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圆
最近一段时间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措施,从发放消费券、购车补贴到家电以旧换新, 试图在疫情影响趋弱的背景下给消费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分析师表示,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消费热情的作用,不过,鉴于居民对收入预期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消费回升幅度将受到制约。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其中提到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在中央的号召下,地方层面紧锣密鼓,以大宗消费为抓手,出台了一批促消费政策。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和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计划。6月2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到将联合外卖平台企业发放餐饮消费券及对符合条件购买新能源车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台补贴。
此外,端午假期前后,贵州、东莞、郑州、成都等多个省市开启了一轮发放消费券的小高潮,数额从千万元到亿元不等,既覆盖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也有餐饮等日常消费领域。
中央和地方目光齐聚促消费的背后是疫情影响下消费的疲弱表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大幅下降11.1%,比3月降幅扩大7.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1.6%,跌幅较上月扩大24.1个百分点;餐饮业收入同比下降22.7%,跌幅较上月扩大6.3个百分点。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界面新闻表示,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循环的终点,同时也是新的起点。从“量”的角度看,消费增长可以有效带动扩大生产规模,继而拉动经济增长;从“质”的角度看,消费升级可以倒逼生产端工艺设计的改进、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率的改善,并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与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消费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与稳增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他说。
分析师认为,随着政策端发力,疫情影响减弱,6月后消费动能将有所增强,但鉴于居民对收入预期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消费本身是经济活动中的慢变量,其回升幅度或有限。
“目前国内疫情已经进入扫尾阶段,北京、上海等经济重镇(疫情)都已接近尾声,商超、餐厅等线下消费场所也基本恢复,加上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人员和要素流动限制或明显减少,这对消费恢复形成支撑。”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
不过,他同时指出,尽管疫情好转叠加政策支持将共同支撑消费稳步回暖,但疫情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也会推高储蓄需求,对消费产生滞后间接冲击,制约消费回升力度。
伍超明强调,促消费不仅仅是发消费券或各种购物补贴,更为关键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收入和信心的提高,就业很关键,这是(消费)的基础。因此,要把稳市场主体放在核心位置,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从而提振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这是促进消费的关键。”他说。
付一夫也表示,对于多数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群来说,更为真实的境况是消费能力达不到使用消费券的标准,即 ‘缺的不是那10元消费券,而是缺100元现金’。“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不少人收入大幅度下降,甚至不排除失去收入来源的可能性,平日里只能节衣缩食维持生活,根本没有钱进行高额消费。”
他认为,可以考虑给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直接发放现金,因为哪怕仅有几百块钱也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放现金的效果可能比发放消费券更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