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千亿动力电池回收,为何迟迟跑不出“宁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千亿动力电池回收,为何迟迟跑不出“宁王”?

国内回收电池的新“宁王”为何难产?

文|谈擎说AI

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带队赴中国铁塔公司开展专题调研。

黄利斌要求,要系统总结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急需的标准,加大动力电池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

其实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话题,已经不算多么新颖,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近年来,关于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呼声时有出现。

呼吁动力电池回收,对大众来说最直观的驱动力就是环保,面对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在未来动力电池退役浪潮席卷而来时,如何处理这一波波巨大的环保隐患,无疑值得关注。

不过商业价值,往往是催促行动力最有效的措施。

“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通常有5-8年,就算从汽车淘汰了下来,也并不代表其价值已经挥耗一空。”一位业内人士向谈擎说AI表示,“电池从车内退役后,通常还会有70%-80%的容量存在,即使最终没有了再使用能力,电池里的锂、钴等等金属元素也都有着不菲的价值。”

面对如此种种,蓄势待发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今天走到了哪一步?

望山跑马的前景,和辟渠取水的需求

动力电池爆发基于电动汽车市场崛起,但电动汽车市场崛起的初衷并非为人类带来差异化驾乘体验,而是致力于解决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这一更重大的议题。

在某种程度上,汽车电动化能够实现的基础还是矿产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的矿石总量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想本末倒置,那电动汽车必然需要实现对大量动力电池矿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过宏大前景,往往是一个望山跑死马的存在。

这两年虽年年都有人称动力电池回收的元年已至,并提出眼下我们已经需要做出接住一波波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准备,但直到今天,不难发现,基于前景来谈元年,元年时常就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今年,甚至明年,是否会是我们真正的动力电池回收元年?也许没有人能够保证,但相较于曾经空谈行业前景,今天更露骨的回收需求出现后,我们似乎确实离元年更近了一些。

谈擎说AI认为,今天动力电池回收需求真正出现,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风险开始出现,二是面对可以预见的退役潮,社会及国家层面迫切的整治需求。

首先是供应链上,曾经很多年动力电池回收的规模需求其实都不大,对于企业而言,基于前景可以提早做出相应的战略布局,早早做一个观潮人,毕竟面对今天仍模糊的投入产出比,长时间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存疑。

但是这段时间的电动汽车涨价潮,无疑让很多人看到了动力电池回收可以为供应链稳定性提供的宝贵价值。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动力电池诸如锂、钴、镍等各大原材料的价格都在持续飙涨,锂盐一年十倍的抢劫式涨价,“妖镍”等新词开始出现,新能源厂商们纷纷落泪。

面对这样源头一堵,后面连着倒一片的风险,电池回收一下子就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前景,变成了眼前的主意。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普及后,供应链原材料再度出现诸如此类的成本危机,那么一波波退役的动力电池,自然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燃眉之急。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的话,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治理需求也开始出现。

没有电动汽车以前,囿于锂电池回收的规模需求不大,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行业内的正规军企业并多,赶海的小玩家们可以自行消化,行业也算得上是岁月静好。

但未来,退役的动力电池无疑是一波波滔天巨浪,小玩家们赶赶海还可以,但面对巨浪来临还能消化得了吗?其回收的工艺,又能否支撑住有望指数级增长的环保问题?

这无疑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急需回答的问题。

千亿美好的“卸妆油”

需求已至,百废待兴。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走高,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24亿人民币。

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其预估2025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人民币。近期,更是有机构预测,2030年电池材料回收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千亿虽美好,不过今天来看,电池回收这门生意的前路上,仍旧密布荆棘。

此前,谈擎说AI同动力电池业内人士梁哲生(化名)关于动力电池回收有过相关讨论。

梁哲生向我们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有两种主流模式,不仅有较直观的拆解回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即梯次利用。

梯次利用的回收模式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是小时候家里的电动玩具电池淘汰下来后,还能给遥控器再用一段时间,其实是人的一个本能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转移需求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通常来讲,当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80%-70%以下时,就已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但80%-20%这一区间,正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蓝海所在,仍可以满足很多场景里的储能或动力需求,仅当容量下降至20%后才须报废。

