群,是付费小说平台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固定的目标消费人群以外,大量签约作者也是付费内容平台傲立不倒的底气。

根据阅文集团发布的《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网络文学作者中年轻人占据着绝对主力。95后的作者在阅文作家里占比超过36%,90后和85后也分别占26.4%和19.3%,这些年轻、活力四射的作者群体给网文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95后杨雨就是这个庞大作者群体中的一员,她从2017年开始在晋江文学城连载小说,在为爱发电般坚持了半年之后,积攒了一定数量的忠实读者。她的作品被晋江的编辑看中,主动联系她是否有意愿成为晋江的签约作者。

杨雨在签约成功的那天,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是:“接近梦想的一小步。”杨雨说,晋江对签约作者的更新要求并不算太高,每月最低更新4章,每章不低于3000字即可。她也因此能在大学的课业之余维持正常频率的更新。不过,成为签约作者的五年内,她的所有小说作品都归晋江代理,不可以在其他网站发布。

杨雨只是晋江文学城庞大的作者池中的一人。像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这样付费小说平台,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签约作者。

杨雨成为签约作者之后,身边的亲友偶尔会用那些靠着作品影视化改编实现财富自由的头部作家来激励她。杨雨苦笑一声,说,“那些只是刚签约第一天会做的美梦。”

晋江文学城的VIP稿费一个读者阅读千字有三分钱,只有签约作者才能参与分成VIP稿费,根据读者阅读终端的不同,平台和作者的分成大约在四六到五五分之间。

由于之前有一定读者积累,杨雨虽然更新的比较佛系,每个月也有几千元收入,但想靠写网文赚钱,还是要寄希望于一朝成名,因为“默默码字的收益甚至跑不赢熬夜更新花得电费”。她自嘲说。

也许正因为此,将网文作为主业的作者并不多。《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很多网文作者在自己的主业和写小说这一副业之中自如切换。网文作家的主业五花八门:学生、医生、警察、工程师、律师等。

杨雨和很多签约作者一样,没有将网络文学创作当成自己的主业。从一所211大学的会计系毕业以后,杨雨进入一家外企做财务工作,用闲暇时间更新自己的小说。

困在商业系统里的网文

网络文学的繁荣,也折射到微博、豆瓣小组等社交平台网文爱好群体的活跃上。

微博上许多头部的推文博主粉丝量一般在100万左右,但一般具有极高的粉丝粘性,每天都有人在博主的微博评论下面求某一特定类型或人设的网文,也永远不乏热心的读者分享交流阅读体验。

豆瓣小组“小说打分器”则更加像一个去中心化的讨论社群。在这些关于网文的讨论里,文笔和剧情的占比并不算大,讨论重心更多地聚焦在主人公的人设和梗概情节的设定上。“

读网文就是要“爽”是大部分网文读者的共识。

刘玥对《豹变》坦承,对“爽”的追求是网文阅读给读者抛来的“诱饵”,它提供了严肃文学所鲜见的“爽感”,凭借这种区别于现实世界故事的轻松,将读者留在网文消费的循环里。

陈星星是一所985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生,也是多年网络文学的深度读者,她的毕业论文选题就与网文消费有关。

包括陈星星自己在内,她接触到的网文读者几乎都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网文阅读和其他更为严肃的阅读是泾渭分明的。读者不再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增量抱有期待,而是希望钻入自己喜欢的人设和情节里,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这也是她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如此高粘性的兴趣社群的源发驱动力:希望阅读网文像购物一样,精准“排雷”和“种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曾将类型文学定义为,通俗文学作品经过文化背景和题材上的细分筛选,具有一定模式化来满足特定兴趣群体的一种文学类型。在这种定义下,网文无疑是类型文学最突出鲜明的一种延伸。

B站网文吐槽博主“拉草莓的冬瓜”的意外走红,就是因为她在视频里吐槽晋江热门榜上的“红眼掐腰给命文学”,从此开启了她的小说吐槽系列视频创作。

“红眼掐腰给命文学”是对这类霸道总裁文小说的戏称,因为脸谱化的男主人公们都喜欢“红着眼睛掐住”女主人公的腰,低沉地说出经典台词“回到我身边,(我的)命都给你”而得名。

