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消费者,食品品牌的野生“产品经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消费者,食品品牌的野生“产品经理”

现在的消费者,一边为品牌花钱,一边给它们当“打工人”?

文|FBIF食品饮料创新 Yanyan

最近,卡夫亨氏推出了Heinz Dip&Crunch产品,通过二合一包装,消费者可以将汉堡浸入酱汁中,然后再沾上薯片脆片。有趣的是,这款产品的灵感来源于TikTok的流行趋势:汉堡蘸酱。

Heinz Dip&Crunch;图片来源:卡夫亨氏官网

而在国内,在网上“窥屏”消费者喜好,从而获取研发灵感的品牌也不在少数。比如椰基植物奶品牌菲诺近期推出的“生椰小拿铁”,是以“很多人提议”的口味为灵感。

生椰小拿铁;图片来源:菲诺

微博、小红书、社群......随着互联网平台多元化,品牌触达不同圈层的消费者的途径也五花八门。但是在产品过剩的“内卷”竞争中,如何更有效地触达,真正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起联系,甚至是更亲密的关系,同样是品牌面临的难题。

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刘立丰曾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已经进入用户主权时代,这个时代消费者被赋予更大的权利,趋势已从卖家秀转到买家秀。”

在用户主权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品牌围绕消费者调研,而是消费者掌握话语权,品牌甚至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品牌的全生命周期,从而诞生了一批“野生”产品经理、“民间”营销达人。

他们与品牌会建立起怎样的关系?能否反向驱动品牌与行业的革新?

01 消费者,品牌的“野生”产品经理

产品共创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常见的共创玩法。

消费者通常扮演的是互联网企业中应用广泛的“产品经理”的角色,不用直接参与研发,而是以“非专业”的用户视角去思考问题,并给到品牌建议。

根据出发点和条件的不同,消费者深入的层次和节点也有所不同,从研发前期提供建议,到参与产品开发中后期评测,消费者都可以发挥作用。

提到粉丝共创,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乐纯。这个品牌几乎就是粉丝们“看着长大的”,用粉圈的话来说,这群“事业粉”从开始到品牌的冷启动,乐纯的奶源、生产过程、包装,甚至是店铺选址,每一步都在参与决策。

粉丝参与共创;图片来源:乐纯公众号

共创可以激发消费者脑洞与创意。乐纯曾在2016年推出的全国第一款榴莲酸奶,就是粉丝中一位榴莲爱好者提议的。

榴莲酸奶;图片来源:乐纯博物馆

在乐纯的官方公众号,品牌还会写年终总结,把一年内推出的新品升级点列出来跟消费者分享。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在线上「乐纯博物馆」点击召回,把过去品牌下架的口味召唤回来。

从产品第一步就联动消费者参与共创的,还有简爱酸奶,创立初期从100万粉丝中找到3000位妈妈参与共创的故事,不仅培养了一批种子用户,也让“父爱配方”更具信服力。

简爱“父爱配方”;图片来源:简爱官方旗舰店

安慕希“会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安慕希的多款产品都与消费者开展了全链路的共创,从产品定位、包装,背后都有消费者的参与。

比如安慕希推出的AMX美颜酸奶,先通过内部创新,再基于消费者共创,比如消费者反馈,辅助产品口味及包装决策。而渠道思路也是先在盒马上限量上市,并经过市场测试后,扩大上市规模,比如电商平台天猫等。

AMX美颜酸奶;图片来源:安慕希

或者,品牌会给产品来一场“选秀”,邀请消费者一起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产品。

安慕希基于原产地直采、地域限定水果的产品创新点,除已经推出的丹东草莓、徐闻菠萝、新疆哈密瓜味酸奶外,还在微博发起“中国好水果”活动,在线征集AMX区域限定酸奶新口味,呼声最高的TOP3口味就有机会实现量产。

AMX地域限定酸奶;图片来源:安慕希

除了前期“建议”的征集,通过“测试”获得消费者的“意见”,也是品牌常用的手法。比如植物标签在产品上市初期就招募了200名“吃货专家”做测评。

招募了200名“吃货专家”;图片来源:植物标签官方微信公众号

元气森林用上了更数据化的工具A/B test,对于新单品的口味调研,元气森林通过让选定的用户群体品尝,再筛选出可以上市的产品,可以快速试错,再快速迭代。分众传媒的董事长江南春曾提到,元气森林仅仅花了1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几十种燃茶测试,气泡水更是测试了100多种。[1]

armilk吾岛创始人王炜建曾透露,吾岛在2020年10月就推出了第一款产品,但并没有开始售卖,而是先用非卖品试用装,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邀请目标客户品鉴,通过历经近5个月的几轮反馈后,产品才最终定型。

