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临期商品生意火爆:超低价、大混战与新希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临期商品生意火爆:超低价、大混战与新希望

这个赛场,有人在狂欢,有人在退场。

图片来源:Unsplash-Atoms

文|创业最前线 付艳翠

编辑|蛋总

今年5月,一家酒水临期供应链品牌找到精酿啤酒梦想酿造创始人沈恺,提出希望与之长期合作,帮助他们清理临期库存。

“我们(品牌方)与临期品牌合作意愿都很强,大家都认为尽快把货变成钱才是最重要的。”沈恺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2020年以来,临期行业焕发了新生机,成为热门的线下零售业态之一。因受疫情影响,不少厂家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以及进出口贸易周期拉长,比起白白销毁过期商品,由临期店低价承接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这些商品进入了临期折扣店:3.3元的溜溜梅、4.3元的棉花糖、6.9元的沐浴露、5.9元的果汁……在超级低价面前,临期行业正在疯狂收割年轻人的钱包。

有年轻人表示,这样的“宝藏折扣店”总能让他们找到一些惊喜;也有年轻人将之称为一种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在省钱的消费中寻找快乐。”

在这种消费浪潮的助推下,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仅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达318亿元,预计行业保持6%的增长率,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临期食品的毛利率在70%左右,净利润率也能达到40%。”有从业者向「创业最前线」透露。还有人称,即便竞争环境加剧,但行业平均利润依旧在20%以上。

不过,临期行业又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货源有限意味着上游资源极其重要,而供应链又很复杂,有从业者更是对临期供应链讳莫如深。

随着行业进入深水期,这个行业又在发生哪些新故事?消费者为何对低价商品“着迷”?临期行业的终极痛点又是什么?

01 临期产品“真香”

“进口好物,全场2折起”,位于北京朝阳的好特卖里,最显眼的位置树立着硕大醒目的黄色打折价签,这样颇有些街边“品牌清仓大甩卖”气势的“骨折价”,不仅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也激起了他们的购物欲。

(图 / 「创业最前线」图库,摄于好特卖(显眼的打折价签))

细逛下来,店里一半以上的空间为零食售卖区,搭配着酒水饮料、日用品和护肤品等各类商品。每款商品又分别在不小的黄色打折价签上,印上醒目的折后价,3.3元的溜溜梅、4.3元的棉花糖、6.9元的沐浴露、5.9元的果汁……

(图 / 「创业最前线」图库,摄于好特卖)

这些产品能够以正价1折到5折的价格出售,让消费者可以肆意地“买买买”,唯一的秘诀就是产品多了“临期”二字。

“自从我知道有临期折扣店后,感觉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从去年开始,90后北漂王梓发现小区周边有临期折扣店之后,就时不时会到里面“淘淘宝”。用她的话说,这就像是一家“宝藏折扣店”,总能让她找到一些惊喜。

王梓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临期店里购物的场景。她当时正在和加班的男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抬头发现新开了一家临期店,就走进去逛了逛,而店里便宜的价格更是让她记忆深刻。

“原价15.9元一袋的巴旦木和17.9元的夏威夷果,还有1个多月过期,在临期店里的售价只要两元多,原价10.9元的花生现价只要0.5元,原价23.9元的肉丁罐头现价只要4元,这价格真的超级便宜,我当时就每样买了两袋。”她说。

在这之后,王梓也会时不时和男朋友一起去这家店里逛一逛。“也不是非得买,看到有什么合适的零食就买下来,对我们来说像是一种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她打趣说道,这个行为也被她戏称为“在省钱的消费中寻找快乐”。

“花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产品,不香么?”王梓向「创业最前线」感慨。

95后徐娜也有长期购买临期商品的经历。

她表示,从第一次接触临期食品后,她就爱上了这种“大肆购买却不会有消费负罪感”的感觉,甚至会时常跟同事与朋友们分享购买链接或这样的宝藏店。在她看来,临期商品不代表过期,价格却比正期的便宜很多,只要别一次性囤太多,一般就会选择临期产品。

“我现在买黄油和奶酪都买临期的,干干净净也从未变质过(变质可退),味道如常且价格只是正价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何乐而不为?”她说。

