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顾长石: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 亲历这五年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顾长石: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 亲历这五年⑩

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目标也很明晰——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方卓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临港新片区”)成立至今近3年时间,跑出了“临港速度”,已诞生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年时间里,一个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一座拥有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正在走向全球。

来自临港新片区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42.3亿元,增长7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其中,产业项目投资完成513.1亿元,增长53.4%。

临港新片区这两年多来发展如何?临港的吸引力和魅力在哪里?这片热土为企业发展提供哪些服务和助力?对此,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接受了界面新闻记者专访。

2016年10月来到临港,顾长石最开始的职务是临港管委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是临港001号聘用制公务员。如今他担任新片区“首席招商服务官”,还是网红视频号《老顾说临港》的出镜主持,被称为“带城主播”。

他在采访中说,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自述人 | 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

顾长石。受访者供图

2016年年底,我来到临港,当时是聘任制公务员,身份是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参与了临港新片区的产业方面的规划,还有一些政策的制定,特别参与了《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制定。如今,我的岗位是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任务就是招商引资,还要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服务,这既是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同时这里也是为企业送政策的窗口单位。所以,我对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的基础情况比较了解。

记得我刚来到临港时,上海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在上海一共有6个区域,任务就是建设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域,临港也是1个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基地。

那时候临港有一个“双特政策”(即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政策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临港有一些相对充足的物理空间,对于产业的集聚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现在看来,当时的吸引力,确实赶不上现在临港新片区的吸引力更大。

临港新片区于2019年8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了78项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72项,还有几项正在进行过程中。

得益于临港新片区升级为国家战略,一系列开放创新型的制度出台之后,很多企业都愿意来我们临港新片区投资兴业。

我们新片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也是有别于其他自贸区的目标定位。同时,临港新片区明确重点发展经济功能,重点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兴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服务,还有跨境资金服务。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成为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是:到2035年,整个临港新片区873平方公里,区域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

1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在2018年,浦东新区的GDP已达到万亿,这经历了28年的发展时间,新片区要用15年多一点的时间达到1万亿的目标。按照当时临港地区的基础来看,经过测算,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要不低于25%。

这两年多来,临港新片区和经济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税收增长等等,所有的增长均超过30%。甚至,2020年和2021年,部分指标达到了40%以上。不管是建设目标,还是招商引资的目标,还有城市发展的目标都在稳步推进,而且基本速度比较快,超出预期。

如今,临港新片区就正照既定目标去发展。老百姓可以发现,路上那么多的土方车,每天工地上都有打桩的声音和机器的轰鸣声。过去,我们开玩笑说临港从来不会堵车,但现在车越来越多、工地越来越多,马路也在建设。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新兴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不仅如此,大量的企业和人才来到了临港新片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这就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对企业和个人才都有吸引力。

2021年,上海有5个新城,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加上南汇新城。其实南汇新城整个面积343.3平方公里,也是5个新城中面积最大的新城。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过临港新片区的定位,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

临港新片区是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对标的是国际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自贸区开放型政策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强化的是制度建设,最终的目标是提高经济质量。

我们也针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比如说航运、离岸贸易、跨境、金融等方面,这都是临港新片区进一步开放的表现。

放管服务改革是和营商环境休戚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讲话当中也特别强调了新片区,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比如在审批方面,国家赋予临港两项“特权”,一个是商事主体登记确认,一个是告知承诺。比如企业注册,过去是审批制,现在是登记、备案。比如,企业只要告知承诺,承诺没有关系或者将来发生纠纷将处理即可。

比如零见面办理(网上办理),现在新片区的行政服务大厅,在网上办理的比例将近80%左右,直接到现场来办理的只有20%左右,而且基本上最快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办理速度大大提高。

再比如,临港新片区将排污证和排水证两证合一,生物医药或者新能源汽车产业,只需要对工厂区域做整体环评,环评过后项目不再需要做大环评,而只需要针对生产工艺做个小环评,这样企业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从产业来讲,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有一个短期目标,即实现三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第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第二个是集成电路,第三个是高端装备。

