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分手之后,青岛啤酒和郭广昌都需要换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分手之后,青岛啤酒和郭广昌都需要换仓

情怀败给了现实。

文|酒周志

当年省下两顿饭钱才喝上青岛啤酒的郭广昌,为何在35年后选择清仓这个民族品牌?随着一纸公告,郭广昌与青岛啤酒之间的“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

5月31日,复星国际拟减持青岛啤酒H股股份6678万股,共计套现逾4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出售事项完成后,复星国际将不再持有青岛啤酒股份。

青岛啤酒,是复星国际“饮酒”的得意之作,粗步估算5年时间带来了约60亿港元的收益。作为国内排名第二的啤酒品牌,青岛啤酒也在积极布局高端产品线,寻找新的增量。

本是天作之合的双方,为何突然分道扬镳,业界有诸多猜测。其中,因复星国际无法取得控制权,不能产生业务协同,而且青岛啤酒目前的业务已经到了天花板,想象空间和增值空间很小,成为普遍的观点。

在投资界浸淫多年的郭广昌很显然明白,投资的背后,入场和离场的时机,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找到可以压榨出利润的花生,是永恒的主题。

白酒,也许是郭广昌下一个酒类兴奋点,目前手中实控金徽和舍得。

清仓背后的原因

2017年,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以一篇《我和青岛啤酒的故事》开章,用66.17亿港元从朝日集团方收购了青岛啤酒2.43亿股H股,成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

2022年5月,复星国际清仓了最后一笔股权。粗略估算,近5年时间复星国际减持套现150亿港元,浮盈约60多亿港元。

自称当年省下两顿饭钱才喝上青岛啤酒的郭广昌,终究用更理性和更现实的投资逻辑,与青岛啤酒分手说再见。作为复星集团快乐板块的重要投资布局,此时清仓青岛啤酒,意味深长。

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次清仓。

首先,从业务的角度看,青岛啤酒已经稳居啤酒行业第二,随着整个啤酒行业的增量见顶,已经不具备指数型增长的可能性。这种业务成熟型企业,在没有清晰第二增长曲线的语境中,也就到了所谓的投资收获期,这也是复星国际持续减持直至清仓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行业角度看,啤酒行业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即使是龙头华润啤酒,也在布局白酒寻找新的增长曲线。目前,青岛啤酒通过高端化路线增加利润,并购、跨界水业务,都是基于啤酒基本盘固化的自我焦虑和适时调整。

最后,从复星国际的投资角度看,无法再获取指数型增长回报时,如果能像华润一样,将啤酒板块的渠道优势、快消优势和自己旗下的其他资产做业务协同,不失为一步好棋。从当下看,复星国际显然无法掌握青岛啤酒的主动权,清仓青岛啤酒后,拿着充足的资金转战白酒行业,或还有押中下一个舍得酒业的机会。

这种观点,亦获得了复星国际内部人士的侧面证实。

根据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青岛啤酒一直是国资主导,我们合作得不错,但是的确话语权也比较有限,现在更多会聚焦到白酒赛道上来。”

啤酒行业缺乏想象力?

事实上,作为高度依赖线下渠道和线下场景的消费品,啤酒企业在近两年的疫情冲击下,亦在应对种种不确定性。

“和白酒传承千年的历史不同,啤酒作为舶来品,只是一个兴起几十年的新事物。”河南食品产业专家贾洪海表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地方性啤酒企业,但大多各自圈地为王,整个产业呈现小、散、乱的局面。

此后,华润、青岛啤酒等企业试图全国扩张,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地方性品牌的垄断。并购地方啤酒企业、雪藏品牌更换为主力品牌,成为这时期全国化啤酒企业的主流思维。

这一段的行业野蛮生长中,青岛啤酒的反应最快——从1996年开始,6年并购了48家地方啤酒企业;此后,华润啤酒同样依靠并购手段,在2006年销量反超青岛啤酒,并保持领先优势至今。