一位临期消费者也在微信群里分享,最近刚买了一个坚果礼盒,市场零售价一箱188元,现在还有3个月到期却只要35元就能购买,“不到2折,我刚订了一箱,打算早上的时候破壁机做五谷浆。”

在某临期商品供应商方希的印象里,“临期产品”大约是从2020年开始真正火起来的。

随着好特卖、嗨特购、小象生活等一众连锁店快速扩张,以及在疫情反复冲击下,承担着尾货处理需求的临期折扣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数据显示,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据其官网介绍,未来三年品牌计划扩充门店数至5000家。截至2021年年底,嗨特购总门店数超过200家,北京地区门店数超过100家。

而从消费者层面来看,购买“临期商品”似乎让年轻人“有些上头”。

在微博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话题的阅读人数已超过1亿;据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统计,淘宝上有近万家临期食品店铺,每年约有逾210万人在淘宝购买临期食品。

在小红书上,有关临期产品的种草笔记多达4W+,大批年轻人将其称赞为“宝藏批发市场”、“薅羊毛天堂”。

(图 / 小红书上有4W+篇临期相关笔记)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是21-30岁人群,多次购买的人占比高达64%。

为此,临期行业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就连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开始逐年上升。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新增临期食品/临期相关企业已经从2017年的5家,上升到2021年的115家。

资本也瞄准了这一赛道。比如嗨特购于2021年1月完成战略融资,繁荣集市于2021年3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小象生活于2021年4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好特卖于2021年8月完成B轮融资,甩甩卖于2019年完成3500万战略融资……

在超级低价面前,一批创业者们正在准备疯狂收割年轻人的钱包,同时也让临期行业进入了“大混战”的比拼阶段。

02 靠“饥渴”市场闷声发财

事实上,创业者们确实在将这些临期商品练成“吞金兽”,试图闷声发大财。

不久前,方希从某韩国化妆品品牌商那里收购了4万盒临期面膜。不到一周时间,仅这一批产品就让方希赚了12万。而买他这批货的团购品牌,更是用3天时间,就赚了77万元。

“这批面膜还有半年到期,我们以每盒4元的价格从品牌手里收货,再以每盒7元的价格卖给团购品牌,他们又以79元3盒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只用了三天就将商品售罄。”方希向「创业最前线」透露,这批面膜的零售价要200多元一盒,正常批发也要60多元一盒。

“这个行业很饥渴。”方希说,类似这样的产品,他们甚至只能单点给客户,如果群发报价会被争抢。而这样的临期商品,交到渠道手里根本不愁卖。

方希在2019年创立临期供应链品牌,公司从上游(品牌方、总代理、广告公司、大卖场、大电商平台)拿货、配货、品控,再批量,他们奔走在市场和品牌之间,将产品再卖给渠道——包括社群团购、线下小店、微商、小淘宝c店、快手和抖音的中腰部达人等等,赚的主要是临期产品的差价,薄利多销。

在此之前,方希一直利用电商平台去创业,京东、淘宝和拼多多都有涉猎。三年多前,他发现平台要求供应商打折促销的力度越来越大,“那时候就在琢磨,有什么办法既能满足平台打折需求,同时又能满足我们供应商的利润,按照这个思路就想到做临期行业。”

于是,方希建立了清货行业的社群,目前主要做信息交流分享,通过这些群寻找货源。如今,公司已经有100多个SKU,每天新增500家以上清货品牌。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建立了5个仓库,库存金额在2000多万元。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像方希这样的供应商们,想要找到货源一般是与品牌长期合作帮其清理临期库存,还有一种是做品牌业务解散的生意。

业务解散基本有4种情况:1.品牌方倒闭,公司解散做库存处理;2.品牌方某一系列产品需要更换包装,老产品退市;3.大型代理公司倒闭,业务解散;4.境外产品因疫情影响,延迟交货,到岸之后有效期临近,需整单清货处理。