也因此,动力电池虽然5-8年就会淘汰下来,但在一些对电池综合要求并没有那么高的储能项目上,就比如相关的供电基站以及路灯、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仍旧能够在部分场景发挥余热,直到储能价值不复存在,最后再进入拆解回收体系。

然而,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远没有把玩具电池抠出来安到遥控器里再利用那么简单。

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由于实际情况并不是统一的,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再或者像今天的刀片电池,蜂窝电池,具体构造不尽相同,往往需要对性能、安全等诸多要素进行评估检测,从而再根据不同用途把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拆解重组,在新的需求场景里发挥余热。

整个梯次利用的最大难点正是在拆解重组这一步。

就成本而言,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假设退役动力电池的采购成本为20美元/kWh且可利用率为60%,则电池回收拆解重组成本为71.7美元/kWh。

动力电池退役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涅槃重生,卖的反而要比新电池还贵,哪有那么容易去找大量的“冤大头”买单?

转过头来,如果在拆解重组的过程中做手脚压低成本,安全性又会得不到保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梯次利用就尴尬在了这里。

那么看似简单粗暴地拆解回收呢?

“(拆解回收)当前有两种主流工艺路线,干法和湿法,前者有冶金热解,后者用酸碱或者有机溶剂等等,当然还有不少创新的,比如低温冷冻、生物技术等等,但普遍不太成熟。”梁哲生在当时向我们表示。

具体的工艺流程技术在此不多赘述,当前拆解回收的尴尬主要在于干法回收虽然处理简单,但耗能大、金属回收率低等问题突出;湿法回收会产生大量废水,环保性同样不佳。总体而言,当前仍没有一个最优解,有待实验室中的成果出炉。

总的来看,谈擎说AI认为,在动力电池回收这件事情上,虽然有前景,但一直以来囿于市场不大,前期研发力度有限,所以相关技术储备仍旧匮乏,而问题的集中体现,除了技术之外,整合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点。

电池回收是一门B端生意,从退役电池出发,整个链条的最上游可以追溯到消费者,是一个大而散的开口,再加上复杂多样的电池规格型号以及原材料差异,使得赛道多年来成了小作坊的逐利场。

不过尽管荆棘密布,但对于资本而言,敞亮的前景往往是商业故事里最强劲的主线,就比如自动驾驶赛道,同样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故事,但今天赛道内的明星玩家已经众多。

反观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为何今天还鲜有新的明星企业崛起?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内回收电池的新“宁王”为何难产?

其实在电池回收这条赛道上,纵观全球的话,今天并非是一片荒芜。

2017年,担任CTO一职长达16年的特斯拉联合创始人JB Straubel创立了Redwood Materials,致力于对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生产。

去年,Redwood Materials完成了7.75亿美元的C轮融资,高盛、福特、亚马逊等纷纷入局,投资阵容堪称豪华,截止去年九月份,该公司的估值高达38亿美元,已是一头当之无愧的独角兽。

那么Redwood的魅力究竟何在?一个看起来非常亮眼的数据是,Redwood声称自己可以实现对锂离子电池中95%以上的材料进行回收。

但是关于这一点,我国当前在技术方面并不逊色,根据中研网数据,目前在电池回收问题上,金属钴和碳酸锂的回收率已经分别可以达到95%和85%,在保守预计的前提下,未来电池可回收比例可以和Redwood一样实现95%。

在近期的电话会议中,宁德时代也表示,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的电池回收,锂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1%,镍和钴的回收率则达到了99.6%。

回到市场上,今天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囿于整合难度大,动力电池回收近年来一直是小作坊们的逐利场,但这一现象究竟有多离谱?