在“拉草莓的冬瓜”小说吐槽系列视频里,观众不难发现,当下的热门网文已经呈现高度套路化和流水线的特点。同一个类型和人设的网文小说里,连描述主人公外貌和动作的词汇和句子都高度雷同,共性之显著引起了弹幕网友的巨大共鸣。

陈霖惋惜于当下的网文市场佳作难寻。相较他刚刚接触网文的时候,创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和读者的交互不再是纯粹的兴趣交流,读者的评价和喜好直接会转化为数据,最终反应在作者的业绩上。

陈星星也开始反思,“三观党”和“排雷”式的投票权是否限制了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边界。读者喜欢什么,创作者就堆砌什么元素,反而是试图靠近传统文学写作的作者往往得不到平台流量的倾斜。

当用户拥有了选择内容的权限之后,网络文学创作就将作者变成了揣摩用户喜好的算法。算法没有价值观,但优秀的文学必然有自己的价值观。

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论坛连载作品无疑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陈星星也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体系化的商业模式给网文创作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回报,使他们免受“为爱发电”之困窘,却也同时遮蔽了网络文学最初那一点创造性的火花。

陈星星感到困惑,高度商业化的逻辑下,爆款网文层出不穷,却来得快去得也快,再也没有一本书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有着强大生命力,能够有持续触及读者内心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困在算法里的网文,2000万人写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儿》

高度商业化的逻辑下,爆款网文层出不穷,却来得快去得也快。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豹变 叶丹璇

编辑|张子睿

「核心提示」

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成稿,当前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有10多年。在这10多年时间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上网人的人越来越多,从事网络文学的作者也是水涨船高,有2000万人从事网络文学创造,读者也超过5亿。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篇作品能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力和地位。

网络文学用户群体正前所未有地庞大。

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占网民总数的48.6%,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者的数量也一同水涨船高。阅文集团发布的《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中国有超过2000万人在从事网络文学创作。

提到网络文学,绕不开的《明朝那些事儿》这篇网络文学初代作品,从2006年开始下笔,到2009年成稿,当前明月的这篇神作问世已经有10多年。在这10多年时间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也越来越兴盛,并形成了商业生态。

与时下爆款网文普遍“短命”不同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一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根据麦可思研究发布的2021年高校图书馆借阅数据调查中,2006年起从天涯社区连载起家的《明朝那些事儿》在数个大学的榜单中都长期占据首位。

然而,随着网文的声量愈发壮大,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经典厚重的网文作品却不再出现。

一部网络文学进化史

从论坛时代到今天,阅读网文的介质已经到了小小的一方手机屏幕上。不过,网络文学花了十数年的时间,依然无法摘掉“粗制滥造”、“快餐文学”的这样的标签或偏见。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的评价体系中,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上天然地比严肃文学矮上一头。

陈霖第一次接触网文是高中时与同学结伴去网吧上网。2006年,同学告诉他有一个流行的论坛叫做天涯,上面有很多好玩的内容。于是,他在天涯论坛上摸索时点进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鬼吹灯》连载。

陈霖坦言自己在接触《鬼吹灯》以前,对文字阅读并不感兴趣,但那天他在网吧安静地坐了大半天,看得如痴如醉。尽管看网文是一件“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却阴差阳错点亮了陈霖此后的阅读兴趣。

2006年是网络文学初次以横空出世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悬疑民俗小说《鬼吹灯》和历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雏形几乎同时在天涯社区走红。

初代的网络文学多与这两部经典作品一样,与传统文学的界限并不十分泾渭分明。作者和读者以单纯的兴趣和热情驱动和集结,文字和情节以最原始、自由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也正因如此,网文作者鲜有以此业为生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开始连载此系列,就是因为他在论坛上没有找到关于明朝历史有价值的讨论,于是开始自己写作。

无独有偶,《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开始写作的契机,则是因为当时的女友爱听鬼怪故事。这种无心插柳的行为,却意外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一个盛世。

