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元宇宙卓越中心领导合伙人:元宇宙有五大长期价值,大型互联网公司具备天然优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元宇宙卓越中心领导合伙人:元宇宙有五大长期价值,大型互联网公司具备天然优势

元宇宙概念之下是否已经形成实质性的产业发展?哪些行业领域将由此出现新的机遇?

文|红周刊编辑部  张晓添

元宇宙的长期价值我们并不怀疑。首先是逼真感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娱乐感和参与感。第二是工业端的高精度“数字孪生”将大幅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第三,它带来了体验第二人生和创造财富价值的机会。资本市场会去伪存真,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互联网企业自己也很敏锐。

自去年3月“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元宇宙概念一度在国内外股票市场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近日,一大型网络购物平台也在618大促期间推出“元宇宙购物”。

时至今日,元宇宙概念之下是否已经形成实质性的产业发展?哪些行业领域将由此出现新的机遇?《红周刊》近日就相关热点问题专访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元宇宙卓越中心领导合伙人王嘉华。

元宇宙关键特征已经具备,大规模产业投资尚未形成

《红周刊》:在资本市场上,元宇宙概念过去一年来备受关注。当前产业角度对元宇宙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在您看来应基于哪些特征去理解?

王嘉华:目前业界对元宇宙的定义各有不同。我们认为其长期发展方向在于“三界一体、治理融合”。我们还划分了三大场景:消费场景、工业场景和治理场景。

“三界一体”是指一个现实世界和两个虚拟世界融合为一体。第一个虚拟世界是“数字孪生”,是复刻现实世界。另一个虚拟世界是“数字原生”,由元宇宙中创造出来的新人类、新物体、新规则、新智慧构成。新人类和新物体的产生在于元宇宙的虚拟世界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从而创造出的新对象;新规则,比如去中心化,是指元宇宙平台希望采用新的规则来运营这个虚拟社会;未来元宇宙虚拟社会里还会产生出新的智慧。不管它的载体是机器人、还是虚拟人,或是一段程序,这种智慧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变化趋势是比较明确的,也是指日可待的。元宇宙并不是某种小范围试验,一些关键特征目前已出现。如“去中心化”、“局部高沉浸感”以及“跨平台流通的数字虚拟藏品”。

实际上,关于元宇宙定义的争论可能没那么重要,因为元宇宙是基于人们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事物。重要的是理解它对企业、对个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它的优势、同时避免它带来的风险。

我们把元宇宙的应用分为工业场景、消费场景、和治理场景。工业和消费场景的概念与现在谈的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类似。治理场景是指虚拟空间如何制定文明体系、法律体系、税务体系、安全体系、监管体系等,这点是和互联网的发展很不一样的。治理问题是影响元宇宙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单个元宇宙平台看,其治理方式决定了吸引什么样的用户,以及这些用户在平台上遵循什么行为规范。从元宇宙整个行业来看,治理决定了未来元宇宙的行业格局。比如未来是一个元宇宙还是多个元宇宙?是什么样的元宇宙?就像20年前,我们会问“将来会有几个互联网平台”一样。

用个通俗的方式来说明元宇宙的治理问题。比如,在元宇宙里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文明部落群体。你可能搞了一个元宇宙平台,有你的话术语境,有一帮人爱跟你玩。我也搞了一个,有一帮人爱跟我玩。这些规则可以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这些文明、治理、安全,相当于我们现实社会的基础体系,我觉得这些以后会决定元宇宙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的竞合关系,这就是我们对元宇宙的一个基本的理解。

《红周刊》:元宇宙实际上涉及从基础硬件、数据传输到内容应用的多个产业环节。当前相关企业是否已经开始与元宇宙相关的大规模投资?

