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投资2.2亿的《青面修罗》网端上线,但“院转网”的路正越走越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投资2.2亿的《青面修罗》网端上线,但“院转网”的路正越走越窄

转战网端的院线电影们想要成功并不容易。

文|镜像娱乐 栗子酒

近日,由冯绍峰、胡军、金晨等主演的《青面修罗》上线后,不出意外地口碑崩盘,目前豆瓣评分落在4.2分。

据悉,该片原名《刺局》,改编自圆太极的同名小说,投资额高达2.2亿,由李仁港执导(《攀登者》《盗墓笔记》),无论投资体量还是阵容,都是院线电影的配置,如今历经5年积压,却只能在网端发行。

然而,走向网端的《青面修罗》还是凭借阵容迅速收获一波热度,在优爱腾,影片上线当日便跻身热度TOP2。不过,影片从剧情、特效到服化道、剪辑全面崩塌,讨论声也逐渐被一片差评淹没,除了吐槽,受关注的只剩下许晴被无故“换脸”一事。曾几何时,《青面修罗》也是乐视影业布局的重头戏之一,如今发行模式发生巨变,口碑坍塌,难免让人唏嘘。

一步慢,全盘输

从《青面修罗》目前上线的版本来看,影片的整体表现不尽人意。尤其是剪辑,成为很多人的诟病所在。根据导演李仁港的说法,目前的版本较之前确定的版本剪掉了15分钟,从这一点可以推测,无论是出于许晴被换脸的关系,还是由于“院转网”带来的变化,《青面修罗》确实经过重新剪辑,但效果并不好。

然而,即便抛开剪辑的关系,影片本身的质量也不能让人满意。且不说梦回十年前的“复古“风格给人以粗糙感,混乱的叙事逻辑,加上机械混武侠的内容也足以劝退不少人,整体观感很难想象是一部投资超2亿的作品。

不过,目前关于影片的吐槽已经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一边倒的差评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青面修罗》曾经从立项到投拍其实都非常被看好。

根据网络公开消息,《青面修罗》早在2016年底就已经备案。当时正是电影市场“大IP+大明星+大制作”正盛的时候,同时期内,于2015年上映的《寻龙诀》票房近17亿,于2016年上映的《盗墓笔记》票房也达到10亿以上。而《青面修罗》的原著《刺局》,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能够媲美《寻龙诀》与《盗墓笔记》的原著。

按照乐视影业当时的布局,对《刺局》的改编是院线电影与超级网剧同步创作,且同名网剧在2017年就已经杀青,电影也在同年5月开机。但如今来看,《青面修罗》在当时其实已经晚了一步,无论是影片坚持的创作模式,还是同类题材的内容,都逐渐开始受到流量明星与大IP魔改的口碑反噬,尤其是《盗墓笔记》,仅在豆瓣拿到4.8的评分,而该片的导演同样为李仁港。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青面修罗》布局得更早,或许还能在观众对此类影片“免疫”之前,吃到一些红利。后来,即便影片没有积压5年,按照院线电影大多都是2年的创作周期来说,《青面修罗》最快也要等到2018年上映,当时的市场对此类影片的容忍度已经大幅降低,比如同年的《阿修罗》号称投资超7亿,但票房不足5000万;据传投资2.5亿的《武林怪兽》,票房也止步在7900万。

因此,《青面修罗》如今的表现与积压多久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在影片品质没有保证的前提下,《青面修罗》很难在院线走出好的票房曲线。资本都是逐利的,选择转向网端发行,大概率是预估影片能够在网端拿到相对更好的回报。同样出自乐视影业之手的《爵迹2:冷血狂宴》,在上映时走的也是网端发行的路子。

命途多舛的“时代遗物”

李仁港曾透露,《青面修罗》是时任乐视影业CEO的张昭亲自打电话跟他谈的,当时正是乐视影业意气风发的时候,背靠整个乐视生态,身后站着孙红雷、黄晓明、刘涛等一众明星股东,单是一部《长城》,投资便达到10个亿。

也是在那个时候,张昭决定开发《刺局》,按照网上的消息,电影投资达到2.2亿、网剧投资也达到1.3亿。当时的张昭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一系列变故,他向李仁港放出豪言:“《刺局》的电影版不仅要精彩好看,网剧也要像美剧那样精益求精,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Netflix那样的精品剧呢?一定要照那个标准拍摄。”

