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将“三角架创新”发挥极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将“三角架创新”发挥极致?

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迅速跻身成为美国一流大学?这些经验又能给国内高校什么样的借鉴呢?

文|动脉橙果局

大学的第一使命是教育,但在19世纪经历了第一次学术革命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与教育同等重要的第二使命。

19世纪初的洪堡改革引发了自中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学术改革,这次改革之后,大学开始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德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型大学,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则在德国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1世纪中期,美国高等教育科研创新与大众化教育并举,发展迅猛。时至今日,美国研究型大学早已从模仿者成为了引领者。

作为世界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大湾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UCB)是加州大学系统中设立最早的一所学校,也是分校中实力强的,在全美公立研究型大学中独占鳌头。

又作为美国西部学术旗舰,其与斯坦福、加州理工并称为美国“西部智力大开发”基地,成就了“硅谷”科技中心,同时与东部的哈佛、哥伦比亚等私立大学共同构成了一道美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脊梁。

截止2021年10月4日,在伯克利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14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菲尔兹奖得主和25位图灵奖得主。

面对如此的成就,伯克利分校并不是仅靠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校建立了各种特色的机构,以保证科研创新与创业的顺利进行。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迅速跻身成为美国一流大学?这些经验又能给国内高校什么样的借鉴呢?动脉橙果局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

BEGIN:科研创新与创业的结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新系统的建设成效显著,是许多高校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了帮助学生、教职员工、研究人员和其他创新者了解伯克利的可用资源,以支持企业家教育、研究商业化和促进创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业社区——伯克利创新门户(BEGIN)。

伯克利创新门户(BEGIN)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社区的门户。伯克利分校为企业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育,顶尖的研究中心和教职员工,并有机会成为旧金山湾区和硅谷的创新文化的一部分,目标是帮助学生,教职员工,研究人员和其他创新者了解伯克利的可用资源,以支持教育企业家,将研究商业化并促进创业。

BEGIN涵盖了伯克利创新创业路线的四个关键环节:校园生活—创新创业教育—加速器—融资集资,每个环节又关联着数个校内机构或支持项目,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程指导与支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与创新路线图描述

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包括伯克利-哈斯创业计划、知识产权与产业研究联盟(IPIRA)、布鲁姆发展中经济体中心、雅各布斯设计创新学院、Sutardja创业与技术中心等项目或者机构。

其中,伯克利-哈斯大学创业计划(Berkeley-Haas)是为了将企业家思想融入大学的学生体验中,协助哈斯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开展新事业而启动的。该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多学科的体验学习机会,并为选定的初创公司提供种子资金,进而融入湾区创业生态系统。

在课程方面,哈斯大学的资深教职人员为参与的学生群体提供理论框架、经验和实践机会,课外也整合并扩展了伯克利-哈斯两所高校提供的创业服务,通过广泛的校友网络以及校园竞赛、加速器和多学科活动等,将学生与创业公司和创新型公司联系起来。

在伯克利的整个创新生态体系中,始终强调着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保持“质疑现状”与“成为变革者”的心态,围绕创新和创业来重塑校园文化,并将这种创造力映射到一个更大的社会效益中。

动态能力下稳定的技术转让三角架:机制、制度和文化

其实,除了教育与科学研究,大学还承担了第三个使命。

20世纪末开始,由于大学在创新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变,也就是第二次学术革命。

在这次学术革命中,公共政策试图将大学从象牙塔转变为更具经济参与度和责任感的组织。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大学的学术成果与产业发展进行整合。

将大学内的基础研究作为新技术转移、转化和商业化,促进大学的发明创造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已成为大学除教育与科学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通过创业使大学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 21 世纪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世界著名创业型大学,2020年名列PitchBook全球培养最多企业家大学第二位,仅次于斯坦福大学。其中,2006年至2020年间获得首轮风险资本投资的本科生累计创办公司1225家,筹集资金达363亿美元。

