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支抗疫突击队已“战疫”47天:去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地方,做百姓最需要的人 | 上海战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支抗疫突击队已“战疫”47天:去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地方,做百姓最需要的人 | 上海战疫

身前是病毒,身后是百姓,这支由上海市委机关派出的抗疫突击队,投身志愿服务时间已达47天,14名队员无人退出,“打满全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 | 杨舒鸿吉

2022年5月11日下午,一张纸头被贴在了黄浦区南昌路168弄的铁门上,上面写着“防范区”三个大字——这宣告了在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抗疫之后,这处典型的石库门社区成功阻击了新冠肺炎病毒。

南昌路168弄隶属于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雁荡社区。截至5月16日,该社区下属22个小区中有15个防范区、4个管控区、3个封控区。

这些抗疫成效离不开一支特殊“援军”的支持。

3月31日,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接市级机关工委紧急通知,需尽快组建一支机动力量,用于支援封控期间防疫一线。各支部纷纷响应,完成报名。当天,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援防疫一线突击队”集合完毕,奔赴一线。

在40余天的连续突击作战中,他们支援梅陇,逆行北蔡、金桥,曾在深夜参与物资装卸,也曾坚守外滩街道、瑞金二路街道等疫情重点区域,参与“拔点攻坚”行动。

在抗疫一线,突击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去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地方,做百姓最需要的人。

回顾“成军”时刻,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刘显存对队员们的踊跃仍记忆犹新:“当天早上7:30发布紧急通知,需要组建突击队。到哪去、干什么、干多长时间都不明确,但是不到1个小时,队伍就宣告成立。大家都是主动报名,没有丝毫犹豫。”

这支突击队的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福美是一位“60”后,年龄已超报名要求的上限,但她笃定地表达了加入的意愿:“我有25年军医院校学习工作基础,到汶川地震现场参与救援,2020年带领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80余名干部下沉疫情防控一线顶岗。我很想出来实实在在帮群众做点事情。”

最终,“老将”出马,她成为这支全市市级机关第一批抗疫突击队的“主心骨”。

联络员钱程主要负责收发任务。他说,疫情期间,突击队接到的任务复杂多样,几乎每去一个地方,就要直面当时上海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突击队亲历了本轮上海抗疫不同阶段的“战役”。

突击队成立后的首站是疫情防控重点区域——闵行区梅陇镇。

驰援梅陇之前,突击队队员几无与病毒作战的经验,感控是首要任务。曾参与武汉疫情一线报道、多次出入方舱的队员陈瑞,因为拥有一线防疫经验,主动担起了感控重任。

突击队集结完成后,他就结合驻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楼内外安全等级分区的建议,对出任务的防护注意事项逐一明示,并将感控举措固定为突击队防护守则的基本内容。因为对防护服穿脱、消杀细节的把控等都做到细致入微,他成为这支队伍里“最较真”的人。“保持零战损是满分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陈瑞说。

“战役”开始后,紧张而忙碌。4月2日,在梅陇镇,抗疫突击队员身着“大白”,在早春的高温日里,将895箱近20吨生鲜食品、1319箱约26吨水果,分发至19个社区。

由于需要连续前往多个社区参与物资分配。队员们挤在一辆厢式货车内通勤。密闭的空间里,有队员抓紧时间休息。受访者供图。

刘显存说,穿上“大白”后,队员们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年龄,也忘记了性别,不分男女,不甘落后。“近20公斤的塑料筐和纸箱,又重又冷的冻品,手抱肩扛,没有人叫苦叫累。卸货、搬运、清点……一切都有序进行。”

足不出户的居民们等来了物资发放,隔着防护栏翘首以待,对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有孩子用稚气的童声高喊“大白加油”……

“回想我们当时的拼命努力,是很有价值的,我们送去的,都是居民最需要的食物。”刘显存说。

抗疫突击队搬运物资。受访者供图

连续8个小时的高强度作战后,突击队队员郑峰坦言:“脱下防护服的时候,已经没有上厕所的想法,因为身体里的水分早已变成汗水,留在了防护服里。”

