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多晶硅已16连涨,组件最高2元/W,未来半年不可能降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多晶硅已16连涨,组件最高2元/W,未来半年不可能降价?

谁的定价权?

文|黑鹰光伏

2020年夏天,谁能料到光伏涨价会持续两年!

现在,涨价还在持续。

2020年的7月,新疆的两起多晶硅厂区事故引发“蝴蝶效应”,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而后四川乐山五通桥一场百年难遇的暴洪,更让不少光伏行业的人担心硅料价格“涨无止境”。

真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最新的消息是,5月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了太阳能级多晶硅最新价格,多晶硅已经16连涨!最高成交价26.6万元/吨。看具体数据:

单晶复投料成交价在25.50-26.60万元/吨,平均26.11万元/吨,环比涨幅2.23%。

单晶致密料成交价在25.30-26.40万元/吨,平均25.87万元/吨,环比涨幅2.13%。

单晶菜花料成交价在25.00-26.10万元/吨,平均25.60万元/吨,环比涨幅2.11%。

随着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硅片环节普遍酝酿涨价,预计近期又将作出调整。

此前,4月28日,隆基官网调整了单晶硅片的官方报价;4月27日,中环股份公布了最新的硅片价格——均是涨价!

再看下游,参考光伏资讯根据公开数据的统计,4月组件中标均价为1.878元/W,与3月中标单价对比来看,略有上涨。

进入5月后,受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影响,光伏组件单价居高不下,光伏组件单价普涨5分,单价1.9元/W已是“友情价”,最高已超2元/W!

一场延宕两年的涨价潮,现在延续,期待降价的环节可能又要失望了。

对于全球组件价格的走势,Solar Media市场研究主管Finlay Colville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尤其是自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办的COP26气候大会以来,对太阳能组件需求的增长令人难以置信。

Colville甚至判断:全球需求飙升,组件价格至少将在18个月内保持高位。额外产能会迅速被飙升的需求所吞噬,在中国境外新增产能被视为是有风险的。

Colville分析,对组件的需求比行业的供货量高出约25-30%,在目前生产的组件中,约有30%从未离开中国,这意味着全球其他地区正在争夺剩余的70%。

对于“出乎意料”涨价潮,有些问题,短期内似乎“无解”;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也显然各有各的“心思”。

市场论、供需论、短期反弹?企业家精神、行业责任、做“优秀公司”还是“伟大公司”?某个环节吃尽利润,还是大家一起分享发展?数家企业盆满钵满,还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两年里,不同企业、不同媒体;不同立场、不同判断;层出不穷。

2020年夏天,光伏玻璃价格猛涨,有媒体说:别让玻璃划伤了整个行业!2021年硅料价格持突破120元/KG时,不少人呼吁:别让硅料烫伤了整个行业!

曾有读者给黑鹰光伏留言表达情绪:孔子懵了,孟子懵了,老子也懵了,说好的平价上网呢,说好的新产能大量释放、继续降价呢?中国光伏就这样吧。

两年了,事实证明,情绪性的表达,甚至基于理性的呼吁,都未必能推动企业将价格降下来。市场竞争极为残酷,产业链不同环节,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考量。产业涨价,对供应链不同环节意味不同,终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颇受“诟病”的上游企业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硅料企业高管向黑鹰光伏“诉苦”:第一,供需决定价格,这点道理这点常识都不懂吗?第二,企业是逐利的,我们硅料企业那么多年日子苦巴巴的,大家使劲赚钱的时候谁管我们?如果以后行情反转,我们几千上万人的员工,你来养啊?都是些“纸上谈兵” 的喷子。

甚至有观察者表示推动下游洗牌“很正常”:组件产能本来就严重过剩,没竞争力的独立组件商减产也很正常,过分解读说是硅料的原因有失公允。过去5年来硅料一直赔本赚吆喝尸横遍野就剩下最后这几家身板硬挺得住的,下游硅片、电池、组件赚了这么多年的钱,这硅料一涨价,就各种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声音一片喊打,难道硅料环节就只配给硅片、电池、组件当垫脚石么?说到底,这次硅料、组件辅材涨价,倒是组件行业大洗牌的好时机,没有上游一体化业务的独立组件厂商,如果死了,也只能怪自己战略上不如隆基、晶澳、晶科、天合等等!无他!

一,谁能猜到持续两年的涨价?没有猜到过程,也没有猜到结局。未来半年价格如何走?

2020年,光伏产品价格经历了V字型起伏的过程,光伏产业硅料、玻璃和EVA胶膜等部分原辅材料环节出现的供需紧张也前所未有。

到了2021年,光伏继续涨价,组件厂商面临更大压力:因为硅料紧缺导致的供应有限,诸多企业并不缺乏订单,但缺乏交付能力;那些没有来得及做硅料战略布局的企业在2021年经历了有单没物料、没办法交付的窘境。

从2020下半年光伏上游第一波涨价开始,至今两年时间,有的变化我们预料到了,但更多的变化,甚至龙头企业的老大们也未必料到。

记得2020年8月14日,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发文《我理解的,我见到的》,谈到“涨价”:涨价是个话题啊,但没什么好聊的,再过三个月,就随秋风去了。这好比对抗疫情,憋过14天,病毒就被你憋死了。

“没什么好办法,憋住就是最好的办法。”

但光伏涨价至今并没有“随秋风而去”。晶科的CTO曾问李仙德:“研发,还有意义吗?”