新京报曾报道,近年来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近八成都流入黑市,另外据统计,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率仅在触目惊心的10%左右,很显然,这离不开广大小作坊们野生技术的“贡献”。

就像是杂草与良木抢夺养分,行业乱象丛生对正规军的成长而言,无疑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牵制。

从回收的源头来讲,当前在我国,大而散的消费品市场上,回收作业往往是由小作坊们打游击战,开出的回收价格也相对较高,从而吸引货源,这对于培养国民整体的回收意识显然不会起到正向左右。

反观Redwood,得益于人民回收意识多年培养的基础,和其他行业新业务拓荒期大放补贴不同,其ToC的回收业务在官网明确写道,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废弃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给予Redwood进行回收,但有两个前提,一是Redwood不会为这些废电池买单,二是寄来的电池还必须符合一系列要求。

当前国内市场,一边是仍待培养的民众回收意识,另一边是小作坊们以牺牲技术高价回收的游击乱拳,正规军们单就货源,开端战便是硬骨头。

另一方面,新型行业想要利好正规军,立法并逐步健全良性的约束力,是一条必经之路。

今天很多欧美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也得益于这些体系,国民对电池回收的责任感以及道德和法律相关约束力都会更强。

但我国关于锂电池回收的立法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成果仍旧有限,这也是小作坊这些年一直猖獗的一个原因所在。

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言,这两年我国对动力电池回收的相关议题已经愈发重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提振了不少王牌队伍和正规军的入局决心。

去年末,宁德时代宣布,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于12月4日正式开工,对退役电池回收再利用以实现降本。与此同时,华友钴业、中伟股份等多家锂电产业链厂商亦表示将逐步加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除了动力电池制造厂商,传统的第三方回收企业,以及能够更好接触回收货源的主机厂等等,今天在动力电池赛道上的布局者也已肉眼可见地增加。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今天搜索电池回收关键词,已经存在88244条相关结果,其中仅成立一年内的企业,就已有高达40265条相关结果,占到了近乎半数。

虽然我们不能去线性地预估未来走势,但随着美好的前景以外,真正需求崛起,越来越多规模化的正规军接手电池回收这门生意,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玩家,真正在未来一起打通电动汽车一战,从初心开拔的环保闭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宁德时代

8.8k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标放宽铅酸电池车型限重 宁德时代发布重卡电池新品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中国五矿拟与青海省共同组建中国盐湖集团 宁德时代据称正洽购“光伏黑马”一道新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千亿动力电池回收,为何迟迟跑不出“宁王”?

国内回收电池的新“宁王”为何难产?

文|谈擎说AI

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带队赴中国铁塔公司开展专题调研。

黄利斌要求,要系统总结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急需的标准,加大动力电池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

其实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话题,已经不算多么新颖,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近年来,关于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呼声时有出现。

呼吁动力电池回收,对大众来说最直观的驱动力就是环保,面对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在未来动力电池退役浪潮席卷而来时,如何处理这一波波巨大的环保隐患,无疑值得关注。

不过商业价值,往往是催促行动力最有效的措施。

“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通常有5-8年,就算从汽车淘汰了下来,也并不代表其价值已经挥耗一空。”一位业内人士向谈擎说AI表示,“电池从车内退役后,通常还会有70%-80%的容量存在,即使最终没有了再使用能力,电池里的锂、钴等等金属元素也都有着不菲的价值。”

面对如此种种,蓄势待发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今天走到了哪一步?

望山跑马的前景,和辟渠取水的需求

动力电池爆发基于电动汽车市场崛起,但电动汽车市场崛起的初衷并非为人类带来差异化驾乘体验,而是致力于解决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这一更重大的议题。

在某种程度上,汽车电动化能够实现的基础还是矿产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的矿石总量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想本末倒置,那电动汽车必然需要实现对大量动力电池矿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过宏大前景,往往是一个望山跑死马的存在。

这两年虽年年都有人称动力电池回收的元年已至,并提出眼下我们已经需要做出接住一波波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准备,但直到今天,不难发现,基于前景来谈元年,元年时常就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今年,甚至明年,是否会是我们真正的动力电池回收元年?也许没有人能够保证,但相较于曾经空谈行业前景,今天更露骨的回收需求出现后,我们似乎确实离元年更近了一些。

