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娱乐硬糖 魏妮卡
编辑 | 李春晖
虽然出字幕的时间挺早、显得位置挺重要,但一直不怎么被大众关注、也不知他们具体干嘛的影视制片人,最近突然来到了舆论的C位。
热播剧《且试天下》制片人杨晓培因播出前在微博诉苦,加上导演在后期宣传的缺位,制片人一度成为剧集讨论的焦点;《重生之门》制片人敦淇则不断接受采访,谈及王俊凯选角、故事多重结局等等,剧粉一度要把口碑超预期的功劳归于制片人。
一方面,制片人们频频公开发表言论,揭开了剧集制作背后的神秘面纱,让不少观众注意到制片人对剧集的影响之大。这也符合现在吃瓜群众以专业化色彩、“甲方心态”去品评内容的新乐趣。
另一方面,粉丝积极“挖坟”这些制片人,把其过往履历连缀起来。发现有同样问题作品《千古玦尘》的杨晓培,就被吃瓜群众吐槽避雷;有同样高光作品《甄嬛传》的敦淇,就被吃瓜群众捧上神坛。继按编剧选剧(比如王倦)、按导演选剧之后(比如孔笙),似乎又多了个按制片人选剧?
仿佛一部剧的好坏,都是由制片人决定的。这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情况:一部剧播出后,通常是主演、编剧、导演,亦或张叔平这样风格过于明显的美术指导处在舆论中心。什么时候制片人也突然走进了舆论中心?制片人为何此时跳出来,莫非他们也需要争夺话语权,还是有其他现实需求?
而其实很多吃瓜群众还没怎么弄明白——制片人到底是干嘛的。
制片、导演,话语权归谁?
“任何一部戏,都有一个主心骨、一个话语权最高的人。通常来说,制片人就扮演这样的角色,而知名大导演、有能力的导演也会扮演这样的角色。”一位圈内制片人告诉硬糖君。视频平台制作的剧集项目则比较特殊,会有两个拥有话语权的制片人:一个是平台的制片人,另一个是制片公司制片人或是项目单独签约的制片人。
按照当前的状况来说,肯定是平台制片人的话语权更大。只不过,平台制片人面对不同的供应商/制片公司,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既往合作过、作品履历较好、知名影视公司的项目,在平台制片人心目中是有基础信任度的,平台制片人会更多的放权给公司制片人。比如开篇提到的西嘻影业制片人杨晓培,曾是柠萌影业合伙人,操盘了《扶摇》《择天记》等多个大项目,肯定是平台制片人放权信任的人。
而一些初次合作、没作品、小公司的项目,就会被平台制片人较多管控。对放权的项目来说,相当于只有一个声音在管项目;对管控的项目来说,可能会有两个声音在管项目。但放权与管控,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放权的S级项目也有扑街的,管控的B级项目也能出爆款。
如何判定一个好制片?在这位制片人看来,一个制片人合作不同的导演、编剧团队,能一直输出稳定质量的作品,证明他就是一个很好的制片。同理,一个导演如果合作不同的制片团队,能一直输出稳定质量的作品,证明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制片。
举一个国外的例子,众所周知华纳的DC系列作品输出风格不一、质量口碑不稳定,明显比迪士尼的漫威系列作品缺乏整体规划。可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华纳缺一个既懂内容、又能把控全局的大制片人。日前,探索传播与华纳正式并购,新官上任的CEO大卫·扎斯拉夫就表示,正在为DC电影寻求一位像漫威总裁凯文·费奇一样出色的战略负责人。
漫威正是因为有了凯文·费奇的制片把控,不管用什么类型、什么咖位的导演,都能输出风格质量差不多的作品。反观DC这些年制片人换了又换,招募了很多知名导演,比如扎克·施奈德、温子仁、詹姆斯·古恩等,但作品质量始终不稳定、层次不齐。
被国内影迷封神的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与华纳合作多年,输出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质量稳定的高口碑作品,正是因为诺兰本人就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制片人。
为什么甩锅越来越多?
