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车难求,骑行热能火多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车难求,骑行热能火多久?

需要更多“氪金”玩家。

文|豹变 陈杨园

编辑|邢昀

「核心提示」

骑行在疫情下悄然火爆了起来,让自行车一车难求。无论是作为通勤选择还是运动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场骑行,骑行市场的规模与活力与日俱增,但做好“两轮车”的生意,仍然并不容易。

“我们总是用自行车来探索世界,一切都始于车轮上,最先是在院子里,到整个街区,然后是国内路线,最后是环游世界。”纪录片《车轮不息》这样讲述一群世界顶级自由山地自行车手们的故事。

自行车,承载了他们对生活与自我的最初探寻。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每个家庭拥有一辆自行车”曾被视作繁荣的象征,“自行车王国”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许多国人的童年记忆都与自行车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汽车等新潮流不断冲击,自行车似乎退出了人们印象中的主流交通工具行列。而如今,疫情之下越来越多想要购买自行车的顾客开始收到自行车脱销、断货的消息,“一轮难求”之下,将国人对自行车的热情回潮呈现到市场面前。

骑行在疫情之中悄然火爆了起来,无论是作为通行还是运动方式的一种,都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场。

时光流过40年,大家为什么又需要自行车了?“两轮车”市场能够迎来再度辉煌吗?

年轻人爱上了“两轮出行”

晚上九点多,北京复兴门,一座彩虹桥桥头两边的花坛上几乎坐满了戴着头盔、穿着骑行服的年轻人,三五人聚一小堆休息补水。

他们的自行车就立在花坛前或靠在桥上步行道的栏杆边,轮圈很大,栏档上装着放水瓶的支架,坐垫后头有骑行起来就会亮的红色指示灯。

北京宽敞的二环路上,骑行变成了每个夜晚最热闹的事情。每过一会儿,就有一队又一队专业的山地车、公路车疾驰而过,期间夹杂着三三两两的共享单车,一家三口慢慢悠悠骑着的代步自行车、儿童车,向远处驶去。

毫无疑问,疫情刺激了人们对骑行的热情。

防控下的静态管理、交通管制等让一些人重新将骑行纳入了主要的通勤方式。美团单车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1日至4月10日上海静态管理期间,近10万医护和防疫人员通过骑行通勤,骑行里程超过96.7万公里。

公共交通受限、电动车充电停放困难等让“无门槛”的自行车受到人们的青睐,“靠自行车上下班通勤”成为许多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疫情记忆。

更重要的是,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和聚集风险下,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了户外休闲与运动上,骑行也在这一波潮流之中。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人开始分享自己的骑行经历,在小红书搜索“骑行”,有超过92万篇笔记,年轻人分享着各个城市的骑行打卡路线、骑行适配音乐,甚至穿搭,骑行成为满足年轻人运动健康、独处、认识城市与欣赏美景需求的集合体。

骑行的美好再度被年轻人记起了。

2022年5月中,在北京限制商场、公园人流的情况下,王可独自骑着自行车逛了北京的大小胡同,从国子监到恭王府再到什刹海,她觉得自己发现了运动的新天地,随性、有趣又不疲惫,在她看来是骑行难以被代替的优势。“骑行是值得继续的。”王可对《豹变》表示。

刘蕊则混进了浩浩荡荡的骑行大军里,她在一个有凉风的夏夜突发奇想,扫了辆共享单车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骑行,没有规划路线,没有随身的装备,她只是往宽敞的大道上骑。前后有很多和她一样骑共享单车的人,有边骑边聊天的,有停下来拍照的,也有戴着耳机默默骑行的,看起来并不专业,但乐在其中。

“为什么突然想到骑行?”刘蕊想了很久——那一天的骑行过程里,她前面的一个男生骑着骑着突然迎着风张开了一只手臂,这个动作维持了很久。刘蕊用这个画面回答了问题。

骑行与越来越多像刘蕊这样“追风”的年轻人联系了起来,背后是疫情滋生了更多年轻人对更轻便、自由、贴近自然的运动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在未来可预见的世界疫情反复,甚至公共交通拥挤、汽车拥堵、油价上涨的影响下,骑行,似乎有无数种可能性找到与年轻人运动、生活方式和理念贴近的路径。

自行车行业的未来图景,离火爆不远了吗?