一般情况下,这类临期商品的货源折扣弹性非常大,一般在0.3折-2折之间,零售端还会顺加30%-50%的价钱。

也因此,原价几百元的日化产品,在打上临期食品的标签后,价格立刻“大跳水”,摇身一变成为渠道商们的抢手货。

一直做供应链生意的创业者刘伟也表示,从源头批发临期商品的价格非常便宜,“零售价18元一块的巧克力,1元就能收过来。”

这让临期折扣店的利润十分可观。有数据显示,临期折扣店的综合毛利率可达50%。甚至有临期折扣店创业者曾向媒体透露,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单日营业额轻松破万,毛利率在70%左右,净利润率也可以达到40%。

不过,随着行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市场上已经彻底进入了“争抢货源”的新混战中。

创业者赵亮对「创业最前线」直言,以前做临期产品的人少,货源充足,当时的采购们找到品牌商,能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就将货源拿下,但随着做临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线下临期专卖店的火爆,货源已经有跟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的趋势。

“以前是处理临期货的源头追着临期仓库跑,现在反过来了。供应商不仅要追着货源跑,对方往往透露出有临期货源的意思,就能招来蜂拥的供应商们。”赵亮无奈道,“而且还不一定能拿上货,有可能你还在和源头方磨价时,已经有人以一个比你高的价格全拿下货了。”

谁出钱高,品牌方就将手里的货卖给谁,“价高者得”的铁律时刻在起作用。对此,方希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出现相当强的竞争压力了。

“这很考验从业者的资金实力、渠道实力和预判能力,躺赚的时代过去了。说实话,我们公司的毛利综合算下来有20%,因为我们是做源头批发,所以毛利不会控得太高,要让渠道商赚到钱他们才有动力一直做。”方希说道。

不过,即便竞争环境加剧,但行业平均利润依旧在20%以上。

“临期行业的现状就是需求大于供给。与常规生意不一样,临期行业的货源属于优质资源,只要有货源就不愁卖出去。”方希感慨道,这正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03 临期行业的终极痛点

事实上,“需求大于供给”不光是临期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临期行业的终极痛点。

临期品缺货状态是不可逆的。随着线下连锁临期品牌疯狂开新店,也让原本竞争相对宽松的市场被更多玩家分食。狼多肉少,创业者一拥而上,利润被瓜分后,随之而来的除了钱更难赚了,也让不少经营不善的门店迎来关店潮。

“这家好特卖店我经常来,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商场里没多少人,但他家生意贼好,结账都要排队。”家住好特卖双井富力城店附近的王梓,从消费端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临期店的热情。

而从卖家逻辑来说,商品物美价廉且利润又高,临期行业肯定是一门好生意,但多数人忽略了供应链的影响。

“有些小店开了几个月就倒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方希向「创业最前线」举例,从2020年开始,一条街上一开始只有一家店,没多久就变成五、六家,再后来又剩下两、三家。

方希表示,线下店互相挤兑,加上货源不稳定,导致在上海时不时就传来这样的行业消息。

一位居住在连云港的消费者也发现,2021年他家附近开了多家临期折扣店,但是如今几乎都干不下去了。

“这个行业太吃上游资源了。”方希再次感慨道,临期货源及产品极其不稳定。不管是线下店,还是他们这样的供应商,考验的都是他们能否长期稳定地拿到周转快的好货源,而这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方希举例道,当他们想收青岛啤酒的临期产品时,就需要采购“疯狂”打电话、找关系、找人脉,以期能联系到青岛啤酒的销售负责人。当找到对方并表达出合作意向后,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彻底搞定这单合作。

“在这期间,有可能别的人也在联系对方,对方已经和别人达成了合作。”方希表示,像这样“打水漂”的情况也无法避免,临期行业没办法拥有固定的供应链,“毕竟,青岛啤酒也不是每天都有临期商品出售的。”

与此同时,临期行业的供应链又极其复杂,刘伟对此更是讳莫如深。

“因为收货来源特别多,相对靠谱的渠道主要来自工厂、渠道和大批发商。但大多是清仓货、串货、走私货或假货。”刘伟对「创业最前线」透露,而这需要品牌们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判断能力和谈判手段,才能拥有相对稳定的货源。