4月3日,抗疫突击队连续作战,赶赴浦东新区金桥镇,帮助沪东新村街道分发食品、蔬菜。当时,沪东新村的许多志愿者已经连续忙碌了两天两夜,几乎没有合眼。突击队的到来对他们而言就像及时雨。

搬运补货、准备包装袋、分拣装货、包装袋打结、交付转运……确定分工之后,突击队员们双手翻飞,物资分批入袋。在分拣过程中,队员们还会做好每一袋物品的“品控”。“重量要平均,烂菜、坏菜要及时调换。因为这些看起来平常的食物,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救命菜。”刘显存说。

他们把每袋食物都当成可能分发给自己父母家人的物资,对经手的防疫物资件件要求“满分”。

而后从金桥镇换防北蔡镇,抗疫突击队在北蔡物资中转站连续多日装卸应急物资,期间装卸、搬运超过2万份蔬菜包、冻肉包等。

4月18日,突击队接到新的任务——为北蔡镇居民配药。原来在封控管理期间,北蔡居民出现配药困难的情况,仅有的几名志愿者无法满足居民大量的配药需求。

接到任务后,突击队迅速统计居民用药情况。随后,全体队员分头行动,带着居民的医保卡,马不停蹄般奔赴医院。最终,14位队员在一天时间里就配齐了居民所需的150多种药物,于当晚准时送达居民手中。

回顾40多天的在外“征战”,钱程说,从浦西到浦东,从社区到物资中转站,突击队员活跃在抗疫第一线。“任务重、时间紧,半夜接任务、工作到凌晨是突击队的常态,40多天的坚持,跌打损伤药成为突击队消耗最多的药品。”

从拿笔杆子到扛物资,突击队早习惯了角色的转换。

受访者供图。

4月20日,上海全市疫情连续多日呈下降趋势,社区扩散得到有效遏制。奉贤、金山和崇明等3区疫情持续低位,金山区和崇明区首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而黄浦区疫情仍在小幅上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在当天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攻坚社会面清零目标。

4月20日,抗疫突击队接到新任务,抵达黄浦区外滩街道,支援社区攻坚。

外滩街道虽然地处繁华的外滩景区,但是辖区多为老旧小区,居民阳性率一度反复,是“拔点攻坚”的重点区域。

在这里,抗疫突击队深入感染者的居住地,首次与病毒“面对面”开展“遭遇战”。

钱程说:“不慌张是不可能的,但进入社区,见到感染者之后,这种慌张感逐渐消退,因为他们中有与我们一同战斗过的志愿者,也有我们朝夕相处的居民,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因此也就不怕了,变得越来越平常心。”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突击队中的王福美、杨朕宇、刘显存、黄剑军、郑峰等人就曾在此参与社区防疫。重回“战地”,抗疫突击队迅速完成了社区摸底工作,协助街道完善、优化防控举措。

队员在逼仄的石库门里,服务居民。受访者供图。

4月22日,抗疫突击队又紧急转战瑞金二路街道,支援思南、雁荡社区抗疫工作。

陈瑞透露,作为典型的石库门社区,雁荡社区防疫工作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较多,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封控给居民带来的情绪波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疲劳作战等等难题,都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外援”的加入给这些社区带来了新的动力。

雁荡社区下属的一个小区共有居民7000多人。陈瑞发现,在核酸采样现场,志愿者将扫码后的试剂管递给居民,由居民交给医生后再进行核酸采样。

出于对感控细节的敏感性,陈瑞提出,一旦有志愿者感染,类似的物品传递将存在病毒传播风险。因此,他建议由志愿者将试剂管直接传递到医生手中,居民全程 “零接触”做核酸。“后来有一天,居委的志愿者来感谢我们,说后来确实有贴管的志愿者感染了,幸好我们提前优化了流程。”