2013年前后,啤酒行业基本形成了华润、青啤、燕京、嘉士伯、百威的“五强”格局,总市占率达到了74%,产能也达到4983万千升的历史顶点。

随着全国市场的洗牌结束,前期并购扩张的弊病并没有在发展中解决,反而开始暴露。一是产量和销售额飞升,如果摊上并购费用,利润并没有增加;二是啤酒企业大多以低端产品来抢占市场,看似很高的市占率,并未带来更多的效益。

此外,啤酒的总销量的天花板也肉眼可见。海通证券统计显示,2019年-2021年,国内主要6家啤酒企业(华润、青岛、百威、燕京、重庆、珠江)的销量加总分别为3491、3311、3440万千升,2021年的销量加总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增量停滞,如何解局利润增长?啤酒行业向白酒行业开始“学习”——通过高端化路线来升高利润天花板。例如,青岛啤酒推出了“百年之旅、百年鸿运、一世传奇”三款超高端产品,其中“一世传奇”的售价每瓶1399元,和茅台飞天建议零售价齐平。而啤酒“一哥”华润啤酒此前也推出了500元一瓶的高端系列啤酒“醴”。

不过,不少网友对这些高端啤酒并不买账,称“泡沫太大了,喝不起。”中国食品产业专家朱丹蓬认为,酒企并不看重千元啤酒的销量,而是一种营销噱头,更多的是吸引流量。而在业内看来,啤酒行业高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行业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短期无法完成高端化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目标,开拓非啤业务讲资本故事,也成为华润、青啤集团的选择之一。

例如,背靠华润系的华润啤酒收购了景芝酒业,而其他兄弟公司也布局了汾酒、金种子酒等白酒品牌。“实际上,这些白酒的低端产品系列,和啤酒终端渠道匹配度较高,不排除通过华润啤酒终端渠道进行全国布局和销售,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贾洪海说。

这也是复星国际渴望做的事情。

能与华润系“掰腕子”的复星系,在未清仓青岛啤酒前,两者的酒局惊人的相似。复星系入局青岛啤酒,并实控金徽酒、舍得酒业;华润系拥有华润啤酒,并战投了汾酒、景芝酒业、金种子酒业。

需要注意的是,收购只是手段,标的带来的业绩回报以及能否与集团其他业务协同,才是终极目的。如果复星国际能实现与青岛啤酒的协同,显然能取得和华润系相同的协同效应。不过,复星国际面对的是强势的青岛啤酒大股东,只能掉头全力all in白酒赛道。

对于青岛啤酒而言,尽管拒绝了复星国际,但同样面临战略调整。与华润系选择加码白酒赛道不同,青岛啤酒母公司青啤集团,则在2020年收购雀巢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水业务。

对此,青啤集团董事长黄克兴在发言中强调:收购雀巢(水业务),是青啤集团的“第二赛道”。

须注意的是,与雀巢集团交易的是青啤集团,而非旗下上市公司主体青岛啤酒,水业务则是作为继青啤集团第一大产业青岛啤酒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两者并驾齐驱,并不是在青岛啤酒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加法或者是业务拓展。

青啤集团选择雀巢,对它来说,既不需要重新开始品牌建设、寻找渠道,也不需要重新建厂、寻找水源,也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快速地切入第二赛道的方法。

尽管雀巢水业务败走中国,有分销渠道势弱、分销力无法触达低线市场等原因,但这条赛道聚集了华润怡宝、农夫山泉、康师傅等企业,竞争压力并不比啤酒行业小。

青岛啤酒早年曾经历两次重大危机——第一次是1995年,由于上市后的青岛啤酒市场意识薄弱,加上内部管理低效,当年市占率跌至2.2%;第二次是2006年,当时公司高层只关注了内部整合,却忽视了外部扩张,导致龙头位置被华润啤酒夺走。

如今,青岛啤酒应该是第三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复星国际出局后,青岛啤酒与母公司青啤集团的业务协同,究竟能否与华润的布局相抗衡?这是关乎上市主体与背后母公司的未来命运之战。