李仙德明白这位高管的意思:“研发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才辛苦换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些所有被材料们一个春风十里的涨价一笑撸过。开发商一手捧红的寡头最终让开发商痛苦到不想明天......你的问题我都懂,但我回答不了,你高估了我的智商。”

2020年第一波涨价,曾有媒体报道:1.海外市场组件报价涨至1.7元/瓦以上,大型地面项目拟拖延采购时间。2.五大四小组件招标全部重新议价,组件企业进退两难。有的中标企业已经明确撕单。3.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项目决定暂停,组件企业停掉部分产能。

对于彼时光伏产业持续的涨价事件,2020年8月14日晚间,也就在中环股份首次公示硅片价格,体现稳定市场的决心后,爱旭科技高级副总经理何达能在与黑鹰光伏、索比、能源一号、光伏們等媒体的沟通交流中表态:愿意尽最大努力承担一些责任。爱旭科技正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尽力做到最大化的吸收大部分的原物料的成本,不过多传导到终端市场。

何达能的分析:“只有永远的供过于求,没有永远的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是短暂的。行业表面上看起来繁荣风光,实际上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下游订单随时可能熄火。”“一旦熄火全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

2020年8月的时候,有机构预测:未来多晶硅价格还可能进一步涨至120元/公斤。现在,也就是2022年的夏天——多晶硅的价格已远超当时预期。

也就在当年8月,赛拉弗总裁李纲判断:“涨价是在预期之中,但涨幅比预想的要大。7月招标、8月投标、9-11月供货。在这个情况下,价格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开始就预测价格会扭转上半年下跌的情况,加上几家上游硅料厂检修,价格会继续往上走。”

李纲建议,如果下游做电站的企业不着急,稍微等一等,收益率会更好。他预测,这轮涨价会持续到2020年11月底,之后会有一个大的价格洼地。

让媒体人记忆深刻的是,在上海SNEC期间,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与20余家媒体沟通交流时坦诚企业面临的压力。这位企业高管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1.压力大,但“重视对客户的承诺。”

2.未来会尽快“补短板”,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

包括晶科在内的不少组件企业在当时显然感受到了供应链的巨大压力,钱晶建议头部组件企业从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酌情考虑,适度提高垂直一体化发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更自主。

2020年10月,有观察人士分析:“无论是531之后的价格雪崩,还是这轮的价格飞涨,都是市场行为,不必以情怀去苛责任何企业。”

但也有不少观察者和媒体认为,上游相关企业连续涨价,缺少行业担当和责任。“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光伏行业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企业,希望行业能出几个伟大的公司!”

记得2020年上海SNEC期间,对于上调单晶硅片价格一事,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对媒体表示,主要因近期个别多晶硅厂出了偶发事故,造成短期的供给短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有一些价格上涨。“但这对整个光伏平价上网不会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颗石子,起了一点涟漪而已。”

有言语激烈的评论这如此说:跟赌徒谈良心?跟商人谈责任?跟穷人谈财富?只是告诫看客,围观保持距离。无论市场行为、战略战术行为还是扯淡行为,让时间去评判一切,嚼舌根的只是村妇行为而已。如果说供需是灯塔,现在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楼。如果这是一场看不见旌旗号角的战争,也只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游戏而已。

终究,商业与市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大家都看到了,供应链的矛盾,某种程度促成了2020年7月至2022年夏天各种合作、联盟、朋友。甚至一些曾经并无任何业务来往企业也成为了核心利益联盟。

选择最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盟友,这是成熟企业家的“不二之选”。

两年的持续涨价,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最直接的“作用,是促成了各路龙头都千方百计往“垂直一体化”的方向走。

各种牵手,大量的协同一体化在过去两年里层出不穷,绵延至今;此外,供应链的矛盾,也促使五大四小等央企高层与光伏制造企业之间的频繁“走动”和交流沟通;当然,供应链价格暴涨,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疯狂涌入相关环节。

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面对光伏行业的发展形势,包括李俊峰、高纪凡、曹仁贤、钱晶、陆川等行业大佬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仔细听,其实大家观点相似,那就是当前光伏业的最大瓶颈仍在于产业链自身。新一轮产能扩张中,再度出现了过分超前、非理性的投资,无序竞争重又加剧,产业链亟待协同均衡发展。

有意思的是,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这场大会上,大全、通威、特变、东方希望、保利协鑫等多晶硅主厂商的重磅人物都未出席。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特别强调,光伏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平衡,2021年以来产业链不同环节盈利率差异很大。高盈利环节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未来几年将释放大量新产能,再度导致供过于求。其次,某些环节价格暴涨,给行业终端需求带来负面影响。

二.硅料价格持续走高,五月六月七月均降价无望,未来趋势如何走?