在2020年10月份,临港新片区发布了“7+5+4”的产业规划,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七大”前沿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地位,以重点“布局”带动“全局”,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等前沿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有人也会问,为什么我们重点瞄准前沿产业?实际上这是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所重点瞄准的产业。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过去,临港只有上汽的制造基地,但是特斯拉来到之后,首先是配套产业逐渐落地,这些配套产业并不仅仅是为特斯拉,也会为上汽或为其他的汽车品牌进行配套。此外,临港还有一针“兴奋剂”,就是无人驾驶的一个示范基地——临港新片区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功能最完善的无人驾驶的测试场。

车仅仅是一个载体,更多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我们希望临港新片区不仅仅是单纯发展技术,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把场景应用在智能汽车上,所以临港新片区还会有很多开放的道路,率先在一些区域功能方面实现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

临港新片区的洋山港4期工程是一个无人码头,在这里集装箱从船上卸下来,再装到卡车上运输,全过程都可以实现无人化。在临港,包括上汽和其他企业都在研究无人集卡,也就是说在东海大桥这一段就能实现无人集卡运货,以提高集装箱的运输效率,降低驾驶员的操作强度。

去年,临港新片区就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就是新能源汽车。而且从目前产业集聚度来看,临港新片区已经成为上海第三个汽车总装制造基地。

第二个方向就是集成电路,两年多以来,集成电路产业落地最多,产业链也最完整的,很快会产生集聚效应。

第三个就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这是原来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基础,这个目标也很快会实现。

在我看来,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我们的目标也很明晰——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

“国际风”就是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会导入很多国际上先进的理念,规划过程中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知名的机构参与到我们新城的规划建设中来;“未来感”即临港新片区将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发展空间,是未来的一个新城市;“海湖韵”是指临港将充分利用“海湖”资源优势,构建沿海到内陆,从气势磅礴到疏朗开阔渐次过渡的风貌格局,塑造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线,打造最具特色的滨海新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顾长石: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 亲历这五年⑩

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目标也很明晰——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方卓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临港新片区”)成立至今近3年时间,跑出了“临港速度”,已诞生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年时间里,一个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一座拥有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正在走向全球。

来自临港新片区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42.3亿元,增长7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其中,产业项目投资完成513.1亿元,增长53.4%。

临港新片区这两年多来发展如何?临港的吸引力和魅力在哪里?这片热土为企业发展提供哪些服务和助力?对此,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接受了界面新闻记者专访。

2016年10月来到临港,顾长石最开始的职务是临港管委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是临港001号聘用制公务员。如今他担任新片区“首席招商服务官”,还是网红视频号《老顾说临港》的出镜主持,被称为“带城主播”。

他在采访中说,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自述人 | 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

顾长石。受访者供图

2016年年底,我来到临港,当时是聘任制公务员,身份是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参与了临港新片区的产业方面的规划,还有一些政策的制定,特别参与了《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制定。如今,我的岗位是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任务就是招商引资,还要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服务,这既是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同时这里也是为企业送政策的窗口单位。所以,我对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的基础情况比较了解。

记得我刚来到临港时,上海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在上海一共有6个区域,任务就是建设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域,临港也是1个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基地。

那时候临港有一个“双特政策”(即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政策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临港有一些相对充足的物理空间,对于产业的集聚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现在看来,当时的吸引力,确实赶不上现在临港新片区的吸引力更大。

临港新片区于2019年8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了78项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72项,还有几项正在进行过程中。

得益于临港新片区升级为国家战略,一系列开放创新型的制度出台之后,很多企业都愿意来我们临港新片区投资兴业。

我们新片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也是有别于其他自贸区的目标定位。同时,临港新片区明确重点发展经济功能,重点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兴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服务,还有跨境资金服务。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成为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是:到2035年,整个临港新片区873平方公里,区域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