对防控工作的优化和对社区实实在在的付出,让社区居民们看在了眼里。他们更加信赖突击队员们。刘显存说,队员们每天都会主动对每一位过来采样的居民热情打招呼:“您好、早上好……”日复一日的接触,也让居民记住了这些“大白”。

“认识这么久,都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子。”很多爷叔、嬢嬢都被突击队员们的热情和礼貌所感染。

受访者供图。

“家佳……你好。”有一天,一位排队采样的外国友人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准确地喊出了突击队员孙家佳的名字,令她十分惊喜。

这名外籍人士在核酸采样现场看到孙家佳热情的服务态度,主动询问了她的名字,重复确认中文发音,之后再见面就用中文与她打招呼。

刘显存认为,社区工作既需要经验,也需要责任心、耐心和爱心,“需要主动靠前,而不是被动做任务”,这样才有了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双向奔赴”。

身前是病毒,身后是群众,这支由上海市级机关派出的抗疫突击队,投身抗疫一线已达47天,14名队员“打满全场”,无一人感染。他们成为了一线医护和社区干部的可靠战友,是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抗疫先锋队。

刘显存说,在瑞金二路街道支援期间,突击队的工作地点一直是老渔阳里周边弄堂和新渔阳里附近。去社区时,他们每次都从渔阳里广场下车分散到各个点位,任务结束后,在这里集合返回。

渔阳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刘显存颇有感慨,站在这处红色圣地,参与大上海保卫战,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只要党有召唤、只要人民有需要,突击队肯定第一时间响应。新时代,我们越奋斗,越青春。”

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福美带领队员“巡街”。摄影:杨舒鸿吉

王福美带领两名队员,行走在南昌路寂静的街道上,巡查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偶遇社区志愿者,他们停下脚步,详细了解近期的居民需求。“有什么需要突击队帮忙的,就告诉我们。”这成了王福美最近的口头禅。

5月16日,上海宣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此时,突击队员们还忙碌在抗疫一线,南昌路上的梧桐树已夏意盎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支抗疫突击队已“战疫”47天:去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地方,做百姓最需要的人 | 上海战疫

身前是病毒,身后是百姓,这支由上海市委机关派出的抗疫突击队,投身志愿服务时间已达47天,14名队员无人退出,“打满全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 | 杨舒鸿吉

2022年5月11日下午,一张纸头被贴在了黄浦区南昌路168弄的铁门上,上面写着“防范区”三个大字——这宣告了在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抗疫之后,这处典型的石库门社区成功阻击了新冠肺炎病毒。

南昌路168弄隶属于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雁荡社区。截至5月16日,该社区下属22个小区中有15个防范区、4个管控区、3个封控区。

这些抗疫成效离不开一支特殊“援军”的支持。

3月31日,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接市级机关工委紧急通知,需尽快组建一支机动力量,用于支援封控期间防疫一线。各支部纷纷响应,完成报名。当天,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援防疫一线突击队”集合完毕,奔赴一线。

在40余天的连续突击作战中,他们支援梅陇,逆行北蔡、金桥,曾在深夜参与物资装卸,也曾坚守外滩街道、瑞金二路街道等疫情重点区域,参与“拔点攻坚”行动。

在抗疫一线,突击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去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地方,做百姓最需要的人。

回顾“成军”时刻,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刘显存对队员们的踊跃仍记忆犹新:“当天早上7:30发布紧急通知,需要组建突击队。到哪去、干什么、干多长时间都不明确,但是不到1个小时,队伍就宣告成立。大家都是主动报名,没有丝毫犹豫。”

这支突击队的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福美是一位“60”后,年龄已超报名要求的上限,但她笃定地表达了加入的意愿:“我有25年军医院校学习工作基础,到汶川地震现场参与救援,2020年带领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80余名干部下沉疫情防控一线顶岗。我很想出来实实在在帮群众做点事情。”