王嘉华:元宇宙方案或者产品提供方有不少已经是在大规模投入了,包括一些创业企业,他们的业务就是元宇宙某个细分赛道的解决方案。从企业应用元宇宙业务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企业实质性投资势头还未到来。部分相关企业的确已经开始真金白银的投资,有的绝对金额也不小。但从这些投入的比例来说,还没有达到“实质性”的程度。我们接触的企业,绝大部分还是在探索、研究、观望。另外,目前借助元宇宙进行营销的企业,相关开支在总体营销费用中的比例也是很小的。据我们了解,国内某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元宇宙平台中,的确有汽车行业、快消行业参与建立虚拟门店或者进行营销活动。但比起这些企业每年数十亿级的营销费用,其在元宇宙平台上的开支还是在百万级到千万级,还是一个比较小的比例。

《红周刊》: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通信技术等基础条件是否足够支撑元宇宙?是否存在一些瓶颈?

王嘉华:硬件支持方面近两年来有比较大的突破。以AR、VR设备为例,其频率刷新率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并且出货量达到千万级。换个角度看,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一定会对元宇宙的发展形成制约。比如,号称“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去年2月上市之前就已经发展好几年了。在当时硬件设备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它吸引人的关键点在于它的玩法和模式,其推出UGC,也就是为用户提供基础工具让他们去充分创造。相比之下,Meta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代表,它特别追求逼真感。硬件可以解决逼真感、沉浸感的问题,但规则和模式的创新突破同样也很关键。如果将来哪个平台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那就会是特别优秀的元宇宙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提高逼真感的相关技术可谓日新月异,例子也很多。在我们目前所处的互联网阶段,听觉和视觉体验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就在近期,触觉相关的技术也有了新突破。例如卡内基梅隆学院推出实验性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接吻的感觉。当判断对方人物做出接吻这个动作时,它会利用VR设备和超声波阵列产生唇部和齿部被碰触的感觉。这些技术同样可以模拟出刷牙的感觉、毛毛虫从脸部爬过的感觉。更难一些的嗅觉体验现在正在取得突破。目前在AR或VR设备中利用一些小型化学分子就可以让人闻道一些问道。

如果我们现在畅想一下元宇宙的终极阶段,那么脑机接口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实验室可以通过植入芯片和人工智能模拟猴子的脑电波,来使猴子做出特定动作。当然这种实验是存在伦理争议的,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和组织会认为它太过残忍,但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总会不断发展,如果是脑机接口技术进一步突破,通过脑电波信号就可以实现逼真的感觉和感官体验。

芯片这类基础性硬件的发展就更快了。按照“摩尔定理”预测,芯片的速度在10年内将增加100倍。实际上人类过去10年间,芯片的运算速度的增加已远远超出了摩尔定理。谷歌最近推出的新一代TPU PoD(张量处理器,专为加速深层神经网络运算能力而研发的芯片)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00 pFlops,即实现每秒十亿亿(10的17次方)次浮点运算,这相当于1000万台常用电脑的算力之和。

所以,实现体感逼真的技术也好,实现新智慧的AI计算也好,与大家对元宇宙的预期可能都有一些差距,都有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但技术发展的速度会比大部分人预想的要快。

​XR硬件或是新的流量入口,工业应用将带来元宇宙质变

《红周刊》:这些前沿技术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资本开支来支持。换个角度来看,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是否会带动企业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投资,尤其是芯片等硬件厂商?

王嘉华:确实会促进这些硬件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些硬件要找应用场景,而元宇宙是一个很好的场景,而且是大场景。拿芯片来说,元宇宙概念出现之前芯片就已经多元化了,从CPU到GPU到DPU,以适应更加细分的专用场景需求,比如有的芯片专门用来处理汽车无人驾驶的一些场景。现在,大家也会开发适合元宇宙场景的 xPU。

某些特殊赛道可能投资会更多。比如说AR、VR终端设备。现在很多互联网巨头以及新兴创业公司都看到,当年手机所扮演的流量入口这个角色,有一部分将会转移到AR、VR上。大家为了抢占这个入口会加大投入力度。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XR(扩展现实),都有自己的硬件设备产品。与单一生产AR、VR设备的厂家不同,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可以提供元宇宙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与XR这一流量入口形成相互加持的局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红周刊》:说到场景,近期国内外产业研究机构和投资机构都开始展望元宇宙的具体应用场景。这其中,游戏、教育等场景不难理解,但如何理解元宇宙与工业制造活动的结合?