1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在2018年,浦东新区的GDP已达到万亿,这经历了28年的发展时间,新片区要用15年多一点的时间达到1万亿的目标。按照当时临港地区的基础来看,经过测算,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要不低于25%。

这两年多来,临港新片区和经济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税收增长等等,所有的增长均超过30%。甚至,2020年和2021年,部分指标达到了40%以上。不管是建设目标,还是招商引资的目标,还有城市发展的目标都在稳步推进,而且基本速度比较快,超出预期。

如今,临港新片区就正照既定目标去发展。老百姓可以发现,路上那么多的土方车,每天工地上都有打桩的声音和机器的轰鸣声。过去,我们开玩笑说临港从来不会堵车,但现在车越来越多、工地越来越多,马路也在建设。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新兴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不仅如此,大量的企业和人才来到了临港新片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这就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对企业和个人才都有吸引力。

2021年,上海有5个新城,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加上南汇新城。其实南汇新城整个面积343.3平方公里,也是5个新城中面积最大的新城。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过临港新片区的定位,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

临港新片区是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对标的是国际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自贸区开放型政策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强化的是制度建设,最终的目标是提高经济质量。

我们也针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比如说航运、离岸贸易、跨境、金融等方面,这都是临港新片区进一步开放的表现。

放管服务改革是和营商环境休戚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讲话当中也特别强调了新片区,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比如在审批方面,国家赋予临港两项“特权”,一个是商事主体登记确认,一个是告知承诺。比如企业注册,过去是审批制,现在是登记、备案。比如,企业只要告知承诺,承诺没有关系或者将来发生纠纷将处理即可。

比如零见面办理(网上办理),现在新片区的行政服务大厅,在网上办理的比例将近80%左右,直接到现场来办理的只有20%左右,而且基本上最快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办理速度大大提高。

再比如,临港新片区将排污证和排水证两证合一,生物医药或者新能源汽车产业,只需要对工厂区域做整体环评,环评过后项目不再需要做大环评,而只需要针对生产工艺做个小环评,这样企业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从产业来讲,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有一个短期目标,即实现三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第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第二个是集成电路,第三个是高端装备。

在2020年10月份,临港新片区发布了“7+5+4”的产业规划,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七大”前沿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地位,以重点“布局”带动“全局”,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等前沿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有人也会问,为什么我们重点瞄准前沿产业?实际上这是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所重点瞄准的产业。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过去,临港只有上汽的制造基地,但是特斯拉来到之后,首先是配套产业逐渐落地,这些配套产业并不仅仅是为特斯拉,也会为上汽或为其他的汽车品牌进行配套。此外,临港还有一针“兴奋剂”,就是无人驾驶的一个示范基地——临港新片区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功能最完善的无人驾驶的测试场。

车仅仅是一个载体,更多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我们希望临港新片区不仅仅是单纯发展技术,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把场景应用在智能汽车上,所以临港新片区还会有很多开放的道路,率先在一些区域功能方面实现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

临港新片区的洋山港4期工程是一个无人码头,在这里集装箱从船上卸下来,再装到卡车上运输,全过程都可以实现无人化。在临港,包括上汽和其他企业都在研究无人集卡,也就是说在东海大桥这一段就能实现无人集卡运货,以提高集装箱的运输效率,降低驾驶员的操作强度。

去年,临港新片区就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就是新能源汽车。而且从目前产业集聚度来看,临港新片区已经成为上海第三个汽车总装制造基地。

第二个方向就是集成电路,两年多以来,集成电路产业落地最多,产业链也最完整的,很快会产生集聚效应。

第三个就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这是原来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基础,这个目标也很快会实现。

在我看来,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我们的目标也很明晰——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

“国际风”就是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会导入很多国际上先进的理念,规划过程中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知名的机构参与到我们新城的规划建设中来;“未来感”即临港新片区将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发展空间,是未来的一个新城市;“海湖韵”是指临港将充分利用“海湖”资源优势,构建沿海到内陆,从气势磅礴到疏朗开阔渐次过渡的风貌格局,塑造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线,打造最具特色的滨海新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