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马智行“独角”,套上资本绞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马智行“独角”,套上资本绞索

百亿独角兽会被“捧杀”吗?

文|科技新知

2005年10月8日,第二届DARPA挑战赛。面临恶劣的莫哈维沙漠赛道,参赛的41支自动驾驶车队中,斯坦福团队的Stanley最终以不到7小时的成绩获得冠军,夺得200万美元大奖。

斯坦福团队由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Sebastian Thrun领衔。赛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跑来打招呼,他正是对无人驾驶技术感兴趣的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这也是二人首次碰面。

2009年初的一天,Larry Page找到Sebastian Thrun:“你能不能帮我们打造一款可以在加州的任何道路上,都自由地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

毫无疑问,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个天方夜谭的想法。为了增加说服力,Larry Page告诉Sebastian Thrun:“看着,这是可以做到的,人们可以做到。去做就可以了(Just Do It)。”

被说服的Sebastian Thrun加盟后,2009年1月17日,隶属于Google X实验室的自动驾驶项目Chauffeur(司机)正式成立。也正是这个项目,日后间接缔造了目前位于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Waymo公司。

现如今,经历资本与媒体的狂热追捧,国内自动驾驶领域风云变幻。作为前辈,Waymo在国内同样拥有不少信徒,最典型的譬如扎根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小马智行。

今年3月7日,小马智行宣布完成D轮融资的首次交割,整体估值达85亿美元,较上轮融资提升约65%,现金流达近10亿美元。此前有相关人士透露,小马智行估值一度达到120亿美元。

在一众耀眼的光环背后,小马智行头上同样顶着商业化落地难、上市前景黯淡的两朵乌云。以往,在资本“捧杀”和市场泡沫破碎双重打击下失意的明星公司不在少数,小马智行又该如何避免步入后尘?

商业化三路遇阻

长久以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是自动驾驶领域无法回避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以谷歌Waymo、小马智行为代表的直奔L4“跨越式”路线玩家,面临的变现问题更为突出。

尽管L2和L4的路线之争由来已久,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辅助驾驶玩家,选择从L2切入市场,已经率先跑通了商业模式,这让Waymo、小马智行所秉持的L4路线备受质疑。

目前,在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商用领域,市场中最常见的落地场景是Robotaxi以及智慧物流的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小马智行也在两种场景上都有所投入,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Robotaxi一般指自动驾驶出租车,是由自动驾驶系统控制的一种共享出行方式。

从商业化的角度看,Robotaxi是无人驾驶最被市场看好的领域。据IHS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到60%,规模将达1.3万亿元。

今年4月,市场消息显示,小马智行中标了广州市南沙区2022年出租车运力指标。这意味着该公司可以在南沙区正式开展商业化出租车经营服务。

小马智行称,将在广州南沙投入1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预计从5月起,在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启运营。需要注意的是,正式商业化运营启动后,车辆驾驶座仍需配备安全员岗位。

而这也是冲突的地方。前华为自动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曾接受采访时质疑Robotaxi路线。他认为,Robotaxi真正大规模商业化需要克服所有极端场景(corner case),要想拿掉安全员,当前技术还不能实现。

研究报告显示,要实现Robotaxi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取消安全员)的概念,Robotaxi汽车的最低路测里程数要求为10亿公里,达千亿公里级别才能确保具备充足数据保证行驶安全。

从这方面来看,Robotaxi远远未达到L4级别,且仍需较长时间进行路测数据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现有的运营试点创造的百万营收更是撑不起商业化。

或许早已意识到Robotaxi的困局,小马智行同样盯上了面向高速公路干线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2021年3月,正式发布卡车业务独立品牌 “小马智卡”。

由于高速公路的道路基础设施和车辆行驶条件较好,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难度较低,面向高速公路干线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被认为能成为自动驾驶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之一。

但是小马智行的卡车业务,命运早在一开始就已注定。某种程度上,小马智卡是CEO彭军和CTO楼天城对企业发展路线分歧的产物——据媒体报道,两人之间的矛盾促使楼另带领一波工程师做了卡车业务。