王嘉华:元宇宙的一个代表特征就是创造一种虚拟环境。对工业制造活动来说,元宇宙创造的环境就是产品生产环境,包括工厂空间、生产线、以及产品本身。这是属于数字孪生的一些技术,几年前已经出现。数字孪生技术也应用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

但在工业场景当中,简单的二维变三维还不能完全挖掘它的潜力。为了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实际上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复刻要非常深入。对一条生产线、一台机器、一个发动机,不仅要实现感官上的3D复刻,它的内部机械特性、物理空间特性、电气特性等也都需要被复刻。这需要数字孪生和其他技术的深度结合,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种深度的数字孪生应用,与早期的应用相比,是从量变到质变。第二个,在生产环境里面,还会综合应用一些元宇宙要素,比如说AR接入,机器人等。

《红周刊》:我们可以通过元宇宙当中的虚拟生产线来控制现实世界中的生产线,从而提高效率,是这样吗?

王嘉华:是的。其实元宇宙的工业场景就是要达到这种虚实结合。这首先需要把虚拟生产线跟实际生产线连在一起,这就是工业互联网或者物联网,以后会有很多精密的物联网传感器。第二,要把现实世界特别好的解构。从而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虚拟社会里面零件都可以拆开。过程和现实世界一样。第三,通过这些传感器实现虚拟生产线对现实生产线的控制。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场景。

《红周刊》:无论是消费场景还是工业场景,元宇宙将更加密集的产生数据。再加上虚拟复刻的特征,相关监管规则似乎也更复杂。这方面国内外有哪些最新进展呢?

王嘉华:这个涉及到元宇宙的治理问题。元宇宙相关的监管规则不仅复杂,而且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不久前美国出现了元宇宙平台内性侵的投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平台体感过于逼真,才会使用户感到被侵犯。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元宇宙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高度相似,同样涉及到法律问题。再比如,针对元宇宙虚拟数字产品税收问题,究竟该被归为金融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大家知道,现在元宇宙里可以买房子,其逻辑和定价规则跟现实社会几乎一模一样。虽然这是基于程序编写出来的数字化虚拟代码,但它的价值链跟现实社会完全一样。虚拟产品跟实际产品这么容易混淆的情况下,怎么制定税务法律政策?这些问题已经出现了。

除了这些“特殊”问题,元宇宙和我们现阶段互联网一样,也需要解决虚拟社会中数据安全性和身份识别问题。所有这些规则相当于我们现实社会的基础体系,这会决定元宇宙的发展方向以及不同平台之间的竞合关系。

元宇宙迄今为止的发展过程当中,各国政府对隐私问题、治理问题的敏感度都比以前高,我们中国政府是更加谨慎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治理规则等等问题都是基于区块链来做的。中国2019年开始就把区块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同时已有一些智囊在研究元宇宙的治理问题。

元宇宙具有五大长期价值,大型互联网公司有天然优势

《红周刊》: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去年10月底更名为“Meta”,全力进军元宇宙业务。但此后公司股价大幅走低,市值跌去近四成。资本市场看起来对元宇宙的发展存在警惕心理?