谈擎说AI认为,今天动力电池回收需求真正出现,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动力电池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风险开始出现,二是面对可以预见的退役潮,社会及国家层面迫切的整治需求。

首先是供应链上,曾经很多年动力电池回收的规模需求其实都不大,对于企业而言,基于前景可以提早做出相应的战略布局,早早做一个观潮人,毕竟面对今天仍模糊的投入产出比,长时间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存疑。

但是这段时间的电动汽车涨价潮,无疑让很多人看到了动力电池回收可以为供应链稳定性提供的宝贵价值。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动力电池诸如锂、钴、镍等各大原材料的价格都在持续飙涨,锂盐一年十倍的抢劫式涨价,“妖镍”等新词开始出现,新能源厂商们纷纷落泪。

面对这样源头一堵,后面连着倒一片的风险,电池回收一下子就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前景,变成了眼前的主意。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普及后,供应链原材料再度出现诸如此类的成本危机,那么一波波退役的动力电池,自然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燃眉之急。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的话,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治理需求也开始出现。

没有电动汽车以前,囿于锂电池回收的规模需求不大,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行业内的正规军企业并多,赶海的小玩家们可以自行消化,行业也算得上是岁月静好。

但未来,退役的动力电池无疑是一波波滔天巨浪,小玩家们赶赶海还可以,但面对巨浪来临还能消化得了吗?其回收的工艺,又能否支撑住有望指数级增长的环保问题?

这无疑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急需回答的问题。

千亿美好的“卸妆油”

需求已至,百废待兴。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走高,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24亿人民币。

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其预估2025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人民币。近期,更是有机构预测,2030年电池材料回收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千亿虽美好,不过今天来看,电池回收这门生意的前路上,仍旧密布荆棘。

此前,谈擎说AI同动力电池业内人士梁哲生(化名)关于动力电池回收有过相关讨论。

梁哲生向我们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有两种主流模式,不仅有较直观的拆解回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即梯次利用。

梯次利用的回收模式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是小时候家里的电动玩具电池淘汰下来后,还能给遥控器再用一段时间,其实是人的一个本能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转移需求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通常来讲,当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80%-70%以下时,就已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但80%-20%这一区间,正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蓝海所在,仍可以满足很多场景里的储能或动力需求,仅当容量下降至20%后才须报废。

也因此,动力电池虽然5-8年就会淘汰下来,但在一些对电池综合要求并没有那么高的储能项目上,就比如相关的供电基站以及路灯、低速电动车,动力电池仍旧能够在部分场景发挥余热,直到储能价值不复存在,最后再进入拆解回收体系。

然而,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远没有把玩具电池抠出来安到遥控器里再利用那么简单。

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由于实际情况并不是统一的,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再或者像今天的刀片电池,蜂窝电池,具体构造不尽相同,往往需要对性能、安全等诸多要素进行评估检测,从而再根据不同用途把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拆解重组,在新的需求场景里发挥余热。

整个梯次利用的最大难点正是在拆解重组这一步。

就成本而言,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假设退役动力电池的采购成本为20美元/kWh且可利用率为60%,则电池回收拆解重组成本为71.7美元/kWh。

动力电池退役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涅槃重生,卖的反而要比新电池还贵,哪有那么容易去找大量的“冤大头”买单?

转过头来,如果在拆解重组的过程中做手脚压低成本,安全性又会得不到保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梯次利用就尴尬在了这里。

那么看似简单粗暴地拆解回收呢?

“(拆解回收)当前有两种主流工艺路线,干法和湿法,前者有冶金热解,后者用酸碱或者有机溶剂等等,当然还有不少创新的,比如低温冷冻、生物技术等等,但普遍不太成熟。”梁哲生在当时向我们表示。

具体的工艺流程技术在此不多赘述,当前拆解回收的尴尬主要在于干法回收虽然处理简单,但耗能大、金属回收率低等问题突出;湿法回收会产生大量废水,环保性同样不佳。总体而言,当前仍没有一个最优解,有待实验室中的成果出炉。

总的来看,谈擎说AI认为,在动力电池回收这件事情上,虽然有前景,但一直以来囿于市场不大,前期研发力度有限,所以相关技术储备仍旧匮乏,而问题的集中体现,除了技术之外,整合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点。

