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骑行“鄙视链”:通勤、川藏和参数大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骑行“鄙视链”:通勤、川藏和参数大神

身在“车圈”,骑行者们都在透过装备定义自己,也在衡量别人。

文 | 蓝洞商业 贾紫璇

编辑 | 焦丽莎

6月的北京,晚霞格外粉嫩,长安街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拥挤程度远超主干道。

浩浩荡荡的骑行大军,各自打量着周围人的「坐骑」和装备,心里暗暗归类打分。透过自行车的品牌和外形,骑行者大概就能猜出对方的「入坑」程度、骑行需求,甚至骑行水平。

或许,你会在等红灯时被旁边大爷敲两下车架:「你这车挺贵吧,车架应该是碳的。」这是稍微懂点自行车的人就有的常识。更深度的玩家,则只需要打量几眼,就能准确「打分」。

骑行这项活跃于80年代的出行工具,当下正以一种户外运动和社交方式,重新收获了年轻人的偏爱,骑行热度直逼飞盘、陆地冲浪板。曾经风靡的飞鸽、永久、凤凰,变成了如今的大行、捷安特、美利达。

线下的火爆传导到线上,小红书上关于「骑行」的笔记接近80万篇;去哪儿网的数据显示,进入6月以来,「骑行」产品搜索热度较5月同期增长了近50%;京东618预售数据统计,整个骑行品类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240%。

暴涨的需求,加之疫情影响下的生产线压力,如今各大品牌「一车难求」。

「大行折叠车热销的型号基本都没有了,都要等半年以上。」王维艾告诉「蓝洞商业」。一些基本车型也都要等到2023年,而顶端产品更是紧俏货,要等到2024年。

知名运动博主Fit4life在播客节目中聊到自己买车时,多个捷安特和Trek门店老板都说要预订一年以上才有货。类似闪电这样的高阶品牌,每个城市的份额只有几辆,非高端玩家很难买到。

入坑骑行,有人在延续儿时的快乐,有人为了改变运动方式,有人则是极致的追求速度与激情。

程会玩是一位骑行老炮儿,一天骑上100公里是常事,一辆闪电牌公路车是他的「坐骑」。他告诉「蓝洞商业」,只要是消费品就会有鄙视链。

「伴随骑行圈子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一辆社交体验感更好的车。骑行圈虽然不会根据装备去评判某个人的财富或社会地位,但看到自行车的品牌、零配件、骑行者的穿戴等,就大概能知道这个人在骑行圈的专业层级,鄙视链是悄悄存在的。」

当自行车成为一件时尚单品,它就被打上了更多更复杂的标签。

或许你会看到,有人在「低配版本」世界里怡然自得;有人在不断烧钱「升级」装备;也有人以「更高阶」装备作为社交资本来show off(炫耀)。

身在「车圈」,骑行者们都在透过装备定义自己,也在衡量别人。

我又不比赛、爬山,没必要买更贵的公路车

王维艾,85后,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自行车之于王维艾,只是从家到公司的通勤工具。

9.8公里,是王维艾从家到公司的距离,一辆两千元以内的大行折叠车是他对这段距离最大的尊重。「超过2000元的折叠车我不会买,只是上下班使用,电动车也不过大几千。我又不比赛、爬山,也没必要买更贵的公路车。

以大行(Dahon)为代表的折叠车,是和王维艾一样,大部分初级骑行爱好者的首选,他们对「车」没有太多的专业要求和疯狂的执念。

作为一位85后,王维艾小学时就喜欢骑着姥姥那辆24自行车到处溜达。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为了通勤方便,王维艾在路边的修车摊入手了第一辆自行车,150元左右。

「不需要买太贵的,不然过几天就会被偷,而且车摊上贵的自行车来路不明,也不敢买。」但只骑了一两个月,王维艾的这辆自行车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索性放弃。

