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响
618进入决战倒计时,近年来,除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每年5-6月份处于旺季的大家电外,小家电产品更成为市场上新爆发的增长品类。但同时,相比冰洗空等白色家电的刚需,在抖音、小红书里 “真香”的小的家电,到了现实中也面临着“吃灰”和“智商税”的质疑。
是利器但也可能是新的负担
虽然是女孩,但晨宸确是一名狂热的小家电爱好者,北漂至今10年,从租房到买房,这几年空气炸锅、早餐机、破壁机、筋膜枪、动感单车、制冰机、扫地机器人、洗地机……一样没少买,但能使用超过半年,频率超过周均的则屈指可数,大部分产品的最终结局是被封箱收进柜子或者墙角落灰。
晨宸总结:到手一周“真香”,一个月后 “弃用”,虽然会有“智商税”的感觉,但还是会不断出现让自己难忍 “剁手”的理由。
今年618年中大促活动预售期,晨宸又花3300元下手了添可的一款洗地机,而同时在她的家里,还有一台吸尘器,和一台扫地机器人,每台都要三四千元。
对此,晨宸的解释是:在风很大的时候被“种草”投入,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产品在实际应用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后就有解决问题的新产品出现,到真的使用时又会出现新问题,如此反复。
比如吸尘器确实比扫把强,省力省心,但是不能拖地,易缠头发,仍然需要人工动手。所以当吸拖一体的扫地机器人出现时,被断发、拖地、无人运行等功能吸引,毫不犹豫购入了。
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发现,扫地机器人的尘刷经常把脏东西扫得到处都是,扫到沙发茶几下,自己还进不去。拖地功能也很鸡肋,拖布湿度不够,下压力不足,地面顽固污渍清理不干净。反复回站自清洁的麻烦和在眼前俩回来去晃悠实在难受。特别是自己家里养了宠物,对扫地机器人很不“友好”。
再次对洗地机下手后,目前已经使用了近两周,但是晨宸还是发现了很多“广告“和种草视频里没有显现的问题。
顽固污渍,特别是在厨房,仍然很难拖净,需要反复推拉。
污水箱十几分钟就要清理,清水箱用一半污水箱已经满了。
对头发的吸力还不如吸尘器大,且清理水箱头发还要手动。
沙发、茶几、床下还是进不去,推拉角度大了直接会停机。
…… ……
“原想如果洗地机好用,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就出二手了,现在看来还是得留着。”晨宸说,如果头发多,她会先用吸尘器走一遍全屋,再用洗地机拖一遍。不在家的时候,遥控扫地机器人清扫,回家后有不到位地方,再用洗地机加强一遍。隔一段时间,就会用到20元的扫把,和40元的拖把,伸到床下、沙发下清理一遍。
“看起来好像是麻烦,但如果还是只用扫把和拖把,可能更懒得打扫。”晨宸说,既然产品没有十全十美的,那就依靠着不同产品组合带来的便捷性进行“综合治理”。
消费主义陷阱的另一种解释
数千元的“高科技”也不是特别好用,晨宸虽然嘴上抱怨着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她坦言,对于可能会提高生活品质的产品,即使只是被短视频 “种草”,甚至仅仅只是有一种“可能好用”的感觉,自己还是会忍不住购买。
这是一种介于“好用”和“智商税”之间的状态——称不上不完美,但有用,能用,可以解决一部分痛点。
新冠疫情出现以来,无论是对于租房一族还是自有住房的年轻人来说,长期的居家生活让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回归到家中。虽然餐饮、外卖、娱乐等消费活动减少,但此前消费主义的养成,必定要让失去的那部分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享受资料消费从快速消费品向耐用型消费品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进程。
与典型的消费主义表象特征不同,晨宸并不认为这种物质产品更新换代的消费是毫无必要的。
以前与人合租时,她经常半个月就要请一次保洁打扫,最近两年自己开始单独整租,需要打扫的面积大了,但请保洁的次数反而少了。今年初新房装修好,搬进去前的开荒也是自己和男友一块干的,这都得益于这些清洁用品的升级换代。“现在我负责打扫,拆拆装装,清理机器这些事都是男友负责,他也很有兴趣。”晨宸说,省钱是一方面,还另外增加了家务乐趣,是值得的。
同时,对于国人来说,“破家值万贯”的观念,很难像国外的消费主义一样,可以接受随意抛弃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比如破壁机,因为清理麻烦噪音太大,闲置了很久,但搬了三次家,我还是留下了,未来有了孩子,做些辅食还是可以的。“晨宸说,需求是分阶段的,不同的生活状态的需求不一样,本轮北京疫情居家办公期间,像破壁机、空气炸锅、健身环等很多此前被闲置的小家电就再次派上了用场。
