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走近齐文化博物院:倏忽一瞬三千秋,怅然怀古看临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走近齐文化博物院:倏忽一瞬三千秋,怅然怀古看临淄

从哪里结束,就从哪里开始,始于地基下的这片齐都故土,在齐文化博物院,往事翩然来。

文|赵放

昔日,一位自渭水边垂钓,偶遇文王而出仕,又随武王扫平殷商,定鼎中原的英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令后世景仰的个人蓝图。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或许他未曾想到,自己功成名就,被封国于齐地时,一种新风尚在东方海滨冉冉升起,为灿烂的华夏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适逢国际博物馆日,探寻中华文明,“姜尚与齐文化”总是绕不开的典故。

西周建立之初,礼乐制度需要广泛普及于天下各诸侯国;太公赴齐地就任,本着从善如流,因势利导的原则,并未强加推广周礼,而是从齐国临海的地理位置,以渔业、盐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入手,鼓励人民群众大量投入进生产劳动,齐国从此走上自给以富强的发展之路。

及至春秋,在鲍叔牙举荐下,太公第十二世孙齐桓公重用了险些一箭结果他性命的政敌管仲。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战略家,管子的变革之路,涵盖了经济、法制、兵制、人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改革方针,以一套组合拳,打出了齐国雄视天下的地位。

姜齐殄灭,田齐崛起后,一百余年的时间里,邹忌、孙膑等耀眼明星划过齐国历史的天际,威王、宣王父子两代励精图治而推陈出新,齐国得以延续老牌诸侯国的地位,并存于七雄之列,而田齐桓公打造的稷下学宫,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级社会科学院所、政府智库,齐国发展自此被推向巅峰。

盛极而衰,始终是历史必然,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为秦诱降,终被饿毙松柏之间,临淄城中“摩肩接踵,举袂成幕,挥汗如雨”的繁华如过往云烟,随着奋勇抵抗汉军的五百齐地壮士,随田横殉国自刎于即墨海岛后,齐国,终在“大一统”的国家进程中化为一个标注。

曾经位列诸侯之巅的齐国,总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作为宋人的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昔日路过临淄大地,曾咏下《过临淄》的七言绝句:“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李老先生以小见大,从田间耕种劳作的人民偶然还能发现春秋时齐国古币一事,眼前浮现出昔日齐国的盛世景象,顿生世易时移,沧海桑田的感慨,这份感慨传承至今,也成为齐文化修复还原的历史使命感。

齐国古都临淄,面积不过15.5平方千米。而今日临淄,已是坐拥663.68平方公里的市辖区,漫步在今日临淄,仿佛依稀可见城垣依依,古柏森森,遇见齐文化博物院(下设齐文化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东孙战国墓博物馆),丰富的地下埋藏和大量的史籍、传说,无不彰显着齐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哪里结束,就从哪里开始,始于地基下的这片齐都故土,在齐文化博物院,往事翩然来。

焕发新姿动齐风

齐文化博物馆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迁建而来,馆藏文物3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余件(套),上展文物4100余件(套)。

馆内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厅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陈列展厅、特色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

踏入序厅,“泱泱齐风”四字令人肃然起敬。走入基本陈列展厅,则像时空穿越般,身临先齐、西周、春秋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在齐文化的视觉呈现上,采用沙盘、投影等方式,将临淄的千年历史融于科技与光影之间,拉近历史与现代人的距离。

“齐字的演变”展板,清晰绘制了“齐”从殷商到战国的演变历程。一枚枚细致入微的象形“齐”字的演变过程,从信息传递到文以载道,一部简约的齐文化发展史,是前人寄予后人烽火燎原的希望。

王朝更迭,神器易主,虽是帝王将相之事,芸芸众生隐居于历史长河的灯塔上,一样在发现历史、清洗历史并守护历史,从文物入手,向时空深处探寻。

在齐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中,有一件非常罕见的、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铜牺尊。说起它的流传经历,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1982年的一天,位于稷下街道的临淄砖厂的工人们在取土作业时,突然发现土质中含有不明固体。出于质量顾虑,工人齐中华认为这批土恐不能用于砖瓦烧制。最后,经厂领导指示,齐中华与同事还是决定将这批土直接处理掉。不料在处理过程中,才发现土中那件不明固体是一件不知名的仿牛造型的青铜器。