结局究竟如何,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青岛啤酒

3.5k
  • 青岛啤酒5000万成立九源科技公司,含多项AI业务
  • 青岛啤酒三季度的业绩还是没起色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分手之后,青岛啤酒和郭广昌都需要换仓

情怀败给了现实。

文|酒周志

当年省下两顿饭钱才喝上青岛啤酒的郭广昌,为何在35年后选择清仓这个民族品牌?随着一纸公告,郭广昌与青岛啤酒之间的“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

5月31日,复星国际拟减持青岛啤酒H股股份6678万股,共计套现逾4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出售事项完成后,复星国际将不再持有青岛啤酒股份。

青岛啤酒,是复星国际“饮酒”的得意之作,粗步估算5年时间带来了约60亿港元的收益。作为国内排名第二的啤酒品牌,青岛啤酒也在积极布局高端产品线,寻找新的增量。

本是天作之合的双方,为何突然分道扬镳,业界有诸多猜测。其中,因复星国际无法取得控制权,不能产生业务协同,而且青岛啤酒目前的业务已经到了天花板,想象空间和增值空间很小,成为普遍的观点。

在投资界浸淫多年的郭广昌很显然明白,投资的背后,入场和离场的时机,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找到可以压榨出利润的花生,是永恒的主题。

白酒,也许是郭广昌下一个酒类兴奋点,目前手中实控金徽和舍得。

清仓背后的原因

2017年,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以一篇《我和青岛啤酒的故事》开章,用66.17亿港元从朝日集团方收购了青岛啤酒2.43亿股H股,成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

2022年5月,复星国际清仓了最后一笔股权。粗略估算,近5年时间复星国际减持套现150亿港元,浮盈约60多亿港元。

自称当年省下两顿饭钱才喝上青岛啤酒的郭广昌,终究用更理性和更现实的投资逻辑,与青岛啤酒分手说再见。作为复星集团快乐板块的重要投资布局,此时清仓青岛啤酒,意味深长。

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这次清仓。

首先,从业务的角度看,青岛啤酒已经稳居啤酒行业第二,随着整个啤酒行业的增量见顶,已经不具备指数型增长的可能性。这种业务成熟型企业,在没有清晰第二增长曲线的语境中,也就到了所谓的投资收获期,这也是复星国际持续减持直至清仓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行业角度看,啤酒行业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即使是龙头华润啤酒,也在布局白酒寻找新的增长曲线。目前,青岛啤酒通过高端化路线增加利润,并购、跨界水业务,都是基于啤酒基本盘固化的自我焦虑和适时调整。

最后,从复星国际的投资角度看,无法再获取指数型增长回报时,如果能像华润一样,将啤酒板块的渠道优势、快消优势和自己旗下的其他资产做业务协同,不失为一步好棋。从当下看,复星国际显然无法掌握青岛啤酒的主动权,清仓青岛啤酒后,拿着充足的资金转战白酒行业,或还有押中下一个舍得酒业的机会。

这种观点,亦获得了复星国际内部人士的侧面证实。

根据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青岛啤酒一直是国资主导,我们合作得不错,但是的确话语权也比较有限,现在更多会聚焦到白酒赛道上来。”

啤酒行业缺乏想象力?

事实上,作为高度依赖线下渠道和线下场景的消费品,啤酒企业在近两年的疫情冲击下,亦在应对种种不确定性。

“和白酒传承千年的历史不同,啤酒作为舶来品,只是一个兴起几十年的新事物。”河南食品产业专家贾洪海表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地方性啤酒企业,但大多各自圈地为王,整个产业呈现小、散、乱的局面。

此后,华润、青岛啤酒等企业试图全国扩张,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地方性品牌的垄断。并购地方啤酒企业、雪藏品牌更换为主力品牌,成为这时期全国化啤酒企业的主流思维。

这一段的行业野蛮生长中,青岛啤酒的反应最快——从1996年开始,6年并购了48家地方啤酒企业;此后,华润啤酒同样依靠并购手段,在2006年销量反超青岛啤酒,并保持领先优势至今。

