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等疾病走完它所有该走的程序,人们也就可以渡过难关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等疾病走完它所有该走的程序,人们也就可以渡过难关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草木、日本风、维多利亚时代、萨尔瓦多文学、超单身社会、消费主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文心雕草》

马俊江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5

鲁迅原名周树人,那么,这里的树是指什么树?乍一看你可能被这个问题吓一跳,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是《文心雕草》的作者马俊江告诉你,鲁迅的族名其实是周樟寿,所以他生命中的那棵树是樟树。而到了这里,你又会忍不住想,一个人的名字里为什么会有樟树,它有什么寓意?这就要从樟树在文学史中的故事说起了……

马俊江是七十年代北方的乡下孩子,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他在浙江金华成为了大学老师。带着对文学和博物的热爱,马俊江开始书写草木,并在当地报社撰写专栏。在他眼里,草木不仅仅是自然之物,也在人类的文化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在后记中马俊江如此形容自己的写作旨趣: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所以引文太多;本来直接写考辨的结论就好了,我却要写整个考辨过程;我倒是希望写植物就好了,却总是在历史里看见光辉,于是忍不住借古人草木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批判流俗。或许在他看来,这些算是文章的毛病,但就在这些关于草木的历史、引文、考辨之中,读者可以瞥见那片文心。

《错乱》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著 ​​张婷婷 译
花城出版社 2022-5

《错乱》一书的作者、中美洲萨尔瓦多作家、散文家和记者奥拉西奥·卡斯特亚诺斯·莫亚是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名的叙事者,这个毒舌作家流亡海外,在看似是危地马拉的地方做了一份编辑工作。天主教会雇了他,而工作内容则是军队对该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大规模谋杀的口述档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为其中的文字沉醉,并且开始陷入精神错乱,分不清现实与历史……

本书译者张婷婷在译后记中写道,见证文学是拉丁美洲的一大主要叙事传统,这种非虚构类作品的目的是要传达边缘群体的抗争诉求,进行社会动员。但是《错乱》的作者却质疑这类作品的真实性,因为现实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唯一真实的讲述。虽然在危地马拉和其他地方,军队对原住民的谋杀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不是印第安人如何被谋杀,而是这份经历是如何被感受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莫亚说,对于《错乱》里的主人公而言,他本人与他所身处的社会之间,存在一种持久的矛盾。他不相信他在做的事,但不得不做;他不相信所在团队的价值观,但还是得假装相信。他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被夹裹在一个弥漫着信仰的环境,不单是宗教信仰,还有对那些所谓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价值的信仰。这个流亡编辑并不持有什么正义之感,他在乎的只是能不能按时得到报酬。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反映出了一代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的犬儒主义者的形象。

《看得见的黑暗》

[美]威廉·斯泰隆 著 马韧 译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1

关于抑郁症的写作,你或许已经读过有近三十年的抑郁症经历的安德鲁·所罗门撰写的《正午之魔》,而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苏菲的选择》作者威廉·斯泰隆的《看得见的黑暗》也讲述了自己亲历抑郁症的过程,包括病情如何恶化、寻求治疗方案无果、企图自杀到如何恢复的。

这本书和《正午之魔》一样,都是极度私人化的写作,这些文字自然也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正规专业治疗,但是这些作品的存在,对读者来说无疑是在打破公众对抑郁症的沉默,承认抑郁症这件事的真实存在。斯泰隆的经历提醒抑郁症患者,他们并不是一个人深陷其中,也不是无可救药——“即便在那些经历过最为严重的抑郁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人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跟那些没得过这种病的人一样有滋有味。斯泰隆告诉读者:等到疾病走完它所有该走的程序,人们也就可以渡过难关。这本书就是这样给读者以勇气与希望。

《超单身社会》

[日]荒川和久 著 郭超敏 译
潮汐Tides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5

2035年,日本一半人口将单身。除了未婚和未婚人士,离婚率不断上升,因配偶丧亲而单身的老年单身人数不断增加。本书作者是日本大型广告公司博报堂单身活动系男子研究计划负责人荒川和久,他年过五十,也是单身。在书中,他通过统计数据,重新审视了日本从过去到现在的未婚、未婚、离异的状况,分析了他们的生活意识、消费意识和价值观。

