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Net Zero Tracker 日前发布的《2022年净零盘点》(Net Zero Stocktake 2022)报告,全球范围内制定净零排放目标的势头仍在继续,质量衡量的标准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这些设定的目标仍然十分缺乏可信度。
Net Zero Tracker 由英国能源与气候智库(ECIU)、牛津净零倡议(Oxford Net Zero)等四家机构合作运营,主要搜集、追踪和分析由不同国家、城市和企业等实体设定的净零排放目标。
报告显示,在2019年中,设立国家层面净零目标的经济体产值约占全球GDP的16%,而到今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91%。
在Net Zero Tracker跟踪的4000多个实体中,已经有1180个实体设立了净零目标,这其中包括:128个国家和地区;235个城市;115个州和地区;来自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名单上的702家上市公司。
然而报告认为,现有净零承诺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远远不足以确保全球在本世纪中期前及时过渡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虽然设定净零目标的势头仍在继续,但仅靠更多的净零目标并不能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升目标,重点是要设定更完善的目标以及识别那些不可信的目标,否则一些目标只会掩盖不作为的事实,产生一种虚假的进步感。
在国家层面,将净零承诺写入国内立法或政策文件中的国家和地区,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已经从2020年12月的10%覆盖率,增加到了2022年5月的65%。
报告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更新的长期战略(LTSs)。同一时期,将净零目标写入法律的国家已从7个增加到16个。
随着各国不断制定和加强气候承诺,焦点逐渐落在那些尚未设立净零排放或其他长期目标的地区、城市和公司上。
尽管目前仍有约80%的城市没有设立净零目标,但是自2020年12月以来,全球设立净零目标的城市数量已经从115个增加到了235个。
制定净零排放目标的势头在公司层面也得到了体现。
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名单上,有超过1/3的公司(即702家)设定了净零目标,这一数字要高出2020年12月的1/5。其中,欧洲地区公司占比最高,为58%;其次是北美和东亚,比例分别为36%和20%。
然而,根据 Net Zero Tracker的评估,在设定了净零目标的这些公司中,只有大约一半设定了中期减排目标。鉴于到2030年将全球排放量减半,以便有合理的机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科学要求,这个比例是不可接受的。
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公司将净零目标融入进了公司战略文件或者年报,然而大多数其他公司只是模糊地宣布计划设定净零目标。
在定期报告上,这702家公司中约有2/3每年会通过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公布其减排结果。相比之下,约有25%的公司并没有设定定期报告机制。
在设定了净零目标的公司中,只有38%的公司覆盖了全价值链排放(即范围1、2、3)。报告认为,范围3排放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肉类和乳制品公司等与土地使用有关的行业中,范围3排放占总价值链排放的绝大部分。
在碳抵消方法的使用上,报告显示,在设定了净零目标的这些公司中,40%打算使用外部抵消即碳信用来实现净零排放,只有不到2%的公司明确排除了使用这一方法。
有将近60%的公司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否会使用碳抵消来完成净零目标。报告认为碳抵消的使用仍有争议,因其存在着重复计算、量化准确性等问题。
在净零目标的完成期限上,这702家公司中约有1/3将目标设定在2040年或更早,大约20%的公司旨在203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报告认为,那些打算在2040年之前或更早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公司不一定比其他公司更快地减少自己的价值链排放,因为他们可能会使用大量的碳抵消信用额度来实现减碳,而不一定依靠其自身的商业运作。
在这702家公司中,拥有最高净零目标比例的行业是酒店业(Hospitality),排名其次的是几个碳密集行业,分别是化石燃料行业、材料业(如钢铁和水泥)和运输服务业(如航空公司和航运)。
报告认为,那些被公众认为排放足迹大的大型公司更有可能设定净零目标,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碳密集型公司认为其实现全价值链的低碳化尤其困难,因此更需要高质量的目标和行动。
监管方面,目前在欧盟、英国和日本,公司被强制性要求披露,或者这一行动正在逐步实施的过程当中。在美国和中国,对于强制披露也有相关的提议。
这份报告的撰写者之一John Lang表示,政府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确保净零目标的实施进展,因为公司目前对于需要披露哪些信息仍存在困惑。他认为目前必须要有强制性、自上而下的法规来指导公司。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在今年11月的COP27会议上得到解决,John Lang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一直到2023年的COP28会议之前,这个问题将持续存在。
报告表示,虽然最近有文献表明这些大公司设定的目标很多都只浮于表面,少数还存在着洗绿的情况,但即使这样,社会对于公司的净零期望也正在被创造出来,民众、研究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也正在要求更严格的监管,具有误导性的净零目标提出后不受质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