2019年,王维艾回到内蒙古老家,与儿时的小伙伴骑车去20公里以外的「天池」。骑着从朋友处借来的山地车,王维艾没有太多关于性能好坏的认知,只觉得车轮宽大,挺酷的。经过起起伏伏的山坡,上坡极其痛苦,下坡极其刺激,但同样能带给他快乐。

返程时遇到暴雨,王维艾至今记得,内蒙古郊区的公路上,只有头顶的乌云和望不到边的草原,骑过那片乌云后顿时雨停了,「当时内裤都湿透了」。

回北京前,朋友把那辆山地车送给了王维艾。王维艾骑着它去了趟密云水库,为了那趟骑行,他花了几百块购置了一些叫不上牌子的计速器、手套、头盔。在他看来,这些装备不一定能用更多次,不需要花大价钱。

果不其然,经历了那次一整天的骑行,王维艾觉得长途的专业骑行并不适合自己,日常通勤和附近闲逛才是他的刚需。

2022年春天,他下单了一款不到两千元的大行折叠车。「可选择的只有一两款,受欢迎的款式都缺货,线下店里也一样。」即便如此,收到车的王维艾还是很欣喜,当天中午就从单位溜回家收货,晚上十点加完班还出去试了车。

名气更大的小布(Brompton),并不在王维艾的选项里,主要是因为价格。虽然也是折叠车,但单价在一两万区间,大大超出了王维艾这样的普通骑行者的心理价。

但是,唯独在变速器的选择上,王维艾舍得砸钱。他告诉「蓝洞商业」:「我的变速器是禧玛诺6速,手轻轻一拧就变了,过程很流畅,没有太明显的卡顿感。车可以不用太贵,但变速器一定要好。」

王维艾和他的大行自行车,很少去长安街、妙峰山这些北京热门骑行路线。对他来说,家附近的奥森公园骑上10公里,既能饭后消食,又能心情愉悦,还不至于因为疲劳耽误第二天上班,是完美舒适的骑行方式。

跨省骑行,结交“黑道大爷”

张楚,95后,新媒体主编

与王维艾一样,张楚对自行车也有着美好的儿时回忆。不同的是,张楚在专业的骑行中一路进阶,并且结交了不少朋友,也有不少特别的经历。

考上大学那年,张楚买了一辆捷安特,开始尝试长途骑行。一次从北京到天津的骑行中,张楚意外收获了一位「黑道忘年交」。

出发后不久,突然下雨,张楚的车速只有二十迈,前方另一位骑行者大约十七八迈,张楚追上他问:「大爷,不去前面停一下避雨吗?」大爷悠然自得,起初不回话,后来雨越下越大。两人不得不找了间旅店,为了省钱开了个标间。

刚上大学的张楚没有太多防备心,但当他看到大爷后背上纹着两条青龙时,他开始有些警觉。但很快,「警觉」的状态在二人下楼撸串喝酒时卸下。

张楚一开始只浅浅的喝一点啤酒,为了保持清醒。大概是见惯了恐惧和防备的眼神,大爷灌下一大口酒,对张楚说:「别担心,坏人都去干坏事了,你看哪个坏人会跑过来骑车,多麻烦。」

这句话似乎影响了张楚后来的骑行状态。自那以后,他面对骑友都不再设防,收获了不少「能当一辈子朋友」的友谊。说起当年的那位「黑道大爷」,张楚说,「大爷的女儿出嫁,还邀请我去天津喝喜酒。」

这是远途骑行带给张楚的意外惊喜,也让张楚开始深深着迷。自行车从大学时的捷安特,进化到了三万多的美国品牌Trek;骑行路线也从跨省,进阶到了川藏公路之旅。

张楚说,「当时刚离职,平时上班的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长途骑行一两个月。」路途中有许多坡路,每天100公里对骑行者的体力和车况都是个不小的考验。「还好我们是骑行上去的,高原反应不太明显。」