“现在甩锅现象越来越严重,证明担责的人越来越少,是当前剧集话语权体系混乱的表现。”一位制片人无奈地和硬糖君诉苦,谁都不愿意为片子的结果买单。
但也有制片人认为甩锅是人之常情,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状况。通常来说,制片人是项目的第一责任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制片人走到台前诉苦、分享幕后心得,一方面是出自于剧集的宣发策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个人或者个人背后的制片方做公关背书。 “
很多S级大剧的制片人只是个码盘高手。只要找到一个大IP,配置上作品履历不错的导演、编剧,敲下一线流量演员主演,平台确定花亿级单位的钱为其买单,就算成功了。即使后面拍得怎么样、播得怎么样、口碑怎么样,都不关制片人的事,因为他/她的钱赚到了。”一位编剧朋友向硬糖君透露,往往这样去操作一个S级大剧的噱头很足,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招商不会差,播放量不会差。
可能在观众看来,扑街的S级剧越来越多,平台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但这并不妨碍码盘高手们通过S级烂剧赚得盆满钵满。码盘高手型的制片人,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当。没资源没人脉,就赚不了那个钱。
众所周知,制片部门掌管剧组一切花销事宜,小到订盒饭,大到导演、演员的工钱,是所有剧组工种里最能捞油水的部门。只要做够了亿级成本的发票,减去实际花销的成本,中间商可以赚足差价。因为这一层敏感的财务关系,平台制片人和公司制片人话语权打架也是难免。如果再加上一个牛逼的导演,肯定是陷入三方角力的局面。
比如平台制片人和公司制片人,各自都有想要用的导演、演员、摄影、后期等,这其中很多是和平台或是制片公司有利益关系绑定的。就跟选角一个道理,决定用谁的标准原本应该是看角色的合适度,但总是有空降的关系户演员等等,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
就说前一段某部戏的初始编剧撕导演、制片修改剧本事件,其实背后是制片和导演合谋。导演以临开机剧本不行为由,带着自己团队的人修改剧本。但修改超过20%,平台才能同意加塞导演团队的人进编剧栏,从而多赚到一份编剧工钱。
“这行业里,似乎人人都懂剧本。张口就来男女主的人设不够突出、cp感不行、节奏不太行,这些虚的意见话术,随时都能听到。但实际上,真正懂内容又掌握话语权的制片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利益绑定合伙赚钱罢了。”一位制片人感慨。
好制片人什么样?
当然除了码盘高手,这行里肯定也有老老实实做事的制片人。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好的制片人。导演、编剧,只需要懂一样就行。但一个制片人,什么都得懂点。
诺兰曾在《十三邀》上谈及导演需要“全面的平庸”观点,其实就是标准的制片人思维。对他来说,他需要什么都懂一点,但不需要擅长某一项,他有牛逼的摄影、设计师、剪辑师等,他需要做的是给予各个部门关注并激发其创作。
当时许知远立马接茬:“所以你是一只狐狸”,诺兰扬起嘴角点了点头。(以赛亚.伯林《刺猬与狐狸》,“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伯林用狐狸和刺猬比喻两种不同的思想,狐狸指离心式的、散漫的、多层次甚至相互矛盾的多元性思想,刺猬指一元思想和宿命论)
一个好的制片人确实需要像狐狸。“情商非常重要。一个制片人首先要对行业有足够的认知,这部分可以通过混剧组混出来。其次就是能权衡斡旋各方利益、把控每个工种的适配度。”硬糖君的制片人朋友举了一个体现情商的例子。比如作为一个公司制片人,面对平台制片人推的摄影团队,如果你觉得不适合,可以委婉拒绝,但你不能连着拒绝平台制片人推的美术、音乐等。你总得答应一个。
如果你实在觉得不合适,也要通过让平台制片人能接受的方式拒绝。
比如你找到了咖位更大、要价更低的摄影,平台制片人一合计确实划算,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互相给个台阶下,就能你来我往建立起良好的制作氛围。至少在制片层面,保证两个话语权制片人是一条心,向执行层面传达的是一个指令,不然很容易让执行层面陷入混乱。
比如编剧组刚按照公司制片人、导演的要求改好剧本,没有通过气的平台制片人肯定不乐意,一定又会提出一堆意见。
但是作为什么都懂点的制片人,又最忌讳一知半解、外行统领内行,不知要适当放权给各个部门。如果你是编剧或是美术出身的制片人,你可以对编剧或是美术发表专业修改意见,但没有一个制片人具有决定每个部门、每件事的专业能力。制片要懂得在尊重的前提下,给创作者或其他工种部门加成。就像诺兰提到的,“激发他们创作”。 而
不是小到一个服装,也要把制片人的个人审美凌驾于服化道导演之上。这样的事无巨细,真没必要。
正午阳光老板、大制片人侯鸿亮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制片人,要给编剧和导演最大的创作空间。有了解侯鸿亮的朋友透露,他算是行业里少有的好制片,情商很高、低调儒雅,对舆论政治风向把控也很准。
于正作为制片人,对自己作品把控不错、有统一审美。但是他的问题就是不够低调,性格容易得罪人,从而掣肘了职业生涯。
这就是为什么行业里抄袭的人那么多,大家唯独联名举报于正,就是因为他树敌太多。对外发言太多的、戏精高调的制片人,大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个好的制片人,更不会甩锅别人。拍戏过程中永远都会发生意外,制片人的本职就是准备plan B处理危机。如果尽职尽责处理了危机,事后也无需发表矫情的甩锅小作文。不得不说,按照侯鸿亮的标准,内娱确实太缺好制片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