而从结果来看,也确实如此。据《晚点 LatePost》报道,2021年10月,小马智行已将卡车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入乘用车研发团队,前者更是一口气“裂变”出三家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至于在Robotaxi和Robotruck之外,犹如谜一样的造车领域,据36氪报道,小马智行的乘用车“造车”计划目前趋于停滞,位于上海嘉定的十余人造车团队也将面临调整。

以上种种痕迹,追根溯源无不指向小马智行的商业化难题。

走入资本“华容道”

在上述卡车业务的调整中,有一条暗线是小马智行的融资事项,这可以说是所有陷入商业化困局的自动驾驶公司的命脉所在。

曾几何时,小马智行野心勃勃地开启赴美上市计划。2021年7月,彭军进行上市路演,期待估值约为120亿美元,计划募资10 - 15亿美元。

但在8月中旬由于国际关系摩擦加剧,小马智行不得不暂缓计划。因此,卡车部门的调整是在资金链紧张背景下的一次断臂求生。

为此,小马智行转头寻求通过私募融资。今年3月7日,小马智行宣布完成D轮融资的首次交割。在获得新的“弹药”同时,或许也将加速其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市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在全国393笔对自动驾驶公司的投资事件中,共有278笔融资事件发生在B轮之前,占比为70.74%;383笔投资事件发生在D轮融资事件之前,占比为97.5%。

也就是说,国内市场普遍性的情况是,仅有极少数量的自动驾驶公司完成D轮及D轮后融资,而小马智行在D轮之后较高的估值并不完全是个好事。

《投中网》曾在一篇报道中揭露了融资市场的残酷性。由于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估值高点进入的机构会与其签订“反稀释条款”,以此激励目标公司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后续融资。

但当目标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譬如商业化难题,此时业绩已无法支撑高点估值的涨势,却又无法自降身价,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在没有新的机构输血下,企业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泥沼。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2021年4月登陆美股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2016年一度遭到投资人的联合封杀,原因就是估值过高,从而引起VC/PE圈联手抵制,公司一度面临资金危机。

今年3月17日,据路透社报道,图森未来正在寻求出售中国业务,并专注于美国市场,此举是为了应对美国政府的技术监管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新的监管趋势之下,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恐再难登陆美股。

对于小马智行来说,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难题带来的支出高企,一方面是估值过高引发的融资困境,再加上如今的美股IPO窗口关闭,自动驾驶公司又要从哪里“搞钱”呢?

国内的IPO渠道无非剩下港股和科创板,但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据虎嗅披露,根据企名片上融资与工商信息获得,国内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都采用了VIE架构,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等。

何为VIE架构?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内公司能够在满足本土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境外IPO的一种公司架构。

在不拆解VIE架构的情况下,由于港股允许公司无须改变现有的红筹架构或VIE架构上市,那么赴港上市就可能是一个最大可能的选择。而与之相反,要想回归科创板,拆除VIE结构是必然之举。

如今,对于收入、利润微薄,且还要持续烧钱的自动驾驶公司,港股势必不会给到一个高估值。

那么拆除VIE结构回归科创板呢?先不考虑拆解的难度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恰恰,这正是自动驾驶公司最耗不起的宝贵资源。

还差一个“泡沫低谷期”

今年4月28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开展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同时,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布首个示范区标准体系。

百度、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得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通知书的企业,这一消息让众多行业人士沸腾。无他,和此前相比,“无人化”是这次试点的关键词,即首次允许自动驾驶车辆“方向盘后无人”。

但新规仍有所保留,服务商只能提供“主驾位无安全员、副驾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这一改动在政策层面尽管有重大意义,但在出行体验上却像极了黑色幽默。