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贾跃亭的乐视生态越铺越大,即便有持续盈利的乐视影业不断输血,也难以为继。为了维持旗下项目继续运转,乐视影业的估值从98亿降到30亿卖身融创,虽然拿到10亿资金,但卖身后的乐视影业更名乐创文娱,按照“新东家”的发展规划,公司来自电影的收入要压缩到50%以下。

显然,受制于资金和股权变动,张昭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放开手脚,此前所承诺的投资是否能够持续到位也很难说。从公司多部影片后来积压的局面来说,资金链大概率是紧张的,这恐怕也是《青面修罗》创作不及预期的一个客观原因。

2019年,张昭从乐创文娱辞职,李仁港也在创作期间被拉去拍摄献礼片《攀登者》,该片给出的要求是在同年国庆期间上映。《青面修罗》只能暂时搁置,之后又遇到疫情,电影行业遭到重击,至今仍在缓慢恢复。

某种程度上,《青面修罗》可以算是见证乐视影业由盛入衰的“时代遗物”。如今面对电影市场的变化,命途多舛的《青面修罗》若真的投资超2亿,按当前呈现出的内容品质,无论在院线还是网端,大概率都很难回本,相比之下,在网端多平台单片付费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在网端市场,目前单片付费的内容都未公开具体的票房数据,尤其是像《青面修罗》这样在多平台同步上线的影片,具体的商业回报也更难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前仍处在网络电影发展初期,若有很好的票房数字出现,平台也会选择及时公布,以吸引更多影片“转网”。比如在此前,爱奇艺曾公布影片《征途》上线72小时后片方收入达到4262万,打破了网络首播单片付费的票房纪录,由此可以推测,《青面修罗》上线一周多,票房表现预计不会比这个更好。

“院转网”将越走越窄

近几年,关于“院转网”的讨论一直不少,“院转网”、“院网同步”成为新的影片发行模式,但在这背后,院线、网端虽是两个市场,但争夺的是同一类内容,也面临诸多冲突。在海外,华纳前不久宣布公司之后的影片不再“院网同步”发行,在国内,至今也没有表现不俗的“院网同步”案例,行业冲突需要两个市场找到各自的生存空间。

而今,相较于之前“院转网”的影片,《青面修罗》的片头拿的是专属于网络电影的红色“龙标”,在“绿标”之外设置“红标”,不只意味着网络电影未来所受到的审查更严格,更意味着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之间将有更清晰的划分。

未来,“院转网”的路子很可能会越走越窄。一方面,尽管在当前,不断有影片选择“院转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有院线电影继续拥抱网端,但就目前来说,这些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小体量影片在网端寻求更多可能性,另一类便是像《青面修罗》这样大制作的影片入局单片付费,后者往往口碑不佳,而这样“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并不是能够支撑一个产业良性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在创作思维、投资逻辑、消费场景、发行模式等方面都不相同。

就院线电影来说,之所以很多影片投资都达到大几亿,是因为当前市场的票房上限已经被推到了50多亿的高度。基于此而产生的回报预期,让投资者愿意拿出上亿的资本布局院线电影,甚至有公司不惜花重金保底发行,此前,猫眼微影、儒意影业便以15亿保底《你好,李焕英》。

而在网端,尽管网络电影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快速增长,但就目前来说,网络电影更主流的分账模式是基于付费会员模式而生的,而各平台会员增量空间都在减少,尤其是单平台会员规模破亿之后,甚至开始出现回落。相对应地,走分账模式的网络电影在近三年内都没有突破5000万的上限。那么,就网络电影自身的产业链来说,也不会有资方愿意拿出500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来做网络电影。

近三年网络电影分账表现图源:猫眼专业版

而单片付费给大制作的院线电影提供了一个相对好的回报入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端缺少大体量影片的困境。但是,单片付费面向的同样是有付费意愿的人群,大致可以与视频平台的会员用户划等号,当前的单平台票房上限也很难上亿。因此,“院转网”在眼下更像是一个“赚吆喝”的过程。反过来看,若网端发行能够拿到可观的票房空间,平台话语权增强,网络电影市场也会逐渐像如今的网剧市场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影片为网端发行而生。

从这样的发展趋势来说,未来,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更可能会成为两种并行的发行模式,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用户需求。目前,视频平台同步发行的影片数量不断增多,华谊、万达、中影等头部公司也在分开布局两个市场,都能印证这一点,而从产业链上游就开始划分两种创作和发行模式,也能更好地支撑行业良性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投资2.2亿的《青面修罗》网端上线,但“院转网”的路正越走越窄