截至 2020 年底,共募集了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赞助,获得超过2.5亿美元的技术许可收入;600 多种技术发明已商品化,如疟疾和癌症治疗、生物燃料、DNA测序、外科工具、互联网安全软件、搜索引擎等。

动态能力是指组织创建、整合、重置内外部资源以应对瞬息万变环境的能力,即企业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被企业广泛关注的同时,随着第二次教育革命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大学也逐步重视,并散见于技术转让领域。

目前,技术转让已成为创业型大学的行政职能,并被广泛接受,就像当年学术研究被正式接受作为与教育同等重要的使命一样。其中,大学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领域,例如政府资助研究的竞争、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等。同时,大学与产业的合作也会因该合作的产业是否成熟而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全球知名的创业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三大动态能力为科研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动态能力下创业型大学技术转让三方面

机制:为技术转让提供核心支撑

技术转让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从发明披露到获得技术许可通常需要2.5年。85%的许可证交易将在发明披露 6 年之后才正式执行,有些需要更长时间。

伯克利分校于 2004 年建立知识产权和产业研究联盟(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 Research Alliances,简称 IPIRA),目的在于加强学校与产业的联系,创建一个多方位的合作机制,扩展研究资金来源,通过技术转让、创办企业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同时采用“推拉双向发展”机制,一方面,将技术许可转让给公司;另一方面,引入公司资金支持研究项目。

IPIRA分设两个部门: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和产业联盟办公室(Industry Alliance Office,简称IAO)。OTL主要管理专利和执照方面的事务,IAO则主要负责与企业伙伴的合同和捐赠谈判。

两个办公室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促进伯克利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产品,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使公众受益。

OTL通过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促进伯克利分校发明的商业化和非商业化应用,并通过与公司签订技术许可协议促进发明的商业化。除此之外,OTL也给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研究合作、技术许可和初始公司建立等方面的建议。

IAO 拥有强大的技术转让历史文化,同时与 OTL 合作。IAO建立了技术转让的双向视角,即行业赞助的研究着眼于知识产权和技术许可,同时培养与技术许可接受方的后续赞助研究,以进一步发展现有的知识产权。

2015年,IPIRA共收到 218个发明披露申请,其中68%获得了专利。2016年共收到203个发明披露申请,其中75%获得了专利。专利申请成功率相较于2004年IPIRA成立时提高了8倍,并高于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大学。这一成绩归因于IPIRA的高效运作机制。

制度:保障公平适当的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伯克利分校的制度非常人性化。

首先,学校对教师校外专业活动的适当性以及对教师在学校聘用期间能够从事校外专业活动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不合适的行为也给予了明确定义。清晰的制度使得教师有法可依,也严格控制了伯克利分校本身的风险。

其次,对于教师校外专业活动时间的规定相对合理,使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校外专业活动。并且,学校没有强制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校外专业活动,校外活动完全是教师自己的意愿,教师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除此之外,校外专业活动也可以作为升职的支持材料。

该制度在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风险的控制,这一点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

首先,明文规定教师校外专业活动必须是对大学有价值的,并且不能与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发生冲突。未被授权而大量使用大学资源和设备用于私人、商业、政治和宗教目的视为“不可接受的行为”。这些政策从源头上控制了风险。

其次,要求教师及时披露发明。学校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师发明之后,相关机构将对发明的进程进行跟进,对各方面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全方位考察、全过程监控。

最后,教师在对外签订协议时必须让对方明确学校对发明的权利,同时对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也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完全杜绝了风险。

文化:教师创造发明的原动力

动态能力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是一种潜力。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组织才能提升动态能力,应对环境的变化。

伯克利分校的创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以适当手段辅助与开发,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学术研究的潜力。其中最大的激励是将技术发明和成果与教师的升职联系起来。

鼓励学术休假也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和最前沿的资讯。另外,许可证收入用于满足各个系的发展,也刺激了各部门的创业积极性。这些激励措施都与教师的直接利益挂钩,对于发明者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报酬,也是强有力的促进剂,更是一种最经济的创新投资手段。

机制、制度与文化三维度形成强大的合力,提升了动态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深入拓展市场机会,严格管控风险,为科研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他山之石:国内高校能够借鉴什么?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原因存在于多方面,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创新能力建设方向不符合市场需求,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使其无法正确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无法通过校内的教育与科研工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等问题。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能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创业”的模式中学到什么经验呢?