同样,明显可以感觉到,和这一消息属性类似的颇多市场动态,成了车企和媒体狂欢的舆论场。但每当行业越热,就越应该获得一场“泡沫低谷期”。

“泡沫低谷期”是一个专有名词,关注新兴领域发展的人士对技术成熟度曲线不会陌生。

1995年开始,咨询公司Gartner依其专业分析预测,推论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分成5个阶段,“泡沫低谷期”是其中之一,而这5个阶段所组成的一条曲线被称为技术成熟度曲线。

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又叫技术循环曲线或炒作周期,是指新技术、新概念在媒体上曝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018年,根据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的报告显示,自动驾驶汽车正从“过高期望的顶峰”跌落到“幻灭的低谷”。事实上,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良好标志。

该报告将这些技术的成熟度与它们所被宣传的力度进行对比,认为技术在实际发挥影响之前,往往会被大肆宣传和过度炒作。当这些技术成熟后,它们才不会被如此炒作。

——最初,宣传力度会很大。随后,当技术在商业化落地或逐渐实现的时候,这种宣传就会消失。最终,供给新技术的资源会收紧,导致市场无法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只有埋头苦干的企业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在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中,行业曾在2019年进入一个 “泡沫低谷期”。彼时,相关公开融资金额和融资次数大幅缩减,各个车企也不再天天喊着何时落地。

但现在来看,行业却没有进入“稳步爬升期”,而是再次陷入膨胀期望的最高峰。

反映在融资信息上,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再次迎来投融资热潮,总金额达到575亿元,融资次数107次,相较于2020年实现增长;舆论态势的激烈自然不必多说。

尽管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动驾驶的美好前景,但面对如今行业中的喧嚣乱象,一场回归理性的“低谷期”或许才是行业最需要的。

参考资料:

虎嗅《1亿美元砸醒了自动驾驶的梦》

Gartner《自动驾驶汽车陷入幻灭的低谷》

晚点《自动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调整卡车部门,技术骨干离职创业》

雷锋网《小马智行D轮融资首次交割完成,估值达85亿美元》

36氪研究院《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

虎嗅《无人驾驶进入真正“艰难求存期”》

投中网《VC/PE的疯狂冬天:我还在尽调,对手已经签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马智行“独角”,套上资本绞索

百亿独角兽会被“捧杀”吗?

文|科技新知

2005年10月8日,第二届DARPA挑战赛。面临恶劣的莫哈维沙漠赛道,参赛的41支自动驾驶车队中,斯坦福团队的Stanley最终以不到7小时的成绩获得冠军,夺得200万美元大奖。

斯坦福团队由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Sebastian Thrun领衔。赛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跑来打招呼,他正是对无人驾驶技术感兴趣的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这也是二人首次碰面。

2009年初的一天,Larry Page找到Sebastian Thrun:“你能不能帮我们打造一款可以在加州的任何道路上,都自由地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

毫无疑问,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个天方夜谭的想法。为了增加说服力,Larry Page告诉Sebastian Thrun:“看着,这是可以做到的,人们可以做到。去做就可以了(Just Do It)。”

被说服的Sebastian Thrun加盟后,2009年1月17日,隶属于Google X实验室的自动驾驶项目Chauffeur(司机)正式成立。也正是这个项目,日后间接缔造了目前位于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Waymo公司。

现如今,经历资本与媒体的狂热追捧,国内自动驾驶领域风云变幻。作为前辈,Waymo在国内同样拥有不少信徒,最典型的譬如扎根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小马智行。

今年3月7日,小马智行宣布完成D轮融资的首次交割,整体估值达85亿美元,较上轮融资提升约65%,现金流达近10亿美元。此前有相关人士透露,小马智行估值一度达到120亿美元。

在一众耀眼的光环背后,小马智行头上同样顶着商业化落地难、上市前景黯淡的两朵乌云。以往,在资本“捧杀”和市场泡沫破碎双重打击下失意的明星公司不在少数,小马智行又该如何避免步入后尘?

