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极米、当贝、海信,争抢智能投影蛋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极米、当贝、海信,争抢智能投影蛋糕

随着智能投影领域进入下半场,产品、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将成为各路玩家竞争的焦点。

图片来源:Pexels-Alex Andrews

文|韭菜财经

观影是当代年轻人排解焦虑、缓解压力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但疫情却阻碍了人们出门观影的脚步。尽管手机、笔记本、平板等智能终端都能够为用户提供观影服务,但与影院大屏相比,在观影体验方面却是稍逊一筹。在此背景下,能够营造家庭影院氛围,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屏观影体验的智能投影仪,逐渐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头好。

智能投影仪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也引得各路玩家纷至沓来,在极米等投影厂商加速奔跑之时,小米、联想、海信等其他领域的头部企业也将目光瞄准了智能投影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智能投影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洗牌也大大加速。

智能投影“火爆”

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为132.3万台,同比增长了22.1%;销额为26.4亿元,同比增长了12.3%。而智能投影市场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蓬勃发展的态势,与多重因素都有关系。

首先,技术的升级完善,为智能投影设备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行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投影仪行业也不例外。而成像、显示、无线传输、AIoT等与智能投影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了投影仪的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智能投影行业整体发展向好。

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投影机市场总出货量470万台,同比增长了12.6%;销售额突破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5.5%。其中智能投影机市场(搭载有OS操作系统的投影机设备)出货量为359万台,同比增长了19.5%。

其次,各路玩家的争相布局,进一步激发了智能投影市场的活力。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近500万台的规模中,在售品牌数量超过130个,且每年仍有30多个新品牌进入。新玩家、新品牌的不断出现,虽然加剧了行业竞争,却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促使智能投影厂商积极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最后,投影设备应用场景的拓展延伸,助推了智能投影行业的发展。早些时候,投影仪多为商用,应用场景也大多在教室、办公室等场景。而随着技术的升级以及功能的完善,智能投影仪开始“破圈”,进入家庭消费者场景。

现如今的智能投影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商务办公场景,而是拓展至客厅、卧室等场景,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加上智能投影设备具有的高性价比、便携式、大屏体验等诸多特点,使其成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随着消费者对智能投影设备接受度的提升,智能投影的消费级市场不断崛起。据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家用智能投影销量135万台,同比增长19.5%;销额23亿元,同比增长12.6%,量额齐升。

极米一马当先

在众多智能投影厂商中,极米可谓是老大哥般的存在了。据IDC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极米科技(XGIMI)2021年的全年出货量市场份额达到了21.2%,位居“国内投影市场出货量第一”。这也是极米从2018年开始,连续四年出货量位居国内投影设备市场第一。在保持领先地位背后,离不开极米长时间的积累沉淀。

从产品来看,极米完善的产品矩阵,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空间。具体来看,极米已经先后推出了Z系列、H系列、RS系列、Play系列等,其中Z系列主打性价比,H系列是旗舰机型,RS系列则是定位高端。

不同系列产品的定价也不尽相同,极米通过不断丰富品牌矩阵,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这使其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得以持续提升。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最多的5款投影产品均来自极米,从一到五排名分别是:NEW Z6X、H3S、Z8X、Play以及Z6。

从技术来看,极米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投影体验。技术是智能投影产品推陈出新、迭代升级的倚仗,而极米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产业链布局,避免被“卡脖子”。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1年,极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305.08万元、6300.17万元、8106.09万元、1.39亿元以及2.63亿元,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为3.31%、3.80%、3.83%、4.92%以及6.51%。

而极米历年来的研发成果,也在其产品上有所体现。不仅极米的产品推新不断,产品的功能、性能也在不断完善升级。比如,极米不断推出X-VUE2.0画质引擎、无损光学变焦和MAVI PRO极米机器视觉系统等改善投影画质和提高易用性的智能技术,其自研光机技术更实现了中高端产品的全面导入。

从渠道来看,极米通过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全面的渠道布局,全方位触达消费者群体。极米在布局线上渠道的同时,也在线下渠道方面频频发力,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的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更直观的投影体验。此外,极米也不仅仅止步于国内市场,而是积极进行品牌拓展,布局海外市场。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极米包含直营门店及加盟店在内的门店数量合计172家,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部分加盟店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在海外渠道方面,极米的产品已经进入日本、欧洲、美国等市场。