2013年前后,啤酒行业基本形成了华润、青啤、燕京、嘉士伯、百威的“五强”格局,总市占率达到了74%,产能也达到4983万千升的历史顶点。

随着全国市场的洗牌结束,前期并购扩张的弊病并没有在发展中解决,反而开始暴露。一是产量和销售额飞升,如果摊上并购费用,利润并没有增加;二是啤酒企业大多以低端产品来抢占市场,看似很高的市占率,并未带来更多的效益。

此外,啤酒的总销量的天花板也肉眼可见。海通证券统计显示,2019年-2021年,国内主要6家啤酒企业(华润、青岛、百威、燕京、重庆、珠江)的销量加总分别为3491、3311、3440万千升,2021年的销量加总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增量停滞,如何解局利润增长?啤酒行业向白酒行业开始“学习”——通过高端化路线来升高利润天花板。例如,青岛啤酒推出了“百年之旅、百年鸿运、一世传奇”三款超高端产品,其中“一世传奇”的售价每瓶1399元,和茅台飞天建议零售价齐平。而啤酒“一哥”华润啤酒此前也推出了500元一瓶的高端系列啤酒“醴”。

不过,不少网友对这些高端啤酒并不买账,称“泡沫太大了,喝不起。”中国食品产业专家朱丹蓬认为,酒企并不看重千元啤酒的销量,而是一种营销噱头,更多的是吸引流量。而在业内看来,啤酒行业高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行业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短期无法完成高端化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目标,开拓非啤业务讲资本故事,也成为华润、青啤集团的选择之一。

例如,背靠华润系的华润啤酒收购了景芝酒业,而其他兄弟公司也布局了汾酒、金种子酒等白酒品牌。“实际上,这些白酒的低端产品系列,和啤酒终端渠道匹配度较高,不排除通过华润啤酒终端渠道进行全国布局和销售,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贾洪海说。

这也是复星国际渴望做的事情。

能与华润系“掰腕子”的复星系,在未清仓青岛啤酒前,两者的酒局惊人的相似。复星系入局青岛啤酒,并实控金徽酒、舍得酒业;华润系拥有华润啤酒,并战投了汾酒、景芝酒业、金种子酒业。

需要注意的是,收购只是手段,标的带来的业绩回报以及能否与集团其他业务协同,才是终极目的。如果复星国际能实现与青岛啤酒的协同,显然能取得和华润系相同的协同效应。不过,复星国际面对的是强势的青岛啤酒大股东,只能掉头全力all in白酒赛道。

对于青岛啤酒而言,尽管拒绝了复星国际,但同样面临战略调整。与华润系选择加码白酒赛道不同,青岛啤酒母公司青啤集团,则在2020年收购雀巢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水业务。

对此,青啤集团董事长黄克兴在发言中强调:收购雀巢(水业务),是青啤集团的“第二赛道”。

须注意的是,与雀巢集团交易的是青啤集团,而非旗下上市公司主体青岛啤酒,水业务则是作为继青啤集团第一大产业青岛啤酒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两者并驾齐驱,并不是在青岛啤酒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加法或者是业务拓展。

青啤集团选择雀巢,对它来说,既不需要重新开始品牌建设、寻找渠道,也不需要重新建厂、寻找水源,也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快速地切入第二赛道的方法。

尽管雀巢水业务败走中国,有分销渠道势弱、分销力无法触达低线市场等原因,但这条赛道聚集了华润怡宝、农夫山泉、康师傅等企业,竞争压力并不比啤酒行业小。

青岛啤酒早年曾经历两次重大危机——第一次是1995年,由于上市后的青岛啤酒市场意识薄弱,加上内部管理低效,当年市占率跌至2.2%;第二次是2006年,当时公司高层只关注了内部整合,却忽视了外部扩张,导致龙头位置被华润啤酒夺走。

如今,青岛啤酒应该是第三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复星国际出局后,青岛啤酒与母公司青啤集团的业务协同,究竟能否与华润的布局相抗衡?这是关乎上市主体与背后母公司的未来命运之战。

结局究竟如何,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