转战网端的院线电影们想要成功并不容易。

文|镜像娱乐 栗子酒

近日,由冯绍峰、胡军、金晨等主演的《青面修罗》上线后,不出意外地口碑崩盘,目前豆瓣评分落在4.2分。

据悉,该片原名《刺局》,改编自圆太极的同名小说,投资额高达2.2亿,由李仁港执导(《攀登者》《盗墓笔记》),无论投资体量还是阵容,都是院线电影的配置,如今历经5年积压,却只能在网端发行。

然而,走向网端的《青面修罗》还是凭借阵容迅速收获一波热度,在优爱腾,影片上线当日便跻身热度TOP2。不过,影片从剧情、特效到服化道、剪辑全面崩塌,讨论声也逐渐被一片差评淹没,除了吐槽,受关注的只剩下许晴被无故“换脸”一事。曾几何时,《青面修罗》也是乐视影业布局的重头戏之一,如今发行模式发生巨变,口碑坍塌,难免让人唏嘘。

一步慢,全盘输

从《青面修罗》目前上线的版本来看,影片的整体表现不尽人意。尤其是剪辑,成为很多人的诟病所在。根据导演李仁港的说法,目前的版本较之前确定的版本剪掉了15分钟,从这一点可以推测,无论是出于许晴被换脸的关系,还是由于“院转网”带来的变化,《青面修罗》确实经过重新剪辑,但效果并不好。

然而,即便抛开剪辑的关系,影片本身的质量也不能让人满意。且不说梦回十年前的“复古“风格给人以粗糙感,混乱的叙事逻辑,加上机械混武侠的内容也足以劝退不少人,整体观感很难想象是一部投资超2亿的作品。

不过,目前关于影片的吐槽已经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一边倒的差评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青面修罗》曾经从立项到投拍其实都非常被看好。

根据网络公开消息,《青面修罗》早在2016年底就已经备案。当时正是电影市场“大IP+大明星+大制作”正盛的时候,同时期内,于2015年上映的《寻龙诀》票房近17亿,于2016年上映的《盗墓笔记》票房也达到10亿以上。而《青面修罗》的原著《刺局》,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能够媲美《寻龙诀》与《盗墓笔记》的原著。

按照乐视影业当时的布局,对《刺局》的改编是院线电影与超级网剧同步创作,且同名网剧在2017年就已经杀青,电影也在同年5月开机。但如今来看,《青面修罗》在当时其实已经晚了一步,无论是影片坚持的创作模式,还是同类题材的内容,都逐渐开始受到流量明星与大IP魔改的口碑反噬,尤其是《盗墓笔记》,仅在豆瓣拿到4.8的评分,而该片的导演同样为李仁港。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青面修罗》布局得更早,或许还能在观众对此类影片“免疫”之前,吃到一些红利。后来,即便影片没有积压5年,按照院线电影大多都是2年的创作周期来说,《青面修罗》最快也要等到2018年上映,当时的市场对此类影片的容忍度已经大幅降低,比如同年的《阿修罗》号称投资超7亿,但票房不足5000万;据传投资2.5亿的《武林怪兽》,票房也止步在7900万。

因此,《青面修罗》如今的表现与积压多久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在影片品质没有保证的前提下,《青面修罗》很难在院线走出好的票房曲线。资本都是逐利的,选择转向网端发行,大概率是预估影片能够在网端拿到相对更好的回报。同样出自乐视影业之手的《爵迹2:冷血狂宴》,在上映时走的也是网端发行的路子。

命途多舛的“时代遗物”

李仁港曾透露,《青面修罗》是时任乐视影业CEO的张昭亲自打电话跟他谈的,当时正是乐视影业意气风发的时候,背靠整个乐视生态,身后站着孙红雷、黄晓明、刘涛等一众明星股东,单是一部《长城》,投资便达到10个亿。

也是在那个时候,张昭决定开发《刺局》,按照网上的消息,电影投资达到2.2亿、网剧投资也达到1.3亿。当时的张昭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一系列变故,他向李仁港放出豪言:“《刺局》的电影版不仅要精彩好看,网剧也要像美剧那样精益求精,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Netflix那样的精品剧呢?一定要照那个标准拍摄。”