吾岛酸奶;图片来源:吾岛酸奶

如今,品牌共创已经不单是喊口号式的营销手段,而是越来越具计划性,更加体系化。

比如日食记在内部有专门的小组和机制来负责「数据—洞察—产品研发和迭代」的消费链路,从2021年3月,日食记开始发起共创计划,从数万人的粉丝社群中筛选出400多位日食记“灵感股东”,并在7月组建了4个“产品共创群”。

Calbee也是典型的陪伴型共创。自2011年以来,Calbee一直在组织零食比赛,以收集儿童的新产品创意,教他们开发和制造的乐趣。2021年,在举行第10届比赛后,Calbee还首次将一等奖作品制作成商业产品,进行限量生产和销售。

被制作成商业产品的作品;图片来源:Calbee官网

在小米《参与感》中提到,“开放参与节点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营销4p中“产品”是第一位,通过开放产品参与环节,消费者会更有参与感,同时也为品牌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动力。

02 消费者共创,还有哪些打开方式?

过去,品牌讲故事、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是单向的,但随着社交平台、电商发展,品牌与用户的沟通路径缩短,甚至有机会直接对话,品牌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消费品牌与用户的关系;图片来源:《FBIF2021-2022食品饮料创新报告》

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品牌成为塑造个人形象的载体,代表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品牌也不仅仅是在货架上的样子,消费者可以自己定义品牌,它们出现在消费者的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短视频中,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出生活本来的样子。这种消费者的“二创”,甚至可能重塑一个品牌的形象。

但是,如何让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与品牌希望传递的形象相契合呢?“共创”成了品牌讲故事的新方式。

1、对品牌形象进行“二创”

品牌形象中,LOGO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前段时间书亦烧仙草换新LOGO就引起了网友热议,甚至在微博发起了投票。

而提起品牌形象,我们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喜茶的小男孩。去年,喜茶又因为LOGO上了微博热搜,#喜茶logo全身图#的话题,吸引了4.1亿次的阅读,3.9万的讨论。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网友为喜茶小男孩补上了全身照,凸起的“奶茶肚”让网友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被内涵到”。

关注到话题发酵后,喜茶不仅亲自下场用官方全身照“辟谣”,还顺势专门发起了一场下半身创作活动,邀请“灵魂画手”们开启脑洞。

网友“二创”喜茶logo;图片来源:微博@在下小DO、在月半的三月姐姐

此后,喜茶官方更频繁地玩起了限定LOGO,在520组cp变身“囍茶”,与藤原浩联名时烫个黑色爆炸头,与kumokumo联名时又变成举着小蛋糕庆祝的小人。

囍茶、爆炸头徽章、联名蛋糕;图片来源:喜茶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海牧场则邀请网友对产品进行拟人化创作,内容需要结合产品口味、食材等特点,并最终在微博平台进行投票。画手们深度参与创作,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加深对品牌的印象。

插画师根据北海牧场“宝石家族”设计的拟人化形象;图片来源:微博@小火龙-阿元

2、消费者与官方一起造“梗”

社交平台降低了人们沟通的门槛,消费者对于内容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每个“素人”都可能成为up主、抖人、小红薯,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

他们背后不一定有MCN、经纪人,但是他们一定有“梗”。

前段时间,小红书上一位网友晒出了一组星巴克谐音梗名字:世界一刘女士、冲个靓梁先生、干炒牛何女士。常言“官方玩梗,最为致命”,话题发酵后,星巴克迅速联系该网友取得授权,在微博开启了谐音梗大赛,让话题进一步出圈。

星巴克谐音梗;图片来源:小红书@天台仙人球、微博@星巴克

这并非星巴克第一次“跟风”网友创意。2020年,就有网友发了一个段子,问坐在星巴克里面拿笔记本的那群人到底什么职业,有朋友回答是星巴克气氛组。

“星巴克气氛组”的话题火了之后,吃到瓜的星巴克官博开始“整活”,官方招募组织成员,还提出了“气氛组”要求,并特别强调“关键要带气氛,让大家为你点赞,带气氛!”

永璞则是从“很多人都有开咖啡店的梦想”出发,推出“角落咖啡馆”套装,除了咖啡浓缩液外,还配备了陈列架、特调指南、定制价格牌,让网友获得“过家家”式开店乐趣,分享欲爆棚。

永璞“角落咖啡馆”;图片来源:永璞官方、严严是赖皮鬼黏黏

疫情期间,“冰箱”成为我们安全感的来源。好望水便发起了#生活保鲜计划#,号召网友分享家中冰箱的样子。

“好望 意为美好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好望水的品牌理念更加立体。

在马克兔栏目专访中,好望水品牌负责人夏明升也曾提到,好望水希望通过“内容共创传播品牌”的方式,建立好望水和某一渠道或消费场景的联系,丰富大家对好望水的品牌认知。

近几年,UGC(用户原创内容)成为一种营销风潮,

3、DIY周边,提高在生活中的“出镜率”