第一,站在需求前沿,形成产研闭环。大学研究与产业的密切联合是形成闭环的重要因素,伯克利分校面对市场需求,注重企业家精神以及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的一系列计划和活动与初创公司建立联系,并为选定的初创公司提供可用的资金。

第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途径。美国研究型大学坚持在基础研究的同时进行应用开发性的组织研究,并合理有效地将二者进行分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研究在二战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的发展轨迹,在战争期间不断参与战时的应用开发性研究这一趋势,吸引了大量巨额经费的投入。

鼓励学科交叉,激发学术创新。伯克利分校建立了庞大的科研项目体系,为全校各个学科领域的师生提供了科研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科研平台大都鼓励学科交叉,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即设立一些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采取一定措施,如提供科研奖励、经费资助,以吸引全校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不同学科思维的激烈碰撞与完美融合。

创建灵活有效的技术转让系统。高效的运作机制是大学进行技术转让的核心支撑,也是技术转让获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伯克利分校在技术转让上有其特有的管理方式,成立相关专业机构,不仅体现在制度的制定或者文化的熏陶上,还主要体现在运行机制上的完备,学校技术转让机制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机构精简,运作高效;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推拉式”发展,深入拓展市场。

其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崛起的前30年奠基时间里,虽然在学术研究和经费的融资情况都不足以在美国众多高等学府中被称道,但其在自身大学定位的确立和性质的发挥方面成效明显,并在杰出校长办学的理念影响下确定了自身发展的基调,将科学研究以首要发展目标纳入到大学的发展规划内。

因此,站在国内高校角度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科研创新过程中,他人的经验固然是一方面的参考,最主要的还是靠自身去进行技术上的突破创新,只有在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与外部的联合才能更有成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将“三角架创新”发挥极致?

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迅速跻身成为美国一流大学?这些经验又能给国内高校什么样的借鉴呢?

文|动脉橙果局

大学的第一使命是教育,但在19世纪经历了第一次学术革命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与教育同等重要的第二使命。

19世纪初的洪堡改革引发了自中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学术改革,这次改革之后,大学开始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德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型大学,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则在德国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1世纪中期,美国高等教育科研创新与大众化教育并举,发展迅猛。时至今日,美国研究型大学早已从模仿者成为了引领者。

作为世界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大湾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UCB)是加州大学系统中设立最早的一所学校,也是分校中实力强的,在全美公立研究型大学中独占鳌头。

又作为美国西部学术旗舰,其与斯坦福、加州理工并称为美国“西部智力大开发”基地,成就了“硅谷”科技中心,同时与东部的哈佛、哥伦比亚等私立大学共同构成了一道美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脊梁。

截止2021年10月4日,在伯克利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14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菲尔兹奖得主和25位图灵奖得主。

面对如此的成就,伯克利分校并不是仅靠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校建立了各种特色的机构,以保证科研创新与创业的顺利进行。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迅速跻身成为美国一流大学?这些经验又能给国内高校什么样的借鉴呢?动脉橙果局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

BEGIN:科研创新与创业的结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新系统的建设成效显著,是许多高校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了帮助学生、教职员工、研究人员和其他创新者了解伯克利的可用资源,以支持企业家教育、研究商业化和促进创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业社区——伯克利创新门户(BEGIN)。

伯克利创新门户(BEGIN)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社区的门户。伯克利分校为企业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育,顶尖的研究中心和教职员工,并有机会成为旧金山湾区和硅谷的创新文化的一部分,目标是帮助学生,教职员工,研究人员和其他创新者了解伯克利的可用资源,以支持教育企业家,将研究商业化并促进创业。

