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能小米如何抗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能小米如何抗寒?

作为曾今的新物种,小米引以为傲的“铁人三项”似乎也没能跑赢。

文|科技新知 古廿  

编辑丨伊页 

今年整个手机行业都不景气了。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中国大陆同比下降18%。

作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历史的推动者之一,小米手机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22%至3850台,跌幅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而创始人雷军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当手机业务下滑时,集团内部依然没有其他业务能够撑起大梁。

受手机业务跌幅影响以及造车创新业务的大幅支出,即使小米其他两大主营业务互联网广告和IoT一季度均同比双增长,也没能给行业寒冬下的集团财务兜底。

最新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52.9%,财报期内亏损5.3亿,集团收入整体毛利率低于市场预期。这是自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首次在单一季度内营收、净利润双下滑。

按照这个表现来看,在经历11年的生长之后,小米依然没有成长为上市之初雷军口中的全能型新物种,还是会因为一个季度内手机硬件业务的销量问题发生动荡。

不仅如此,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拥有手机+AIoT的小米应该比绝大多数手机厂商更耐寒,但是目前小米的市值表现似乎并不能证明其具有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

从市场情况来看,当手机整体市场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作为曾今的新物种,小米引以为傲的“铁人三项”似乎也没能跑赢。

远离互联网

在小米的话语体系里,一直都致力于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新物种企业。因为在雷军看来,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2011年底,产品进入市场,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这里面我们反复琢磨,奇迹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米有优秀的创业团队和领先的商业模式。”2018年为IPO造势时,雷军曾如此表示。

同时,也是在上市之际,雷军再一次公开解释了小米到底是一家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

雷军认为,小米身上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那就是小米是全球罕见的既能做硬件、也有深厚互联网基因、还是一家有电商基因的综合性企业。小米在全球互联网公司范围内,包括腾讯、阿里巴巴、Facebook等大公司里面是唯一一家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新物种公司。

不过上市5年后,自称拥有众多标签的小米却离互联网公司越来越远了。

即使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但是凭借极致性价比的走量出货,薄利多销的小米手机业务,依然是过去11年集团利润的最大增量。

一个侧面佐证就是,在2021年一季度,小米跃居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同时,营收也同比增长55%,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164%,创造单季历史新高。其中手机业务以66%的毛利润,做出近半的贡献占比,成为当季最大增幅。

毛利率较高的互联网业务在利润贡献上,则一直徘徊在30%-40%左右,一直没有成为占比超过一半的主营业务。因此即使拥有众多标签,但是手机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

手机业务好,则集团整体好;手机业务差,则集团整体差。然而硬件不超过5%的净利润空间,也使得小米即使作为一家硬件公司,市值想象空间也难以打开。上市以来,涨多跌少已经成为小米股价的常态。

不仅如此,越来越硬件化的小米,可能对手机换新周期下滑的影响也会更敏感。有上游供应商认为,以性价比见长的小米,硬件的主要利润就来自于规模效应,通过极大的出货量向上游产生议价权。

当手机换新周期加长、出货量下滑,相比硬件挣钱、买一部挣一部的主流模式,小米规模效应的性价比策略或许也将面临,比其他主流厂商更大的囤货压力。

追风口的猪

可能是因为基于开放的安卓生态,小米一开始想要对标苹果建立的“软件+硬件”模式,并没有走通。

在上市的故事讲完之后,2019年度报告中,小米曾经的“铁人三项”变成了“5G+AI+IoT”,其中以5G+AI换掉了新零售+互联网。巧合的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均是当年最火热的风口概念。

战略转型追风口,很符合以投资见长的雷军所提出的“风口上的猪”理论。可一年不到,小米对于业务战略再次转型。

2020年8月发布的年度报告里,小米认为“我们确立了未来新十年的全新战略——手机x AIoT。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再次明确了智能手机业务的核心地位,AIoT业务将围绕手机核心业务构建智能生活,做小米价值的放大器”。

以手机业务为核心的这一年,也是市场普遍认为小米能够抢到最多华为留下的市场蛋糕的一年。也是这一年,小米开启了“三年冲击全球手机市场第一”之路。

几经转折,弯弯绕绕,小米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家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硬件制造公司。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安卓开放生态,所谓的互联网服务主要以广告收入为主,但是当硬件价格上涨,消费者对于硬件广告的容忍度降低,可持续性就会下降。

另一方面,传统的互联网付费服务,不管是视频内容、还是电商平台,相比这些赛道里的主要玩家,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均难以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只能充当硬件渠道商,起到辅助角色。

但是当定位为一家手机x AIoT的智能硬件制造公司时,当小米智能手机受整体市场影响陷入下滑局面时,作为手机的价值放大器,AIoT也并不能使集团整体免受辐射更加稳健。

按照产品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商用和政府将是物联网的最主要采用者。个人消费者对物联网的采用将落后于企业和政府,而小米做的恰恰是To C的家庭物联网。

不仅如此,即使全部采用小米生态的智能硬件,联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To C的DIY属性相比To B的智能家庭系统,也决定了小米家庭智能生态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是智能家居小众爱好者的一种消费行为。