新消费的卷,已经卷到了周边。

比如野生植物、有乐岛等品牌随产品附赠的种子周边,让消费产品变成了一种消费体验,在产品被消耗之后,体验感仍然在周边上得以延续。

图片来源:野生植物、有乐岛

品牌官方还会与消费者一起共创表情包、手机壁纸,甚至是数字藏品。

图片来源:小红书@瑞幸咖啡、微博@旺仔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共创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都不是品牌发起,而是源于消费者的自传播行为。

前段时间KFC可达鸭的爆火,足以体现出“自来水”二创的积极性。但是要真正让消费者愿意传播,需要的是品牌与消费者站在一起。

03 共创,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

品牌学大师凯文·凯勒提出了品牌共鸣金字塔模型,他认为,品牌建设有四个阶段,其中金字塔的顶端是“你我关系如何?”,意味着品牌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最终提升忠诚度。

在尚未饱和竞争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往往是被动选择,货架上刚好有卖、价格合适,也许就能进入消费者的购物车。然而,现在是连买一块毛巾、买一瓶水都要看品牌的“内卷”时代,如何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去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共创,成为了一个可以让消费者与品牌双赢的方式。

一方面,共创是一种品牌用来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工具和方法。

消费者研究有许多经典方法,比如传统咨询公司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消费者趋势;在终端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品牌还可以通过货架表现观察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度。

共创,则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把想要的产品说出来,再让品牌帮助实现他们的设想,从而减少“踩雷”的概率。

另一方面,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的沟通机制,需要这种“你来我往”的联系来拉近关系,加强与消费者的亲近感,也会强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共创的模式,帮不少乐纯、每日的菌等一系列新消费品牌完成从0-1的冷启动,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

与1000名体验官打造的产品;图片来源:每日的菌官方微信公众号

基于对品牌的认同感,消费者也更能换位思考,从品牌的角度理解缺点的存在,他们会“真情实感”地为品牌提供建议,帮助品牌进化,一定程度上,对品牌的容错率也更高。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的C2B反向定制模式、C2M电商模式、UGC互动营销.....品牌可以利用的工具、模式越来越多。

本质上,这些都是与古典的营销理论和工具在出发点上并没有多少不同,它们都是以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然而,每个单一的方式,也都有其欠缺的一面。

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乐纯,由于乐纯等新消费品牌采用的是代工模式,品类越多管理难度越大。而共创中,往往能看到许多“开脑洞”的非常规需求,比如榴莲酸奶。

然而,榴莲爱好者终究是少数,同时这群爱好者是更爱吃榴莲,还是更爱吃榴莲酸奶?他们会把榴莲酸奶当作日常选择,还是仅作为一次愉快的尝新?

当时乐纯专门定制了一台设备,来灌装榴莲。也许它可以作为一次“宠粉”的玩法,但这样是可持续的吗?近几年,推新成为品牌的日常,但是多元化真的适合所有品牌吗?

选择哪些人参与共创,相当于选定了样本,而最终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同。比如,如果是在品牌私域中,得出的结论是来自于现有的粉丝。而当你的品牌希望扩大到面向大众市场,共创的方式往往会显得不那么合适。

此外,共创的出发点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不同品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能力不同。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时,由于社交平台的多元化,品牌会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需要判断哪些是“噪音”,哪些是真正的信号,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

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需要更快的马”。大多数消费者的意见主要是基于现有的经验而来,可能是市面上已经存在的,那么就很难做出差异化。

消费者很有可能会告诉你,他们需要水果味的气泡水,那么可能很容易诞生无数种口味各异的类似“元气森林”的品牌,但很难诞生下一个可口可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真正通过共创而成功的品牌或产品寥寥可数,大多数品牌仍把它作为营销手段,以限定的形式来推出产品或营销活动。

正如乔布斯所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如果品牌想真正把共创作为长期战略,一方面,需要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要看到不同消费者需求背后的潜在、本质需求是什么,找到消费者在意但却没满足的隐形需求,即“潜台词”。另一方面,还要量力而行,毕竟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变,对柔性化生产有不小的考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消费者,食品品牌的野生“产品经理”

现在的消费者,一边为品牌花钱,一边给它们当“打工人”?