但这往往是最难的,同时也是临期行业各玩家的“胜负手”。

实际上,临期折扣头部品牌好特卖也无法完全做到绝对的品控。比如在大众点评上,就有消费者称,在好特卖上买的面膜是山寨产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好特卖”,也有消费者投诉,称买到问题食品。

(图 / 有消费者投诉买到假货)

(图 / 消费者投诉买到有问题的食品)

方希也向「创业最前线」表示,作为消费者,他也在一些街边临期店里看到过一些不认识的品牌,“比如标注着进口的啤酒、红酒,但在网上查不到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临期行业看似利润很高且颇受欢迎,但这并非是可以几何倍数放大的项目。

“说实话,这个行业做不大。你想采购5000万元的货,光有钱没有用,因为没那么多货。”方希坦言,尤其是做临期商品连锁店,一定会有开店瓶颈。不像奶茶店,只要模式好、有钱,就可以无限开下去。但做临期行业,一直开店并不现实——还是因为临期货源长期缺货这一现实不可逆。

事实上,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数字化让企业生产越来越准确,他们估算生产的失误越来越少,这样一来,进货进多或生产多了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少。

“我个人认为,临期折扣店并不能一直做临期品,这个商业模式是有问题的。反而可以作为某一些经营业态的补充单元,用作毛利补充和引流。”方希补充道,就像全家便利店的热食关东煮,可能不显眼,但毛利很好。

事实确实如此,好特卖很多食品也都不算临期食品。

王梓发现,她购买的一些原价13.9元现价2.8元的气泡酒,保质期有18个月。她就买到过2021年7月生产的,离过期还有10个月。一般而言,像保质期一年的酒水饮料,在有效期3个月之内的才算临期产品。

由此可见,临期店铺不仅卖临期商品,还延伸出买正期商品的模式,而这也算是店铺在稳定货源和客源之后,可以赚更多钱的新希望。

总体而言,临期行业想要做大并不容易,无论是从货源还是模式上看,都有不少难关,而且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门需要与时间赛跑的生意。因此,从业者必须在这场新混战中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并摸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否则在“狼多肉少”的竞争中极易成为被淘汰的一方。

*注:除沈恺外,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临期商品生意火爆:超低价、大混战与新希望

这个赛场,有人在狂欢,有人在退场。

图片来源:Unsplash-Atoms

文|创业最前线 付艳翠

编辑|蛋总

今年5月,一家酒水临期供应链品牌找到精酿啤酒梦想酿造创始人沈恺,提出希望与之长期合作,帮助他们清理临期库存。

“我们(品牌方)与临期品牌合作意愿都很强,大家都认为尽快把货变成钱才是最重要的。”沈恺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2020年以来,临期行业焕发了新生机,成为热门的线下零售业态之一。因受疫情影响,不少厂家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以及进出口贸易周期拉长,比起白白销毁过期商品,由临期店低价承接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这些商品进入了临期折扣店:3.3元的溜溜梅、4.3元的棉花糖、6.9元的沐浴露、5.9元的果汁……在超级低价面前,临期行业正在疯狂收割年轻人的钱包。

有年轻人表示,这样的“宝藏折扣店”总能让他们找到一些惊喜;也有年轻人将之称为一种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在省钱的消费中寻找快乐。”

在这种消费浪潮的助推下,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仅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达318亿元,预计行业保持6%的增长率,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临期食品的毛利率在70%左右,净利润率也能达到40%。”有从业者向「创业最前线」透露。还有人称,即便竞争环境加剧,但行业平均利润依旧在20%以上。

不过,临期行业又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货源有限意味着上游资源极其重要,而供应链又很复杂,有从业者更是对临期供应链讳莫如深。

随着行业进入深水期,这个行业又在发生哪些新故事?消费者为何对低价商品“着迷”?临期行业的终极痛点又是什么?