商业化三路遇阻

长久以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是自动驾驶领域无法回避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以谷歌Waymo、小马智行为代表的直奔L4“跨越式”路线玩家,面临的变现问题更为突出。

尽管L2和L4的路线之争由来已久,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辅助驾驶玩家,选择从L2切入市场,已经率先跑通了商业模式,这让Waymo、小马智行所秉持的L4路线备受质疑。

目前,在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商用领域,市场中最常见的落地场景是Robotaxi以及智慧物流的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小马智行也在两种场景上都有所投入,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Robotaxi一般指自动驾驶出租车,是由自动驾驶系统控制的一种共享出行方式。

从商业化的角度看,Robotaxi是无人驾驶最被市场看好的领域。据IHS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到60%,规模将达1.3万亿元。

今年4月,市场消息显示,小马智行中标了广州市南沙区2022年出租车运力指标。这意味着该公司可以在南沙区正式开展商业化出租车经营服务。

小马智行称,将在广州南沙投入1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预计从5月起,在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启运营。需要注意的是,正式商业化运营启动后,车辆驾驶座仍需配备安全员岗位。

而这也是冲突的地方。前华为自动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曾接受采访时质疑Robotaxi路线。他认为,Robotaxi真正大规模商业化需要克服所有极端场景(corner case),要想拿掉安全员,当前技术还不能实现。

研究报告显示,要实现Robotaxi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取消安全员)的概念,Robotaxi汽车的最低路测里程数要求为10亿公里,达千亿公里级别才能确保具备充足数据保证行驶安全。

从这方面来看,Robotaxi远远未达到L4级别,且仍需较长时间进行路测数据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现有的运营试点创造的百万营收更是撑不起商业化。

或许早已意识到Robotaxi的困局,小马智行同样盯上了面向高速公路干线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2021年3月,正式发布卡车业务独立品牌 “小马智卡”。

由于高速公路的道路基础设施和车辆行驶条件较好,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难度较低,面向高速公路干线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被认为能成为自动驾驶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之一。

但是小马智行的卡车业务,命运早在一开始就已注定。某种程度上,小马智卡是CEO彭军和CTO楼天城对企业发展路线分歧的产物——据媒体报道,两人之间的矛盾促使楼另带领一波工程师做了卡车业务。

而从结果来看,也确实如此。据《晚点 LatePost》报道,2021年10月,小马智行已将卡车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入乘用车研发团队,前者更是一口气“裂变”出三家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至于在Robotaxi和Robotruck之外,犹如谜一样的造车领域,据36氪报道,小马智行的乘用车“造车”计划目前趋于停滞,位于上海嘉定的十余人造车团队也将面临调整。

以上种种痕迹,追根溯源无不指向小马智行的商业化难题。

走入资本“华容道”

在上述卡车业务的调整中,有一条暗线是小马智行的融资事项,这可以说是所有陷入商业化困局的自动驾驶公司的命脉所在。

曾几何时,小马智行野心勃勃地开启赴美上市计划。2021年7月,彭军进行上市路演,期待估值约为120亿美元,计划募资10 - 15亿美元。

但在8月中旬由于国际关系摩擦加剧,小马智行不得不暂缓计划。因此,卡车部门的调整是在资金链紧张背景下的一次断臂求生。

为此,小马智行转头寻求通过私募融资。今年3月7日,小马智行宣布完成D轮融资的首次交割。在获得新的“弹药”同时,或许也将加速其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市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在全国393笔对自动驾驶公司的投资事件中,共有278笔融资事件发生在B轮之前,占比为70.74%;383笔投资事件发生在D轮融资事件之前,占比为97.5%。

也就是说,国内市场普遍性的情况是,仅有极少数量的自动驾驶公司完成D轮及D轮后融资,而小马智行在D轮之后较高的估值并不完全是个好事。

《投中网》曾在一篇报道中揭露了融资市场的残酷性。由于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估值高点进入的机构会与其签订“反稀释条款”,以此激励目标公司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后续融资。

但当目标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譬如商业化难题,此时业绩已无法支撑高点估值的涨势,却又无法自降身价,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在没有新的机构输血下,企业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泥沼。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2021年4月登陆美股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2016年一度遭到投资人的联合封杀,原因就是估值过高,从而引起VC/PE圈联手抵制,公司一度面临资金危机。

今年3月17日,据路透社报道,图森未来正在寻求出售中国业务,并专注于美国市场,此举是为了应对美国政府的技术监管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新的监管趋势之下,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恐再难登陆美股。

对于小马智行来说,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难题带来的支出高企,一方面是估值过高引发的融资困境,再加上如今的美股IPO窗口关闭,自动驾驶公司又要从哪里“搞钱”呢?