一车难求?中低端市场蛋糕没想象中甜

实际上,“骑行热潮”之下主要两股洋流支撑,可以简单分为普通需求和进阶需求。

普通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短距离交通问题,使用高频,自行车的配置相对简单,在电商平台上,两百元左右就能拿下一辆普通自行车,传统品牌飞鸽企业店铺售卖的折叠自行车,最低活动价255元;而进阶需求则是以更专业的骑行爱好者为主,这类自行车价格更贵,均在千元以上,上不封顶。

从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近期消费者购买普通自行车的热情高涨。北青报报道,“5·20”大促期间,淘宝自行车销量增长一度超过50%。北京多个自行车店铺五月的平均月销量都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三四成,一天卖出三四十台车成为自行车店的常态。

许多消费者在疫情封管控结束后仍计划将自行车作为常用的通勤手段,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上海自行车店内的销售盛况:买自行车的队伍不比做核酸的短。

普通自行车受到大众追捧,缺货问题首先横在了自行车品牌们面前。

《豹变》走访北京阜成门一家自行车店,店长表示,过去几个月想要买自行车的人的确变多了,但门店的销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过往门店可以每天向工厂订货,现在基本一个礼拜才能订一次货,一次到货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如今,门店有货的情况下,一天能够轻松卖出十几台自行车,但随后热门车型就可能进入长期缺货,具体款式的补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他只能无奈地提醒顾客看看其他品牌能否购买。

自行车门店最常见的客群还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他们用于上下学骑行的需求更固定且高频。而原本能够带给自行车市场增长的、由于疫情选择骑行的新客们,他们的购买需求也正被疫情阻断。尽管复工复产在推进、物流恢复、零部件进口也迈入正轨,但疫情过后,自行车“上货”的速度能否跑赢新客们需求流逝的速度,仍然要打个问号。

而中低端自行车品牌集中度较低的问题,也让骑行热潮下普通需求这块蛋糕吃起来并不如想象中甜。

以凤凰、永久为代表的传统品牌主要定位在中低端,需要与众多杂牌自行车抢占市场,尽管有传统品牌的影响力,但没有明显的技术、设计优势,因此价格差距也无法拉开。

一组略显无奈的数据是,2021年,凤凰自行车的费用化研发投入2223.7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08%,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4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9.28%,研发人员中3名硕士研究生,24名本科。

中国自行车协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22年一季度,自行车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包括自行车在内的耐用消费品出厂价仅同比上涨0.7%,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这类普通骑行需求也受到共享单车的冲击。

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首日,尽管公共交通已恢复正常,但美团、哈罗、青桔平台的早高峰骑行数据都出现了周同比五六倍的增长,复工一日便恢复到了疫情前近七成。

从价格上来看,共享单车平台的30天骑行月卡均在15元以下,意味着用户的骑行成本每天不过0.5元,能够随骑随用,主打便利、便宜的共享单车很容易转移这波骑行新客们的热情。

缺乏技术加持,拉不开产品优势,国产自行车品牌如何走出自行车中低端市场的分散竞争中仍然是个问题。毕竟,追随热潮的年轻人并不糊涂,如若没有产品力,自行车品牌们恐怕得和共享单车拼性价比。

疫情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留给自行车市场的“窗口期”并不一定能够兑现。

寻找“氪金”玩家

自行车品牌们要找到氪金玩家,还是得走向专业。

刘丽加入骑行社团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在她看来,“骑行热”的价值兑现,还是需要更多专业玩家的参与。

如果加入一个骑行社团,骑行的配置就会立刻上升。从头盔、骑行服、骑行手套再到水壶架、车锁、锁踏、锁鞋,甚至测量和记录车速、踏频的码表等,一套下来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装备党”总是最舍得为功能诱惑掏钱。