01 临期产品“真香”

“进口好物,全场2折起”,位于北京朝阳的好特卖里,最显眼的位置树立着硕大醒目的黄色打折价签,这样颇有些街边“品牌清仓大甩卖”气势的“骨折价”,不仅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也激起了他们的购物欲。

(图 / 「创业最前线」图库,摄于好特卖(显眼的打折价签))

细逛下来,店里一半以上的空间为零食售卖区,搭配着酒水饮料、日用品和护肤品等各类商品。每款商品又分别在不小的黄色打折价签上,印上醒目的折后价,3.3元的溜溜梅、4.3元的棉花糖、6.9元的沐浴露、5.9元的果汁……

(图 / 「创业最前线」图库,摄于好特卖)

这些产品能够以正价1折到5折的价格出售,让消费者可以肆意地“买买买”,唯一的秘诀就是产品多了“临期”二字。

“自从我知道有临期折扣店后,感觉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从去年开始,90后北漂王梓发现小区周边有临期折扣店之后,就时不时会到里面“淘淘宝”。用她的话说,这就像是一家“宝藏折扣店”,总能让她找到一些惊喜。

王梓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临期店里购物的场景。她当时正在和加班的男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抬头发现新开了一家临期店,就走进去逛了逛,而店里便宜的价格更是让她记忆深刻。

“原价15.9元一袋的巴旦木和17.9元的夏威夷果,还有1个多月过期,在临期店里的售价只要两元多,原价10.9元的花生现价只要0.5元,原价23.9元的肉丁罐头现价只要4元,这价格真的超级便宜,我当时就每样买了两袋。”她说。

在这之后,王梓也会时不时和男朋友一起去这家店里逛一逛。“也不是非得买,看到有什么合适的零食就买下来,对我们来说像是一种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她打趣说道,这个行为也被她戏称为“在省钱的消费中寻找快乐”。

“花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产品,不香么?”王梓向「创业最前线」感慨。

95后徐娜也有长期购买临期商品的经历。

她表示,从第一次接触临期食品后,她就爱上了这种“大肆购买却不会有消费负罪感”的感觉,甚至会时常跟同事与朋友们分享购买链接或这样的宝藏店。在她看来,临期商品不代表过期,价格却比正期的便宜很多,只要别一次性囤太多,一般就会选择临期产品。

“我现在买黄油和奶酪都买临期的,干干净净也从未变质过(变质可退),味道如常且价格只是正价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何乐而不为?”她说。

一位临期消费者也在微信群里分享,最近刚买了一个坚果礼盒,市场零售价一箱188元,现在还有3个月到期却只要35元就能购买,“不到2折,我刚订了一箱,打算早上的时候破壁机做五谷浆。”

在某临期商品供应商方希的印象里,“临期产品”大约是从2020年开始真正火起来的。

随着好特卖、嗨特购、小象生活等一众连锁店快速扩张,以及在疫情反复冲击下,承担着尾货处理需求的临期折扣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数据显示,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据其官网介绍,未来三年品牌计划扩充门店数至5000家。截至2021年年底,嗨特购总门店数超过200家,北京地区门店数超过100家。

而从消费者层面来看,购买“临期商品”似乎让年轻人“有些上头”。

在微博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话题的阅读人数已超过1亿;据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统计,淘宝上有近万家临期食品店铺,每年约有逾210万人在淘宝购买临期食品。

在小红书上,有关临期产品的种草笔记多达4W+,大批年轻人将其称赞为“宝藏批发市场”、“薅羊毛天堂”。

(图 / 小红书上有4W+篇临期相关笔记)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是21-30岁人群,多次购买的人占比高达64%。

为此,临期行业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就连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开始逐年上升。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新增临期食品/临期相关企业已经从2017年的5家,上升到2021年的115家。

资本也瞄准了这一赛道。比如嗨特购于2021年1月完成战略融资,繁荣集市于2021年3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小象生活于2021年4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好特卖于2021年8月完成B轮融资,甩甩卖于2019年完成3500万战略融资……

在超级低价面前,一批创业者们正在准备疯狂收割年轻人的钱包,同时也让临期行业进入了“大混战”的比拼阶段。

02 靠“饥渴”市场闷声发财

事实上,创业者们确实在将这些临期商品练成“吞金兽”,试图闷声发大财。

不久前,方希从某韩国化妆品品牌商那里收购了4万盒临期面膜。不到一周时间,仅这一批产品就让方希赚了12万。而买他这批货的团购品牌,更是用3天时间,就赚了77万元。

“这批面膜还有半年到期,我们以每盒4元的价格从品牌手里收货,再以每盒7元的价格卖给团购品牌,他们又以79元3盒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只用了三天就将商品售罄。”方希向「创业最前线」透露,这批面膜的零售价要200多元一盒,正常批发也要60多元一盒。

