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20”没片,重映有什么意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20”没片,重映有什么意义?

同是重映,亦有差距。

文|毒眸 刘南豆

编辑 | 张颖

人造档期“520”到来,截至目前《我要我们在一起》已经取得了1440.12万票房,位居单日票房第一,比第二和第三名高出893万和1070.35万。这部去年“520”档期的票房冠军,来到今年的“520”重映,不出意外的话又当了一次冠军。

电影重映并不少见,去年这个时候就有重映影片《情书》,但只拿到了同档期第四名的成绩,单日票房仅有《我要我们在一起》的五分之一。而在今天的市场状况下,想要夺下档期票房冠军,或许不止依靠影片本身,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没有竞争对手。

同为重映片,但背后的重映原因、市场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过去给人们留下印象较深的重映片大都是经典影片,而今年市场上的重映片们更多的却是距离首映不过一两年的作品。刚过去的五一档期空降了四部上映不超过两年的影片,但票房均惨淡收场;去年国庆档失利的《五个扑水的少年》也定档5月28日重映,在缺乏档期因素的加持下能否再度释放票房空间也暂时存疑。

但考虑到影片重映不会承担太多收回成本的压力,对于目前营业比例有限、新片不愿上映的电影市场来说,也是“最佳拍档”。在“无片可看”的当下,我们仍然需要重映片。

市场需要重映片

尽管和去年“520”的2.3亿票房相去甚远,但在新片屡屡撤档的情况下,今年“520”的成绩已经是自五一档以来电影市场难得的“高光”了。

“520”到来前的这一周,工作日的单日票房再度滑落到了1000万以下的低位,原定于“520”档期上映的四部爱情片《暗恋·橘生淮南》《爱犬奇缘》《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黎乡遇见你》纷纷撤档,影院又没了盼头。

尽管有影院经理已经开始下跪求新片,毒眸也曾多次在文章中分析过,目前的影院营业状况对于中小成本影片而言依旧具有可观的市场空间,但各路片方仍然不愿冒风险,也无可厚非。

在这种僵持不下的窘境下,唯有重映影片来做这个“不幸中的万幸”。

在情侣观影刚需旺盛的“520”,市面上在映的爱情影片独独一部《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且已经在五一档期中把该释放的票房空间都释放殆尽了,还没看过的潜在受众所剩无几。《我要我们在一起》的重映,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这一天的票房上限,单片票房占到了全天的44.6%左右,承载了旺盛的观影需求,给观众和影院解了“近渴”。

无独有偶,这已经不是重映片第一次给市场解渴。两年前电影行业从疫情的影响中艰难复工的时期,重映片就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自2020年7月开始,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际穿越》为代表的经典引进片收获了破亿级别的票房,往下也有《盗梦空间》《寻梦环游记》等破千万的影片。国产影片中,前一年的票房黑马《误杀》重映后也再度斩获1.2亿票房,千万量级中也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风声》等口碑佳作。

在当时的情形下,新片拍摄因疫情停滞,供给本身就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恢复初期,也需要一些大片来带动观众回归影院的热情,于是,经典影片重映成为了顺利成章的选择。

但时间来到2021年,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重映片的功能也就从“解渴”变成了“调味品”。

最耀眼的莫过于拿下3.7亿票房的《阿凡达》,但除它之外,第二名的《情书》票房仅6500万,再往后便是《指环王》三部曲的6000万、5000万和3000万,在全年470亿的票房中显得不足挂齿。作为曾经打开过中国电影市场的作品,《阿凡达》对于国内观众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票房表现上能够一骑绝尘。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影片,即便也同样是影史经典,但上限仍十分明显。

这一年的电影市场,尽管供给已经恢复,但大档期依赖症依然严重。根据《2021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加偏向短期、节庆型观影,全年票房超过2亿的影片中六成是在大档期上映。

新片扎堆大档期,使得档期之外的电影市场仍有不小空缺。而这些重映影片的上映时间,恰恰是在大部分新片看不上的冷档期里,为影院的供给起到补充作用,是为“调味品”。

到了今年,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影响,使电影市场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全国始终有40%-70%的影院在开门营业,产能也并非处于停滞状态,但影院的新片供给却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除了上映时间不受把握的引进片之外,国产新片的上映情况已经与“停工停产”的状态几无不同。自3月以来,票房排名前二十的国产新片仅《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边缘行者》《我们的冬奥》三部。