骑行爱好者们往往是最能为自行车花钱的。刘丽发现,一两千的山地车在社团里会排到食物链底端,大部分骑行者对山地车、公路车的入门预算都在五六千乃至上万,三五万的自行车在骑行圈也开始显得并不稀奇,有骑行者笑言:“骑行到2022年已经是和摄影一样的穷三代活动了。”

事实上,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及对贵价自行车的接受度的确经历了一番水涨船高,艾媒咨询报告显示,中国自行车增量的年规模约300万辆,其中5000元以上的约有100万辆,给中高端自行车市场留下了广阔空间。

能够吸引多少用户进入中高端自行车市场,或许才是这轮“骑行热”过后,真正给自行车品牌带来高增长的密钥。

喜德盛董秘李向荣曾在采访中表示,中高端产品在喜德盛的占比超70%,中高端自行车的毛利率比普通自行车高5%-10%。与此同时,原材料成本上升、关键零部件进口受疫情影响不稳定,都让行业下游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利润压缩挑战。这意味着,为了获得更高的盈利空间,自行车品牌们也必须向“高阶”走去。

中高端市场的竞争格局并不简单。长期以来,高端市场以欧美大型品牌商为主的惯性并未改变。而新入场的玩家中,不乏FNIX这样由凤凰收购日本“丸石”后推出的新高端产品系列,揉杂了各种力量。

除了技术性能的研发竞赛升级,品牌们还要花更多心力为专业骑行的爱好者们创造更好场景,引领“随便骑骑”的年轻人向更精巧、更专业乃至更长途的骑行体验中去。

迪卡侬、捷安特赞助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美利达赞助骑行电影《破风》,喜德盛赞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乃至共享单车品牌都在展开对骑行赛事的赞助,都是品牌拓展价值的尝试。而品牌间的社群运营、主题店打造、理念塑造等比拼也同样影响着骑行市场的培育与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尽管骑行“风起”,但如何从消费者的一时兴起中找到推动行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仍需要整个“两轮车”行业的耐心探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车难求,骑行热能火多久?

需要更多“氪金”玩家。

文|豹变 陈杨园

编辑|邢昀

「核心提示」

骑行在疫情下悄然火爆了起来,让自行车一车难求。无论是作为通勤选择还是运动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场骑行,骑行市场的规模与活力与日俱增,但做好“两轮车”的生意,仍然并不容易。

“我们总是用自行车来探索世界,一切都始于车轮上,最先是在院子里,到整个街区,然后是国内路线,最后是环游世界。”纪录片《车轮不息》这样讲述一群世界顶级自由山地自行车手们的故事。

自行车,承载了他们对生活与自我的最初探寻。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每个家庭拥有一辆自行车”曾被视作繁荣的象征,“自行车王国”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许多国人的童年记忆都与自行车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汽车等新潮流不断冲击,自行车似乎退出了人们印象中的主流交通工具行列。而如今,疫情之下越来越多想要购买自行车的顾客开始收到自行车脱销、断货的消息,“一轮难求”之下,将国人对自行车的热情回潮呈现到市场面前。

骑行在疫情之中悄然火爆了起来,无论是作为通行还是运动方式的一种,都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场。

时光流过40年,大家为什么又需要自行车了?“两轮车”市场能够迎来再度辉煌吗?

年轻人爱上了“两轮出行”

晚上九点多,北京复兴门,一座彩虹桥桥头两边的花坛上几乎坐满了戴着头盔、穿着骑行服的年轻人,三五人聚一小堆休息补水。

他们的自行车就立在花坛前或靠在桥上步行道的栏杆边,轮圈很大,栏档上装着放水瓶的支架,坐垫后头有骑行起来就会亮的红色指示灯。

北京宽敞的二环路上,骑行变成了每个夜晚最热闹的事情。每过一会儿,就有一队又一队专业的山地车、公路车疾驰而过,期间夹杂着三三两两的共享单车,一家三口慢慢悠悠骑着的代步自行车、儿童车,向远处驶去。