“这个行业很饥渴。”方希说,类似这样的产品,他们甚至只能单点给客户,如果群发报价会被争抢。而这样的临期商品,交到渠道手里根本不愁卖。

方希在2019年创立临期供应链品牌,公司从上游(品牌方、总代理、广告公司、大卖场、大电商平台)拿货、配货、品控,再批量,他们奔走在市场和品牌之间,将产品再卖给渠道——包括社群团购、线下小店、微商、小淘宝c店、快手和抖音的中腰部达人等等,赚的主要是临期产品的差价,薄利多销。

在此之前,方希一直利用电商平台去创业,京东、淘宝和拼多多都有涉猎。三年多前,他发现平台要求供应商打折促销的力度越来越大,“那时候就在琢磨,有什么办法既能满足平台打折需求,同时又能满足我们供应商的利润,按照这个思路就想到做临期行业。”

于是,方希建立了清货行业的社群,目前主要做信息交流分享,通过这些群寻找货源。如今,公司已经有100多个SKU,每天新增500家以上清货品牌。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建立了5个仓库,库存金额在2000多万元。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像方希这样的供应商们,想要找到货源一般是与品牌长期合作帮其清理临期库存,还有一种是做品牌业务解散的生意。

业务解散基本有4种情况:1.品牌方倒闭,公司解散做库存处理;2.品牌方某一系列产品需要更换包装,老产品退市;3.大型代理公司倒闭,业务解散;4.境外产品因疫情影响,延迟交货,到岸之后有效期临近,需整单清货处理。

一般情况下,这类临期商品的货源折扣弹性非常大,一般在0.3折-2折之间,零售端还会顺加30%-50%的价钱。

也因此,原价几百元的日化产品,在打上临期食品的标签后,价格立刻“大跳水”,摇身一变成为渠道商们的抢手货。

一直做供应链生意的创业者刘伟也表示,从源头批发临期商品的价格非常便宜,“零售价18元一块的巧克力,1元就能收过来。”

这让临期折扣店的利润十分可观。有数据显示,临期折扣店的综合毛利率可达50%。甚至有临期折扣店创业者曾向媒体透露,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单日营业额轻松破万,毛利率在70%左右,净利润率也可以达到40%。

不过,随着行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市场上已经彻底进入了“争抢货源”的新混战中。

创业者赵亮对「创业最前线」直言,以前做临期产品的人少,货源充足,当时的采购们找到品牌商,能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就将货源拿下,但随着做临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线下临期专卖店的火爆,货源已经有跟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的趋势。

“以前是处理临期货的源头追着临期仓库跑,现在反过来了。供应商不仅要追着货源跑,对方往往透露出有临期货源的意思,就能招来蜂拥的供应商们。”赵亮无奈道,“而且还不一定能拿上货,有可能你还在和源头方磨价时,已经有人以一个比你高的价格全拿下货了。”

谁出钱高,品牌方就将手里的货卖给谁,“价高者得”的铁律时刻在起作用。对此,方希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出现相当强的竞争压力了。

“这很考验从业者的资金实力、渠道实力和预判能力,躺赚的时代过去了。说实话,我们公司的毛利综合算下来有20%,因为我们是做源头批发,所以毛利不会控得太高,要让渠道商赚到钱他们才有动力一直做。”方希说道。

不过,即便竞争环境加剧,但行业平均利润依旧在20%以上。

“临期行业的现状就是需求大于供给。与常规生意不一样,临期行业的货源属于优质资源,只要有货源就不愁卖出去。”方希感慨道,这正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03 临期行业的终极痛点

事实上,“需求大于供给”不光是临期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临期行业的终极痛点。

临期品缺货状态是不可逆的。随着线下连锁临期品牌疯狂开新店,也让原本竞争相对宽松的市场被更多玩家分食。狼多肉少,创业者一拥而上,利润被瓜分后,随之而来的除了钱更难赚了,也让不少经营不善的门店迎来关店潮。