为了不使文物落入贩子之手,齐中华就将其先拿回家收藏起来。不久,经过当地退休教师刘中立的介绍,齐中华把这件青铜器送到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经过文物考古专家鉴定,才知道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有四件造型相同、工艺相近的牺尊出土。齐文化博物馆馆藏牺尊,通体镶嵌金银丝线云纹,牛首眼珠为墨晶石,双耳和鼻梁嵌绿松石,做工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手工制造技艺的最高典范。

此后,这件饱经风霜,重见天日的国宝级文物,代表山东临淄于1992年-1993年先后赴日本东京、横滨、奈良参加了《孔子的原乡四千年展》,令世界各国文物、古董及历史文献学家赞叹不已。

掩埋于淄河畔的郾王剑,剑形制为扁茎,薄格,宽平脊。在茎的两面各有一条凸起,并伸入剑脊5厘米,这可能是起固定剑身的作用。另外在剑茎的中部还有一圆形穿孔。在近格7.1-29.5厘米的脊上,有8字铭文:郾王职作武囗旅剑。剑身上的斑斑青锈,似乎还能令人嗅出昔日沙场的铁血之风。

出土于1979年的西汉铜质银豆,是一件日常生活收纳品,源于波斯的工艺加上中原文明的改制加工,令这件小巧玲珑的国宝级文物,承担起见证丝绸之路历史的重任,说明了汉时齐地对外交流合作与发展贸易,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

骐骥长眠万乘埋

关于临淄,有件民间逸闻,颇为生动有趣。

1970年,临淄区三位高中生挖到10件不知名的青铜物件,三人将出土铜器卖至废品站,均分换回的5.97元钱时,却不知道其中的一件铜器,正是春秋早期一种兵器——高子戈。它的主人正是春秋齐国高氏家族的某一代家主。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约八百余年历史,鼎盛时,有七万户。正如趣闻所述,今之临淄大地埋藏丰富,不足为奇。

1990年,当济青高速建设的工程在临淄动土开工时,后李文化遗址下,一处规模宏大的殉车马坑像是呼应着这项交通工程的重大意义,成为今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的奠基之地。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于1991年筹建,1994正式开馆,博物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这里展示的是自商代、西周至春秋战国再到两汉、魏晋的造车技术简史。

据《尚书·甘誓》记载:“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左”、“右”和“御”指在车上护卫国君三个方位的警卫,这段记载证明,夏朝时,中国已能制造至少乘坐三人的车辆,可惜年代久远,至今无出土实物考证。

曲衡车,这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车辆,时间坐标商朝,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

车的主体结构非常简单,车身中间突出的弯形长木柄是最早的车辕,车衡横向绑缚在车辕前端,两端设计有倒钩装置,用作固定马缰,在奴隶制的殷商社会,这种创造力已令人惊艳。

西周至春秋时,齐文化的成熟使制作技艺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文色彩。据《管子·乘马》记载:“一乘者,四马也。”当踏入春秋车马展厅,10余架古车排列井然肃穆,一派礼乐气象,30多匹春秋战马次第有序,安然长眠,远古的金戈撞击,马鸣烽烟扑面而来,依然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传承与发展的组合,是齐文化生生不息之源头,未随王侯将相的坟茔一并消逝于时空里,耳听千年淄河涓流静谧,仰止田齐王陵气相庄严,千乘万骑的恢弘历史,不仅见证着车辆制造的先进,齐文化对体育的贡献,也以雄健昂扬之姿走向了世界。

一脚临门为家邦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短短七十余字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史册中留下齐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宛如一幅先秦版的“清明上河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在这段记载海晏河清,繁荣昌盛生活景象的文字中,蹋踘二字,最惹人瞩目。

蹋鞠,即后世之蹴鞠,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它是中华民族原创的足球活动,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而屡有创新,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历2300年而不衰。

2005年,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约瑟夫·布拉特郑重宣布:“足球,源于中国淄博临淄。”

蹴,就是用脚踢;鞠,则是一种外部以动物皮革包裹,内以动物毛发等填充,周密缝合制成的球唐代又出现了充气鞠。所以“蹴鞠”这两个字的含义,就是“足球”,分毫不差。

200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落成,201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迁建新址,新馆分上下两层,一为古代足球主题,一为现代足球主题,呼应着基本陈列展览的主题——“鞠韵长风: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

蹴鞠本是体育娱乐活动,后来发展为操练战阵、训练行伍的军旅项目。遥想昔日披坚执锐的将士,挥汗如雨地训练,不仅是为平添沙场之上的些许胜意,更是一种于残酷战争中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亦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其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历史价值,都不是现代足球可与之比拟的。