荒川和久谈到,并非结婚了就一直有光明的未来,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实际生活中,对于社会的未婚化、非婚化现象,还是会有很多认为只要结了婚一切都会好了的言论。但是,过去“全民皆婚”的时代,“大部分男性都能结婚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并没有不结婚这个选项”,但如今的社会却并非如此。既然身处一个人人都可以选择独身的独居社会,我们就需要正确理解和接受单身的问题,弄清楚持续单身人口为何持续增加,弄清楚在人们选择保持单身的时候,他们的真正想法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未婚化、晚婚化、少子化、老龄化,还是离婚数和单亲妈妈的增多,这些问题都不能单独分开来看,它们是一个整体,是随着整个社会向单身社会发展,一起出现并相互关联的。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法]安东尼·加卢佐 著 马雅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6

“618”、“双十一,我们生活中的消费节日越来越多,甚至连情人节、七夕、圣诞等节日都成了不停买买买的节日。当然在剁手狂欢中,也有人会冷静下来批判消费主义。但即便鲍德里亚、齐格蒙特·鲍曼的名言“吸烟刻肺”,也难以改变我们早就被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的事实。

我们是如何被制造成消费者的?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变成消费社会的?《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不和我们探讨理论,也不灌输意识形态,而是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本书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读者可以看到,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作者告诉我们,商品流通的加速如何加快了商品生产全球化的进程;物流链的进步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怎样加强了人们的拜物情结,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如何促进了图像的大规模传播从而促进了文化和商业想象力的发展……

《中国与维多利亚想象: 缠绕的帝国》

[美]罗斯·福曼 著 张涛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5

谈到中国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想象,你想到什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福尔摩斯探案小说里那些沉迷于鸦片馆的中国人。说到帝国主义、国际关系和文化生产的话题,关于19世纪英国文学和帝国的作品一般会从全球角度探讨这一主题,讲述受欧洲帝国主义影响的一系列地方的文学研究,也可能从更小角度切入,但是主要关注会放在印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中东/北非。研究者们通常较少关注19世纪英国文学和帝国与东亚的关系,而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外。

本书首先关注了居住在通商口岸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英国作家的作品。接着福曼转向了英国本土生产和消费的文本。第4章讨论了1890年代和1900年代初期英国的亚洲入侵小说,而第5章则研究了有关中国的舞台作品。作者指出,中国和中国人在维多利亚想象中的形象远远超出了对鸦片的迷恋,并挖掘了中国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之间这段紧密缠绕的历史。

《再造国家:埃及在19世纪》

[英] 蒂莫西·米切尔 著 张一哲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7

蒂莫西·米切尔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中东、南亚和非洲研究系威廉·B. 兰斯福德教授,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再造国家:埃及在19世纪》最初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本书将解构理论扩展到历史和政治分析,通过重读欧洲与19世纪埃及的殖民遭遇,检验西方秩序和真理概念的特殊性。

当欧洲人抵达东方殖民时,他们发现东方与学者们所声称的完全不同。由于他们不允许该地区有自己的声音,也无法以任何其他方式构想东方,所以在米切尔的描述中,欧洲人想要把殖民进程呈现为博览会的世界,不能或者不愿意接受埃及并非一个容易通过博览会模式来理解的地方。而东方则拒绝自我呈现为一场展览,因此表现得无序而且缺乏意义。接着,殖民进程就开始引入秩序——本书对军队组织方法、示范村、城市规划以及其他殖民计划进行了讨论,并探讨建立秩序如何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接着作者还讨论了阿拉伯语的改造,揭示出语言与权力、秩序之间的复杂纠葛。

《日本风》

[意]姜楷洛 著 章柳怡 译
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5

1872年,法国评论家,收藏家和版画家Philippe Burty创造了一个词语日本风格Japonism)。这背后是日本美学对西方艺术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拿日本木版画浮世绘来说,西方艺术家被它丰富多彩的背景、逼真的场景以及理想化的人物所吸引,关注浮世绘的对角线、透视和不对称。梵高、德加等人也对日本版画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过借鉴的痕迹。

外国人或非专业人士究竟能不能完全理解日本的艺术和文化呢?曾任威尼斯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与国际葛饰北斋研究中心主任的意大利学者姜楷洛(Gian Carlo Calza)相信或许同其他艺术一样,对日本艺术的鉴赏是阐释的问题,与观者的感性及其对这种感性的运用密切相关,因此,即使不是日本人或专业人士也可以从日本艺术中看出其所表现的人的特质。在《日本风》一书中,他不仅详细讲解了日本的艺术、文学、戏剧、美学和文化,并触及宗教尤其是神道教的思想,还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沟通和比较。他称:贯穿写作的线索包含了日本的人、事、物以及习俗的精神,这些让整个西方,还有显然让我自己着迷并为之兴奋的东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等疾病走完它所有该走的程序,人们也就可以渡过难关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草木、日本风、维多利亚时代、萨尔瓦多文学、超单身社会、消费主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文心雕草》