当贝紧追不舍

与极米相比,当贝可以说是智能投影领域的一匹黑马,从初出茅庐切入智能投影领域到成为行业第二,当贝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年1月,极米排在首位,销额为3.5亿元,同比增长了19.0%,环比增长了21.0%;当贝则是超过了坚果升至第二位,销额为1.0亿元,同比增长了62.0%,环比增长了40.8%。

一来,当贝在内容、软件、硬件方面实力不浅,能够为其智能投影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尽管当贝是在2019年切入智能投影领域的,但其原本就在大屏领域深耕多年,在软件研发、硬件制造方面有着很深的沉淀与经验,而这些经验也能够迁移至智能投影领域。此外,当贝还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数量,而服务消费者已久的当贝能够很好地洞察消费者需求,从而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直击消费者痛点的智能投影产品。

二来,当贝采取的“高端高亮”策略,与当前智能投影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契合。亮度是消费者选择智能投影产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当贝也在亮度方面持续发力,为用户带来高亮度、高质量的智能投影产品。比如,当贝采取了“LED+激光”双线业务布局的模式,率先在家用智能投影产品中引入了激光光源,推出了3200 ANSI流明的当贝激光投影X3,该亮度突破了LED智能投影亮度的上限。

三来,中高端化的发展路径,也为当贝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助益。尽管价格也是消费者入手智能投影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但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者们愈发看重智能投影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且愿意为高质量的智能投影产品支出。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智能投影高端市场销售额的增量,占据整个家用投影市场销售额增量的超过50%。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中高端智能投影产品,当贝也能从中受益。

海信入局参战

智能投影领域新入局玩家众多,实力强劲者也不在少数,海信就是不容小觑的一位选手。3月21日,海信视像在公告中对外透露,将针对年轻群体推出行业内首款纯三色激光高品质4K智能投影。而海信会入局智能投影领域,也是出于多方因素的考量。

一方面,智能投影仍然处于低渗透率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从销量来看,智能投影销量持续攀升,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即便在缺芯少货的2021年,智能投影市场依然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从2016至2021年,国内智能投影市场销量增长了6.3倍,五年内行业年复合增长达到了36.2%。但从市场渗透率来看,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智能投影仪市场渗透率仅有2%。这也意味着智能投影领域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而海信入局自然也能享受到红利。

另一方面,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深耕多年,技术底蕴深厚,能够为其智能投影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探索已久,并且已经陆续推出了全球首款激光电视、卷曲屏激光电视等众多激光产品,不仅在核心技术上优势显著,在硬件制造上也绝非等闲之辈。据了解,海信不仅在激光显示领域专利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持有三色激光光源技术专利数量也为全行业最多。而海信的此间积累,也能够为其布局智能投影领域提供一臂之力。

此外,海信携激光智能投影产品入场,与其他智能投影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当前投影仪的投影光源主要分为三种:传统灯泡光源、LED光源和激光光源,由于LED光源具有寿命长、节能环保、色彩还原能力强等特点,成为当下智能投影领域的最主要光源。

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在投影仪市场中,LED光源产品占到了88%,激光光源产品仅占到7%。而海信推出激光智能投影产品,既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出其技术优势,也能同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

小结

尽管智能投影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投影这块蛋糕并没有那么好分,除了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之外,“缺芯”、市场渗透率有限等难题也亟待智能投影厂商们解决。此外,品牌鱼龙混杂难以分辨,价格徘徊在百元左右的山寨投影仪也不少,而糟糕的用户体验也影响了消费者对智能投影产品的看法,从而影响整个智能投影行业的声誉,拉高了智能投影产品获取消费者青睐的难度。

随着智能投影领域进入下半场,产品、技术、性能、场景、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将成为各路玩家竞争的焦点。至于智能投影行业的未来格局是由当前头部企业依旧保持领先地位,还是后起之秀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尚未可知,时间会验证一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信视像