最终,“老将”出马,她成为这支全市市级机关第一批抗疫突击队的“主心骨”。

联络员钱程主要负责收发任务。他说,疫情期间,突击队接到的任务复杂多样,几乎每去一个地方,就要直面当时上海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突击队亲历了本轮上海抗疫不同阶段的“战役”。

突击队成立后的首站是疫情防控重点区域——闵行区梅陇镇。

驰援梅陇之前,突击队队员几无与病毒作战的经验,感控是首要任务。曾参与武汉疫情一线报道、多次出入方舱的队员陈瑞,因为拥有一线防疫经验,主动担起了感控重任。

突击队集结完成后,他就结合驻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楼内外安全等级分区的建议,对出任务的防护注意事项逐一明示,并将感控举措固定为突击队防护守则的基本内容。因为对防护服穿脱、消杀细节的把控等都做到细致入微,他成为这支队伍里“最较真”的人。“保持零战损是满分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陈瑞说。

“战役”开始后,紧张而忙碌。4月2日,在梅陇镇,抗疫突击队员身着“大白”,在早春的高温日里,将895箱近20吨生鲜食品、1319箱约26吨水果,分发至19个社区。

由于需要连续前往多个社区参与物资分配。队员们挤在一辆厢式货车内通勤。密闭的空间里,有队员抓紧时间休息。受访者供图。

刘显存说,穿上“大白”后,队员们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年龄,也忘记了性别,不分男女,不甘落后。“近20公斤的塑料筐和纸箱,又重又冷的冻品,手抱肩扛,没有人叫苦叫累。卸货、搬运、清点……一切都有序进行。”

足不出户的居民们等来了物资发放,隔着防护栏翘首以待,对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有孩子用稚气的童声高喊“大白加油”……

“回想我们当时的拼命努力,是很有价值的,我们送去的,都是居民最需要的食物。”刘显存说。

抗疫突击队搬运物资。受访者供图

连续8个小时的高强度作战后,突击队队员郑峰坦言:“脱下防护服的时候,已经没有上厕所的想法,因为身体里的水分早已变成汗水,留在了防护服里。”

4月3日,抗疫突击队连续作战,赶赴浦东新区金桥镇,帮助沪东新村街道分发食品、蔬菜。当时,沪东新村的许多志愿者已经连续忙碌了两天两夜,几乎没有合眼。突击队的到来对他们而言就像及时雨。

搬运补货、准备包装袋、分拣装货、包装袋打结、交付转运……确定分工之后,突击队员们双手翻飞,物资分批入袋。在分拣过程中,队员们还会做好每一袋物品的“品控”。“重量要平均,烂菜、坏菜要及时调换。因为这些看起来平常的食物,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救命菜。”刘显存说。

他们把每袋食物都当成可能分发给自己父母家人的物资,对经手的防疫物资件件要求“满分”。

而后从金桥镇换防北蔡镇,抗疫突击队在北蔡物资中转站连续多日装卸应急物资,期间装卸、搬运超过2万份蔬菜包、冻肉包等。

4月18日,突击队接到新的任务——为北蔡镇居民配药。原来在封控管理期间,北蔡居民出现配药困难的情况,仅有的几名志愿者无法满足居民大量的配药需求。

接到任务后,突击队迅速统计居民用药情况。随后,全体队员分头行动,带着居民的医保卡,马不停蹄般奔赴医院。最终,14位队员在一天时间里就配齐了居民所需的150多种药物,于当晚准时送达居民手中。

回顾40多天的在外“征战”,钱程说,从浦西到浦东,从社区到物资中转站,突击队员活跃在抗疫第一线。“任务重、时间紧,半夜接任务、工作到凌晨是突击队的常态,40多天的坚持,跌打损伤药成为突击队消耗最多的药品。”

从拿笔杆子到扛物资,突击队早习惯了角色的转换。

受访者供图。

4月20日,上海全市疫情连续多日呈下降趋势,社区扩散得到有效遏制。奉贤、金山和崇明等3区疫情持续低位,金山区和崇明区首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而黄浦区疫情仍在小幅上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在当天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攻坚社会面清零目标。