虽然个人消费者还是会采购大量的智能设备,但是To C的零售特性决定了小米智能硬件不能具有排他性。在这个大背景下,小米的AIoT业务可以是小米手机的放大器,同时也可以是其他品牌手机的放大器,业务闭环上始终留有一道裂缝。

造车定乾坤

当业务战略几经周转离不开硬件制造,雷军也决定赌上最后一次创业机会,把宝押在了智能汽车业务上。

在小米一季度的财报会中,总裁王翔表示:目前小米汽车没有特别多可以公布的进展,小米正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目前仍保持原定计划不变,全力以赴按计划进行。这意味着智能汽车业务节奏没有受到影响,预计依然将在2024年首发上市。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硬件公司,如果想要补齐最后一块硬件消费的生态版图,智能汽车这块砖显然不可错过,但也不会便宜。

根据小米本季财报披露,新能源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4.25亿元;如果将这块费用加回调整后,净利润的下跌幅度有所收窄。

按照市场预测,2022年度新能源车和SoC芯片对于小米集团的年度调整后净利润影响在35-40亿元人民币。从一季度披露的数据来看,小米二季度的费用支出大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因为4月20日小米以6.1亿元中标了亦庄的工业用地,用于汽车生产工厂的建设。

不仅如此,汽车业务尚未明朗,当手机市场整体进入寒冬,主营业务下滑时,小米花钱的压力不可避免会越来越大。在前景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近期的中概股集体上涨大潮中,小米一如既往地保持在11-12元每股的稳定区间。

为了养汽车,在一季度财报发布之后,小米新零售业务也加速进入同城零售,借以覆盖更多的门店成本,提高零售门店坪效。

在5月末的Redmi新品发布会后,消费者可通过小米商城App以及小米小程序下单。只要选择门店配送,即可享受3公里内门店发货,顺丰同城极速配送上门的购物体验。

5月初小米也和美团合作发起同城闪送,在小米自有渠道下单后,新品在内的多种小米产品可快捷、安全、省心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实现“平均1小时”即购即达。

此前小米上市时,雷军曾表示,“一家优秀公司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一家伟大的公司首先考虑的是人心,是用户怎么想的,希望小米未来成为伟大的公司。”

只是在从优秀公司向伟大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保住消费者人心的同时,小米或许也应该拿出更多的利润牌,撑起二级市场散户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9.1k
  • REDMI品牌总经理:K系列Pro机型价格档位将上探,承接小米数字系列涨价后空档
  • 数十辆小米SU7集体遭遇自动泊车故障,车主不认可官方赔偿方案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能小米如何抗寒?

作为曾今的新物种,小米引以为傲的“铁人三项”似乎也没能跑赢。

文|科技新知 古廿  

编辑丨伊页 

今年整个手机行业都不景气了。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中国大陆同比下降18%。

作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历史的推动者之一,小米手机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22%至3850台,跌幅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而创始人雷军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当手机业务下滑时,集团内部依然没有其他业务能够撑起大梁。

受手机业务跌幅影响以及造车创新业务的大幅支出,即使小米其他两大主营业务互联网广告和IoT一季度均同比双增长,也没能给行业寒冬下的集团财务兜底。

最新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52.9%,财报期内亏损5.3亿,集团收入整体毛利率低于市场预期。这是自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首次在单一季度内营收、净利润双下滑。

按照这个表现来看,在经历11年的生长之后,小米依然没有成长为上市之初雷军口中的全能型新物种,还是会因为一个季度内手机硬件业务的销量问题发生动荡。

不仅如此,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拥有手机+AIoT的小米应该比绝大多数手机厂商更耐寒,但是目前小米的市值表现似乎并不能证明其具有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

从市场情况来看,当手机整体市场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作为曾今的新物种,小米引以为傲的“铁人三项”似乎也没能跑赢。

远离互联网

在小米的话语体系里,一直都致力于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新物种企业。因为在雷军看来,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2011年底,产品进入市场,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这里面我们反复琢磨,奇迹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米有优秀的创业团队和领先的商业模式。”2018年为IPO造势时,雷军曾如此表示。

同时,也是在上市之际,雷军再一次公开解释了小米到底是一家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

雷军认为,小米身上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那就是小米是全球罕见的既能做硬件、也有深厚互联网基因、还是一家有电商基因的综合性企业。小米在全球互联网公司范围内,包括腾讯、阿里巴巴、Facebook等大公司里面是唯一一家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新物种公司。

不过上市5年后,自称拥有众多标签的小米却离互联网公司越来越远了。

即使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但是凭借极致性价比的走量出货,薄利多销的小米手机业务,依然是过去11年集团利润的最大增量。

一个侧面佐证就是,在2021年一季度,小米跃居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同时,营收也同比增长55%,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164%,创造单季历史新高。其中手机业务以66%的毛利润,做出近半的贡献占比,成为当季最大增幅。