路上,张楚与素未谋面的骑友,白天骑车聊天,晚上同住青年旅社,更深刻体验了一把「毫无防备」交朋友的快乐。「一路上大约10个人一直在一起,但我们之前完全不认识。」

他回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停下游玩。「我们去了新都桥,在那里停了一天。租车去看天葬,司机会跟你讲一些藏传佛教的风俗,也让骑行过程变得更饱满有趣。」

对张楚来说,长途骑行是城市短途骑行外更深度的户外运动。所谓深度,不仅是指身体消耗,更是指社交深度。

张楚偶尔也会参加Trek的骑行活动,「程式感太重」是他对Trek类自行车品牌举办活动的最大感受。早上约好上车地点,把骑行者拉到山脚下,备好补给,一起骑到某个地方吃午饭,下午再骑回起点,由大巴车拉回市区。

这样的城市短途骑行活动,有天然的疏离感,「这次是这一波人,下次就换了另一波,不像长途骑行有固定圈子,甚至会同吃住好多天,能够结交深度好友。」

七万多的车,我只能算TOP 20%—25%

程会玩,95后,研究生在读

张楚的川藏川藏骑行路上,就结交了另一位挚友——程会玩,日后成了张楚的「骑行军师」。

在成都下了飞机,张楚就注意到了沉默寡言的程会玩,拿到自行车后一个人往雅安骑。中途休息时两人相遇,张楚主动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但遭到了拒绝。

第二天,程会玩早早离开,张楚和朋友们出发较晚,但在午饭的餐馆又相遇了。张楚再次发出邀请,程会玩看到张楚和七八个朋友点了一大桌子菜,便加入他们,一路同行。

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程会玩的辐条断了,为了能跟张楚一起骑车,他迅速在网上花五千元订购了一个碳轮,川藏骑行结束后再放到网上卖,价格没有跌。他告诉「蓝洞商业」:「这种好的产品很保值。」

在美国留学时,程会玩开始接触自行车,在学校加入了Cycling Team(骑行社团),还曾组织去美国Trek工厂参观,程会玩开始研究自行车组装、零部件材质和生产等专业知识,开启了他的深度骑行和测评之路。

毕业回国后,程会玩几乎每天都会骑车。由于为美国教授工作有时差,他通常在晚上九点一个人出发,骑行两小时,回来参加美国时间上午的线上会议。程会玩告诉「蓝洞商业」,他每个星期的骑行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

骑行圈有一款记录骑行数据的APP叫「行者」,更专业的一款叫「Strava」,通常会连结Facebook账号上的好友,程会玩用的就是Strava。

他告诉「蓝洞商业」,骑行就像是一个技能进阶的过程。基础阶段时,一定有许多同行人。随着技能不断升级,身边同行的人会越来越少。程会玩珍惜每一次与专业的骑友挑战自我的过程,「有人在过程中给你鼓励,精神上陪你完成挑战,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国内外骑行经历的累积,让程会玩对国内外的自行车品牌、零部件的好坏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就连张楚都说,「他比我专业很多,平时我买配件都会去问程会玩的建议。」

但程会玩认为,自己的装备级别在骑行圈算是TOP20%-25%,骑行人越来越多,花十几万甚至更多钱置办装备的大有人在。

「我的套件没有用到最顶级,顶级还要再翻一倍。轮子我只选了实用性较高的,只是车架贵了些。」他用的是闪电牌车架,入手三万多,整车下来七万多。

熟悉国内外骑行的程会玩说,国内外的骑行圈有着历史沉淀的差别,国外比较纯粹,但国内在突然的火爆下,略显浮躁。之所以会有鄙视链,除了彰显「社交实力」外,还源自国内外品牌发展的差异。

举例来说,中国自行车代工厂里有着大量碳纤维原材料,这些工厂会接私活,国内就会出现许多「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自行车品牌」,这些在环法比赛出现过的大牌面前,并不被看好。而它们大多也只是昙花一现。

但这些插曲并不影响骑行的火热。如今的川藏线已经成了公路骑行者的打卡圣地。也许未来的川藏公路,随处可见一群群骑行者,驻车交流品牌、装备甚至更多。

应受访者要求:王维艾、张楚、程会玩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骑行“鄙视链”:通勤、川藏和参数大神