《明朝那些事儿》从问世起,就一直在通俗史学读物的畅销榜上,迄今版税收入已达4000余万,作者当年明月也凭此连年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

《鬼吹灯》则将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推到了台前,全书总共八卷,近年来影视作品对其的改编却多达十余部。

然而,网络文学根植于互联网这片沃土中,它的迭代也和互联网的演化速度一样,快得惊人。如今“网文”概念的发展和无限细化,自然而然地让网文与初代的网络文学出现了分野。

“网文”不再泛指首发于互联网的原创文学作品,而是出现了属于自己的分类和内涵。如今的“网文”,更接近于文学研究定义中的“类型文学”,其题材通常具备一定的明显特征,受众也相对固定,是通俗读物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外延。

陈霖自诩为网文阅读界的“活化石”。陈霖从论坛、贴吧追网文,转移到签约-收费制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上。

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等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基本都推行VIP收费阅读制度。

陈霖是起点中文网的十年老用户,他清晰地感觉到,从这些原创文学门户网站的体量开始壮大、发展走上正轨之后,网络文学的生态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陈霖说:“过去在论坛追更的时候,是优质内容等着我们去发掘,平台只承担最基础的信息交互功能。点击量高的帖子必然是神作,可以放心‘入坑’。而现在的网文掺杂了平台、签约作者等的利益,引流的依据不再是单一的小说质量。”

愈发成熟的网文生态

随着网文的发展壮大,也催生了以阅文集团为代表的付费小说平台。

此类付费小说平台主要的盈利点就是阅读付费。以阅文集团为例,平台与大量的作者签约,作者提供内容,阅文负责出售网文。此模式是目前的网文市场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通过部分免费,付费解锁之后的VIP章节的方式吸引读者。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签约作者本身的吸引力,通过作者吸引一部分有粘性的粉丝付费。

与签约作者共享版权的网文平台也试图在影视化这块最炙手可热的蛋糕上分一杯羹。近年来,网文改编的动漫、影视、游戏等给平台和作者带来可观的二次收益。网络作家流潋紫创作的《后宫·甄嬛传》在2011年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直到今天,《甄嬛传》依然是优酷的热播剧集,每天仍有数十万人在“过情关”。

根据晋江文学城公开的《签约作者福利体系》显示,合同约定影视化版权出售后,平台和作者各分成50%,而晋江愿意为符合要求的作者最高让利至20%。

根据ALEXA公开对外数据显示,在访问晋江的国内用户中,有67%以上来自上海、北京、台北、香港、广州等经济活跃的一线城市。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占到很大比重,海外用户流量比重超过25%。这些具有旺盛消费能力的固定人群,是付费小说平台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固定的目标消费人群以外,大量签约作者也是付费内容平台傲立不倒的底气。

根据阅文集团发布的《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网络文学作者中年轻人占据着绝对主力。95后的作者在阅文作家里占比超过36%,90后和85后也分别占26.4%和19.3%,这些年轻、活力四射的作者群体给网文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95后杨雨就是这个庞大作者群体中的一员,她从2017年开始在晋江文学城连载小说,在为爱发电般坚持了半年之后,积攒了一定数量的忠实读者。她的作品被晋江的编辑看中,主动联系她是否有意愿成为晋江的签约作者。

杨雨在签约成功的那天,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是:“接近梦想的一小步。”杨雨说,晋江对签约作者的更新要求并不算太高,每月最低更新4章,每章不低于3000字即可。她也因此能在大学的课业之余维持正常频率的更新。不过,成为签约作者的五年内,她的所有小说作品都归晋江代理,不可以在其他网站发布。

杨雨只是晋江文学城庞大的作者池中的一人。像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这样付费小说平台,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签约作者。

杨雨成为签约作者之后,身边的亲友偶尔会用那些靠着作品影视化改编实现财富自由的头部作家来激励她。杨雨苦笑一声,说,“那些只是刚签约第一天会做的美梦。”