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贾跃亭的乐视生态越铺越大,即便有持续盈利的乐视影业不断输血,也难以为继。为了维持旗下项目继续运转,乐视影业的估值从98亿降到30亿卖身融创,虽然拿到10亿资金,但卖身后的乐视影业更名乐创文娱,按照“新东家”的发展规划,公司来自电影的收入要压缩到50%以下。

显然,受制于资金和股权变动,张昭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放开手脚,此前所承诺的投资是否能够持续到位也很难说。从公司多部影片后来积压的局面来说,资金链大概率是紧张的,这恐怕也是《青面修罗》创作不及预期的一个客观原因。

2019年,张昭从乐创文娱辞职,李仁港也在创作期间被拉去拍摄献礼片《攀登者》,该片给出的要求是在同年国庆期间上映。《青面修罗》只能暂时搁置,之后又遇到疫情,电影行业遭到重击,至今仍在缓慢恢复。

某种程度上,《青面修罗》可以算是见证乐视影业由盛入衰的“时代遗物”。如今面对电影市场的变化,命途多舛的《青面修罗》若真的投资超2亿,按当前呈现出的内容品质,无论在院线还是网端,大概率都很难回本,相比之下,在网端多平台单片付费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在网端市场,目前单片付费的内容都未公开具体的票房数据,尤其是像《青面修罗》这样在多平台同步上线的影片,具体的商业回报也更难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前仍处在网络电影发展初期,若有很好的票房数字出现,平台也会选择及时公布,以吸引更多影片“转网”。比如在此前,爱奇艺曾公布影片《征途》上线72小时后片方收入达到4262万,打破了网络首播单片付费的票房纪录,由此可以推测,《青面修罗》上线一周多,票房表现预计不会比这个更好。

“院转网”将越走越窄

近几年,关于“院转网”的讨论一直不少,“院转网”、“院网同步”成为新的影片发行模式,但在这背后,院线、网端虽是两个市场,但争夺的是同一类内容,也面临诸多冲突。在海外,华纳前不久宣布公司之后的影片不再“院网同步”发行,在国内,至今也没有表现不俗的“院网同步”案例,行业冲突需要两个市场找到各自的生存空间。

而今,相较于之前“院转网”的影片,《青面修罗》的片头拿的是专属于网络电影的红色“龙标”,在“绿标”之外设置“红标”,不只意味着网络电影未来所受到的审查更严格,更意味着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之间将有更清晰的划分。

未来,“院转网”的路子很可能会越走越窄。一方面,尽管在当前,不断有影片选择“院转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有院线电影继续拥抱网端,但就目前来说,这些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小体量影片在网端寻求更多可能性,另一类便是像《青面修罗》这样大制作的影片入局单片付费,后者往往口碑不佳,而这样“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并不是能够支撑一个产业良性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在创作思维、投资逻辑、消费场景、发行模式等方面都不相同。

就院线电影来说,之所以很多影片投资都达到大几亿,是因为当前市场的票房上限已经被推到了50多亿的高度。基于此而产生的回报预期,让投资者愿意拿出上亿的资本布局院线电影,甚至有公司不惜花重金保底发行,此前,猫眼微影、儒意影业便以15亿保底《你好,李焕英》。

而在网端,尽管网络电影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快速增长,但就目前来说,网络电影更主流的分账模式是基于付费会员模式而生的,而各平台会员增量空间都在减少,尤其是单平台会员规模破亿之后,甚至开始出现回落。相对应地,走分账模式的网络电影在近三年内都没有突破5000万的上限。那么,就网络电影自身的产业链来说,也不会有资方愿意拿出500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来做网络电影。

近三年网络电影分账表现图源:猫眼专业版

而单片付费给大制作的院线电影提供了一个相对好的回报入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端缺少大体量影片的困境。但是,单片付费面向的同样是有付费意愿的人群,大致可以与视频平台的会员用户划等号,当前的单平台票房上限也很难上亿。因此,“院转网”在眼下更像是一个“赚吆喝”的过程。反过来看,若网端发行能够拿到可观的票房空间,平台话语权增强,网络电影市场也会逐渐像如今的网剧市场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影片为网端发行而生。

从这样的发展趋势来说,未来,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更可能会成为两种并行的发行模式,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用户需求。目前,视频平台同步发行的影片数量不断增多,华谊、万达、中影等头部公司也在分开布局两个市场,都能印证这一点,而从产业链上游就开始划分两种创作和发行模式,也能更好地支撑行业良性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