硅料是过去这两年整个产业最能“卡脖子”的环节,也成为最能把握“定价权”的环节,这一时期硅料涨价的幅度,一次次超越产业各方的想象。东方希望、大全、通威、协鑫、特变等国内多晶硅主厂商也在这一波持续涨价中获取了可观利润。

有利可图,大量资本也进入到这一环节。黑鹰光伏新统计发现,从投资规模和投资力度看,2021年多晶硅新项目投资规模都以万吨计,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就有十个之多,若加上上述东方日升、信义光能等在硅料环节的投资,多晶硅环节计划投资规模必然超2000亿元。

最新的消息是,2022年5月9日,乌海市人民政府与协鑫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总投资238亿元建设颗粒硅及配套下游产业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根据规划,该项目一期30万吨高纯纳米硅粉、10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38亿元;二期10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预计投资额100亿元。

再往前,3月15日,中来股份公告,公司拟在山西省古交市投资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项目拟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拟投建年产20万吨工业硅、年产1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第二期拟投建年产9万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期限预计5年,投资总金额约为人民币140亿元。

再往前,2021年12月20日晚,大全能源公告,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约定公司拟投资332.5亿元建设30万吨/年高纯工业硅等项目。

在往前,12月14日消息, 江苏阳光集团在巴彦淖尔投资351亿,将投建10万吨多晶硅及15GW拉棒、组件等。同期消息,合盛硅业拟于2022年3月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建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355亿元,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

颇出人意料的,作为光伏玻璃寡头,信义光能也大手笔入局硅料环节:12月13日,云南政府与与信义光能签订年产20万吨多晶硅和2万吨白炭黑,日熔化1400吨浮法玻璃、2400吨光伏盖板项目,三个项目总投资230亿元。

回溯这两年,多晶硅环节无疑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拥挤。除了“多晶硅五虎”大手笔增加产能投资,“跨界”来的资本也蠢蠢欲动。而硅料环节未来的价格走势也最牵动人心。

多晶硅价格到底会如何走?行业专家吕锦标老师在《碳中和时代的多晶硅产业与技术展望》中分析:在多晶硅供应和装机需求紧平衡的情况下,由于硅片、电池、组件端翻倍超出的产能,造成10家左右的光伏下游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而长单锁定90%的原料。另一方面,其他超百吉瓦产能的中小企业和新进入的硅片抢购剩余不到10%的硅料,每月推高交易价。

吕锦标在报告里也公布了全球7家主要企业和4家新进入企业的扩产情况,预测2022年多晶硅供应可以超过80万吨,比去年增加20万吨。主要产能集中在下半年投产。对应明年200吉瓦的装机预测,多晶硅供应大于需求,望推动价格下行。

但直至今日,多晶硅价格,主要取决于90%以上的长单交易,如果各主要光伏下游还是盯着明年200吉瓦的市场,都希望通过锁料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就不会有明显的交易减少而价格下行。除非哪家企业库存高企引发硅料长单解锁,才有可能触发价格大幅下行。

那从更长远的视野看,多晶硅价格到底会如何?

让我们回顾下当年多晶硅的疯狂时刻。2000年时,多晶硅价格只有9美元/公斤,2005年达到40美元/公斤,2006年100美元/公斤,2007年飙升至300美元/公斤,2008年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的价格顶点。2008年后,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迅速回到几十美元一公斤的时代。相应的,2007年,全国有10多个省市、近30家企业在酝酿上或申报多晶硅的项目,而后参与多晶硅投资的企业达到近60家。

但到了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加速回到几十美元一公斤的时代。与之伴随的,是大量企业倒闭。十余年的残酷竞争后,那些曾遍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五六十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沦为“陪练”,或破产,或主动退出,前赴后继,消失在产业历史的烟渺之中。

2017年末硅料价格还维持在14万~15万左右/吨价格,而在531之后,硅料价格就降至7万~8万元/吨。这一波降幅一直持续到2020年上半年,当年6月最低的5.8万元/吨。

如今,在上游多晶硅环节还真正拥有相应话语权的企业只有5家,他们是协鑫、通威、东方希望、新特和大全。那些曾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的跨国巨头们,则在多晶硅“5+2”的竞争格局中沦为“配角”。

那么,今日乃至未来的竞争局面会怎样?现在,包括信义等玻璃寡头都还在进入多晶硅这一领域,后续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有更多资本资本进入这一环节。这意味着,多晶硅环节终究会内卷。

这也意味着,其一,产业终究会陷入阶段性的绝对过剩;其二,固有的老牌企业之间,新旧势力之间展开残酷竞争;其三,产业最终可能出现恶意的价格战,价格在某个阶段终究下跌。

光伏全产业链环节的历史价格变化,一次次揭示博弈论的经济学原理——每个企业想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下的最高利润,但竞争约束又会令市场回归均衡价格。当市场总的供应量再次压倒需求,价格的信号棒又亮起来,指挥行业进入新一轮平衡。

类似的价格变化和竞争线条,在光伏产业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始终相信:历史难有新鲜事。不仅是多晶硅环节,包括硅片、电池、组件等等产业链绝大多数环节,伴随产能的巨量释放,伴随上述产能的“绝对过剩”,价格的下行成为必然。