身在“车圈”,骑行者们都在透过装备定义自己,也在衡量别人。

文 | 蓝洞商业 贾紫璇

编辑 | 焦丽莎

6月的北京,晚霞格外粉嫩,长安街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拥挤程度远超主干道。

浩浩荡荡的骑行大军,各自打量着周围人的「坐骑」和装备,心里暗暗归类打分。透过自行车的品牌和外形,骑行者大概就能猜出对方的「入坑」程度、骑行需求,甚至骑行水平。

或许,你会在等红灯时被旁边大爷敲两下车架:「你这车挺贵吧,车架应该是碳的。」这是稍微懂点自行车的人就有的常识。更深度的玩家,则只需要打量几眼,就能准确「打分」。

骑行这项活跃于80年代的出行工具,当下正以一种户外运动和社交方式,重新收获了年轻人的偏爱,骑行热度直逼飞盘、陆地冲浪板。曾经风靡的飞鸽、永久、凤凰,变成了如今的大行、捷安特、美利达。

线下的火爆传导到线上,小红书上关于「骑行」的笔记接近80万篇;去哪儿网的数据显示,进入6月以来,「骑行」产品搜索热度较5月同期增长了近50%;京东618预售数据统计,整个骑行品类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240%。

暴涨的需求,加之疫情影响下的生产线压力,如今各大品牌「一车难求」。

「大行折叠车热销的型号基本都没有了,都要等半年以上。」王维艾告诉「蓝洞商业」。一些基本车型也都要等到2023年,而顶端产品更是紧俏货,要等到2024年。

知名运动博主Fit4life在播客节目中聊到自己买车时,多个捷安特和Trek门店老板都说要预订一年以上才有货。类似闪电这样的高阶品牌,每个城市的份额只有几辆,非高端玩家很难买到。

入坑骑行,有人在延续儿时的快乐,有人为了改变运动方式,有人则是极致的追求速度与激情。

程会玩是一位骑行老炮儿,一天骑上100公里是常事,一辆闪电牌公路车是他的「坐骑」。他告诉「蓝洞商业」,只要是消费品就会有鄙视链。

「伴随骑行圈子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一辆社交体验感更好的车。骑行圈虽然不会根据装备去评判某个人的财富或社会地位,但看到自行车的品牌、零配件、骑行者的穿戴等,就大概能知道这个人在骑行圈的专业层级,鄙视链是悄悄存在的。」

当自行车成为一件时尚单品,它就被打上了更多更复杂的标签。

或许你会看到,有人在「低配版本」世界里怡然自得;有人在不断烧钱「升级」装备;也有人以「更高阶」装备作为社交资本来show off(炫耀)。

身在「车圈」,骑行者们都在透过装备定义自己,也在衡量别人。

我又不比赛、爬山,没必要买更贵的公路车

王维艾,85后,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自行车之于王维艾,只是从家到公司的通勤工具。

9.8公里,是王维艾从家到公司的距离,一辆两千元以内的大行折叠车是他对这段距离最大的尊重。「超过2000元的折叠车我不会买,只是上下班使用,电动车也不过大几千。我又不比赛、爬山,也没必要买更贵的公路车。

以大行(Dahon)为代表的折叠车,是和王维艾一样,大部分初级骑行爱好者的首选,他们对「车」没有太多的专业要求和疯狂的执念。

作为一位85后,王维艾小学时就喜欢骑着姥姥那辆24自行车到处溜达。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为了通勤方便,王维艾在路边的修车摊入手了第一辆自行车,150元左右。

「不需要买太贵的,不然过几天就会被偷,而且车摊上贵的自行车来路不明,也不敢买。」但只骑了一两个月,王维艾的这辆自行车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索性放弃。