3.8k
  • 海信回应裁员传闻:网传数据均为不实猜测
  • 鲁楼观察 | 库存去化攀至26个月,岛城如何迎战这次考验?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极米、当贝、海信,争抢智能投影蛋糕

随着智能投影领域进入下半场,产品、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将成为各路玩家竞争的焦点。

图片来源:Pexels-Alex Andrews

文|韭菜财经

观影是当代年轻人排解焦虑、缓解压力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但疫情却阻碍了人们出门观影的脚步。尽管手机、笔记本、平板等智能终端都能够为用户提供观影服务,但与影院大屏相比,在观影体验方面却是稍逊一筹。在此背景下,能够营造家庭影院氛围,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屏观影体验的智能投影仪,逐渐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头好。

智能投影仪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也引得各路玩家纷至沓来,在极米等投影厂商加速奔跑之时,小米、联想、海信等其他领域的头部企业也将目光瞄准了智能投影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智能投影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洗牌也大大加速。

智能投影“火爆”

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为132.3万台,同比增长了22.1%;销额为26.4亿元,同比增长了12.3%。而智能投影市场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蓬勃发展的态势,与多重因素都有关系。

首先,技术的升级完善,为智能投影设备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行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投影仪行业也不例外。而成像、显示、无线传输、AIoT等与智能投影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了投影仪的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智能投影行业整体发展向好。

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投影机市场总出货量470万台,同比增长了12.6%;销售额突破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5.5%。其中智能投影机市场(搭载有OS操作系统的投影机设备)出货量为359万台,同比增长了19.5%。

其次,各路玩家的争相布局,进一步激发了智能投影市场的活力。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近500万台的规模中,在售品牌数量超过130个,且每年仍有30多个新品牌进入。新玩家、新品牌的不断出现,虽然加剧了行业竞争,却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促使智能投影厂商积极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最后,投影设备应用场景的拓展延伸,助推了智能投影行业的发展。早些时候,投影仪多为商用,应用场景也大多在教室、办公室等场景。而随着技术的升级以及功能的完善,智能投影仪开始“破圈”,进入家庭消费者场景。

现如今的智能投影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商务办公场景,而是拓展至客厅、卧室等场景,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加上智能投影设备具有的高性价比、便携式、大屏体验等诸多特点,使其成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随着消费者对智能投影设备接受度的提升,智能投影的消费级市场不断崛起。据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家用智能投影销量135万台,同比增长19.5%;销额23亿元,同比增长12.6%,量额齐升。

极米一马当先

在众多智能投影厂商中,极米可谓是老大哥般的存在了。据IDC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极米科技(XGIMI)2021年的全年出货量市场份额达到了21.2%,位居“国内投影市场出货量第一”。这也是极米从2018年开始,连续四年出货量位居国内投影设备市场第一。在保持领先地位背后,离不开极米长时间的积累沉淀。

从产品来看,极米完善的产品矩阵,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空间。具体来看,极米已经先后推出了Z系列、H系列、RS系列、Play系列等,其中Z系列主打性价比,H系列是旗舰机型,RS系列则是定位高端。

不同系列产品的定价也不尽相同,极米通过不断丰富品牌矩阵,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这使其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得以持续提升。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最多的5款投影产品均来自极米,从一到五排名分别是:NEW Z6X、H3S、Z8X、Play以及Z6。

从技术来看,极米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投影体验。技术是智能投影产品推陈出新、迭代升级的倚仗,而极米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产业链布局,避免被“卡脖子”。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1年,极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305.08万元、6300.17万元、8106.09万元、1.39亿元以及2.63亿元,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为3.31%、3.80%、3.83%、4.92%以及6.51%。

而极米历年来的研发成果,也在其产品上有所体现。不仅极米的产品推新不断,产品的功能、性能也在不断完善升级。比如,极米不断推出X-VUE2.0画质引擎、无损光学变焦和MAVI PRO极米机器视觉系统等改善投影画质和提高易用性的智能技术,其自研光机技术更实现了中高端产品的全面导入。