只是,这个时间节点何时到来,很难切确预测。

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在2021年初分析:“硅料环接的产能要在未来18个月翻倍!2022年行业有着可以完全满足超过300GW需求的产出,随着硅料的释放,我们由产能过剩最终转变为产品过剩。行业产品价格将会不可避免的迎来大降。”

“硅料的跌价历程将会和今年的光伏玻璃十分类似,不跌则已,一跌惊人。以现在行业中非常不理性的供应链博弈的状态,涨的时候硅料企业不留情面;那么在下跌过程中下游企业也会毫不留情。”

硅料很有可能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某一个供求关系的转折点上,价格出现大幅下滑。

不过,就目前走势来看,多晶硅的价格还会阶段性上涨,甚至上涨数月。

根据2022年5月11日硅业分会的价格,以及专业机构的分析:本周各硅料企业5月份订单基本签订完毕,包括上周签订的长单和本周部分散单,长单主流价格在25.8-26.2万元/吨,散单价格区间在26.3-26.6万元/吨,散单价格较长单价格高出0.4-0.5万元/吨,间接表明硅料的紧缺程度有增无减。

2022年至今,硅料价格上涨动力主要体现在供应增量不及需求增量:硅片企业包括高景、双良、京运通等大幅增量产能陆续具备投产条件,在硅片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新老企业开工率上调的意愿均较为强烈,导致硅料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同期硅料企业包括协鑫、通威、新特、亚硅等扩产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疫情运输不畅的影响,扩产增量不及预期,因此导致近期硅料企业无论是在执行原有订单方面,还是满足新增产能需求方面,均略感力所不能及,因此硅料市场供应紧缺状态持续,价格依旧维持涨势。

截止2022年5月,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13家,基本均维持正常运行,个别企业小型维护,对产出影响较小。根据各硅料企业订单签订情况,5月份硅料价格走势已相对明朗,基本将维持预期的持稳微涨态势,后续少量散单成交将支撑周均价涨幅微调。根据6月份国内外硅料和硅片企业最新生产运行计划,多晶硅供应量将环比增加7%左右(包括产量和进口),但对于同期硅片陆续具备投产条件的产能增量对应的硅料需求而言,硅料供应仍明显不足,因此预期6月底前,硅料价格依旧有动力支撑。

三.有人喝汤,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西北风。供应链博弈下几家欢喜几家愁?2021年企业经营业绩到底如何?

黑鹰光伏曾分析,供应链持续博弈下,“形势一片大好”并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100余家已发布2021年经营业绩预告的企业数据可以发现,一些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一些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是巨亏。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的看到光伏产业最近两年整体经营状况,黑鹰光伏统计了2021财年光伏上市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与十大排名。整体看,低碳经济与是数字经济大趋势下,光伏企业营收净利等整体经营数据依然实现增长。

最凸显的特点,是在供应链强烈博弈下,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企业的业绩出现明显分化,简言之,有人喝汤,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西北风,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四,谁的定价权?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正愈发迫切。

持续的涨价,到底会给光伏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各种判断和争议都有。在此,笔者重点引用微信公众号“锦缎”作者侯兵在《光伏投资框架2021》一文中的部分观点,供大家借鉴:

1、产业链价格暴涨将摧毁光伏产业链?

很多投资者认为光伏产业链价格暴涨将会摧毁光伏产业链的前景。在笔者看来,涨价其实反应了很多现象和深层次的缘由,就在于你对这个产业链是否有清晰地认知。

光伏产业链涨价至少表达了如下几点:

A、光伏产业链趋势性大幅降价的时代已经结束。

B、各产业链涨价本质表达是龙头企业话语权(各环节集中度提高)以及光伏产业地位提高(这通常代表前景和需求)。

C、产业链涨价直接原因则是是因为需求爆发后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同所致。

综上,笔者想告诉投资人的是,光伏产业链涨价终究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但同时,光伏产业链趋势性大幅降价的时代业已终结。因为产业链集中度提升以及光伏产业链地位陡然提高,带来的整个行业盈利弹性的扩大而并非昭示着产业链“灭绝”的幻觉。

此外,观察2020年至2022年的涨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双碳”背景下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正愈发迫切。

到底什么是“定价权”?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是指公司对其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

现在的矛盾点,以及大家的焦虑点在于,大幅提高产品定价,会否最终影响终

端需求?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定价权的争夺,能否“斗而不破”?

目前来看,依然没有答案。

光伏良好的定价机制,并不是行业谋求垄断,而是通过各方面的制度,寻求一个较好的生态,让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企业能够稳定且相对快速的发展,而不是每隔一到两年,就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

特别申明: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提供更多视角和思考,不妥之处欢迎探讨。

参考致谢:

新浪财经理逻 /黄祥鹏《光伏产业链价格大涨,运营商生存空间受挤压?》

光伏們臧超《赔钱供货的组件厂与驻厂催货的投资商:何必互相为难?》《组件价格直逼1.8元/瓦,光伏产业链频频挑战投资商收益率“底线”》

索比光伏网《定价权之争:光伏新供应链时代将围绕大宗商品定价权进行》

晶科能源官微《李仙德:其他的,没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多晶硅已16连涨,组件最高2元/W,未来半年不可能降价?