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映片的价值才越是突出。但今年到目前为止,除了《我要我们在一起》之外,还未有其他重映影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映片生意,或许没有它看起来那么简单。

重映没这么容易

表面上看,重映片像是一桩“一本两利”的买卖。但实际上,有些影片重映可能会附带额外的成本,在收益方面也面临种种先天劣势。影史留名的经典影片和距离首映时间不久的国产新片,在重映时面临的考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想要对当下的市场环境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盲目重映,得找到那个“Mr.Right”。

在今年以前,经典影片重映是观众更为熟悉的一种情况,而这一类影片往往会涉及到不小的额外成本。

比如修复或转制成本,有时甚至不比拍摄一部小成本新片低。毒眸曾在过往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影片修复技术,据了解,目前国际上修复一部影片的成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部分修复质量较高的影片成本更是达到千万,各种设备的前期投入也不是一笔小数。

在过去国内3D电影盛行时期,经典影片转制成3D进行重映也一度成为了一种趋势。2015年,《功夫3D》和《一代宗师3D》先后上映。据当时负责宣发的人员透露,《功夫》的3D转制成本约为2000万元,《一代宗师》没有透露具体成本,但王家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转制的费用就足够拍一部新片了。”

不只是单纯的资金成本,距离首映时间超过两年的、内容发生了变动的影片都需要重新提交审查,这一过程中也有大量的时间和沟通成本。

比如《一代宗师3D》,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一部新的作品。其片长从130分钟减至111分钟,影片视角调整为以叶问为主,当中也加入了一些此前从未公开过的片段,用王家卫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感觉《一代宗师》2D版的武林是非常遥远的,那这个终极3D版会让你们感到非常亲切。”因此,《一代宗师3D》也重新走了一遍完整的审查流程,经历了重新立项、重新剪辑和重新制作。

在引进片重映中,版权费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悦幕报道,经典重映影片所需要的版权费用,通常会高于一部中等体量引进新片的买断价格。

成本没有想象中低,票房收益也不见得匹配得上它的“名气”。

经典影片的重映,针对的受众永远是影迷。而影迷作为对影院观影具有最大热情的群体,势必也是电影行业恢复时期最早踏入影院的一批人。因此,在恢复期,市场需要经典影片的重映来拉动人流。

但影迷的数量终究有上限,随着市场的不断恢复,拉动普通观众走进影院才是根本。可很多经典影片因为与时代审美有所脱节,因此很难从影迷的好评中“下凡”到大众心间。

去年上映的《指环王》三部曲就是最好的案例,不少年轻人抱着观看好莱坞大片的心态走进影院,但缓慢的节奏令他们大失所望。在某购票平台上,6.6%的观众给《指环王1:护戒使者》这部豆瓣评分9.1的“神作”打出了一星,有评论提到:“建议看不下去三小时时长电影的朋友,可以直接看《五分钟带你看完指环王》一类的视频。”

叙事节奏只是一个侧面,更整体的变化是,当下的中国观众更喜欢看与自己现实生活有关的电影。“它可能是讲历史的,是讲爱情的或讲亲情的,但归根结底是和自身经历、情感体验有关的,而不是一个他者的故事。”有多位电影行业人士向毒眸表达了这一结论。

因此,引进片中的经典之作在重映时,除了《阿凡达》这样的特殊存在,都有明显的票房天花板。尤其是,度过了3D电影蔚然成风的时代,2D转制为3D的卖点也不复存在。像2012年以9.5亿创造国内重映电影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3D版)》,也就成为了历史的注脚,奇迹难再复现。

而对于《我要我们在一起》这样上映两年以内的国产重映影片来说,由于没有修复与转制的困扰,除了宣发成本之外,几乎没有额外成本。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类影片也更符合大众“与我有关”的审美诉求。

可惜的是,它们仍然面临着重映片的天生缺陷——观众可能已经看过一次或者在流媒体上可以轻易获取。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会去影院观看同一部影片两次的观众比例甚少,在疫情来临之后线上观影也逐渐成为了主流观影选择,这种情况下,去电影院观看重映影片的必要性很难成立。