毛利率较高的互联网业务在利润贡献上,则一直徘徊在30%-40%左右,一直没有成为占比超过一半的主营业务。因此即使拥有众多标签,但是手机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

手机业务好,则集团整体好;手机业务差,则集团整体差。然而硬件不超过5%的净利润空间,也使得小米即使作为一家硬件公司,市值想象空间也难以打开。上市以来,涨多跌少已经成为小米股价的常态。

不仅如此,越来越硬件化的小米,可能对手机换新周期下滑的影响也会更敏感。有上游供应商认为,以性价比见长的小米,硬件的主要利润就来自于规模效应,通过极大的出货量向上游产生议价权。

当手机换新周期加长、出货量下滑,相比硬件挣钱、买一部挣一部的主流模式,小米规模效应的性价比策略或许也将面临,比其他主流厂商更大的囤货压力。

追风口的猪

可能是因为基于开放的安卓生态,小米一开始想要对标苹果建立的“软件+硬件”模式,并没有走通。

在上市的故事讲完之后,2019年度报告中,小米曾经的“铁人三项”变成了“5G+AI+IoT”,其中以5G+AI换掉了新零售+互联网。巧合的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均是当年最火热的风口概念。

战略转型追风口,很符合以投资见长的雷军所提出的“风口上的猪”理论。可一年不到,小米对于业务战略再次转型。

2020年8月发布的年度报告里,小米认为“我们确立了未来新十年的全新战略——手机x AIoT。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再次明确了智能手机业务的核心地位,AIoT业务将围绕手机核心业务构建智能生活,做小米价值的放大器”。

以手机业务为核心的这一年,也是市场普遍认为小米能够抢到最多华为留下的市场蛋糕的一年。也是这一年,小米开启了“三年冲击全球手机市场第一”之路。

几经转折,弯弯绕绕,小米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家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硬件制造公司。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安卓开放生态,所谓的互联网服务主要以广告收入为主,但是当硬件价格上涨,消费者对于硬件广告的容忍度降低,可持续性就会下降。

另一方面,传统的互联网付费服务,不管是视频内容、还是电商平台,相比这些赛道里的主要玩家,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均难以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只能充当硬件渠道商,起到辅助角色。

但是当定位为一家手机x AIoT的智能硬件制造公司时,当小米智能手机受整体市场影响陷入下滑局面时,作为手机的价值放大器,AIoT也并不能使集团整体免受辐射更加稳健。

按照产品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商用和政府将是物联网的最主要采用者。个人消费者对物联网的采用将落后于企业和政府,而小米做的恰恰是To C的家庭物联网。

不仅如此,即使全部采用小米生态的智能硬件,联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To C的DIY属性相比To B的智能家庭系统,也决定了小米家庭智能生态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是智能家居小众爱好者的一种消费行为。

虽然个人消费者还是会采购大量的智能设备,但是To C的零售特性决定了小米智能硬件不能具有排他性。在这个大背景下,小米的AIoT业务可以是小米手机的放大器,同时也可以是其他品牌手机的放大器,业务闭环上始终留有一道裂缝。

造车定乾坤

当业务战略几经周转离不开硬件制造,雷军也决定赌上最后一次创业机会,把宝押在了智能汽车业务上。

在小米一季度的财报会中,总裁王翔表示:目前小米汽车没有特别多可以公布的进展,小米正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目前仍保持原定计划不变,全力以赴按计划进行。这意味着智能汽车业务节奏没有受到影响,预计依然将在2024年首发上市。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硬件公司,如果想要补齐最后一块硬件消费的生态版图,智能汽车这块砖显然不可错过,但也不会便宜。

根据小米本季财报披露,新能源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4.25亿元;如果将这块费用加回调整后,净利润的下跌幅度有所收窄。

按照市场预测,2022年度新能源车和SoC芯片对于小米集团的年度调整后净利润影响在35-40亿元人民币。从一季度披露的数据来看,小米二季度的费用支出大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因为4月20日小米以6.1亿元中标了亦庄的工业用地,用于汽车生产工厂的建设。

不仅如此,汽车业务尚未明朗,当手机市场整体进入寒冬,主营业务下滑时,小米花钱的压力不可避免会越来越大。在前景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近期的中概股集体上涨大潮中,小米一如既往地保持在11-12元每股的稳定区间。

为了养汽车,在一季度财报发布之后,小米新零售业务也加速进入同城零售,借以覆盖更多的门店成本,提高零售门店坪效。

在5月末的Redmi新品发布会后,消费者可通过小米商城App以及小米小程序下单。只要选择门店配送,即可享受3公里内门店发货,顺丰同城极速配送上门的购物体验。

5月初小米也和美团合作发起同城闪送,在小米自有渠道下单后,新品在内的多种小米产品可快捷、安全、省心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实现“平均1小时”即购即达。

此前小米上市时,雷军曾表示,“一家优秀公司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一家伟大的公司首先考虑的是人心,是用户怎么想的,希望小米未来成为伟大的公司。”

只是在从优秀公司向伟大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保住消费者人心的同时,小米或许也应该拿出更多的利润牌,撑起二级市场散户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