“这家好特卖店我经常来,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商场里没多少人,但他家生意贼好,结账都要排队。”家住好特卖双井富力城店附近的王梓,从消费端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临期店的热情。

而从卖家逻辑来说,商品物美价廉且利润又高,临期行业肯定是一门好生意,但多数人忽略了供应链的影响。

“有些小店开了几个月就倒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方希向「创业最前线」举例,从2020年开始,一条街上一开始只有一家店,没多久就变成五、六家,再后来又剩下两、三家。

方希表示,线下店互相挤兑,加上货源不稳定,导致在上海时不时就传来这样的行业消息。

一位居住在连云港的消费者也发现,2021年他家附近开了多家临期折扣店,但是如今几乎都干不下去了。

“这个行业太吃上游资源了。”方希再次感慨道,临期货源及产品极其不稳定。不管是线下店,还是他们这样的供应商,考验的都是他们能否长期稳定地拿到周转快的好货源,而这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方希举例道,当他们想收青岛啤酒的临期产品时,就需要采购“疯狂”打电话、找关系、找人脉,以期能联系到青岛啤酒的销售负责人。当找到对方并表达出合作意向后,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彻底搞定这单合作。

“在这期间,有可能别的人也在联系对方,对方已经和别人达成了合作。”方希表示,像这样“打水漂”的情况也无法避免,临期行业没办法拥有固定的供应链,“毕竟,青岛啤酒也不是每天都有临期商品出售的。”

与此同时,临期行业的供应链又极其复杂,刘伟对此更是讳莫如深。

“因为收货来源特别多,相对靠谱的渠道主要来自工厂、渠道和大批发商。但大多是清仓货、串货、走私货或假货。”刘伟对「创业最前线」透露,而这需要品牌们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判断能力和谈判手段,才能拥有相对稳定的货源。

但这往往是最难的,同时也是临期行业各玩家的“胜负手”。

实际上,临期折扣头部品牌好特卖也无法完全做到绝对的品控。比如在大众点评上,就有消费者称,在好特卖上买的面膜是山寨产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好特卖”,也有消费者投诉,称买到问题食品。

(图 / 有消费者投诉买到假货)

(图 / 消费者投诉买到有问题的食品)

方希也向「创业最前线」表示,作为消费者,他也在一些街边临期店里看到过一些不认识的品牌,“比如标注着进口的啤酒、红酒,但在网上查不到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临期行业看似利润很高且颇受欢迎,但这并非是可以几何倍数放大的项目。

“说实话,这个行业做不大。你想采购5000万元的货,光有钱没有用,因为没那么多货。”方希坦言,尤其是做临期商品连锁店,一定会有开店瓶颈。不像奶茶店,只要模式好、有钱,就可以无限开下去。但做临期行业,一直开店并不现实——还是因为临期货源长期缺货这一现实不可逆。

事实上,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数字化让企业生产越来越准确,他们估算生产的失误越来越少,这样一来,进货进多或生产多了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少。

“我个人认为,临期折扣店并不能一直做临期品,这个商业模式是有问题的。反而可以作为某一些经营业态的补充单元,用作毛利补充和引流。”方希补充道,就像全家便利店的热食关东煮,可能不显眼,但毛利很好。

事实确实如此,好特卖很多食品也都不算临期食品。

王梓发现,她购买的一些原价13.9元现价2.8元的气泡酒,保质期有18个月。她就买到过2021年7月生产的,离过期还有10个月。一般而言,像保质期一年的酒水饮料,在有效期3个月之内的才算临期产品。

由此可见,临期店铺不仅卖临期商品,还延伸出买正期商品的模式,而这也算是店铺在稳定货源和客源之后,可以赚更多钱的新希望。

总体而言,临期行业想要做大并不容易,无论是从货源还是模式上看,都有不少难关,而且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门需要与时间赛跑的生意。因此,从业者必须在这场新混战中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并摸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否则在“狼多肉少”的竞争中极易成为被淘汰的一方。

*注:除沈恺外,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