BEGIN涵盖了伯克利创新创业路线的四个关键环节:校园生活—创新创业教育—加速器—融资集资,每个环节又关联着数个校内机构或支持项目,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程指导与支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与创新路线图描述

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包括伯克利-哈斯创业计划、知识产权与产业研究联盟(IPIRA)、布鲁姆发展中经济体中心、雅各布斯设计创新学院、Sutardja创业与技术中心等项目或者机构。

其中,伯克利-哈斯大学创业计划(Berkeley-Haas)是为了将企业家思想融入大学的学生体验中,协助哈斯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开展新事业而启动的。该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多学科的体验学习机会,并为选定的初创公司提供种子资金,进而融入湾区创业生态系统。

在课程方面,哈斯大学的资深教职人员为参与的学生群体提供理论框架、经验和实践机会,课外也整合并扩展了伯克利-哈斯两所高校提供的创业服务,通过广泛的校友网络以及校园竞赛、加速器和多学科活动等,将学生与创业公司和创新型公司联系起来。

在伯克利的整个创新生态体系中,始终强调着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保持“质疑现状”与“成为变革者”的心态,围绕创新和创业来重塑校园文化,并将这种创造力映射到一个更大的社会效益中。

动态能力下稳定的技术转让三角架:机制、制度和文化

其实,除了教育与科学研究,大学还承担了第三个使命。

20世纪末开始,由于大学在创新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变,也就是第二次学术革命。

在这次学术革命中,公共政策试图将大学从象牙塔转变为更具经济参与度和责任感的组织。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大学的学术成果与产业发展进行整合。

将大学内的基础研究作为新技术转移、转化和商业化,促进大学的发明创造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已成为大学除教育与科学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通过创业使大学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 21 世纪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世界著名创业型大学,2020年名列PitchBook全球培养最多企业家大学第二位,仅次于斯坦福大学。其中,2006年至2020年间获得首轮风险资本投资的本科生累计创办公司1225家,筹集资金达363亿美元。

截至 2020 年底,共募集了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赞助,获得超过2.5亿美元的技术许可收入;600 多种技术发明已商品化,如疟疾和癌症治疗、生物燃料、DNA测序、外科工具、互联网安全软件、搜索引擎等。

动态能力是指组织创建、整合、重置内外部资源以应对瞬息万变环境的能力,即企业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被企业广泛关注的同时,随着第二次教育革命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大学也逐步重视,并散见于技术转让领域。

目前,技术转让已成为创业型大学的行政职能,并被广泛接受,就像当年学术研究被正式接受作为与教育同等重要的使命一样。其中,大学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领域,例如政府资助研究的竞争、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等。同时,大学与产业的合作也会因该合作的产业是否成熟而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全球知名的创业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三大动态能力为科研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动态能力下创业型大学技术转让三方面

机制:为技术转让提供核心支撑

技术转让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从发明披露到获得技术许可通常需要2.5年。85%的许可证交易将在发明披露 6 年之后才正式执行,有些需要更长时间。

伯克利分校于 2004 年建立知识产权和产业研究联盟(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 Research Alliances,简称 IPIRA),目的在于加强学校与产业的联系,创建一个多方位的合作机制,扩展研究资金来源,通过技术转让、创办企业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同时采用“推拉双向发展”机制,一方面,将技术许可转让给公司;另一方面,引入公司资金支持研究项目。

IPIRA分设两个部门: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和产业联盟办公室(Industry Alliance Office,简称IAO)。OTL主要管理专利和执照方面的事务,IAO则主要负责与企业伙伴的合同和捐赠谈判。

两个办公室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促进伯克利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产品,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使公众受益。

OTL通过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促进伯克利分校发明的商业化和非商业化应用,并通过与公司签订技术许可协议促进发明的商业化。除此之外,OTL也给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研究合作、技术许可和初始公司建立等方面的建议。

IAO 拥有强大的技术转让历史文化,同时与 OTL 合作。IAO建立了技术转让的双向视角,即行业赞助的研究着眼于知识产权和技术许可,同时培养与技术许可接受方的后续赞助研究,以进一步发展现有的知识产权。