这也是经典影片与影迷成为了过去重映片的重要争取对象的原因,这类影片和受众往往对于观看的视听体验有更高的诉求。而目前重映的这一批上映两年以内的影片中,基本都是剧情片,对视听条件没有要求,线上观影与线下观影差异并不显著。

这就给当下的重映片选择构成了一种尴尬的矛盾,普通观众固然更爱看“与我有关”的影片,但他们却不一定非要去影院看;有必要去影院看的影片,却又有可能产生审美门槛。所以,如果在没有520这样的节日刚需时,大部分的重映影片都难以在市场上掀起水花。

比如今年五一档重映的四部影片——两部剧情片《一点就到家》《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和两部动画片《小美人鱼的奇幻冒险》《笨鸟大冒险》。这四部影片的首映时间距今都不到两年,有的甚至只有半年左右,且在首映时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成绩均不算拔尖。

由于临时空降的原因,几部影片的宣发动作也趋近于零。比如《一点就到家》,有行业人士公开表示,“它甚至没重新做宣传海报,这让院线方都无法在官微官博或影迷群里进行宣传。”

于是,五天的档期里,四部影片加起来仅收获了约300万票房,作为对比,连春节档上映至今的《熊出没·重返地球》都拿到了500多万票房。由此可见,用以补充档期供给的这一批重映影片,完全没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目前看来,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或许恰恰是类似《误杀》这样的样本。作为悬疑类型,它具有一定的视听要求,又确实是“与我有关”的国产片,同时在首映期间也积累了不小的名气和口碑势能。只有同时具备这几点的影片重映,才有可能在影迷群体之外引起大众层面的注意,达到保供给的实际效果。

所以尽管重映片是在市场有所需要的情况下,能起到“解渴”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也要讲方法,要选择适合当下市场的影片并配以基本的宣发动作,才能发挥出重映该有的价值。而更长远地看,重映也终究只是“缓兵之计”,其上限决定了它没法解决根本问题。

毕竟,“520”过后,又该再靠哪个节日、什么样的影片来撑起观众观影的刚需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20”没片,重映有什么意义?

同是重映,亦有差距。

文|毒眸 刘南豆

编辑 | 张颖

人造档期“520”到来,截至目前《我要我们在一起》已经取得了1440.12万票房,位居单日票房第一,比第二和第三名高出893万和1070.35万。这部去年“520”档期的票房冠军,来到今年的“520”重映,不出意外的话又当了一次冠军。

电影重映并不少见,去年这个时候就有重映影片《情书》,但只拿到了同档期第四名的成绩,单日票房仅有《我要我们在一起》的五分之一。而在今天的市场状况下,想要夺下档期票房冠军,或许不止依靠影片本身,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没有竞争对手。

同为重映片,但背后的重映原因、市场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过去给人们留下印象较深的重映片大都是经典影片,而今年市场上的重映片们更多的却是距离首映不过一两年的作品。刚过去的五一档期空降了四部上映不超过两年的影片,但票房均惨淡收场;去年国庆档失利的《五个扑水的少年》也定档5月28日重映,在缺乏档期因素的加持下能否再度释放票房空间也暂时存疑。

但考虑到影片重映不会承担太多收回成本的压力,对于目前营业比例有限、新片不愿上映的电影市场来说,也是“最佳拍档”。在“无片可看”的当下,我们仍然需要重映片。

市场需要重映片

尽管和去年“520”的2.3亿票房相去甚远,但在新片屡屡撤档的情况下,今年“520”的成绩已经是自五一档以来电影市场难得的“高光”了。

“520”到来前的这一周,工作日的单日票房再度滑落到了1000万以下的低位,原定于“520”档期上映的四部爱情片《暗恋·橘生淮南》《爱犬奇缘》《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黎乡遇见你》纷纷撤档,影院又没了盼头。

尽管有影院经理已经开始下跪求新片,毒眸也曾多次在文章中分析过,目前的影院营业状况对于中小成本影片而言依旧具有可观的市场空间,但各路片方仍然不愿冒风险,也无可厚非。