国内的IPO渠道无非剩下港股和科创板,但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据虎嗅披露,根据企名片上融资与工商信息获得,国内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都采用了VIE架构,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等。

何为VIE架构?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内公司能够在满足本土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境外IPO的一种公司架构。

在不拆解VIE架构的情况下,由于港股允许公司无须改变现有的红筹架构或VIE架构上市,那么赴港上市就可能是一个最大可能的选择。而与之相反,要想回归科创板,拆除VIE结构是必然之举。

如今,对于收入、利润微薄,且还要持续烧钱的自动驾驶公司,港股势必不会给到一个高估值。

那么拆除VIE结构回归科创板呢?先不考虑拆解的难度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恰恰,这正是自动驾驶公司最耗不起的宝贵资源。

还差一个“泡沫低谷期”

今年4月28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开展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同时,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布首个示范区标准体系。

百度、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得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通知书的企业,这一消息让众多行业人士沸腾。无他,和此前相比,“无人化”是这次试点的关键词,即首次允许自动驾驶车辆“方向盘后无人”。

但新规仍有所保留,服务商只能提供“主驾位无安全员、副驾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这一改动在政策层面尽管有重大意义,但在出行体验上却像极了黑色幽默。

同样,明显可以感觉到,和这一消息属性类似的颇多市场动态,成了车企和媒体狂欢的舆论场。但每当行业越热,就越应该获得一场“泡沫低谷期”。

“泡沫低谷期”是一个专有名词,关注新兴领域发展的人士对技术成熟度曲线不会陌生。

1995年开始,咨询公司Gartner依其专业分析预测,推论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分成5个阶段,“泡沫低谷期”是其中之一,而这5个阶段所组成的一条曲线被称为技术成熟度曲线。

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又叫技术循环曲线或炒作周期,是指新技术、新概念在媒体上曝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018年,根据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的报告显示,自动驾驶汽车正从“过高期望的顶峰”跌落到“幻灭的低谷”。事实上,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良好标志。

该报告将这些技术的成熟度与它们所被宣传的力度进行对比,认为技术在实际发挥影响之前,往往会被大肆宣传和过度炒作。当这些技术成熟后,它们才不会被如此炒作。

——最初,宣传力度会很大。随后,当技术在商业化落地或逐渐实现的时候,这种宣传就会消失。最终,供给新技术的资源会收紧,导致市场无法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只有埋头苦干的企业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在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中,行业曾在2019年进入一个 “泡沫低谷期”。彼时,相关公开融资金额和融资次数大幅缩减,各个车企也不再天天喊着何时落地。

但现在来看,行业却没有进入“稳步爬升期”,而是再次陷入膨胀期望的最高峰。

反映在融资信息上,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再次迎来投融资热潮,总金额达到575亿元,融资次数107次,相较于2020年实现增长;舆论态势的激烈自然不必多说。

尽管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动驾驶的美好前景,但面对如今行业中的喧嚣乱象,一场回归理性的“低谷期”或许才是行业最需要的。

参考资料:

虎嗅《1亿美元砸醒了自动驾驶的梦》

Gartner《自动驾驶汽车陷入幻灭的低谷》

晚点《自动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调整卡车部门,技术骨干离职创业》

雷锋网《小马智行D轮融资首次交割完成,估值达85亿美元》

36氪研究院《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

虎嗅《无人驾驶进入真正“艰难求存期”》

投中网《VC/PE的疯狂冬天:我还在尽调,对手已经签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