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财经 陈伊婷
最近比亚迪可谓好事不断。
先是五月份汽车销量霸榜,月售11万,远超曾经的销冠五菱宏光mini。再是市值反超大众,跻身全球车企第三,成为前十名中唯一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再加上新车发售、采购锂矿,以及为特斯拉供货的传言,以上种种利好消息,助力比亚迪突破万亿市值。
6月10号,比亚迪股价大涨,总市值来到1.02万亿,距离宁德时代的1.06万亿,只有一步之遥。
但风光的万亿市值之下,比亚迪却危机四伏。它能否抵御采购锂矿的风险?能否打开外部市场?以及能否做成高端品牌?
因为原料价格上涨,比亚迪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利润只有8亿,这和宁德时代的情况如出一辙。比亚迪的应对方法就是收购锂盐企业,面粉卖得太贵了,就收购小麦场来降低成本。
从17年开始,比亚迪就在陆陆续续布局上游锂矿产业,累计算下来约有40亿元。据说比亚迪最近打算在非洲买下6座锂矿山,而这些锂矿石足够未来十年的用量。
一口气买下十年的锂矿,短期看来是利好的。因为锂盐价格的暴涨,拖垮了一整条产业链,如果比亚迪能直接掌控锂矿,就能压下价格,卖出更好的销量,企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大幅上涨。
但是长期来看,一旦锂价格暴跌,比亚迪现有的优势就会变成烫手山芋。
如今投资锂原料成为新风口。不管是蜂巢能源、宁德时代这样的动力电池企业,还是蔚小理这样的新能源车企,又或者红杉中国、源码资本这样的投资机构,统统疯狂涌入。去年下半年以来,有35家锂电池相关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超过340亿元人民币。
火热之下,已经有人预测,三年内锂电行业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看前车之鉴。十多年前,光伏行业刚刚兴起,硅料高昂的价格玩死了一批下游企业。产业和资本也是不计后果地投资收购签长协,以为能占得便宜,结果一不小心产能过剩,硅料价格暴跌,跟风的企业只能自食恶果。
说完原材料,我们再来说说动力电池,这也是比亚迪很重要的一个业务。
比亚迪自研电池,上中下游业务全部涉猎,疫情期间抗风险的能力尤为突出,这看起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内部抱团固然好,但是也会限制对外供应与投资。从比亚迪自研电池以来,就一直被诟病自产自销。毕竟车企做电池,本身就有垄断的嫌疑。
华为这么强大的一个科技企业,宣布造汽车芯片以后,企业愿意接受它们的汽车芯片企业少之又少。一方面芯片是命脉,但凡有能力自研芯片的车企,都不愿意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尽管华为多次承诺永不造车,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认为,等华为羽翼丰满,一定会造车。
电池也是一样,如果可以的话,其实很多企业不愿意受制于人。大家抢着用宁德时代,是因为宁德时代不涉及下游车企的利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比亚迪不一样,比亚迪又造电池又造汽车,没有谁会愿意买竞品的电池吧。
外供乏力,比亚迪就只能内耗,自己赚自己的钱,等于是吃以前的大锅饭,没有真正的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亚迪特意将电池独立出来,成立弗迪电池,吸引外部投资者,淡化“比亚迪电池”这一概念。
而比亚迪方面也再三强调,比亚迪汽车只是弗迪电池的客户之一。不过,外界还是呈观望态度,目前明确供货的只有红旗和福特两家车企。为什么比亚迪一直在公开场所暗示自己为特斯拉供应电池,但特斯拉却不肯承认?因为特斯拉代表现下最高水准的电动车,一举一动都是风向标,一旦它要使用比亚迪电池,就说明比亚迪的电池,可以跟宁德、松下、lg相媲美。
最后就是看比亚迪做成高端品牌的可能性。这几年比亚迪其实也意识到,一味地做低端线产品,压低利润,争取薄利多销,已经要吃不消了。下一个战场,必然在高端线。
小米做了这么多年“年轻人的手机”,到头来还是要极力撕掉性价比的标签,冲击高端市场。比亚迪如今也在做突破,旗下高端品牌“星际”宣布与华为合作,有望在8月发布,定价将在50-80万元之间。
不过,跟华为合作开发新能源车的小康股份,今年5月份的新能源车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274%,它的出现,极有可能抢夺比亚迪客户。
就像王传福说的那样,智能电动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而下半场是智能化。在智能化这块,没有自研的比亚迪显然已经差了一大截,等到潮水褪去,比亚迪有几斤几两,将会一目了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