齐地将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只为千年临淄古都软红十丈,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而今日之临淄,贯穿千年信念于始终,自太公封齐之日,历经沧海桑田,始终初心不变。

栉风沐雨继往来

“一种文化、一种运动,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走向大众,它的大众化的程度越高,文化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的足球改革,我们的足球运动,应该沉下来,走向民间,走向草根,走向大众,这样我们未来的足球就有它无穷的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足球才能腾空而起,我们的足球不能高高在上,我们不能做曲高和寡的独唱。”

言者,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

作为研究蹴鞠文化数十年的学者,马国庆曾以蹴鞠为题材,撰写了一部名为《神鞠》的长篇历史小说。

《神鞠》以战国时燕国乐毅伐齐、田单复国等历史事件为背景,从蹴鞠运动入手,全景展现了齐国的历史情境,透露着一名文化学者对齐文化的深厚眷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自此开始搭建。

2021年11月,马国庆再次携临淄蹴鞠课题,登上了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在这场国际盛会上,他以小见大,从蹴鞠发源、传播至今日中国与国际体育事业息息相关的影响入手,发表了饱含深情的演讲,令与会者心底萌发着那份曾经失落的自豪感。

对于博物馆而言,传播普及传统文化,不仅是依靠固态展览,更需要积极走出去,创新科普形式,博物馆的力量也正是在于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亲近大众,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千古格言,成为普泛化文化心理,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先要知其历史。

今年2月,由齐文化博物院牵头,大型专题系列直播《“云”中相约——院长带你探秘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式上线,马国庆亲自担纲讲解。亲切和蔼的语风,细致入微的讲解,加上活灵动的互动环节,让齐文化博物院收获了大批传统文化发烧友。

在此期间,齐文化博物院紧跟互联网时代热点传播的特点,多次举办了主题、形式各异的文创赛事与交流活动,如《感恩母亲节:妈妈我爱你》、《镇馆之宝投票》、《千年古都,以“艺”抗疫》等主题,征集到大量传统文化爱好者投稿的原创参赛作品,从未因疫情的牵绊而停止传播普及的步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日,齐文化博物院已拥有继往开来的力量,三十余载光阴中的历程与足迹,依然清晰可见。

请走入齐博,那里有值得接受的心灵洗礼。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6/14 21:0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走近齐文化博物院:倏忽一瞬三千秋,怅然怀古看临淄

从哪里结束,就从哪里开始,始于地基下的这片齐都故土,在齐文化博物院,往事翩然来。

文|赵放

昔日,一位自渭水边垂钓,偶遇文王而出仕,又随武王扫平殷商,定鼎中原的英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令后世景仰的个人蓝图。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或许他未曾想到,自己功成名就,被封国于齐地时,一种新风尚在东方海滨冉冉升起,为灿烂的华夏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适逢国际博物馆日,探寻中华文明,“姜尚与齐文化”总是绕不开的典故。

西周建立之初,礼乐制度需要广泛普及于天下各诸侯国;太公赴齐地就任,本着从善如流,因势利导的原则,并未强加推广周礼,而是从齐国临海的地理位置,以渔业、盐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入手,鼓励人民群众大量投入进生产劳动,齐国从此走上自给以富强的发展之路。

及至春秋,在鲍叔牙举荐下,太公第十二世孙齐桓公重用了险些一箭结果他性命的政敌管仲。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战略家,管子的变革之路,涵盖了经济、法制、兵制、人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改革方针,以一套组合拳,打出了齐国雄视天下的地位。

姜齐殄灭,田齐崛起后,一百余年的时间里,邹忌、孙膑等耀眼明星划过齐国历史的天际,威王、宣王父子两代励精图治而推陈出新,齐国得以延续老牌诸侯国的地位,并存于七雄之列,而田齐桓公打造的稷下学宫,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级社会科学院所、政府智库,齐国发展自此被推向巅峰。

盛极而衰,始终是历史必然,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为秦诱降,终被饿毙松柏之间,临淄城中“摩肩接踵,举袂成幕,挥汗如雨”的繁华如过往云烟,随着奋勇抵抗汉军的五百齐地壮士,随田横殉国自刎于即墨海岛后,齐国,终在“大一统”的国家进程中化为一个标注。

曾经位列诸侯之巅的齐国,总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作为宋人的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昔日路过临淄大地,曾咏下《过临淄》的七言绝句:“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李老先生以小见大,从田间耕种劳作的人民偶然还能发现春秋时齐国古币一事,眼前浮现出昔日齐国的盛世景象,顿生世易时移,沧海桑田的感慨,这份感慨传承至今,也成为齐文化修复还原的历史使命感。

