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研究】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要用多少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研究】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要用多少钱?

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能需要特别国债支持。

2022年5月15日,北京通州家园开展核酸检测。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采样亭的规模测算

核酸采样亭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主要基础设施,实现15分钟核酸“采样圈”将主要依靠高密度布局采样亭。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近日表示,可以参考每2000-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

从实际情况看,截至目前,正在或已经推广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中,1000-3000个人“分享”一个采样亭较为普遍。例如,上海目前已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9900个点位,平均2515个人“分享”一个采样点;杭州共设立采样点9900个,平均1233个人“分享”一个采样点;长春预计建设3000余个采样点,平均3022个人“分享”一个采样点。

从采样亭的单价看,参考爱采购网站上实力供应商以及已核验企业提供的人气排序,排名前五的核酸采样亭单价分别为2.3万元、3.68万元、7万元、2.6万元和0.98万元,平均价格为3.312万元,中位数为2.6万元。

我们分别选取五档核酸采样亭数量规模以及三档采样亭单价,计算出不同数量和价格下,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投入的采样亭成本规模(我们在计算时将水电设施、防护用品等额外成本估计为采样亭单价的20%)。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基准情形下,即每2500个人“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2.6万元,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176.29亿元。以我国2021年总人口14.126亿人为计算基准,全国共需建设采样亭56.50万个。

成本最低情形为,每3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0.98万元。此情形下,全国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55.37亿元。

成本最高情形为,每2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3.31万元。此情形下,全国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280.71亿元。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仅仅在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大城市”内推行,在基准情形下,即每2500个人“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2.6万元,则在大城市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63.02亿元。以我国大城市总人口5.05亿人为计算基准,共需建设采样亭20.2万个。

成本最低情形为,每3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0.98万元。此情形下,大城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19.8亿元。

成本最高情形为,每2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3.31万元。此情形下,大城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100.35亿元。

核酸检测费用的规模测算

随着疫情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持续处于下降通道中。根据今年4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的《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有所下调,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

实际情况中,多个地区定价已普遍低于政府指导价上限。例如,5月12日起江苏省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单人单检由28元/次降低至20元/次,混采检测由8元/人次降低至4元/人次;广东单样检测服务收费标准降至20元/人份,混合检测收费标准降至6元/人份;河南核酸检测(标本单采)项目价格降低至18元/人次。

按照当前的价格情况,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一年将有多大的市场规模?

我们以人口前十大省份及4个直辖市的检测价格为样本,综合中位数、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三者,可估计出单人单检平均单价为23.5元,多人混检平均单价为4.5元,80%多人混检、20%单人单检平均单价为8.3元。

从现实情况看,疫情发生时,检测方式为全部混检或全部单人单检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我们采用80%混检+20%单检的单价8.3元作为基准,讨论大城市在不同情况下实施一年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的成本。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在以一、二线城市为准的“大城市”内推行,在基准情形下,假设随着疫情在各地的动态发展全年有50%“大城市”人口需要参加检测、检测频率48小时一次,那么一年需要花费的成本为3772.35亿元。

成本最低的情形为,假设全年有30%“大城市”人口需要参加检测、检测频率7天一次,那么一年需要花费的成本为646.69亿元。

成本最高的情形为,假设全年有100%“大城市”人口需要参加检测、检测频率48小时一次,那么一年需要花费的成本为7544.7亿元。

财政负担能力如何?

当前,财政仍是核酸检测和常态化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例如,北京市政府透露,近期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又如,针对打造“15分钟核酸检测圈”,山西省太原市表示将基于“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全民配合”原则。

在上述基准情形下,如果仅仅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共计需要投入3835亿元,占2021年全国GDP比重为0.34%,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为1.89%,但占全国卫生健康支出比重达到20%;在成本最高情形下,共计需要投入7645亿元,占2021年全国GDP比重为0.67%,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为3.77%,占全国卫生健康支出比重高达近40%。

分地区来看,受到各地常住人口规模不同、财政收入差异等影响,不同省份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上面临的财政压力有所不同。

在基准情形下,即假设全年检测人口覆盖该地50%人口、采样单价8.3元、检测频率48小时一次,假设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一年,成本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广东(943亿元)、山东(759.3亿元)、河南(742.6亿元)、江苏(633.2亿元)和四川(625.3亿元)。

但是,由于部分省份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小,因此在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将会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广西、甘肃、黑龙江、河南、吉林、云南和湖南7个省份在基准情形下实行一年常态化核酸检测所花费的成本预计占到其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以上。

常态化核酸检测除了需要占用一般财政收入,医疗保险基金也是目前核酸检测的资金来源之一。有专家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会对医保基金的使用空间造成挤压,造成一些次生问题,比如一些药品将进入不了医保范畴,或病患因医院住院医保额度用完而只能延迟入院等。

可能需要特别国债支持

分析人士普遍表示,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长此以往推行下去,完全通过财政资金支撑是不现实也不可持续的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不少研究机构提出,当下的情况同2020年上半年十分相似,可以考虑再次发行特别国债,用来支持防疫,减轻财政压力。