王嘉华:的确是有警惕的。但这不是说明资本市场认为元宇宙价值不高。在我个人看来,Meta股价下滑主要是因为其现有的主营业务不及预期。国内近期也有大量涉及元宇宙的投资,这当中也存在一些炒作成分。我觉得这都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

但元宇宙本身的长期价值我们并不怀疑。首先是逼真感提高了人们的娱乐感。第二是元宇宙的各种应用对现实世界效率的巨大提升作用(比如AR教育、“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复刻等)。第三,元宇宙带来了体验第二人生的机会。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只代表了我们能力和兴趣的一个部分,在元宇宙里可以实现第二人生;第四,释放创造力的机会。比如Roblox里的由普通个人用户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第五,创造财富价值的机会。元宇宙持续保持热度,除了资本的炒作本能外,内在的长期核心价值将推动元宇宙不断向前。资本市场会去伪存真,识别出这些核心价值驱动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

《红周刊》:当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格局看似比较稳定,元宇宙的发展是否有可能成就新的巨头,从而导致行业格局的重塑?

王嘉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国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发展元宇宙所需要的要素资源来说,全世界天生就有这些要素优势的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首先,端到端的元宇宙解决方案包含诸多的技术,从接入端的XR,到应用侧的游戏引擎,到技术平台如AI和区块链等,再到基础能力层的云,IIoT等。除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很少有企业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第二,互联网企业自带海量级的用户。第三是资金优势,可以通过并购获得他们想要的能力;第四,是互联网企业的敏感性和变革意识。在技术驱动社会和经济变革方面,互联网企业对技术的敏感性远高于常人和普通企业。在Facebook改名之前,国内几大互联网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从变革意识的角度看,中国过去20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经历的几次大变化,已经使得互联网企业变得更加成熟、有韧性和有变革意识了。第一次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第二次是移动互联网到AI,第三是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巨头的缝隙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每次变化,都有新的企业在这些互联网巨擎身边成长起来,并达到同等级别升至更高级别的高度。加上近期国家对硬科技的大力推广带来的影响。经历这些变化,我们国家的互联网企业应该说是已经日趋成熟了。元宇宙时代新的创新企业要超越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目前我们也没有看到有这样明显的迹象。当然大企业掉头难、创新难的历史规律,也是一直存在的。

对比而言,美国在元宇宙上的创新是比较快的,也出现了一些有一定体量的公司,包括Roblox 、Decentraland、Sandbox、Opensea等,还有新近很热门的应用STEPN。

(本文已刊发于5月28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元宇宙卓越中心领导合伙人:元宇宙有五大长期价值,大型互联网公司具备天然优势

元宇宙概念之下是否已经形成实质性的产业发展?哪些行业领域将由此出现新的机遇?

文|红周刊编辑部  张晓添

元宇宙的长期价值我们并不怀疑。首先是逼真感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娱乐感和参与感。第二是工业端的高精度“数字孪生”将大幅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第三,它带来了体验第二人生和创造财富价值的机会。资本市场会去伪存真,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互联网企业自己也很敏锐。

自去年3月“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元宇宙概念一度在国内外股票市场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近日,一大型网络购物平台也在618大促期间推出“元宇宙购物”。

时至今日,元宇宙概念之下是否已经形成实质性的产业发展?哪些行业领域将由此出现新的机遇?《红周刊》近日就相关热点问题专访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元宇宙卓越中心领导合伙人王嘉华。

元宇宙关键特征已经具备,大规模产业投资尚未形成

《红周刊》:在资本市场上,元宇宙概念过去一年来备受关注。当前产业角度对元宇宙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在您看来应基于哪些特征去理解?

王嘉华:目前业界对元宇宙的定义各有不同。我们认为其长期发展方向在于“三界一体、治理融合”。我们还划分了三大场景:消费场景、工业场景和治理场景。

“三界一体”是指一个现实世界和两个虚拟世界融合为一体。第一个虚拟世界是“数字孪生”,是复刻现实世界。另一个虚拟世界是“数字原生”,由元宇宙中创造出来的新人类、新物体、新规则、新智慧构成。新人类和新物体的产生在于元宇宙的虚拟世界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从而创造出的新对象;新规则,比如去中心化,是指元宇宙平台希望采用新的规则来运营这个虚拟社会;未来元宇宙虚拟社会里还会产生出新的智慧。不管它的载体是机器人、还是虚拟人,或是一段程序,这种智慧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变化趋势是比较明确的,也是指日可待的。元宇宙并不是某种小范围试验,一些关键特征目前已出现。如“去中心化”、“局部高沉浸感”以及“跨平台流通的数字虚拟藏品”。