马俊江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5

鲁迅原名周树人,那么,这里的树是指什么树?乍一看你可能被这个问题吓一跳,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是《文心雕草》的作者马俊江告诉你,鲁迅的族名其实是周樟寿,所以他生命中的那棵树是樟树。而到了这里,你又会忍不住想,一个人的名字里为什么会有樟树,它有什么寓意?这就要从樟树在文学史中的故事说起了……

马俊江是七十年代北方的乡下孩子,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他在浙江金华成为了大学老师。带着对文学和博物的热爱,马俊江开始书写草木,并在当地报社撰写专栏。在他眼里,草木不仅仅是自然之物,也在人类的文化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在后记中马俊江如此形容自己的写作旨趣: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所以引文太多;本来直接写考辨的结论就好了,我却要写整个考辨过程;我倒是希望写植物就好了,却总是在历史里看见光辉,于是忍不住借古人草木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批判流俗。或许在他看来,这些算是文章的毛病,但就在这些关于草木的历史、引文、考辨之中,读者可以瞥见那片文心。

《错乱》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著 ​​张婷婷 译
花城出版社 2022-5

《错乱》一书的作者、中美洲萨尔瓦多作家、散文家和记者奥拉西奥·卡斯特亚诺斯·莫亚是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名的叙事者,这个毒舌作家流亡海外,在看似是危地马拉的地方做了一份编辑工作。天主教会雇了他,而工作内容则是军队对该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大规模谋杀的口述档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为其中的文字沉醉,并且开始陷入精神错乱,分不清现实与历史……

本书译者张婷婷在译后记中写道,见证文学是拉丁美洲的一大主要叙事传统,这种非虚构类作品的目的是要传达边缘群体的抗争诉求,进行社会动员。但是《错乱》的作者却质疑这类作品的真实性,因为现实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唯一真实的讲述。虽然在危地马拉和其他地方,军队对原住民的谋杀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不是印第安人如何被谋杀,而是这份经历是如何被感受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莫亚说,对于《错乱》里的主人公而言,他本人与他所身处的社会之间,存在一种持久的矛盾。他不相信他在做的事,但不得不做;他不相信所在团队的价值观,但还是得假装相信。他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被夹裹在一个弥漫着信仰的环境,不单是宗教信仰,还有对那些所谓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价值的信仰。这个流亡编辑并不持有什么正义之感,他在乎的只是能不能按时得到报酬。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反映出了一代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的犬儒主义者的形象。

《看得见的黑暗》

[美]威廉·斯泰隆 著 马韧 译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1

关于抑郁症的写作,你或许已经读过有近三十年的抑郁症经历的安德鲁·所罗门撰写的《正午之魔》,而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苏菲的选择》作者威廉·斯泰隆的《看得见的黑暗》也讲述了自己亲历抑郁症的过程,包括病情如何恶化、寻求治疗方案无果、企图自杀到如何恢复的。

这本书和《正午之魔》一样,都是极度私人化的写作,这些文字自然也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正规专业治疗,但是这些作品的存在,对读者来说无疑是在打破公众对抑郁症的沉默,承认抑郁症这件事的真实存在。斯泰隆的经历提醒抑郁症患者,他们并不是一个人深陷其中,也不是无可救药——“即便在那些经历过最为严重的抑郁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人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跟那些没得过这种病的人一样有滋有味。斯泰隆告诉读者:等到疾病走完它所有该走的程序,人们也就可以渡过难关。这本书就是这样给读者以勇气与希望。

《超单身社会》

[日]荒川和久 著 郭超敏 译
潮汐Tides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5

2035年,日本一半人口将单身。除了未婚和未婚人士,离婚率不断上升,因配偶丧亲而单身的老年单身人数不断增加。本书作者是日本大型广告公司博报堂单身活动系男子研究计划负责人荒川和久,他年过五十,也是单身。在书中,他通过统计数据,重新审视了日本从过去到现在的未婚、未婚、离异的状况,分析了他们的生活意识、消费意识和价值观。