谁的定价权?

文|黑鹰光伏

2020年夏天,谁能料到光伏涨价会持续两年!

现在,涨价还在持续。

2020年的7月,新疆的两起多晶硅厂区事故引发“蝴蝶效应”,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而后四川乐山五通桥一场百年难遇的暴洪,更让不少光伏行业的人担心硅料价格“涨无止境”。

真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最新的消息是,5月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了太阳能级多晶硅最新价格,多晶硅已经16连涨!最高成交价26.6万元/吨。看具体数据:

单晶复投料成交价在25.50-26.60万元/吨,平均26.11万元/吨,环比涨幅2.23%。

单晶致密料成交价在25.30-26.40万元/吨,平均25.87万元/吨,环比涨幅2.13%。

单晶菜花料成交价在25.00-26.10万元/吨,平均25.60万元/吨,环比涨幅2.11%。

随着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硅片环节普遍酝酿涨价,预计近期又将作出调整。

此前,4月28日,隆基官网调整了单晶硅片的官方报价;4月27日,中环股份公布了最新的硅片价格——均是涨价!

再看下游,参考光伏资讯根据公开数据的统计,4月组件中标均价为1.878元/W,与3月中标单价对比来看,略有上涨。

进入5月后,受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影响,光伏组件单价居高不下,光伏组件单价普涨5分,单价1.9元/W已是“友情价”,最高已超2元/W!

一场延宕两年的涨价潮,现在延续,期待降价的环节可能又要失望了。

对于全球组件价格的走势,Solar Media市场研究主管Finlay Colville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尤其是自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办的COP26气候大会以来,对太阳能组件需求的增长令人难以置信。

Colville甚至判断:全球需求飙升,组件价格至少将在18个月内保持高位。额外产能会迅速被飙升的需求所吞噬,在中国境外新增产能被视为是有风险的。

Colville分析,对组件的需求比行业的供货量高出约25-30%,在目前生产的组件中,约有30%从未离开中国,这意味着全球其他地区正在争夺剩余的70%。

对于“出乎意料”涨价潮,有些问题,短期内似乎“无解”;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也显然各有各的“心思”。

市场论、供需论、短期反弹?企业家精神、行业责任、做“优秀公司”还是“伟大公司”?某个环节吃尽利润,还是大家一起分享发展?数家企业盆满钵满,还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两年里,不同企业、不同媒体;不同立场、不同判断;层出不穷。

2020年夏天,光伏玻璃价格猛涨,有媒体说:别让玻璃划伤了整个行业!2021年硅料价格持突破120元/KG时,不少人呼吁:别让硅料烫伤了整个行业!

曾有读者给黑鹰光伏留言表达情绪:孔子懵了,孟子懵了,老子也懵了,说好的平价上网呢,说好的新产能大量释放、继续降价呢?中国光伏就这样吧。

两年了,事实证明,情绪性的表达,甚至基于理性的呼吁,都未必能推动企业将价格降下来。市场竞争极为残酷,产业链不同环节,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考量。产业涨价,对供应链不同环节意味不同,终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颇受“诟病”的上游企业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硅料企业高管向黑鹰光伏“诉苦”:第一,供需决定价格,这点道理这点常识都不懂吗?第二,企业是逐利的,我们硅料企业那么多年日子苦巴巴的,大家使劲赚钱的时候谁管我们?如果以后行情反转,我们几千上万人的员工,你来养啊?都是些“纸上谈兵” 的喷子。

甚至有观察者表示推动下游洗牌“很正常”:组件产能本来就严重过剩,没竞争力的独立组件商减产也很正常,过分解读说是硅料的原因有失公允。过去5年来硅料一直赔本赚吆喝尸横遍野就剩下最后这几家身板硬挺得住的,下游硅片、电池、组件赚了这么多年的钱,这硅料一涨价,就各种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声音一片喊打,难道硅料环节就只配给硅片、电池、组件当垫脚石么?说到底,这次硅料、组件辅材涨价,倒是组件行业大洗牌的好时机,没有上游一体化业务的独立组件厂商,如果死了,也只能怪自己战略上不如隆基、晶澳、晶科、天合等等!无他!

一,谁能猜到持续两年的涨价?没有猜到过程,也没有猜到结局。未来半年价格如何走?

2020年,光伏产品价格经历了V字型起伏的过程,光伏产业硅料、玻璃和EVA胶膜等部分原辅材料环节出现的供需紧张也前所未有。

到了2021年,光伏继续涨价,组件厂商面临更大压力:因为硅料紧缺导致的供应有限,诸多企业并不缺乏订单,但缺乏交付能力;那些没有来得及做硅料战略布局的企业在2021年经历了有单没物料、没办法交付的窘境。

从2020下半年光伏上游第一波涨价开始,至今两年时间,有的变化我们预料到了,但更多的变化,甚至龙头企业的老大们也未必料到。

记得2020年8月14日,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发文《我理解的,我见到的》,谈到“涨价”:涨价是个话题啊,但没什么好聊的,再过三个月,就随秋风去了。这好比对抗疫情,憋过14天,病毒就被你憋死了。

“没什么好办法,憋住就是最好的办法。”

但光伏涨价至今并没有“随秋风而去”。晶科的CTO曾问李仙德:“研发,还有意义吗?”