实际上,关于元宇宙定义的争论可能没那么重要,因为元宇宙是基于人们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事物。重要的是理解它对企业、对个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它的优势、同时避免它带来的风险。

我们把元宇宙的应用分为工业场景、消费场景、和治理场景。工业和消费场景的概念与现在谈的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类似。治理场景是指虚拟空间如何制定文明体系、法律体系、税务体系、安全体系、监管体系等,这点是和互联网的发展很不一样的。治理问题是影响元宇宙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单个元宇宙平台看,其治理方式决定了吸引什么样的用户,以及这些用户在平台上遵循什么行为规范。从元宇宙整个行业来看,治理决定了未来元宇宙的行业格局。比如未来是一个元宇宙还是多个元宇宙?是什么样的元宇宙?就像20年前,我们会问“将来会有几个互联网平台”一样。

用个通俗的方式来说明元宇宙的治理问题。比如,在元宇宙里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文明部落群体。你可能搞了一个元宇宙平台,有你的话术语境,有一帮人爱跟你玩。我也搞了一个,有一帮人爱跟我玩。这些规则可以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这些文明、治理、安全,相当于我们现实社会的基础体系,我觉得这些以后会决定元宇宙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的竞合关系,这就是我们对元宇宙的一个基本的理解。

《红周刊》:元宇宙实际上涉及从基础硬件、数据传输到内容应用的多个产业环节。当前相关企业是否已经开始与元宇宙相关的大规模投资?

王嘉华:元宇宙方案或者产品提供方有不少已经是在大规模投入了,包括一些创业企业,他们的业务就是元宇宙某个细分赛道的解决方案。从企业应用元宇宙业务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企业实质性投资势头还未到来。部分相关企业的确已经开始真金白银的投资,有的绝对金额也不小。但从这些投入的比例来说,还没有达到“实质性”的程度。我们接触的企业,绝大部分还是在探索、研究、观望。另外,目前借助元宇宙进行营销的企业,相关开支在总体营销费用中的比例也是很小的。据我们了解,国内某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元宇宙平台中,的确有汽车行业、快消行业参与建立虚拟门店或者进行营销活动。但比起这些企业每年数十亿级的营销费用,其在元宇宙平台上的开支还是在百万级到千万级,还是一个比较小的比例。

《红周刊》: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通信技术等基础条件是否足够支撑元宇宙?是否存在一些瓶颈?

王嘉华:硬件支持方面近两年来有比较大的突破。以AR、VR设备为例,其频率刷新率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并且出货量达到千万级。换个角度看,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一定会对元宇宙的发展形成制约。比如,号称“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去年2月上市之前就已经发展好几年了。在当时硬件设备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它吸引人的关键点在于它的玩法和模式,其推出UGC,也就是为用户提供基础工具让他们去充分创造。相比之下,Meta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代表,它特别追求逼真感。硬件可以解决逼真感、沉浸感的问题,但规则和模式的创新突破同样也很关键。如果将来哪个平台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那就会是特别优秀的元宇宙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提高逼真感的相关技术可谓日新月异,例子也很多。在我们目前所处的互联网阶段,听觉和视觉体验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就在近期,触觉相关的技术也有了新突破。例如卡内基梅隆学院推出实验性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接吻的感觉。当判断对方人物做出接吻这个动作时,它会利用VR设备和超声波阵列产生唇部和齿部被碰触的感觉。这些技术同样可以模拟出刷牙的感觉、毛毛虫从脸部爬过的感觉。更难一些的嗅觉体验现在正在取得突破。目前在AR或VR设备中利用一些小型化学分子就可以让人闻道一些问道。