齐国古都临淄,面积不过15.5平方千米。而今日临淄,已是坐拥663.68平方公里的市辖区,漫步在今日临淄,仿佛依稀可见城垣依依,古柏森森,遇见齐文化博物院(下设齐文化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东孙战国墓博物馆),丰富的地下埋藏和大量的史籍、传说,无不彰显着齐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哪里结束,就从哪里开始,始于地基下的这片齐都故土,在齐文化博物院,往事翩然来。

焕发新姿动齐风

齐文化博物馆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迁建而来,馆藏文物3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余件(套),上展文物4100余件(套)。

馆内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厅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陈列展厅、特色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

踏入序厅,“泱泱齐风”四字令人肃然起敬。走入基本陈列展厅,则像时空穿越般,身临先齐、西周、春秋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在齐文化的视觉呈现上,采用沙盘、投影等方式,将临淄的千年历史融于科技与光影之间,拉近历史与现代人的距离。

“齐字的演变”展板,清晰绘制了“齐”从殷商到战国的演变历程。一枚枚细致入微的象形“齐”字的演变过程,从信息传递到文以载道,一部简约的齐文化发展史,是前人寄予后人烽火燎原的希望。

王朝更迭,神器易主,虽是帝王将相之事,芸芸众生隐居于历史长河的灯塔上,一样在发现历史、清洗历史并守护历史,从文物入手,向时空深处探寻。

在齐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中,有一件非常罕见的、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铜牺尊。说起它的流传经历,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1982年的一天,位于稷下街道的临淄砖厂的工人们在取土作业时,突然发现土质中含有不明固体。出于质量顾虑,工人齐中华认为这批土恐不能用于砖瓦烧制。最后,经厂领导指示,齐中华与同事还是决定将这批土直接处理掉。不料在处理过程中,才发现土中那件不明固体是一件不知名的仿牛造型的青铜器。

为了不使文物落入贩子之手,齐中华就将其先拿回家收藏起来。不久,经过当地退休教师刘中立的介绍,齐中华把这件青铜器送到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经过文物考古专家鉴定,才知道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有四件造型相同、工艺相近的牺尊出土。齐文化博物馆馆藏牺尊,通体镶嵌金银丝线云纹,牛首眼珠为墨晶石,双耳和鼻梁嵌绿松石,做工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手工制造技艺的最高典范。

此后,这件饱经风霜,重见天日的国宝级文物,代表山东临淄于1992年-1993年先后赴日本东京、横滨、奈良参加了《孔子的原乡四千年展》,令世界各国文物、古董及历史文献学家赞叹不已。

掩埋于淄河畔的郾王剑,剑形制为扁茎,薄格,宽平脊。在茎的两面各有一条凸起,并伸入剑脊5厘米,这可能是起固定剑身的作用。另外在剑茎的中部还有一圆形穿孔。在近格7.1-29.5厘米的脊上,有8字铭文:郾王职作武囗旅剑。剑身上的斑斑青锈,似乎还能令人嗅出昔日沙场的铁血之风。

出土于1979年的西汉铜质银豆,是一件日常生活收纳品,源于波斯的工艺加上中原文明的改制加工,令这件小巧玲珑的国宝级文物,承担起见证丝绸之路历史的重任,说明了汉时齐地对外交流合作与发展贸易,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

骐骥长眠万乘埋

关于临淄,有件民间逸闻,颇为生动有趣。

1970年,临淄区三位高中生挖到10件不知名的青铜物件,三人将出土铜器卖至废品站,均分换回的5.97元钱时,却不知道其中的一件铜器,正是春秋早期一种兵器——高子戈。它的主人正是春秋齐国高氏家族的某一代家主。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约八百余年历史,鼎盛时,有七万户。正如趣闻所述,今之临淄大地埋藏丰富,不足为奇。

1990年,当济青高速建设的工程在临淄动土开工时,后李文化遗址下,一处规模宏大的殉车马坑像是呼应着这项交通工程的重大意义,成为今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的奠基之地。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于1991年筹建,1994正式开馆,博物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这里展示的是自商代、西周至春秋战国再到两汉、魏晋的造车技术简史。

据《尚书·甘誓》记载:“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左”、“右”和“御”指在车上护卫国君三个方位的警卫,这段记载证明,夏朝时,中国已能制造至少乘坐三人的车辆,可惜年代久远,至今无出土实物考证。

