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发布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情况。一季度,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亿元,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增长6.5%,增幅位居临沂市第一位,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稳”“开门红”。

乡村振兴,绿水青山是“活化”的财富
八百里沂蒙山,绵延齐鲁之间。
临沭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位置,在交通困顿的年代,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由于先前开发程度不高,远离重工业体系,山区老区又留有近乎完好的生态系统。而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绿水青山最终转为一笔“活化”的宝贵财富,临沭借势加快现代农业健康有序推进。
今年初,临沂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临沭召开,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世界手工艺城市”的临沭,正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菜篮子”“肉篮子”供应基地临沭分仓。一季度,临沭有9家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选市级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家庭农场173家。
值得一提的是,临沭设立了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实行农业产业发展“链长制”,加大对41家涉农规上企业扶持力度,营业收入增长26.7%。随着14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确定,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中农红薯产业园项目、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金乐客订单示范农场等项目有序推进。

为了拓宽富村富民渠道,临沭以村党支部创办合作社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品一特”,促进集体增收。这里正在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村集体领办好项目,探索利益分成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其中,临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累计发展2353家;新培育家庭农场113家、累计培育4041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充分激发村落社区带头人的主观能动性,临沭加强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成立了县级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农民技能需求调研,提供技术指导服务200人次,开展集中培训3期,600余人,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
如今,乡村振兴的临沭模式已经小有名气。以朱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14个村,建设“好日子”示范区,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此外,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县共有界外未建成社区19个,现已建成11个,剩余8个社区、78栋安置楼正在有序推进建设。

做大做强产业,经济稳步推进
事实上,乡村振兴,产业必须先行。当疫情防控常态化,关注市场主体成为稳经济的重要一环。
一季度,针对国内疫情点多频发影响以及价格指数较高、技改基数较大的困难和压力,临沭县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制定出台了《企业员工通行证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对来沭返沭货运车辆实行报备接驳的通知》《关于强化全县工业疫情防控措施工作的9个保障》等政策措施,全力帮扶和护航企业复工达产,有效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疫情管控期间企业开工率95%以上,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效,骨干企业拉动能力不断增强,纾困政策红利逐渐释放。
1-3月份,全县188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42亿元,同比增长24.35%,位于全市第三位。化肥、化工、装备制造、食品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5.66亿元、14.4亿元、19.83亿元、1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97%、24.92%、7.66%、25.19%。共实施技改项目31个,完成技改投资9.9亿元,增长29.7%。

不难看出,经济数据增长加速,技改效果明显,凸显出临沭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
临沭正在全力打造主导产业,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清单管理制度,综合运用亩产效益评价、能评、安评、环评等手段,推动柳编、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园区化、高端化、精细化、链条化、数字化发展。一季度,临沭县柳编、食品、化工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3.1%、25.2%、2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
前不久,在全县工业振兴暨优化发展环境大会上,临沭一次性豪掷1300多万元兑现激励政策,为优秀企业家颁发金牌,形成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浓厚氛围。
在政企积极向上谋发展的氛围之下,临沭正在着力培育优势企业,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此外,对于低效工业用地企业,临沭实施提升行动,认定低效企业125家,已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分类制定了提升方案,正在稳步推进中。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产业园区是产业培育主阵地、改革开放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
临沭聚力做强园区平台,修订完善了“一区三园”发展规划,建设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食品加工等“园中园”。新建标准化厂房1处、人才公寓1处,实施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有效提升了园区综合承载力。
如今,在临沭,倾力优化的发展环境成为金字招牌,认真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各类税费4300余万元。这里已经完善县级领导帮扶企业、包保项目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46个。投资2700万元,对县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在临沂市率先推出周末不打烊服务,建立1+1+1+N直播可视化服务模式,方便了群众、企业办事。

培育新消费点,对外开放持续增强
一季度,临沭县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双招双引效果明显,在建项目30个,总投资111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8个,总投资63.7亿元。投资26亿元的华能临沂重型燃气机组、投资8亿元的绿氢资源化利用等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临沭。
一直以来,临沭县深化改革创新,高效率汇聚发展动能。一系列更大力度的推进改革攻坚,在临沭热火朝天的开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重点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无纸化”审批;深化“爱山东”APP运营推广,教师资格认定、寻医问诊、企业开办实现全程网办;深化开发区改革,赋予开发区40项行政权力事项和3项行政征收事项;加快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慧登记”新模式。目前,已完成交地即办证20宗,1个小区实现交房即办证。
1-3月份,临沭新签约项目28个,签约金额93.3亿元;到位市外资金13.2亿元,同比增长75%。外贸企业培育行动成效明显,新增外贸主体18家,并抢抓RCEP正式生效机遇,支持柳编、脱水蔬菜等特色企业“走出去”,建立自营出口、扩大“海外仓”等国际营销网络,全力保订单、保市场。一季度,临沭实现进出口总额14.4亿元,增长16.6%。“更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在临沭,“项目为王”理念已经深入施策方针,持续加大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招商力度,投资26亿元的华能临沂重型燃气机组、投资8亿元的绿氢资源化利用等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临沭。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实施创新引领,临沭制定了《临沭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实施方案》,集聚资源要素,全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组织全县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组织40余家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一季度,临沭累计接待游客13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在临沭,以“少奇来鲁”为主题,重点打造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精品旅游线路,擦亮“苍山沭水•红色临沭”名片,全力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红色朱村、伊卡洛斯航空乐园、荷仙阁民俗艺术馆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其中,伊卡洛斯航空乐园已于“五一”开园,红色朱村旅游区二期“七一”前建设完成,荷仙阁民俗艺术馆项目11月份完成主体建设……以更实举措培育消费热点,是临沭发展的新谋略。

美丽的临沭县,山清水秀,物产丰盈。坚定不移改善民计民生,高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临沭立足现代农业,做强基础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为革命老区实现振兴的样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