如果我们现在畅想一下元宇宙的终极阶段,那么脑机接口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实验室可以通过植入芯片和人工智能模拟猴子的脑电波,来使猴子做出特定动作。当然这种实验是存在伦理争议的,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和组织会认为它太过残忍,但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总会不断发展,如果是脑机接口技术进一步突破,通过脑电波信号就可以实现逼真的感觉和感官体验。

芯片这类基础性硬件的发展就更快了。按照“摩尔定理”预测,芯片的速度在10年内将增加100倍。实际上人类过去10年间,芯片的运算速度的增加已远远超出了摩尔定理。谷歌最近推出的新一代TPU PoD(张量处理器,专为加速深层神经网络运算能力而研发的芯片)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00 pFlops,即实现每秒十亿亿(10的17次方)次浮点运算,这相当于1000万台常用电脑的算力之和。

所以,实现体感逼真的技术也好,实现新智慧的AI计算也好,与大家对元宇宙的预期可能都有一些差距,都有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但技术发展的速度会比大部分人预想的要快。

​XR硬件或是新的流量入口,工业应用将带来元宇宙质变

《红周刊》:这些前沿技术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资本开支来支持。换个角度来看,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是否会带动企业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投资,尤其是芯片等硬件厂商?

王嘉华:确实会促进这些硬件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些硬件要找应用场景,而元宇宙是一个很好的场景,而且是大场景。拿芯片来说,元宇宙概念出现之前芯片就已经多元化了,从CPU到GPU到DPU,以适应更加细分的专用场景需求,比如有的芯片专门用来处理汽车无人驾驶的一些场景。现在,大家也会开发适合元宇宙场景的 xPU。

某些特殊赛道可能投资会更多。比如说AR、VR终端设备。现在很多互联网巨头以及新兴创业公司都看到,当年手机所扮演的流量入口这个角色,有一部分将会转移到AR、VR上。大家为了抢占这个入口会加大投入力度。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XR(扩展现实),都有自己的硬件设备产品。与单一生产AR、VR设备的厂家不同,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可以提供元宇宙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与XR这一流量入口形成相互加持的局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红周刊》:说到场景,近期国内外产业研究机构和投资机构都开始展望元宇宙的具体应用场景。这其中,游戏、教育等场景不难理解,但如何理解元宇宙与工业制造活动的结合?

王嘉华:元宇宙的一个代表特征就是创造一种虚拟环境。对工业制造活动来说,元宇宙创造的环境就是产品生产环境,包括工厂空间、生产线、以及产品本身。这是属于数字孪生的一些技术,几年前已经出现。数字孪生技术也应用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

但在工业场景当中,简单的二维变三维还不能完全挖掘它的潜力。为了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实际上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复刻要非常深入。对一条生产线、一台机器、一个发动机,不仅要实现感官上的3D复刻,它的内部机械特性、物理空间特性、电气特性等也都需要被复刻。这需要数字孪生和其他技术的深度结合,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种深度的数字孪生应用,与早期的应用相比,是从量变到质变。第二个,在生产环境里面,还会综合应用一些元宇宙要素,比如说AR接入,机器人等。

《红周刊》:我们可以通过元宇宙当中的虚拟生产线来控制现实世界中的生产线,从而提高效率,是这样吗?

王嘉华:是的。其实元宇宙的工业场景就是要达到这种虚实结合。这首先需要把虚拟生产线跟实际生产线连在一起,这就是工业互联网或者物联网,以后会有很多精密的物联网传感器。第二,要把现实世界特别好的解构。从而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虚拟社会里面零件都可以拆开。过程和现实世界一样。第三,通过这些传感器实现虚拟生产线对现实生产线的控制。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场景。

《红周刊》:无论是消费场景还是工业场景,元宇宙将更加密集的产生数据。再加上虚拟复刻的特征,相关监管规则似乎也更复杂。这方面国内外有哪些最新进展呢?