晋江文学城的VIP稿费一个读者阅读千字有三分钱,只有签约作者才能参与分成VIP稿费,根据读者阅读终端的不同,平台和作者的分成大约在四六到五五分之间。

由于之前有一定读者积累,杨雨虽然更新的比较佛系,每个月也有几千元收入,但想靠写网文赚钱,还是要寄希望于一朝成名,因为“默默码字的收益甚至跑不赢熬夜更新花得电费”。她自嘲说。

也许正因为此,将网文作为主业的作者并不多。《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很多网文作者在自己的主业和写小说这一副业之中自如切换。网文作家的主业五花八门:学生、医生、警察、工程师、律师等。

杨雨和很多签约作者一样,没有将网络文学创作当成自己的主业。从一所211大学的会计系毕业以后,杨雨进入一家外企做财务工作,用闲暇时间更新自己的小说。

困在商业系统里的网文

网络文学的繁荣,也折射到微博、豆瓣小组等社交平台网文爱好群体的活跃上。

微博上许多头部的推文博主粉丝量一般在100万左右,但一般具有极高的粉丝粘性,每天都有人在博主的微博评论下面求某一特定类型或人设的网文,也永远不乏热心的读者分享交流阅读体验。

豆瓣小组“小说打分器”则更加像一个去中心化的讨论社群。在这些关于网文的讨论里,文笔和剧情的占比并不算大,讨论重心更多地聚焦在主人公的人设和梗概情节的设定上。“

读网文就是要“爽”是大部分网文读者的共识。

刘玥对《豹变》坦承,对“爽”的追求是网文阅读给读者抛来的“诱饵”,它提供了严肃文学所鲜见的“爽感”,凭借这种区别于现实世界故事的轻松,将读者留在网文消费的循环里。

陈星星是一所985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生,也是多年网络文学的深度读者,她的毕业论文选题就与网文消费有关。

包括陈星星自己在内,她接触到的网文读者几乎都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网文阅读和其他更为严肃的阅读是泾渭分明的。读者不再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增量抱有期待,而是希望钻入自己喜欢的人设和情节里,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这也是她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如此高粘性的兴趣社群的源发驱动力:希望阅读网文像购物一样,精准“排雷”和“种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曾将类型文学定义为,通俗文学作品经过文化背景和题材上的细分筛选,具有一定模式化来满足特定兴趣群体的一种文学类型。在这种定义下,网文无疑是类型文学最突出鲜明的一种延伸。

B站网文吐槽博主“拉草莓的冬瓜”的意外走红,就是因为她在视频里吐槽晋江热门榜上的“红眼掐腰给命文学”,从此开启了她的小说吐槽系列视频创作。

“红眼掐腰给命文学”是对这类霸道总裁文小说的戏称,因为脸谱化的男主人公们都喜欢“红着眼睛掐住”女主人公的腰,低沉地说出经典台词“回到我身边,(我的)命都给你”而得名。

在“拉草莓的冬瓜”小说吐槽系列视频里,观众不难发现,当下的热门网文已经呈现高度套路化和流水线的特点。同一个类型和人设的网文小说里,连描述主人公外貌和动作的词汇和句子都高度雷同,共性之显著引起了弹幕网友的巨大共鸣。

陈霖惋惜于当下的网文市场佳作难寻。相较他刚刚接触网文的时候,创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和读者的交互不再是纯粹的兴趣交流,读者的评价和喜好直接会转化为数据,最终反应在作者的业绩上。

陈星星也开始反思,“三观党”和“排雷”式的投票权是否限制了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边界。读者喜欢什么,创作者就堆砌什么元素,反而是试图靠近传统文学写作的作者往往得不到平台流量的倾斜。

当用户拥有了选择内容的权限之后,网络文学创作就将作者变成了揣摩用户喜好的算法。算法没有价值观,但优秀的文学必然有自己的价值观。

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论坛连载作品无疑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陈星星也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体系化的商业模式给网文创作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回报,使他们免受“为爱发电”之困窘,却也同时遮蔽了网络文学最初那一点创造性的火花。

陈星星感到困惑,高度商业化的逻辑下,爆款网文层出不穷,却来得快去得也快,再也没有一本书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有着强大生命力,能够有持续触及读者内心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