2019年,王维艾回到内蒙古老家,与儿时的小伙伴骑车去20公里以外的「天池」。骑着从朋友处借来的山地车,王维艾没有太多关于性能好坏的认知,只觉得车轮宽大,挺酷的。经过起起伏伏的山坡,上坡极其痛苦,下坡极其刺激,但同样能带给他快乐。

返程时遇到暴雨,王维艾至今记得,内蒙古郊区的公路上,只有头顶的乌云和望不到边的草原,骑过那片乌云后顿时雨停了,「当时内裤都湿透了」。

回北京前,朋友把那辆山地车送给了王维艾。王维艾骑着它去了趟密云水库,为了那趟骑行,他花了几百块购置了一些叫不上牌子的计速器、手套、头盔。在他看来,这些装备不一定能用更多次,不需要花大价钱。

果不其然,经历了那次一整天的骑行,王维艾觉得长途的专业骑行并不适合自己,日常通勤和附近闲逛才是他的刚需。

2022年春天,他下单了一款不到两千元的大行折叠车。「可选择的只有一两款,受欢迎的款式都缺货,线下店里也一样。」即便如此,收到车的王维艾还是很欣喜,当天中午就从单位溜回家收货,晚上十点加完班还出去试了车。

名气更大的小布(Brompton),并不在王维艾的选项里,主要是因为价格。虽然也是折叠车,但单价在一两万区间,大大超出了王维艾这样的普通骑行者的心理价。

但是,唯独在变速器的选择上,王维艾舍得砸钱。他告诉「蓝洞商业」:「我的变速器是禧玛诺6速,手轻轻一拧就变了,过程很流畅,没有太明显的卡顿感。车可以不用太贵,但变速器一定要好。」

王维艾和他的大行自行车,很少去长安街、妙峰山这些北京热门骑行路线。对他来说,家附近的奥森公园骑上10公里,既能饭后消食,又能心情愉悦,还不至于因为疲劳耽误第二天上班,是完美舒适的骑行方式。

跨省骑行,结交“黑道大爷”

张楚,95后,新媒体主编

与王维艾一样,张楚对自行车也有着美好的儿时回忆。不同的是,张楚在专业的骑行中一路进阶,并且结交了不少朋友,也有不少特别的经历。

考上大学那年,张楚买了一辆捷安特,开始尝试长途骑行。一次从北京到天津的骑行中,张楚意外收获了一位「黑道忘年交」。

出发后不久,突然下雨,张楚的车速只有二十迈,前方另一位骑行者大约十七八迈,张楚追上他问:「大爷,不去前面停一下避雨吗?」大爷悠然自得,起初不回话,后来雨越下越大。两人不得不找了间旅店,为了省钱开了个标间。

刚上大学的张楚没有太多防备心,但当他看到大爷后背上纹着两条青龙时,他开始有些警觉。但很快,「警觉」的状态在二人下楼撸串喝酒时卸下。

张楚一开始只浅浅的喝一点啤酒,为了保持清醒。大概是见惯了恐惧和防备的眼神,大爷灌下一大口酒,对张楚说:「别担心,坏人都去干坏事了,你看哪个坏人会跑过来骑车,多麻烦。」

这句话似乎影响了张楚后来的骑行状态。自那以后,他面对骑友都不再设防,收获了不少「能当一辈子朋友」的友谊。说起当年的那位「黑道大爷」,张楚说,「大爷的女儿出嫁,还邀请我去天津喝喜酒。」

这是远途骑行带给张楚的意外惊喜,也让张楚开始深深着迷。自行车从大学时的捷安特,进化到了三万多的美国品牌Trek;骑行路线也从跨省,进阶到了川藏公路之旅。

张楚说,「当时刚离职,平时上班的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长途骑行一两个月。」路途中有许多坡路,每天100公里对骑行者的体力和车况都是个不小的考验。「还好我们是骑行上去的,高原反应不太明显。」

路上,张楚与素未谋面的骑友,白天骑车聊天,晚上同住青年旅社,更深刻体验了一把「毫无防备」交朋友的快乐。「一路上大约10个人一直在一起,但我们之前完全不认识。」

他回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停下游玩。「我们去了新都桥,在那里停了一天。租车去看天葬,司机会跟你讲一些藏传佛教的风俗,也让骑行过程变得更饱满有趣。」