从渠道来看,极米通过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全面的渠道布局,全方位触达消费者群体。极米在布局线上渠道的同时,也在线下渠道方面频频发力,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的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更直观的投影体验。此外,极米也不仅仅止步于国内市场,而是积极进行品牌拓展,布局海外市场。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极米包含直营门店及加盟店在内的门店数量合计172家,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部分加盟店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在海外渠道方面,极米的产品已经进入日本、欧洲、美国等市场。

当贝紧追不舍

与极米相比,当贝可以说是智能投影领域的一匹黑马,从初出茅庐切入智能投影领域到成为行业第二,当贝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年1月,极米排在首位,销额为3.5亿元,同比增长了19.0%,环比增长了21.0%;当贝则是超过了坚果升至第二位,销额为1.0亿元,同比增长了62.0%,环比增长了40.8%。

一来,当贝在内容、软件、硬件方面实力不浅,能够为其智能投影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尽管当贝是在2019年切入智能投影领域的,但其原本就在大屏领域深耕多年,在软件研发、硬件制造方面有着很深的沉淀与经验,而这些经验也能够迁移至智能投影领域。此外,当贝还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数量,而服务消费者已久的当贝能够很好地洞察消费者需求,从而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直击消费者痛点的智能投影产品。

二来,当贝采取的“高端高亮”策略,与当前智能投影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契合。亮度是消费者选择智能投影产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当贝也在亮度方面持续发力,为用户带来高亮度、高质量的智能投影产品。比如,当贝采取了“LED+激光”双线业务布局的模式,率先在家用智能投影产品中引入了激光光源,推出了3200 ANSI流明的当贝激光投影X3,该亮度突破了LED智能投影亮度的上限。

三来,中高端化的发展路径,也为当贝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助益。尽管价格也是消费者入手智能投影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但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者们愈发看重智能投影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且愿意为高质量的智能投影产品支出。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智能投影高端市场销售额的增量,占据整个家用投影市场销售额增量的超过50%。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中高端智能投影产品,当贝也能从中受益。

海信入局参战

智能投影领域新入局玩家众多,实力强劲者也不在少数,海信就是不容小觑的一位选手。3月21日,海信视像在公告中对外透露,将针对年轻群体推出行业内首款纯三色激光高品质4K智能投影。而海信会入局智能投影领域,也是出于多方因素的考量。

一方面,智能投影仍然处于低渗透率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从销量来看,智能投影销量持续攀升,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即便在缺芯少货的2021年,智能投影市场依然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从2016至2021年,国内智能投影市场销量增长了6.3倍,五年内行业年复合增长达到了36.2%。但从市场渗透率来看,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智能投影仪市场渗透率仅有2%。这也意味着智能投影领域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而海信入局自然也能享受到红利。

另一方面,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深耕多年,技术底蕴深厚,能够为其智能投影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探索已久,并且已经陆续推出了全球首款激光电视、卷曲屏激光电视等众多激光产品,不仅在核心技术上优势显著,在硬件制造上也绝非等闲之辈。据了解,海信不仅在激光显示领域专利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持有三色激光光源技术专利数量也为全行业最多。而海信的此间积累,也能够为其布局智能投影领域提供一臂之力。

此外,海信携激光智能投影产品入场,与其他智能投影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当前投影仪的投影光源主要分为三种:传统灯泡光源、LED光源和激光光源,由于LED光源具有寿命长、节能环保、色彩还原能力强等特点,成为当下智能投影领域的最主要光源。

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在投影仪市场中,LED光源产品占到了88%,激光光源产品仅占到7%。而海信推出激光智能投影产品,既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出其技术优势,也能同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

小结

尽管智能投影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投影这块蛋糕并没有那么好分,除了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之外,“缺芯”、市场渗透率有限等难题也亟待智能投影厂商们解决。此外,品牌鱼龙混杂难以分辨,价格徘徊在百元左右的山寨投影仪也不少,而糟糕的用户体验也影响了消费者对智能投影产品的看法,从而影响整个智能投影行业的声誉,拉高了智能投影产品获取消费者青睐的难度。

随着智能投影领域进入下半场,产品、技术、性能、场景、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将成为各路玩家竞争的焦点。至于智能投影行业的未来格局是由当前头部企业依旧保持领先地位,还是后起之秀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尚未可知,时间会验证一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