毫无疑问,疫情刺激了人们对骑行的热情。

防控下的静态管理、交通管制等让一些人重新将骑行纳入了主要的通勤方式。美团单车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1日至4月10日上海静态管理期间,近10万医护和防疫人员通过骑行通勤,骑行里程超过96.7万公里。

公共交通受限、电动车充电停放困难等让“无门槛”的自行车受到人们的青睐,“靠自行车上下班通勤”成为许多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疫情记忆。

更重要的是,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和聚集风险下,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了户外休闲与运动上,骑行也在这一波潮流之中。在社交平台上,许多人开始分享自己的骑行经历,在小红书搜索“骑行”,有超过92万篇笔记,年轻人分享着各个城市的骑行打卡路线、骑行适配音乐,甚至穿搭,骑行成为满足年轻人运动健康、独处、认识城市与欣赏美景需求的集合体。

骑行的美好再度被年轻人记起了。

2022年5月中,在北京限制商场、公园人流的情况下,王可独自骑着自行车逛了北京的大小胡同,从国子监到恭王府再到什刹海,她觉得自己发现了运动的新天地,随性、有趣又不疲惫,在她看来是骑行难以被代替的优势。“骑行是值得继续的。”王可对《豹变》表示。

刘蕊则混进了浩浩荡荡的骑行大军里,她在一个有凉风的夏夜突发奇想,扫了辆共享单车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骑行,没有规划路线,没有随身的装备,她只是往宽敞的大道上骑。前后有很多和她一样骑共享单车的人,有边骑边聊天的,有停下来拍照的,也有戴着耳机默默骑行的,看起来并不专业,但乐在其中。

“为什么突然想到骑行?”刘蕊想了很久——那一天的骑行过程里,她前面的一个男生骑着骑着突然迎着风张开了一只手臂,这个动作维持了很久。刘蕊用这个画面回答了问题。

骑行与越来越多像刘蕊这样“追风”的年轻人联系了起来,背后是疫情滋生了更多年轻人对更轻便、自由、贴近自然的运动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在未来可预见的世界疫情反复,甚至公共交通拥挤、汽车拥堵、油价上涨的影响下,骑行,似乎有无数种可能性找到与年轻人运动、生活方式和理念贴近的路径。

自行车行业的未来图景,离火爆不远了吗?

一车难求?中低端市场蛋糕没想象中甜

实际上,“骑行热潮”之下主要两股洋流支撑,可以简单分为普通需求和进阶需求。

普通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短距离交通问题,使用高频,自行车的配置相对简单,在电商平台上,两百元左右就能拿下一辆普通自行车,传统品牌飞鸽企业店铺售卖的折叠自行车,最低活动价255元;而进阶需求则是以更专业的骑行爱好者为主,这类自行车价格更贵,均在千元以上,上不封顶。

从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近期消费者购买普通自行车的热情高涨。北青报报道,“5·20”大促期间,淘宝自行车销量增长一度超过50%。北京多个自行车店铺五月的平均月销量都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三四成,一天卖出三四十台车成为自行车店的常态。

许多消费者在疫情封管控结束后仍计划将自行车作为常用的通勤手段,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上海自行车店内的销售盛况:买自行车的队伍不比做核酸的短。

普通自行车受到大众追捧,缺货问题首先横在了自行车品牌们面前。

《豹变》走访北京阜成门一家自行车店,店长表示,过去几个月想要买自行车的人的确变多了,但门店的销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过往门店可以每天向工厂订货,现在基本一个礼拜才能订一次货,一次到货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如今,门店有货的情况下,一天能够轻松卖出十几台自行车,但随后热门车型就可能进入长期缺货,具体款式的补货时间是无法确定的,他只能无奈地提醒顾客看看其他品牌能否购买。

自行车门店最常见的客群还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他们用于上下学骑行的需求更固定且高频。而原本能够带给自行车市场增长的、由于疫情选择骑行的新客们,他们的购买需求也正被疫情阻断。尽管复工复产在推进、物流恢复、零部件进口也迈入正轨,但疫情过后,自行车“上货”的速度能否跑赢新客们需求流逝的速度,仍然要打个问号。