李仙德明白这位高管的意思:“研发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才辛苦换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些所有被材料们一个春风十里的涨价一笑撸过。开发商一手捧红的寡头最终让开发商痛苦到不想明天......你的问题我都懂,但我回答不了,你高估了我的智商。”

2020年第一波涨价,曾有媒体报道:1.海外市场组件报价涨至1.7元/瓦以上,大型地面项目拟拖延采购时间。2.五大四小组件招标全部重新议价,组件企业进退两难。有的中标企业已经明确撕单。3.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项目决定暂停,组件企业停掉部分产能。

对于彼时光伏产业持续的涨价事件,2020年8月14日晚间,也就在中环股份首次公示硅片价格,体现稳定市场的决心后,爱旭科技高级副总经理何达能在与黑鹰光伏、索比、能源一号、光伏們等媒体的沟通交流中表态:愿意尽最大努力承担一些责任。爱旭科技正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尽力做到最大化的吸收大部分的原物料的成本,不过多传导到终端市场。

何达能的分析:“只有永远的供过于求,没有永远的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是短暂的。行业表面上看起来繁荣风光,实际上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下游订单随时可能熄火。”“一旦熄火全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

2020年8月的时候,有机构预测:未来多晶硅价格还可能进一步涨至120元/公斤。现在,也就是2022年的夏天——多晶硅的价格已远超当时预期。

也就在当年8月,赛拉弗总裁李纲判断:“涨价是在预期之中,但涨幅比预想的要大。7月招标、8月投标、9-11月供货。在这个情况下,价格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开始就预测价格会扭转上半年下跌的情况,加上几家上游硅料厂检修,价格会继续往上走。”

李纲建议,如果下游做电站的企业不着急,稍微等一等,收益率会更好。他预测,这轮涨价会持续到2020年11月底,之后会有一个大的价格洼地。

让媒体人记忆深刻的是,在上海SNEC期间,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与20余家媒体沟通交流时坦诚企业面临的压力。这位企业高管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1.压力大,但“重视对客户的承诺。”

2.未来会尽快“补短板”,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

包括晶科在内的不少组件企业在当时显然感受到了供应链的巨大压力,钱晶建议头部组件企业从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酌情考虑,适度提高垂直一体化发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更自主。

2020年10月,有观察人士分析:“无论是531之后的价格雪崩,还是这轮的价格飞涨,都是市场行为,不必以情怀去苛责任何企业。”

但也有不少观察者和媒体认为,上游相关企业连续涨价,缺少行业担当和责任。“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光伏行业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企业,希望行业能出几个伟大的公司!”

记得2020年上海SNEC期间,对于上调单晶硅片价格一事,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对媒体表示,主要因近期个别多晶硅厂出了偶发事故,造成短期的供给短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有一些价格上涨。“但这对整个光伏平价上网不会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颗石子,起了一点涟漪而已。”

有言语激烈的评论这如此说:跟赌徒谈良心?跟商人谈责任?跟穷人谈财富?只是告诫看客,围观保持距离。无论市场行为、战略战术行为还是扯淡行为,让时间去评判一切,嚼舌根的只是村妇行为而已。如果说供需是灯塔,现在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楼。如果这是一场看不见旌旗号角的战争,也只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游戏而已。

终究,商业与市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大家都看到了,供应链的矛盾,某种程度促成了2020年7月至2022年夏天各种合作、联盟、朋友。甚至一些曾经并无任何业务来往企业也成为了核心利益联盟。

选择最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盟友,这是成熟企业家的“不二之选”。

两年的持续涨价,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最直接的“作用,是促成了各路龙头都千方百计往“垂直一体化”的方向走。

各种牵手,大量的协同一体化在过去两年里层出不穷,绵延至今;此外,供应链的矛盾,也促使五大四小等央企高层与光伏制造企业之间的频繁“走动”和交流沟通;当然,供应链价格暴涨,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疯狂涌入相关环节。

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面对光伏行业的发展形势,包括李俊峰、高纪凡、曹仁贤、钱晶、陆川等行业大佬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仔细听,其实大家观点相似,那就是当前光伏业的最大瓶颈仍在于产业链自身。新一轮产能扩张中,再度出现了过分超前、非理性的投资,无序竞争重又加剧,产业链亟待协同均衡发展。

有意思的是,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这场大会上,大全、通威、特变、东方希望、保利协鑫等多晶硅主厂商的重磅人物都未出席。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特别强调,光伏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平衡,2021年以来产业链不同环节盈利率差异很大。高盈利环节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未来几年将释放大量新产能,再度导致供过于求。其次,某些环节价格暴涨,给行业终端需求带来负面影响。

二.硅料价格持续走高,五月六月七月均降价无望,未来趋势如何走?