荒川和久谈到,并非结婚了就一直有光明的未来,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实际生活中,对于社会的未婚化、非婚化现象,还是会有很多认为只要结了婚一切都会好了的言论。但是,过去“全民皆婚”的时代,“大部分男性都能结婚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并没有不结婚这个选项”,但如今的社会却并非如此。既然身处一个人人都可以选择独身的独居社会,我们就需要正确理解和接受单身的问题,弄清楚持续单身人口为何持续增加,弄清楚在人们选择保持单身的时候,他们的真正想法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未婚化、晚婚化、少子化、老龄化,还是离婚数和单亲妈妈的增多,这些问题都不能单独分开来看,它们是一个整体,是随着整个社会向单身社会发展,一起出现并相互关联的。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法]安东尼·加卢佐 著 马雅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6

“618”、“双十一,我们生活中的消费节日越来越多,甚至连情人节、七夕、圣诞等节日都成了不停买买买的节日。当然在剁手狂欢中,也有人会冷静下来批判消费主义。但即便鲍德里亚、齐格蒙特·鲍曼的名言“吸烟刻肺”,也难以改变我们早就被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的事实。

我们是如何被制造成消费者的?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变成消费社会的?《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不和我们探讨理论,也不灌输意识形态,而是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本书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读者可以看到,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作者告诉我们,商品流通的加速如何加快了商品生产全球化的进程;物流链的进步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怎样加强了人们的拜物情结,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如何促进了图像的大规模传播从而促进了文化和商业想象力的发展……

《中国与维多利亚想象: 缠绕的帝国》

[美]罗斯·福曼 著 张涛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5

谈到中国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想象,你想到什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福尔摩斯探案小说里那些沉迷于鸦片馆的中国人。说到帝国主义、国际关系和文化生产的话题,关于19世纪英国文学和帝国的作品一般会从全球角度探讨这一主题,讲述受欧洲帝国主义影响的一系列地方的文学研究,也可能从更小角度切入,但是主要关注会放在印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中东/北非。研究者们通常较少关注19世纪英国文学和帝国与东亚的关系,而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外。

本书首先关注了居住在通商口岸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英国作家的作品。接着福曼转向了英国本土生产和消费的文本。第4章讨论了1890年代和1900年代初期英国的亚洲入侵小说,而第5章则研究了有关中国的舞台作品。作者指出,中国和中国人在维多利亚想象中的形象远远超出了对鸦片的迷恋,并挖掘了中国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之间这段紧密缠绕的历史。

《再造国家:埃及在19世纪》

[英] 蒂莫西·米切尔 著 张一哲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7

蒂莫西·米切尔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中东、南亚和非洲研究系威廉·B. 兰斯福德教授,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再造国家:埃及在19世纪》最初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本书将解构理论扩展到历史和政治分析,通过重读欧洲与19世纪埃及的殖民遭遇,检验西方秩序和真理概念的特殊性。

当欧洲人抵达东方殖民时,他们发现东方与学者们所声称的完全不同。由于他们不允许该地区有自己的声音,也无法以任何其他方式构想东方,所以在米切尔的描述中,欧洲人想要把殖民进程呈现为博览会的世界,不能或者不愿意接受埃及并非一个容易通过博览会模式来理解的地方。而东方则拒绝自我呈现为一场展览,因此表现得无序而且缺乏意义。接着,殖民进程就开始引入秩序——本书对军队组织方法、示范村、城市规划以及其他殖民计划进行了讨论,并探讨建立秩序如何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接着作者还讨论了阿拉伯语的改造,揭示出语言与权力、秩序之间的复杂纠葛。

《日本风》

[意]姜楷洛 著 章柳怡 译
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5

1872年,法国评论家,收藏家和版画家Philippe Burty创造了一个词语日本风格Japonism)。这背后是日本美学对西方艺术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拿日本木版画浮世绘来说,西方艺术家被它丰富多彩的背景、逼真的场景以及理想化的人物所吸引,关注浮世绘的对角线、透视和不对称。梵高、德加等人也对日本版画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过借鉴的痕迹。

外国人或非专业人士究竟能不能完全理解日本的艺术和文化呢?曾任威尼斯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与国际葛饰北斋研究中心主任的意大利学者姜楷洛(Gian Carlo Calza)相信或许同其他艺术一样,对日本艺术的鉴赏是阐释的问题,与观者的感性及其对这种感性的运用密切相关,因此,即使不是日本人或专业人士也可以从日本艺术中看出其所表现的人的特质。在《日本风》一书中,他不仅详细讲解了日本的艺术、文学、戏剧、美学和文化,并触及宗教尤其是神道教的思想,还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沟通和比较。他称:贯穿写作的线索包含了日本的人、事、物以及习俗的精神,这些让整个西方,还有显然让我自己着迷并为之兴奋的东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