而中低端自行车品牌集中度较低的问题,也让骑行热潮下普通需求这块蛋糕吃起来并不如想象中甜。

以凤凰、永久为代表的传统品牌主要定位在中低端,需要与众多杂牌自行车抢占市场,尽管有传统品牌的影响力,但没有明显的技术、设计优势,因此价格差距也无法拉开。

一组略显无奈的数据是,2021年,凤凰自行车的费用化研发投入2223.7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08%,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4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9.28%,研发人员中3名硕士研究生,24名本科。

中国自行车协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22年一季度,自行车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包括自行车在内的耐用消费品出厂价仅同比上涨0.7%,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这类普通骑行需求也受到共享单车的冲击。

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首日,尽管公共交通已恢复正常,但美团、哈罗、青桔平台的早高峰骑行数据都出现了周同比五六倍的增长,复工一日便恢复到了疫情前近七成。

从价格上来看,共享单车平台的30天骑行月卡均在15元以下,意味着用户的骑行成本每天不过0.5元,能够随骑随用,主打便利、便宜的共享单车很容易转移这波骑行新客们的热情。

缺乏技术加持,拉不开产品优势,国产自行车品牌如何走出自行车中低端市场的分散竞争中仍然是个问题。毕竟,追随热潮的年轻人并不糊涂,如若没有产品力,自行车品牌们恐怕得和共享单车拼性价比。

疫情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留给自行车市场的“窗口期”并不一定能够兑现。

寻找“氪金”玩家

自行车品牌们要找到氪金玩家,还是得走向专业。

刘丽加入骑行社团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在她看来,“骑行热”的价值兑现,还是需要更多专业玩家的参与。

如果加入一个骑行社团,骑行的配置就会立刻上升。从头盔、骑行服、骑行手套再到水壶架、车锁、锁踏、锁鞋,甚至测量和记录车速、踏频的码表等,一套下来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装备党”总是最舍得为功能诱惑掏钱。

骑行爱好者们往往是最能为自行车花钱的。刘丽发现,一两千的山地车在社团里会排到食物链底端,大部分骑行者对山地车、公路车的入门预算都在五六千乃至上万,三五万的自行车在骑行圈也开始显得并不稀奇,有骑行者笑言:“骑行到2022年已经是和摄影一样的穷三代活动了。”

事实上,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及对贵价自行车的接受度的确经历了一番水涨船高,艾媒咨询报告显示,中国自行车增量的年规模约300万辆,其中5000元以上的约有100万辆,给中高端自行车市场留下了广阔空间。

能够吸引多少用户进入中高端自行车市场,或许才是这轮“骑行热”过后,真正给自行车品牌带来高增长的密钥。

喜德盛董秘李向荣曾在采访中表示,中高端产品在喜德盛的占比超70%,中高端自行车的毛利率比普通自行车高5%-10%。与此同时,原材料成本上升、关键零部件进口受疫情影响不稳定,都让行业下游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利润压缩挑战。这意味着,为了获得更高的盈利空间,自行车品牌们也必须向“高阶”走去。

中高端市场的竞争格局并不简单。长期以来,高端市场以欧美大型品牌商为主的惯性并未改变。而新入场的玩家中,不乏FNIX这样由凤凰收购日本“丸石”后推出的新高端产品系列,揉杂了各种力量。

除了技术性能的研发竞赛升级,品牌们还要花更多心力为专业骑行的爱好者们创造更好场景,引领“随便骑骑”的年轻人向更精巧、更专业乃至更长途的骑行体验中去。

迪卡侬、捷安特赞助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美利达赞助骑行电影《破风》,喜德盛赞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乃至共享单车品牌都在展开对骑行赛事的赞助,都是品牌拓展价值的尝试。而品牌间的社群运营、主题店打造、理念塑造等比拼也同样影响着骑行市场的培育与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尽管骑行“风起”,但如何从消费者的一时兴起中找到推动行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仍需要整个“两轮车”行业的耐心探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