王嘉华:这个涉及到元宇宙的治理问题。元宇宙相关的监管规则不仅复杂,而且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不久前美国出现了元宇宙平台内性侵的投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平台体感过于逼真,才会使用户感到被侵犯。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元宇宙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高度相似,同样涉及到法律问题。再比如,针对元宇宙虚拟数字产品税收问题,究竟该被归为金融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大家知道,现在元宇宙里可以买房子,其逻辑和定价规则跟现实社会几乎一模一样。虽然这是基于程序编写出来的数字化虚拟代码,但它的价值链跟现实社会完全一样。虚拟产品跟实际产品这么容易混淆的情况下,怎么制定税务法律政策?这些问题已经出现了。

除了这些“特殊”问题,元宇宙和我们现阶段互联网一样,也需要解决虚拟社会中数据安全性和身份识别问题。所有这些规则相当于我们现实社会的基础体系,这会决定元宇宙的发展方向以及不同平台之间的竞合关系。

元宇宙迄今为止的发展过程当中,各国政府对隐私问题、治理问题的敏感度都比以前高,我们中国政府是更加谨慎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治理规则等等问题都是基于区块链来做的。中国2019年开始就把区块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同时已有一些智囊在研究元宇宙的治理问题。

元宇宙具有五大长期价值,大型互联网公司有天然优势

《红周刊》: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去年10月底更名为“Meta”,全力进军元宇宙业务。但此后公司股价大幅走低,市值跌去近四成。资本市场看起来对元宇宙的发展存在警惕心理?

王嘉华:的确是有警惕的。但这不是说明资本市场认为元宇宙价值不高。在我个人看来,Meta股价下滑主要是因为其现有的主营业务不及预期。国内近期也有大量涉及元宇宙的投资,这当中也存在一些炒作成分。我觉得这都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

但元宇宙本身的长期价值我们并不怀疑。首先是逼真感提高了人们的娱乐感。第二是元宇宙的各种应用对现实世界效率的巨大提升作用(比如AR教育、“数字孪生”的生产线复刻等)。第三,元宇宙带来了体验第二人生的机会。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只代表了我们能力和兴趣的一个部分,在元宇宙里可以实现第二人生;第四,释放创造力的机会。比如Roblox里的由普通个人用户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第五,创造财富价值的机会。元宇宙持续保持热度,除了资本的炒作本能外,内在的长期核心价值将推动元宇宙不断向前。资本市场会去伪存真,识别出这些核心价值驱动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

《红周刊》:当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格局看似比较稳定,元宇宙的发展是否有可能成就新的巨头,从而导致行业格局的重塑?

王嘉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国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发展元宇宙所需要的要素资源来说,全世界天生就有这些要素优势的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首先,端到端的元宇宙解决方案包含诸多的技术,从接入端的XR,到应用侧的游戏引擎,到技术平台如AI和区块链等,再到基础能力层的云,IIoT等。除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很少有企业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第二,互联网企业自带海量级的用户。第三是资金优势,可以通过并购获得他们想要的能力;第四,是互联网企业的敏感性和变革意识。在技术驱动社会和经济变革方面,互联网企业对技术的敏感性远高于常人和普通企业。在Facebook改名之前,国内几大互联网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从变革意识的角度看,中国过去20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经历的几次大变化,已经使得互联网企业变得更加成熟、有韧性和有变革意识了。第一次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第二次是移动互联网到AI,第三是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巨头的缝隙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每次变化,都有新的企业在这些互联网巨擎身边成长起来,并达到同等级别升至更高级别的高度。加上近期国家对硬科技的大力推广带来的影响。经历这些变化,我们国家的互联网企业应该说是已经日趋成熟了。元宇宙时代新的创新企业要超越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目前我们也没有看到有这样明显的迹象。当然大企业掉头难、创新难的历史规律,也是一直存在的。

对比而言,美国在元宇宙上的创新是比较快的,也出现了一些有一定体量的公司,包括Roblox 、Decentraland、Sandbox、Opensea等,还有新近很热门的应用STEPN。

(本文已刊发于5月28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