2015年,IPIRA共收到 218个发明披露申请,其中68%获得了专利。2016年共收到203个发明披露申请,其中75%获得了专利。专利申请成功率相较于2004年IPIRA成立时提高了8倍,并高于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大学。这一成绩归因于IPIRA的高效运作机制。

制度:保障公平适当的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伯克利分校的制度非常人性化。

首先,学校对教师校外专业活动的适当性以及对教师在学校聘用期间能够从事校外专业活动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不合适的行为也给予了明确定义。清晰的制度使得教师有法可依,也严格控制了伯克利分校本身的风险。

其次,对于教师校外专业活动时间的规定相对合理,使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校外专业活动。并且,学校没有强制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校外专业活动,校外活动完全是教师自己的意愿,教师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除此之外,校外专业活动也可以作为升职的支持材料。

该制度在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风险的控制,这一点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

首先,明文规定教师校外专业活动必须是对大学有价值的,并且不能与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发生冲突。未被授权而大量使用大学资源和设备用于私人、商业、政治和宗教目的视为“不可接受的行为”。这些政策从源头上控制了风险。

其次,要求教师及时披露发明。学校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师发明之后,相关机构将对发明的进程进行跟进,对各方面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全方位考察、全过程监控。

最后,教师在对外签订协议时必须让对方明确学校对发明的权利,同时对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也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完全杜绝了风险。

文化:教师创造发明的原动力

动态能力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是一种潜力。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组织才能提升动态能力,应对环境的变化。

伯克利分校的创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以适当手段辅助与开发,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学术研究的潜力。其中最大的激励是将技术发明和成果与教师的升职联系起来。

鼓励学术休假也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和最前沿的资讯。另外,许可证收入用于满足各个系的发展,也刺激了各部门的创业积极性。这些激励措施都与教师的直接利益挂钩,对于发明者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报酬,也是强有力的促进剂,更是一种最经济的创新投资手段。

机制、制度与文化三维度形成强大的合力,提升了动态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深入拓展市场机会,严格管控风险,为科研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他山之石:国内高校能够借鉴什么?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原因存在于多方面,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创新能力建设方向不符合市场需求,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使其无法正确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无法通过校内的教育与科研工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等问题。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能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创业”的模式中学到什么经验呢?

第一,站在需求前沿,形成产研闭环。大学研究与产业的密切联合是形成闭环的重要因素,伯克利分校面对市场需求,注重企业家精神以及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的一系列计划和活动与初创公司建立联系,并为选定的初创公司提供可用的资金。

第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途径。美国研究型大学坚持在基础研究的同时进行应用开发性的组织研究,并合理有效地将二者进行分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研究在二战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的发展轨迹,在战争期间不断参与战时的应用开发性研究这一趋势,吸引了大量巨额经费的投入。

鼓励学科交叉,激发学术创新。伯克利分校建立了庞大的科研项目体系,为全校各个学科领域的师生提供了科研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科研平台大都鼓励学科交叉,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即设立一些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采取一定措施,如提供科研奖励、经费资助,以吸引全校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不同学科思维的激烈碰撞与完美融合。

创建灵活有效的技术转让系统。高效的运作机制是大学进行技术转让的核心支撑,也是技术转让获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伯克利分校在技术转让上有其特有的管理方式,成立相关专业机构,不仅体现在制度的制定或者文化的熏陶上,还主要体现在运行机制上的完备,学校技术转让机制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机构精简,运作高效;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推拉式”发展,深入拓展市场。

其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崛起的前30年奠基时间里,虽然在学术研究和经费的融资情况都不足以在美国众多高等学府中被称道,但其在自身大学定位的确立和性质的发挥方面成效明显,并在杰出校长办学的理念影响下确定了自身发展的基调,将科学研究以首要发展目标纳入到大学的发展规划内。

因此,站在国内高校角度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科研创新过程中,他人的经验固然是一方面的参考,最主要的还是靠自身去进行技术上的突破创新,只有在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与外部的联合才能更有成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