在这种僵持不下的窘境下,唯有重映影片来做这个“不幸中的万幸”。

在情侣观影刚需旺盛的“520”,市面上在映的爱情影片独独一部《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且已经在五一档期中把该释放的票房空间都释放殆尽了,还没看过的潜在受众所剩无几。《我要我们在一起》的重映,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这一天的票房上限,单片票房占到了全天的44.6%左右,承载了旺盛的观影需求,给观众和影院解了“近渴”。

无独有偶,这已经不是重映片第一次给市场解渴。两年前电影行业从疫情的影响中艰难复工的时期,重映片就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自2020年7月开始,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际穿越》为代表的经典引进片收获了破亿级别的票房,往下也有《盗梦空间》《寻梦环游记》等破千万的影片。国产影片中,前一年的票房黑马《误杀》重映后也再度斩获1.2亿票房,千万量级中也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风声》等口碑佳作。

在当时的情形下,新片拍摄因疫情停滞,供给本身就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恢复初期,也需要一些大片来带动观众回归影院的热情,于是,经典影片重映成为了顺利成章的选择。

但时间来到2021年,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重映片的功能也就从“解渴”变成了“调味品”。

最耀眼的莫过于拿下3.7亿票房的《阿凡达》,但除它之外,第二名的《情书》票房仅6500万,再往后便是《指环王》三部曲的6000万、5000万和3000万,在全年470亿的票房中显得不足挂齿。作为曾经打开过中国电影市场的作品,《阿凡达》对于国内观众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票房表现上能够一骑绝尘。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影片,即便也同样是影史经典,但上限仍十分明显。

这一年的电影市场,尽管供给已经恢复,但大档期依赖症依然严重。根据《2021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加偏向短期、节庆型观影,全年票房超过2亿的影片中六成是在大档期上映。

新片扎堆大档期,使得档期之外的电影市场仍有不小空缺。而这些重映影片的上映时间,恰恰是在大部分新片看不上的冷档期里,为影院的供给起到补充作用,是为“调味品”。

到了今年,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影响,使电影市场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全国始终有40%-70%的影院在开门营业,产能也并非处于停滞状态,但影院的新片供给却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除了上映时间不受把握的引进片之外,国产新片的上映情况已经与“停工停产”的状态几无不同。自3月以来,票房排名前二十的国产新片仅《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边缘行者》《我们的冬奥》三部。

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映片的价值才越是突出。但今年到目前为止,除了《我要我们在一起》之外,还未有其他重映影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映片生意,或许没有它看起来那么简单。

重映没这么容易

表面上看,重映片像是一桩“一本两利”的买卖。但实际上,有些影片重映可能会附带额外的成本,在收益方面也面临种种先天劣势。影史留名的经典影片和距离首映时间不久的国产新片,在重映时面临的考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想要对当下的市场环境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盲目重映,得找到那个“Mr.Right”。

在今年以前,经典影片重映是观众更为熟悉的一种情况,而这一类影片往往会涉及到不小的额外成本。

比如修复或转制成本,有时甚至不比拍摄一部小成本新片低。毒眸曾在过往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影片修复技术,据了解,目前国际上修复一部影片的成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部分修复质量较高的影片成本更是达到千万,各种设备的前期投入也不是一笔小数。

在过去国内3D电影盛行时期,经典影片转制成3D进行重映也一度成为了一种趋势。2015年,《功夫3D》和《一代宗师3D》先后上映。据当时负责宣发的人员透露,《功夫》的3D转制成本约为2000万元,《一代宗师》没有透露具体成本,但王家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转制的费用就足够拍一部新片了。”

不只是单纯的资金成本,距离首映时间超过两年的、内容发生了变动的影片都需要重新提交审查,这一过程中也有大量的时间和沟通成本。

比如《一代宗师3D》,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一部新的作品。其片长从130分钟减至111分钟,影片视角调整为以叶问为主,当中也加入了一些此前从未公开过的片段,用王家卫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感觉《一代宗师》2D版的武林是非常遥远的,那这个终极3D版会让你们感到非常亲切。”因此,《一代宗师3D》也重新走了一遍完整的审查流程,经历了重新立项、重新剪辑和重新制作。

在引进片重映中,版权费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悦幕报道,经典重映影片所需要的版权费用,通常会高于一部中等体量引进新片的买断价格。