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新一轮增量政策或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作为用途明确、发行相对灵活的政策工具,特别国债重出江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正在上升。”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撰文表示。

光大证券也表示,目前来看,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可能性不大,因而还是要落地到增加中央政府债务规模。预计今年新增特别国债的大致规模会在1.5万亿元左右。

除了发债弥补防疫资金缺口,引入社会力量长期共同参与常态化核酸检测也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

比如,杭州市除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点,增设移动采样车、独立采样亭等多种形式的流动采样点,还鼓励药店、口腔诊所等民间力量参与采样。

又如,河北省保定市目前共设置新冠病毒核酸采样点546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采样点101个,卫生院采样点2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采样点21个,第三方检测机构采样点2个,便民采样点102个,流动采样点75个。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于学杰此前对界面新闻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需要大量专业医护人员来操作,但在疫情来临之前,多数医院并没有专门负责核酸检测的人员,主要是安排其他科室人员临时负责,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后,如果完全依靠医院分派医护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恐怕难以为继。

他表示,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政府雇佣第三方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是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第三方机构属于商业运作模式,保证了其高效性和灵活性,不需要担心人员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核酸检测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而机构在人员管理上更为便利,培训后可以组成专业的采样队伍。

根据上面的测算,假设一个采样点配备3名工作人员,基准情形下,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需要采样环节配备工作人员60万人,这还未考虑到样本运送和实验检验等环节需要的工作人员。而国家卫健委5月13日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拥有15.3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工作,核酸检测能力达到单管每日5700万管。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市面上运行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以政府采购服务、发放补贴等方式运营,因此成本仍属于政府负担。而考虑到常态化检测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社会资本似乎已开始瞄准核酸检测行业巨大的潜在商机。

不过,专家认为,引入社会力量协助常态化核酸检测虽然有一定必要,但考虑到商业行为具有逐利性,且此前已有多地出现第三方机构未完成检测就出具报告、出具“假阳性”等造假行为案例,因此,他们对于核酸检测资本化运营持保留态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业内工作者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旦常态化核酸检测引入逐利的社会资本而监管缺失,那这场疫情就不知道何时能够‘结束’了。”他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要优先在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等地安排。如果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务必要在机制上使其受到公立医疗机构的约束和监管。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表示,核酸检测领域的商业机会肯定是有的,但未来新冠疫情的走向存在太大不确定性,将资本投放于这个领域具有一定风险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研究】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要用多少钱?

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能需要特别国债支持。

2022年5月15日,北京通州家园开展核酸检测。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采样亭的规模测算

核酸采样亭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主要基础设施,实现15分钟核酸“采样圈”将主要依靠高密度布局采样亭。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近日表示,可以参考每2000-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

从实际情况看,截至目前,正在或已经推广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中,1000-3000个人“分享”一个采样亭较为普遍。例如,上海目前已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9900个点位,平均2515个人“分享”一个采样点;杭州共设立采样点9900个,平均1233个人“分享”一个采样点;长春预计建设3000余个采样点,平均3022个人“分享”一个采样点。

从采样亭的单价看,参考爱采购网站上实力供应商以及已核验企业提供的人气排序,排名前五的核酸采样亭单价分别为2.3万元、3.68万元、7万元、2.6万元和0.98万元,平均价格为3.312万元,中位数为2.6万元。

我们分别选取五档核酸采样亭数量规模以及三档采样亭单价,计算出不同数量和价格下,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投入的采样亭成本规模(我们在计算时将水电设施、防护用品等额外成本估计为采样亭单价的20%)。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基准情形下,即每2500个人“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2.6万元,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176.29亿元。以我国2021年总人口14.126亿人为计算基准,全国共需建设采样亭56.50万个。

成本最低情形为,每3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0.98万元。此情形下,全国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55.37亿元。

成本最高情形为,每2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3.31万元。此情形下,全国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280.71亿元。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仅仅在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大城市”内推行,在基准情形下,即每2500个人“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2.6万元,则在大城市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63.02亿元。以我国大城市总人口5.05亿人为计算基准,共需建设采样亭20.2万个。

成本最低情形为,每3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0.98万元。此情形下,大城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19.8亿元。

成本最高情形为,每2000个人 “共享”一个采样亭、采样亭单价3.31万元。此情形下,大城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亭建设需要100.35亿元。

核酸检测费用的规模测算

随着疫情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持续处于下降通道中。根据今年4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的《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有所下调,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

实际情况中,多个地区定价已普遍低于政府指导价上限。例如,5月12日起江苏省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单人单检由28元/次降低至20元/次,混采检测由8元/人次降低至4元/人次;广东单样检测服务收费标准降至20元/人份,混合检测收费标准降至6元/人份;河南核酸检测(标本单采)项目价格降低至18元/人次。

按照当前的价格情况,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一年将有多大的市场规模?