硅料是过去这两年整个产业最能“卡脖子”的环节,也成为最能把握“定价权”的环节,这一时期硅料涨价的幅度,一次次超越产业各方的想象。东方希望、大全、通威、协鑫、特变等国内多晶硅主厂商也在这一波持续涨价中获取了可观利润。

有利可图,大量资本也进入到这一环节。黑鹰光伏新统计发现,从投资规模和投资力度看,2021年多晶硅新项目投资规模都以万吨计,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就有十个之多,若加上上述东方日升、信义光能等在硅料环节的投资,多晶硅环节计划投资规模必然超2000亿元。

最新的消息是,2022年5月9日,乌海市人民政府与协鑫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总投资238亿元建设颗粒硅及配套下游产业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根据规划,该项目一期30万吨高纯纳米硅粉、10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38亿元;二期10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预计投资额100亿元。

再往前,3月15日,中来股份公告,公司拟在山西省古交市投资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项目拟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拟投建年产20万吨工业硅、年产1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第二期拟投建年产9万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期限预计5年,投资总金额约为人民币140亿元。

再往前,2021年12月20日晚,大全能源公告,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约定公司拟投资332.5亿元建设30万吨/年高纯工业硅等项目。

在往前,12月14日消息, 江苏阳光集团在巴彦淖尔投资351亿,将投建10万吨多晶硅及15GW拉棒、组件等。同期消息,合盛硅业拟于2022年3月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建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355亿元,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

颇出人意料的,作为光伏玻璃寡头,信义光能也大手笔入局硅料环节:12月13日,云南政府与与信义光能签订年产20万吨多晶硅和2万吨白炭黑,日熔化1400吨浮法玻璃、2400吨光伏盖板项目,三个项目总投资230亿元。

回溯这两年,多晶硅环节无疑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拥挤。除了“多晶硅五虎”大手笔增加产能投资,“跨界”来的资本也蠢蠢欲动。而硅料环节未来的价格走势也最牵动人心。

多晶硅价格到底会如何走?行业专家吕锦标老师在《碳中和时代的多晶硅产业与技术展望》中分析:在多晶硅供应和装机需求紧平衡的情况下,由于硅片、电池、组件端翻倍超出的产能,造成10家左右的光伏下游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而长单锁定90%的原料。另一方面,其他超百吉瓦产能的中小企业和新进入的硅片抢购剩余不到10%的硅料,每月推高交易价。

吕锦标在报告里也公布了全球7家主要企业和4家新进入企业的扩产情况,预测2022年多晶硅供应可以超过80万吨,比去年增加20万吨。主要产能集中在下半年投产。对应明年200吉瓦的装机预测,多晶硅供应大于需求,望推动价格下行。

但直至今日,多晶硅价格,主要取决于90%以上的长单交易,如果各主要光伏下游还是盯着明年200吉瓦的市场,都希望通过锁料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就不会有明显的交易减少而价格下行。除非哪家企业库存高企引发硅料长单解锁,才有可能触发价格大幅下行。

那从更长远的视野看,多晶硅价格到底会如何?

让我们回顾下当年多晶硅的疯狂时刻。2000年时,多晶硅价格只有9美元/公斤,2005年达到40美元/公斤,2006年100美元/公斤,2007年飙升至300美元/公斤,2008年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的价格顶点。2008年后,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迅速回到几十美元一公斤的时代。相应的,2007年,全国有10多个省市、近30家企业在酝酿上或申报多晶硅的项目,而后参与多晶硅投资的企业达到近60家。

但到了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加速回到几十美元一公斤的时代。与之伴随的,是大量企业倒闭。十余年的残酷竞争后,那些曾遍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五六十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沦为“陪练”,或破产,或主动退出,前赴后继,消失在产业历史的烟渺之中。

2017年末硅料价格还维持在14万~15万左右/吨价格,而在531之后,硅料价格就降至7万~8万元/吨。这一波降幅一直持续到2020年上半年,当年6月最低的5.8万元/吨。

如今,在上游多晶硅环节还真正拥有相应话语权的企业只有5家,他们是协鑫、通威、东方希望、新特和大全。那些曾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的跨国巨头们,则在多晶硅“5+2”的竞争格局中沦为“配角”。

那么,今日乃至未来的竞争局面会怎样?现在,包括信义等玻璃寡头都还在进入多晶硅这一领域,后续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有更多资本资本进入这一环节。这意味着,多晶硅环节终究会内卷。

这也意味着,其一,产业终究会陷入阶段性的绝对过剩;其二,固有的老牌企业之间,新旧势力之间展开残酷竞争;其三,产业最终可能出现恶意的价格战,价格在某个阶段终究下跌。

光伏全产业链环节的历史价格变化,一次次揭示博弈论的经济学原理——每个企业想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下的最高利润,但竞争约束又会令市场回归均衡价格。当市场总的供应量再次压倒需求,价格的信号棒又亮起来,指挥行业进入新一轮平衡。

类似的价格变化和竞争线条,在光伏产业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始终相信:历史难有新鲜事。不仅是多晶硅环节,包括硅片、电池、组件等等产业链绝大多数环节,伴随产能的巨量释放,伴随上述产能的“绝对过剩”,价格的下行成为必然。