成本没有想象中低,票房收益也不见得匹配得上它的“名气”。

经典影片的重映,针对的受众永远是影迷。而影迷作为对影院观影具有最大热情的群体,势必也是电影行业恢复时期最早踏入影院的一批人。因此,在恢复期,市场需要经典影片的重映来拉动人流。

但影迷的数量终究有上限,随着市场的不断恢复,拉动普通观众走进影院才是根本。可很多经典影片因为与时代审美有所脱节,因此很难从影迷的好评中“下凡”到大众心间。

去年上映的《指环王》三部曲就是最好的案例,不少年轻人抱着观看好莱坞大片的心态走进影院,但缓慢的节奏令他们大失所望。在某购票平台上,6.6%的观众给《指环王1:护戒使者》这部豆瓣评分9.1的“神作”打出了一星,有评论提到:“建议看不下去三小时时长电影的朋友,可以直接看《五分钟带你看完指环王》一类的视频。”

叙事节奏只是一个侧面,更整体的变化是,当下的中国观众更喜欢看与自己现实生活有关的电影。“它可能是讲历史的,是讲爱情的或讲亲情的,但归根结底是和自身经历、情感体验有关的,而不是一个他者的故事。”有多位电影行业人士向毒眸表达了这一结论。

因此,引进片中的经典之作在重映时,除了《阿凡达》这样的特殊存在,都有明显的票房天花板。尤其是,度过了3D电影蔚然成风的时代,2D转制为3D的卖点也不复存在。像2012年以9.5亿创造国内重映电影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3D版)》,也就成为了历史的注脚,奇迹难再复现。

而对于《我要我们在一起》这样上映两年以内的国产重映影片来说,由于没有修复与转制的困扰,除了宣发成本之外,几乎没有额外成本。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类影片也更符合大众“与我有关”的审美诉求。

可惜的是,它们仍然面临着重映片的天生缺陷——观众可能已经看过一次或者在流媒体上可以轻易获取。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会去影院观看同一部影片两次的观众比例甚少,在疫情来临之后线上观影也逐渐成为了主流观影选择,这种情况下,去电影院观看重映影片的必要性很难成立。

这也是经典影片与影迷成为了过去重映片的重要争取对象的原因,这类影片和受众往往对于观看的视听体验有更高的诉求。而目前重映的这一批上映两年以内的影片中,基本都是剧情片,对视听条件没有要求,线上观影与线下观影差异并不显著。

这就给当下的重映片选择构成了一种尴尬的矛盾,普通观众固然更爱看“与我有关”的影片,但他们却不一定非要去影院看;有必要去影院看的影片,却又有可能产生审美门槛。所以,如果在没有520这样的节日刚需时,大部分的重映影片都难以在市场上掀起水花。

比如今年五一档重映的四部影片——两部剧情片《一点就到家》《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和两部动画片《小美人鱼的奇幻冒险》《笨鸟大冒险》。这四部影片的首映时间距今都不到两年,有的甚至只有半年左右,且在首映时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成绩均不算拔尖。

由于临时空降的原因,几部影片的宣发动作也趋近于零。比如《一点就到家》,有行业人士公开表示,“它甚至没重新做宣传海报,这让院线方都无法在官微官博或影迷群里进行宣传。”

于是,五天的档期里,四部影片加起来仅收获了约300万票房,作为对比,连春节档上映至今的《熊出没·重返地球》都拿到了500多万票房。由此可见,用以补充档期供给的这一批重映影片,完全没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目前看来,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或许恰恰是类似《误杀》这样的样本。作为悬疑类型,它具有一定的视听要求,又确实是“与我有关”的国产片,同时在首映期间也积累了不小的名气和口碑势能。只有同时具备这几点的影片重映,才有可能在影迷群体之外引起大众层面的注意,达到保供给的实际效果。

所以尽管重映片是在市场有所需要的情况下,能起到“解渴”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也要讲方法,要选择适合当下市场的影片并配以基本的宣发动作,才能发挥出重映该有的价值。而更长远地看,重映也终究只是“缓兵之计”,其上限决定了它没法解决根本问题。

毕竟,“520”过后,又该再靠哪个节日、什么样的影片来撑起观众观影的刚需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