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制造业投资韧性依旧,还需要政策面如何呵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制造业投资韧性依旧,还需要政策面如何呵护?

要警惕短期问题和中长期挑战形成合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制造业来自海外的需求已处于收缩状态。我国制造业出口金额在我国货物出口金额中的占比在93.5%左右,在全球制造业出口金额中的占比达20%。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放缓,4月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降至3.9%。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价格因素,如果从数量来看,同比已经负增长。

海关总署在5月25日发布的制造业出口数量指数同比下降了6.4%,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同比下降,与此同时,制造业出口价格指数同比上升9%。

从出口订单来看,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12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下,4月份降至41.6%。

其他经济体的生产持续恢复,获得的新订单也在增长。欧元区17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和欧盟27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连续5个季度超过80%,并且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当。美国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也在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79%,不仅超过疫情前的水平,还创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新高。韩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指数自2021年11月以来持续处于100以上,持续的时间长度和绝对值水平都是2014年8月以来所未有的。

从全球来看,制造业PMI新订单仍处于扩张区间。截至4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连续22个月大于50%,持续位于扩张区间。美国和澳大利亚4月份PMI新订单指数分别录得53.5%、64.8%。

制造业利润持续负增长可能会拖累制造业投资。企业扩大投资是以一定利润为基础的,资金进入一个行业也需要参考预期利润,从历史数据来看,制造业的利润与投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6年以来,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77。

今年以来,制造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到4月份,累计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3%。

制造业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的占比也在今年4月份降至74.56%,比上年同期下降逾10个百分点。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的影响,上游行业正在获得更多的利润份额。

此外,去年三四季度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多地间歇出现停产停工现象。虽然问题出现后,中央大力敦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相关问题,但类似事件频繁发生,要警惕对企业家中长期预期的影响。

全球制造业投资正在重新布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日本对东盟制造业的直接投资规模是对中国制造业直接投资的3.87倍。同期,日本对中国、美国、东盟的制造业直接投资占其对国外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67%、25.4%、45.22%。

当然,在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上也出现了结构上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中,制造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特别2018年-2020年,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到2020年已突破10%。

近几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仍在持续增长,但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出现明显调整,更倾向于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规模及其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中的比重,尽管仍然是各行业中最高的,但已从其历史最高值的521亿美元(2011年)、71.0%(2004年)降至2020年的310亿美元、21.5%;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比重升至1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升至18.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重为11.4%,他们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中的比重分别较2019年上升4.3、2.4、0.8个百分点,与2004年首次发布这三大行业投资规模时相比,分别上升了12、13.7、9.9个百分点。

尽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制造业向外转移和GDP占比下滑,但是,我国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需要保持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能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内部承接转移的必要性,也有承接的空间。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美欧等经济体谋求制造业回归本土的政治意愿不断强化。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面临内外多重因素考验,短期问题和中长期挑战可能正在形成合力,自2021年启动的上升态势能否延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经济安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的内在需求。除了已经持续进行中的改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之外,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稳定预期,特别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制造业投资韧性依旧,还需要政策面如何呵护?

要警惕短期问题和中长期挑战形成合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制造业来自海外的需求已处于收缩状态。我国制造业出口金额在我国货物出口金额中的占比在93.5%左右,在全球制造业出口金额中的占比达20%。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放缓,4月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降至3.9%。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价格因素,如果从数量来看,同比已经负增长。

海关总署在5月25日发布的制造业出口数量指数同比下降了6.4%,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同比下降,与此同时,制造业出口价格指数同比上升9%。

从出口订单来看,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12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下,4月份降至41.6%。

其他经济体的生产持续恢复,获得的新订单也在增长。欧元区17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和欧盟27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连续5个季度超过80%,并且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当。美国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也在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79%,不仅超过疫情前的水平,还创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新高。韩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指数自2021年11月以来持续处于100以上,持续的时间长度和绝对值水平都是2014年8月以来所未有的。

从全球来看,制造业PMI新订单仍处于扩张区间。截至4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连续22个月大于50%,持续位于扩张区间。美国和澳大利亚4月份PMI新订单指数分别录得53.5%、64.8%。

制造业利润持续负增长可能会拖累制造业投资。企业扩大投资是以一定利润为基础的,资金进入一个行业也需要参考预期利润,从历史数据来看,制造业的利润与投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6年以来,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77。

今年以来,制造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到4月份,累计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3%。

制造业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的占比也在今年4月份降至74.56%,比上年同期下降逾10个百分点。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的影响,上游行业正在获得更多的利润份额。

此外,去年三四季度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多地间歇出现停产停工现象。虽然问题出现后,中央大力敦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相关问题,但类似事件频繁发生,要警惕对企业家中长期预期的影响。

全球制造业投资正在重新布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日本对东盟制造业的直接投资规模是对中国制造业直接投资的3.87倍。同期,日本对中国、美国、东盟的制造业直接投资占其对国外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67%、25.4%、45.22%。

当然,在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上也出现了结构上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中,制造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特别2018年-2020年,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到2020年已突破10%。

近几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仍在持续增长,但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出现明显调整,更倾向于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规模及其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中的比重,尽管仍然是各行业中最高的,但已从其历史最高值的521亿美元(2011年)、71.0%(2004年)降至2020年的310亿美元、21.5%;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比重升至1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升至18.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重为11.4%,他们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中的比重分别较2019年上升4.3、2.4、0.8个百分点,与2004年首次发布这三大行业投资规模时相比,分别上升了12、13.7、9.9个百分点。

尽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制造业向外转移和GDP占比下滑,但是,我国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需要保持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能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内部承接转移的必要性,也有承接的空间。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美欧等经济体谋求制造业回归本土的政治意愿不断强化。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面临内外多重因素考验,短期问题和中长期挑战可能正在形成合力,自2021年启动的上升态势能否延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经济安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的内在需求。除了已经持续进行中的改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之外,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稳定预期,特别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