4月20日,抗疫突击队接到新任务,抵达黄浦区外滩街道,支援社区攻坚。

外滩街道虽然地处繁华的外滩景区,但是辖区多为老旧小区,居民阳性率一度反复,是“拔点攻坚”的重点区域。

在这里,抗疫突击队深入感染者的居住地,首次与病毒“面对面”开展“遭遇战”。

钱程说:“不慌张是不可能的,但进入社区,见到感染者之后,这种慌张感逐渐消退,因为他们中有与我们一同战斗过的志愿者,也有我们朝夕相处的居民,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因此也就不怕了,变得越来越平常心。”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突击队中的王福美、杨朕宇、刘显存、黄剑军、郑峰等人就曾在此参与社区防疫。重回“战地”,抗疫突击队迅速完成了社区摸底工作,协助街道完善、优化防控举措。

队员在逼仄的石库门里,服务居民。受访者供图。

4月22日,抗疫突击队又紧急转战瑞金二路街道,支援思南、雁荡社区抗疫工作。

陈瑞透露,作为典型的石库门社区,雁荡社区防疫工作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较多,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封控给居民带来的情绪波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疲劳作战等等难题,都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外援”的加入给这些社区带来了新的动力。

雁荡社区下属的一个小区共有居民7000多人。陈瑞发现,在核酸采样现场,志愿者将扫码后的试剂管递给居民,由居民交给医生后再进行核酸采样。

出于对感控细节的敏感性,陈瑞提出,一旦有志愿者感染,类似的物品传递将存在病毒传播风险。因此,他建议由志愿者将试剂管直接传递到医生手中,居民全程 “零接触”做核酸。“后来有一天,居委的志愿者来感谢我们,说后来确实有贴管的志愿者感染了,幸好我们提前优化了流程。”

对防控工作的优化和对社区实实在在的付出,让社区居民们看在了眼里。他们更加信赖突击队员们。刘显存说,队员们每天都会主动对每一位过来采样的居民热情打招呼:“您好、早上好……”日复一日的接触,也让居民记住了这些“大白”。

“认识这么久,都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子。”很多爷叔、嬢嬢都被突击队员们的热情和礼貌所感染。

受访者供图。

“家佳……你好。”有一天,一位排队采样的外国友人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准确地喊出了突击队员孙家佳的名字,令她十分惊喜。

这名外籍人士在核酸采样现场看到孙家佳热情的服务态度,主动询问了她的名字,重复确认中文发音,之后再见面就用中文与她打招呼。

刘显存认为,社区工作既需要经验,也需要责任心、耐心和爱心,“需要主动靠前,而不是被动做任务”,这样才有了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双向奔赴”。

身前是病毒,身后是群众,这支由上海市级机关派出的抗疫突击队,投身抗疫一线已达47天,14名队员“打满全场”,无一人感染。他们成为了一线医护和社区干部的可靠战友,是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抗疫先锋队。

刘显存说,在瑞金二路街道支援期间,突击队的工作地点一直是老渔阳里周边弄堂和新渔阳里附近。去社区时,他们每次都从渔阳里广场下车分散到各个点位,任务结束后,在这里集合返回。

渔阳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刘显存颇有感慨,站在这处红色圣地,参与大上海保卫战,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只要党有召唤、只要人民有需要,突击队肯定第一时间响应。新时代,我们越奋斗,越青春。”

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福美带领队员“巡街”。摄影:杨舒鸿吉

王福美带领两名队员,行走在南昌路寂静的街道上,巡查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偶遇社区志愿者,他们停下脚步,详细了解近期的居民需求。“有什么需要突击队帮忙的,就告诉我们。”这成了王福美最近的口头禅。

5月16日,上海宣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此时,突击队员们还忙碌在抗疫一线,南昌路上的梧桐树已夏意盎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