只是,这个时间节点何时到来,很难切确预测。

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在2021年初分析:“硅料环接的产能要在未来18个月翻倍!2022年行业有着可以完全满足超过300GW需求的产出,随着硅料的释放,我们由产能过剩最终转变为产品过剩。行业产品价格将会不可避免的迎来大降。”

“硅料的跌价历程将会和今年的光伏玻璃十分类似,不跌则已,一跌惊人。以现在行业中非常不理性的供应链博弈的状态,涨的时候硅料企业不留情面;那么在下跌过程中下游企业也会毫不留情。”

硅料很有可能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某一个供求关系的转折点上,价格出现大幅下滑。

不过,就目前走势来看,多晶硅的价格还会阶段性上涨,甚至上涨数月。

根据2022年5月11日硅业分会的价格,以及专业机构的分析:本周各硅料企业5月份订单基本签订完毕,包括上周签订的长单和本周部分散单,长单主流价格在25.8-26.2万元/吨,散单价格区间在26.3-26.6万元/吨,散单价格较长单价格高出0.4-0.5万元/吨,间接表明硅料的紧缺程度有增无减。

2022年至今,硅料价格上涨动力主要体现在供应增量不及需求增量:硅片企业包括高景、双良、京运通等大幅增量产能陆续具备投产条件,在硅片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新老企业开工率上调的意愿均较为强烈,导致硅料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同期硅料企业包括协鑫、通威、新特、亚硅等扩产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疫情运输不畅的影响,扩产增量不及预期,因此导致近期硅料企业无论是在执行原有订单方面,还是满足新增产能需求方面,均略感力所不能及,因此硅料市场供应紧缺状态持续,价格依旧维持涨势。

截止2022年5月,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13家,基本均维持正常运行,个别企业小型维护,对产出影响较小。根据各硅料企业订单签订情况,5月份硅料价格走势已相对明朗,基本将维持预期的持稳微涨态势,后续少量散单成交将支撑周均价涨幅微调。根据6月份国内外硅料和硅片企业最新生产运行计划,多晶硅供应量将环比增加7%左右(包括产量和进口),但对于同期硅片陆续具备投产条件的产能增量对应的硅料需求而言,硅料供应仍明显不足,因此预期6月底前,硅料价格依旧有动力支撑。

三.有人喝汤,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西北风。供应链博弈下几家欢喜几家愁?2021年企业经营业绩到底如何?

黑鹰光伏曾分析,供应链持续博弈下,“形势一片大好”并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100余家已发布2021年经营业绩预告的企业数据可以发现,一些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一些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是巨亏。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的看到光伏产业最近两年整体经营状况,黑鹰光伏统计了2021财年光伏上市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与十大排名。整体看,低碳经济与是数字经济大趋势下,光伏企业营收净利等整体经营数据依然实现增长。

最凸显的特点,是在供应链强烈博弈下,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企业的业绩出现明显分化,简言之,有人喝汤,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西北风,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四,谁的定价权?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正愈发迫切。

持续的涨价,到底会给光伏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各种判断和争议都有。在此,笔者重点引用微信公众号“锦缎”作者侯兵在《光伏投资框架2021》一文中的部分观点,供大家借鉴:

1、产业链价格暴涨将摧毁光伏产业链?

很多投资者认为光伏产业链价格暴涨将会摧毁光伏产业链的前景。在笔者看来,涨价其实反应了很多现象和深层次的缘由,就在于你对这个产业链是否有清晰地认知。

光伏产业链涨价至少表达了如下几点:

A、光伏产业链趋势性大幅降价的时代已经结束。

B、各产业链涨价本质表达是龙头企业话语权(各环节集中度提高)以及光伏产业地位提高(这通常代表前景和需求)。

C、产业链涨价直接原因则是是因为需求爆发后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同所致。

综上,笔者想告诉投资人的是,光伏产业链涨价终究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但同时,光伏产业链趋势性大幅降价的时代业已终结。因为产业链集中度提升以及光伏产业链地位陡然提高,带来的整个行业盈利弹性的扩大而并非昭示着产业链“灭绝”的幻觉。

此外,观察2020年至2022年的涨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双碳”背景下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正愈发迫切。

到底什么是“定价权”?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是指公司对其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

现在的矛盾点,以及大家的焦虑点在于,大幅提高产品定价,会否最终影响终

端需求?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定价权的争夺,能否“斗而不破”?

目前来看,依然没有答案。

光伏良好的定价机制,并不是行业谋求垄断,而是通过各方面的制度,寻求一个较好的生态,让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企业能够稳定且相对快速的发展,而不是每隔一到两年,就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

特别申明: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提供更多视角和思考,不妥之处欢迎探讨。

参考致谢:

新浪财经理逻 /黄祥鹏《光伏产业链价格大涨,运营商生存空间受挤压?》

光伏們臧超《赔钱供货的组件厂与驻厂催货的投资商:何必互相为难?》《组件价格直逼1.8元/瓦,光伏产业链频频挑战投资商收益率“底线”》

索比光伏网《定价权之争:光伏新供应链时代将围绕大宗商品定价权进行》

晶科能源官微《李仙德:其他的,没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