电池回收是一门B端生意,从退役电池出发,整个链条的最上游可以追溯到消费者,是一个大而散的开口,再加上复杂多样的电池规格型号以及原材料差异,使得赛道多年来成了小作坊的逐利场。

不过尽管荆棘密布,但对于资本而言,敞亮的前景往往是商业故事里最强劲的主线,就比如自动驾驶赛道,同样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故事,但今天赛道内的明星玩家已经众多。

反观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为何今天还鲜有新的明星企业崛起?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内回收电池的新“宁王”为何难产?

其实在电池回收这条赛道上,纵观全球的话,今天并非是一片荒芜。

2017年,担任CTO一职长达16年的特斯拉联合创始人JB Straubel创立了Redwood Materials,致力于对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生产。

去年,Redwood Materials完成了7.75亿美元的C轮融资,高盛、福特、亚马逊等纷纷入局,投资阵容堪称豪华,截止去年九月份,该公司的估值高达38亿美元,已是一头当之无愧的独角兽。

那么Redwood的魅力究竟何在?一个看起来非常亮眼的数据是,Redwood声称自己可以实现对锂离子电池中95%以上的材料进行回收。

但是关于这一点,我国当前在技术方面并不逊色,根据中研网数据,目前在电池回收问题上,金属钴和碳酸锂的回收率已经分别可以达到95%和85%,在保守预计的前提下,未来电池可回收比例可以和Redwood一样实现95%。

在近期的电话会议中,宁德时代也表示,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的电池回收,锂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1%,镍和钴的回收率则达到了99.6%。

回到市场上,今天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囿于整合难度大,动力电池回收近年来一直是小作坊们的逐利场,但这一现象究竟有多离谱?

新京报曾报道,近年来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近八成都流入黑市,另外据统计,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率仅在触目惊心的10%左右,很显然,这离不开广大小作坊们野生技术的“贡献”。

就像是杂草与良木抢夺养分,行业乱象丛生对正规军的成长而言,无疑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牵制。

从回收的源头来讲,当前在我国,大而散的消费品市场上,回收作业往往是由小作坊们打游击战,开出的回收价格也相对较高,从而吸引货源,这对于培养国民整体的回收意识显然不会起到正向左右。

反观Redwood,得益于人民回收意识多年培养的基础,和其他行业新业务拓荒期大放补贴不同,其ToC的回收业务在官网明确写道,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废弃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给予Redwood进行回收,但有两个前提,一是Redwood不会为这些废电池买单,二是寄来的电池还必须符合一系列要求。

当前国内市场,一边是仍待培养的民众回收意识,另一边是小作坊们以牺牲技术高价回收的游击乱拳,正规军们单就货源,开端战便是硬骨头。

另一方面,新型行业想要利好正规军,立法并逐步健全良性的约束力,是一条必经之路。

今天很多欧美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也得益于这些体系,国民对电池回收的责任感以及道德和法律相关约束力都会更强。

但我国关于锂电池回收的立法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成果仍旧有限,这也是小作坊这些年一直猖獗的一个原因所在。

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言,这两年我国对动力电池回收的相关议题已经愈发重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提振了不少王牌队伍和正规军的入局决心。

去年末,宁德时代宣布,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于12月4日正式开工,对退役电池回收再利用以实现降本。与此同时,华友钴业、中伟股份等多家锂电产业链厂商亦表示将逐步加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除了动力电池制造厂商,传统的第三方回收企业,以及能够更好接触回收货源的主机厂等等,今天在动力电池赛道上的布局者也已肉眼可见地增加。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今天搜索电池回收关键词,已经存在88244条相关结果,其中仅成立一年内的企业,就已有高达40265条相关结果,占到了近乎半数。

虽然我们不能去线性地预估未来走势,但随着美好的前景以外,真正需求崛起,越来越多规模化的正规军接手电池回收这门生意,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玩家,真正在未来一起打通电动汽车一战,从初心开拔的环保闭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