我们以人口前十大省份及4个直辖市的检测价格为样本,综合中位数、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三者,可估计出单人单检平均单价为23.5元,多人混检平均单价为4.5元,80%多人混检、20%单人单检平均单价为8.3元。

从现实情况看,疫情发生时,检测方式为全部混检或全部单人单检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我们采用80%混检+20%单检的单价8.3元作为基准,讨论大城市在不同情况下实施一年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的成本。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在以一、二线城市为准的“大城市”内推行,在基准情形下,假设随着疫情在各地的动态发展全年有50%“大城市”人口需要参加检测、检测频率48小时一次,那么一年需要花费的成本为3772.35亿元。

成本最低的情形为,假设全年有30%“大城市”人口需要参加检测、检测频率7天一次,那么一年需要花费的成本为646.69亿元。

成本最高的情形为,假设全年有100%“大城市”人口需要参加检测、检测频率48小时一次,那么一年需要花费的成本为7544.7亿元。

财政负担能力如何?

当前,财政仍是核酸检测和常态化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例如,北京市政府透露,近期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又如,针对打造“15分钟核酸检测圈”,山西省太原市表示将基于“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全民配合”原则。

在上述基准情形下,如果仅仅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共计需要投入3835亿元,占2021年全国GDP比重为0.34%,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为1.89%,但占全国卫生健康支出比重达到20%;在成本最高情形下,共计需要投入7645亿元,占2021年全国GDP比重为0.67%,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为3.77%,占全国卫生健康支出比重高达近40%。

分地区来看,受到各地常住人口规模不同、财政收入差异等影响,不同省份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上面临的财政压力有所不同。

在基准情形下,即假设全年检测人口覆盖该地50%人口、采样单价8.3元、检测频率48小时一次,假设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一年,成本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广东(943亿元)、山东(759.3亿元)、河南(742.6亿元)、江苏(633.2亿元)和四川(625.3亿元)。

但是,由于部分省份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小,因此在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将会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广西、甘肃、黑龙江、河南、吉林、云南和湖南7个省份在基准情形下实行一年常态化核酸检测所花费的成本预计占到其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以上。

常态化核酸检测除了需要占用一般财政收入,医疗保险基金也是目前核酸检测的资金来源之一。有专家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会对医保基金的使用空间造成挤压,造成一些次生问题,比如一些药品将进入不了医保范畴,或病患因医院住院医保额度用完而只能延迟入院等。

可能需要特别国债支持

分析人士普遍表示,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长此以往推行下去,完全通过财政资金支撑是不现实也不可持续的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不少研究机构提出,当下的情况同2020年上半年十分相似,可以考虑再次发行特别国债,用来支持防疫,减轻财政压力。

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新一轮增量政策或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作为用途明确、发行相对灵活的政策工具,特别国债重出江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正在上升。”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撰文表示。

光大证券也表示,目前来看,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可能性不大,因而还是要落地到增加中央政府债务规模。预计今年新增特别国债的大致规模会在1.5万亿元左右。

除了发债弥补防疫资金缺口,引入社会力量长期共同参与常态化核酸检测也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

比如,杭州市除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点,增设移动采样车、独立采样亭等多种形式的流动采样点,还鼓励药店、口腔诊所等民间力量参与采样。

又如,河北省保定市目前共设置新冠病毒核酸采样点546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采样点101个,卫生院采样点2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采样点21个,第三方检测机构采样点2个,便民采样点102个,流动采样点75个。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于学杰此前对界面新闻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需要大量专业医护人员来操作,但在疫情来临之前,多数医院并没有专门负责核酸检测的人员,主要是安排其他科室人员临时负责,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后,如果完全依靠医院分派医护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恐怕难以为继。

他表示,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政府雇佣第三方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是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第三方机构属于商业运作模式,保证了其高效性和灵活性,不需要担心人员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核酸检测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而机构在人员管理上更为便利,培训后可以组成专业的采样队伍。

根据上面的测算,假设一个采样点配备3名工作人员,基准情形下,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需要采样环节配备工作人员60万人,这还未考虑到样本运送和实验检验等环节需要的工作人员。而国家卫健委5月13日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拥有15.3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工作,核酸检测能力达到单管每日5700万管。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市面上运行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以政府采购服务、发放补贴等方式运营,因此成本仍属于政府负担。而考虑到常态化检测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社会资本似乎已开始瞄准核酸检测行业巨大的潜在商机。

不过,专家认为,引入社会力量协助常态化核酸检测虽然有一定必要,但考虑到商业行为具有逐利性,且此前已有多地出现第三方机构未完成检测就出具报告、出具“假阳性”等造假行为案例,因此,他们对于核酸检测资本化运营持保留态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业内工作者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旦常态化核酸检测引入逐利的社会资本而监管缺失,那这场疫情就不知道何时能够‘结束’了。”他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要优先在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等地安排。如果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务必要在机制上使其受到公立医疗机构的约束和监管。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表示,核酸检测领域的商业机会肯定是有的,但未来新冠疫情的走向存在太大不确定性,将资本投放于这个领域具有一定风险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