此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让全球二手交易市场迅速崛起,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第四消费时代正在到来。二手商品除了价格优势外,更符合现代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使自己认为确实是毫无用处的‘智商税’,也许对别人来讲就是有用的。”晨宸和她的男友,十分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面对新居开荒中最难搞定的高层擦玻璃问题,除了找专门保洁的选项外,晨宸从朋友家借来了一台擦窗机器人,虽然在朋友口中,这是一款“智商税”产品,但在晨宸看来,效果完全可以接受,还比请保洁便宜。“二手的价格只要新品的3成,如果使用频率高,还是很划算的。”机器还给朋友后,晨宸一直在闲鱼上搜索相关产品。“价格合适,成色尚可,同城能验货,大概率我就会买。”晨宸说。
是制造消费者还是制造产品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消费市场诱惑了消费者。但要做到这一点,成熟的、热衷于被诱惑的消费者也必不可少,就像工厂老板能够指挥工人,是因为存在遵守纪律、发自内心服从命令的工人。在正常运转的消费者社会中,消费者是会主动寻求被诱惑的。他们的生活从吸引到吸引,从诱惑到诱惑,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寻找另一个诱饵,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他们生活于这种轮回,就像他们的先辈,那些生产者,生活于一个传送带和下一个传送带之间。
事实上,一部分消费需求的确是被市场和商家制造出来的。但真正完美错过消费者所有需求的产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还是基于市场对消费者痛点的认知和解决方法。
2021年,闲鱼根据二手吃灰关键词,列举了《十大无用商品》排行榜,其中,空气炸锅、跑步机、电纸书、破壁机、健身环等曾经爆火的产品通通上榜。
但以空气炸锅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台商用的 “无油脂炸锅”出现,到2010年飞利浦推出的首款现代意义上的家用空气炸锅开始,研究显示,空气炸锅产品在美国市场目前仍处于市场增速和渗透率的双高速发展中。2015年-2019年间,美国空气炸锅渗透率持续快速攀升,同期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0、2.1、2.7、3.3、4.1 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0%、25%、25%、 24%,且发展一直较为平稳,销售规模占比近全球一半。2016年至2021年间,美国空气炸锅销量占全球比例平均为34%。
相较于已经基本普及烤箱的美国市场,国内的空气炸锅市场,的确还无法实现跳过烤制饮食习惯,实现弯道超车。但根据广发证券发布的小家电专题报告指出,在内容平台持续种草、“空气炸”理念逐渐受到认可、国内局部疫情等因素催化下,短暂沉寂的空气炸锅将从2022年开始,迎来二次增长。虽然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在在主流消费区间,空气炸锅产品仍然在提升容量、不粘内胆、可视化等硬件方面不断实现微创新。
同时,国内消费者对“空气炸”的认知正在快速渗透,集成化趋势开始打破品类边界,越来越多的嵌入式、台式烤箱新增了“空气炸”功能,带有“空气炸”功能产品的份额在快速提升、入局品牌数量也还在快速增长中。
“空气炸”的理念和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空气炸锅”这一款产品时智商税,那么总会有一款基于“空气炸”需求的产品,会适合其中一部分消费者。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只是对生活体验的感性认识,产品制造则是对这种认识的总结并形成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多时候某个方案并不是最终、完美地面向了所有用户群体,但在这个时候,还有另外一种状态——有用,能用。也是将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方法。
消费者善于体验,生产者更需要把这种体验变成产品的解决方案,制造产品和制造消费者才不会产生矛盾,生产和消费互相配合,市场才能健康增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