曲衡车,这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车辆,时间坐标商朝,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

车的主体结构非常简单,车身中间突出的弯形长木柄是最早的车辕,车衡横向绑缚在车辕前端,两端设计有倒钩装置,用作固定马缰,在奴隶制的殷商社会,这种创造力已令人惊艳。

西周至春秋时,齐文化的成熟使制作技艺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文色彩。据《管子·乘马》记载:“一乘者,四马也。”当踏入春秋车马展厅,10余架古车排列井然肃穆,一派礼乐气象,30多匹春秋战马次第有序,安然长眠,远古的金戈撞击,马鸣烽烟扑面而来,依然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传承与发展的组合,是齐文化生生不息之源头,未随王侯将相的坟茔一并消逝于时空里,耳听千年淄河涓流静谧,仰止田齐王陵气相庄严,千乘万骑的恢弘历史,不仅见证着车辆制造的先进,齐文化对体育的贡献,也以雄健昂扬之姿走向了世界。

一脚临门为家邦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短短七十余字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史册中留下齐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宛如一幅先秦版的“清明上河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在这段记载海晏河清,繁荣昌盛生活景象的文字中,蹋踘二字,最惹人瞩目。

蹋鞠,即后世之蹴鞠,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它是中华民族原创的足球活动,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而屡有创新,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历2300年而不衰。

2005年,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约瑟夫·布拉特郑重宣布:“足球,源于中国淄博临淄。”

蹴,就是用脚踢;鞠,则是一种外部以动物皮革包裹,内以动物毛发等填充,周密缝合制成的球唐代又出现了充气鞠。所以“蹴鞠”这两个字的含义,就是“足球”,分毫不差。

200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落成,201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迁建新址,新馆分上下两层,一为古代足球主题,一为现代足球主题,呼应着基本陈列展览的主题——“鞠韵长风: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

蹴鞠本是体育娱乐活动,后来发展为操练战阵、训练行伍的军旅项目。遥想昔日披坚执锐的将士,挥汗如雨地训练,不仅是为平添沙场之上的些许胜意,更是一种于残酷战争中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亦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其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历史价值,都不是现代足球可与之比拟的。

齐地将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只为千年临淄古都软红十丈,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而今日之临淄,贯穿千年信念于始终,自太公封齐之日,历经沧海桑田,始终初心不变。

栉风沐雨继往来

“一种文化、一种运动,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走向大众,它的大众化的程度越高,文化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的足球改革,我们的足球运动,应该沉下来,走向民间,走向草根,走向大众,这样我们未来的足球就有它无穷的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足球才能腾空而起,我们的足球不能高高在上,我们不能做曲高和寡的独唱。”

言者,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

作为研究蹴鞠文化数十年的学者,马国庆曾以蹴鞠为题材,撰写了一部名为《神鞠》的长篇历史小说。

《神鞠》以战国时燕国乐毅伐齐、田单复国等历史事件为背景,从蹴鞠运动入手,全景展现了齐国的历史情境,透露着一名文化学者对齐文化的深厚眷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自此开始搭建。

2021年11月,马国庆再次携临淄蹴鞠课题,登上了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在这场国际盛会上,他以小见大,从蹴鞠发源、传播至今日中国与国际体育事业息息相关的影响入手,发表了饱含深情的演讲,令与会者心底萌发着那份曾经失落的自豪感。

对于博物馆而言,传播普及传统文化,不仅是依靠固态展览,更需要积极走出去,创新科普形式,博物馆的力量也正是在于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亲近大众,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千古格言,成为普泛化文化心理,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先要知其历史。

今年2月,由齐文化博物院牵头,大型专题系列直播《“云”中相约——院长带你探秘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式上线,马国庆亲自担纲讲解。亲切和蔼的语风,细致入微的讲解,加上活灵动的互动环节,让齐文化博物院收获了大批传统文化发烧友。

在此期间,齐文化博物院紧跟互联网时代热点传播的特点,多次举办了主题、形式各异的文创赛事与交流活动,如《感恩母亲节:妈妈我爱你》、《镇馆之宝投票》、《千年古都,以“艺”抗疫》等主题,征集到大量传统文化爱好者投稿的原创参赛作品,从未因疫情的牵绊而停止传播普及的步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日,齐文化博物院已拥有继往开来的力量,三十余载光阴中的历程与足迹,依然清晰可见。

请走入齐博,那里有值得接受的心灵洗礼。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6/14 21:0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