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企业“毁约校招应届生”,究竟该关注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企业“毁约校招应届生”,究竟该关注什么?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纾困,同时调整“被毁约”毕业生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重新进行择业规划。

图源:图虫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近期,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头部新造车企业接连发生“毁约校招应届生”事件,持续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由于行业人才缺口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多家新造车企业在去年9月的校园秋招会上演“抢人大战”。为吸引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小鹏、理想等车企纷纷给出优厚待遇。短短半年,新造车企业就陷入因“招人”带来的新一轮舆论危机。

有舆论指责用人单位如此任性会导致失信,不利于企业未来继续招人与发展;还有人建议被毁约的毕业生维权。笔者认为,应直面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纾困,同时调整“被毁约”毕业生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重新进行择业规划。

在业务压缩、项目调整之后,有的企业原有的员工都岗位不保,也就只有毁约校招毕业生了。如果企业硬着头皮“讲信用”接纳这些毕业生,可能导致这些毕业生一上岗就失业。这不能用道德进行绑架,毕竟企业招人不是做慈善。

从法律角度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约之后,双方都可“毁约”,但“毁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具体实践中,大学毕业生违约,用人单位追究赔偿的并不多,虽然也有舆论批评大学生签约后违约会影响信誉,但更多人倾向于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谁不希望进更好的单位呢?

从权责对等出发,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毁约”后只要按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也就尽到了法律责任。舆论指责用人单位不讲信用,或者毕业生感觉“被骗了”,都难以改变什么。这次“毁约”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春季招聘已经结束、临到毕业才解约,而且涉及的高校毕业生并非少数,对毕业生的影响较大。对于“规模性毁约”,监管部门应把这作为“异常信号”,对相关企业进行督查,求职者如进一步维权,可以提起诉讼。

真正需要直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为何会走到“毁约校招毕业生”这一步?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估太乐观,导致招人规划脱离实际?还是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据报道,自3月末以来,由于长三角部分地区疫情反弹,全行业的供应链、物流和生产出现了被严重扰乱的情况,新造车的企业发展节奏也被打乱。要稳就业,就必须稳行业、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出问题,何来就业需求?要求企业克服困难继续招人,这违反基本的市场规律。要针对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为企业纾困,进而稳定并增加就业需求。这是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是如何帮助“被毁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郁闷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没想到临近毕业却被毁约,原来的规划全部打乱。即便用人单位按规定做出数千元的赔偿,也难以弥补高校毕业生的损失。然而,如果一直纠结于“被毁约”无助于毕业生走出困境。

理性的态度是,接受现实并做出新的择业规划。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要做好更长时间择业的打算,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可“先就业、再择业”;学校对此也要进行一定“帮扶”,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向企业推荐本就拥有很强竞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组织专门的招聘会,相信通过心态调整、积极行动,这些被毁约的应届毕业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企业“毁约校招应届生”,究竟该关注什么?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纾困,同时调整“被毁约”毕业生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重新进行择业规划。

图源:图虫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近期,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头部新造车企业接连发生“毁约校招应届生”事件,持续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由于行业人才缺口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多家新造车企业在去年9月的校园秋招会上演“抢人大战”。为吸引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小鹏、理想等车企纷纷给出优厚待遇。短短半年,新造车企业就陷入因“招人”带来的新一轮舆论危机。

有舆论指责用人单位如此任性会导致失信,不利于企业未来继续招人与发展;还有人建议被毁约的毕业生维权。笔者认为,应直面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纾困,同时调整“被毁约”毕业生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重新进行择业规划。

在业务压缩、项目调整之后,有的企业原有的员工都岗位不保,也就只有毁约校招毕业生了。如果企业硬着头皮“讲信用”接纳这些毕业生,可能导致这些毕业生一上岗就失业。这不能用道德进行绑架,毕竟企业招人不是做慈善。

从法律角度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约之后,双方都可“毁约”,但“毁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具体实践中,大学毕业生违约,用人单位追究赔偿的并不多,虽然也有舆论批评大学生签约后违约会影响信誉,但更多人倾向于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谁不希望进更好的单位呢?

从权责对等出发,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毁约”后只要按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也就尽到了法律责任。舆论指责用人单位不讲信用,或者毕业生感觉“被骗了”,都难以改变什么。这次“毁约”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春季招聘已经结束、临到毕业才解约,而且涉及的高校毕业生并非少数,对毕业生的影响较大。对于“规模性毁约”,监管部门应把这作为“异常信号”,对相关企业进行督查,求职者如进一步维权,可以提起诉讼。

真正需要直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为何会走到“毁约校招毕业生”这一步?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估太乐观,导致招人规划脱离实际?还是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据报道,自3月末以来,由于长三角部分地区疫情反弹,全行业的供应链、物流和生产出现了被严重扰乱的情况,新造车的企业发展节奏也被打乱。要稳就业,就必须稳行业、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出问题,何来就业需求?要求企业克服困难继续招人,这违反基本的市场规律。要针对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为企业纾困,进而稳定并增加就业需求。这是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是如何帮助“被毁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郁闷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没想到临近毕业却被毁约,原来的规划全部打乱。即便用人单位按规定做出数千元的赔偿,也难以弥补高校毕业生的损失。然而,如果一直纠结于“被毁约”无助于毕业生走出困境。

理性的态度是,接受现实并做出新的择业规划。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要做好更长时间择业的打算,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可“先就业、再择业”;学校对此也要进行一定“帮扶”,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向企业推荐本就拥有很强竞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组织专门的招聘会,相信通过心态调整、积极行动,这些被毁约的应届毕业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