对张楚来说,长途骑行是城市短途骑行外更深度的户外运动。所谓深度,不仅是指身体消耗,更是指社交深度。

张楚偶尔也会参加Trek的骑行活动,「程式感太重」是他对Trek类自行车品牌举办活动的最大感受。早上约好上车地点,把骑行者拉到山脚下,备好补给,一起骑到某个地方吃午饭,下午再骑回起点,由大巴车拉回市区。

这样的城市短途骑行活动,有天然的疏离感,「这次是这一波人,下次就换了另一波,不像长途骑行有固定圈子,甚至会同吃住好多天,能够结交深度好友。」

七万多的车,我只能算TOP 20%—25%

程会玩,95后,研究生在读

张楚的川藏川藏骑行路上,就结交了另一位挚友——程会玩,日后成了张楚的「骑行军师」。

在成都下了飞机,张楚就注意到了沉默寡言的程会玩,拿到自行车后一个人往雅安骑。中途休息时两人相遇,张楚主动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但遭到了拒绝。

第二天,程会玩早早离开,张楚和朋友们出发较晚,但在午饭的餐馆又相遇了。张楚再次发出邀请,程会玩看到张楚和七八个朋友点了一大桌子菜,便加入他们,一路同行。

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程会玩的辐条断了,为了能跟张楚一起骑车,他迅速在网上花五千元订购了一个碳轮,川藏骑行结束后再放到网上卖,价格没有跌。他告诉「蓝洞商业」:「这种好的产品很保值。」

在美国留学时,程会玩开始接触自行车,在学校加入了Cycling Team(骑行社团),还曾组织去美国Trek工厂参观,程会玩开始研究自行车组装、零部件材质和生产等专业知识,开启了他的深度骑行和测评之路。

毕业回国后,程会玩几乎每天都会骑车。由于为美国教授工作有时差,他通常在晚上九点一个人出发,骑行两小时,回来参加美国时间上午的线上会议。程会玩告诉「蓝洞商业」,他每个星期的骑行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

骑行圈有一款记录骑行数据的APP叫「行者」,更专业的一款叫「Strava」,通常会连结Facebook账号上的好友,程会玩用的就是Strava。

他告诉「蓝洞商业」,骑行就像是一个技能进阶的过程。基础阶段时,一定有许多同行人。随着技能不断升级,身边同行的人会越来越少。程会玩珍惜每一次与专业的骑友挑战自我的过程,「有人在过程中给你鼓励,精神上陪你完成挑战,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国内外骑行经历的累积,让程会玩对国内外的自行车品牌、零部件的好坏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就连张楚都说,「他比我专业很多,平时我买配件都会去问程会玩的建议。」

但程会玩认为,自己的装备级别在骑行圈算是TOP20%-25%,骑行人越来越多,花十几万甚至更多钱置办装备的大有人在。

「我的套件没有用到最顶级,顶级还要再翻一倍。轮子我只选了实用性较高的,只是车架贵了些。」他用的是闪电牌车架,入手三万多,整车下来七万多。

熟悉国内外骑行的程会玩说,国内外的骑行圈有着历史沉淀的差别,国外比较纯粹,但国内在突然的火爆下,略显浮躁。之所以会有鄙视链,除了彰显「社交实力」外,还源自国内外品牌发展的差异。

举例来说,中国自行车代工厂里有着大量碳纤维原材料,这些工厂会接私活,国内就会出现许多「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自行车品牌」,这些在环法比赛出现过的大牌面前,并不被看好。而它们大多也只是昙花一现。

但这些插曲并不影响骑行的火热。如今的川藏线已经成了公路骑行者的打卡圣地。也许未来的川藏公路,随处可见一群群骑行者,驻车交流品牌、装备甚至更多。

应受访者要求:王维艾、张楚、程会玩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