文|FBIF食品饮料创新 Yanyan

最近,卡夫亨氏推出了Heinz Dip&Crunch产品,通过二合一包装,消费者可以将汉堡浸入酱汁中,然后再沾上薯片脆片。有趣的是,这款产品的灵感来源于TikTok的流行趋势:汉堡蘸酱。

Heinz Dip&Crunch;图片来源:卡夫亨氏官网

而在国内,在网上“窥屏”消费者喜好,从而获取研发灵感的品牌也不在少数。比如椰基植物奶品牌菲诺近期推出的“生椰小拿铁”,是以“很多人提议”的口味为灵感。

生椰小拿铁;图片来源:菲诺

微博、小红书、社群......随着互联网平台多元化,品牌触达不同圈层的消费者的途径也五花八门。但是在产品过剩的“内卷”竞争中,如何更有效地触达,真正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起联系,甚至是更亲密的关系,同样是品牌面临的难题。

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刘立丰曾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已经进入用户主权时代,这个时代消费者被赋予更大的权利,趋势已从卖家秀转到买家秀。”

在用户主权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品牌围绕消费者调研,而是消费者掌握话语权,品牌甚至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品牌的全生命周期,从而诞生了一批“野生”产品经理、“民间”营销达人。

他们与品牌会建立起怎样的关系?能否反向驱动品牌与行业的革新?

01 消费者,品牌的“野生”产品经理

产品共创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常见的共创玩法。

消费者通常扮演的是互联网企业中应用广泛的“产品经理”的角色,不用直接参与研发,而是以“非专业”的用户视角去思考问题,并给到品牌建议。

根据出发点和条件的不同,消费者深入的层次和节点也有所不同,从研发前期提供建议,到参与产品开发中后期评测,消费者都可以发挥作用。

提到粉丝共创,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乐纯。这个品牌几乎就是粉丝们“看着长大的”,用粉圈的话来说,这群“事业粉”从开始到品牌的冷启动,乐纯的奶源、生产过程、包装,甚至是店铺选址,每一步都在参与决策。

粉丝参与共创;图片来源:乐纯公众号

共创可以激发消费者脑洞与创意。乐纯曾在2016年推出的全国第一款榴莲酸奶,就是粉丝中一位榴莲爱好者提议的。

榴莲酸奶;图片来源:乐纯博物馆

在乐纯的官方公众号,品牌还会写年终总结,把一年内推出的新品升级点列出来跟消费者分享。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在线上「乐纯博物馆」点击召回,把过去品牌下架的口味召唤回来。

从产品第一步就联动消费者参与共创的,还有简爱酸奶,创立初期从100万粉丝中找到3000位妈妈参与共创的故事,不仅培养了一批种子用户,也让“父爱配方”更具信服力。

简爱“父爱配方”;图片来源:简爱官方旗舰店

安慕希“会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安慕希的多款产品都与消费者开展了全链路的共创,从产品定位、包装,背后都有消费者的参与。

比如安慕希推出的AMX美颜酸奶,先通过内部创新,再基于消费者共创,比如消费者反馈,辅助产品口味及包装决策。而渠道思路也是先在盒马上限量上市,并经过市场测试后,扩大上市规模,比如电商平台天猫等。

AMX美颜酸奶;图片来源:安慕希

或者,品牌会给产品来一场“选秀”,邀请消费者一起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产品。

安慕希基于原产地直采、地域限定水果的产品创新点,除已经推出的丹东草莓、徐闻菠萝、新疆哈密瓜味酸奶外,还在微博发起“中国好水果”活动,在线征集AMX区域限定酸奶新口味,呼声最高的TOP3口味就有机会实现量产。

AMX地域限定酸奶;图片来源:安慕希

除了前期“建议”的征集,通过“测试”获得消费者的“意见”,也是品牌常用的手法。比如植物标签在产品上市初期就招募了200名“吃货专家”做测评。

招募了200名“吃货专家”;图片来源:植物标签官方微信公众号

元气森林用上了更数据化的工具A/B test,对于新单品的口味调研,元气森林通过让选定的用户群体品尝,再筛选出可以上市的产品,可以快速试错,再快速迭代。分众传媒的董事长江南春曾提到,元气森林仅仅花了1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几十种燃茶测试,气泡水更是测试了100多种。[1]

armilk吾岛创始人王炜建曾透露,吾岛在2020年10月就推出了第一款产品,但并没有开始售卖,而是先用非卖品试用装,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邀请目标客户品鉴,通过历经近5个月的几轮反馈后,产品才最终定型。

吾岛酸奶;图片来源:吾岛酸奶

如今,品牌共创已经不单是喊口号式的营销手段,而是越来越具计划性,更加体系化。

比如日食记在内部有专门的小组和机制来负责「数据—洞察—产品研发和迭代」的消费链路,从2021年3月,日食记开始发起共创计划,从数万人的粉丝社群中筛选出400多位日食记“灵感股东”,并在7月组建了4个“产品共创群”。

Calbee也是典型的陪伴型共创。自2011年以来,Calbee一直在组织零食比赛,以收集儿童的新产品创意,教他们开发和制造的乐趣。2021年,在举行第10届比赛后,Calbee还首次将一等奖作品制作成商业产品,进行限量生产和销售。

被制作成商业产品的作品;图片来源:Calbee官网

在小米《参与感》中提到,“开放参与节点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营销4p中“产品”是第一位,通过开放产品参与环节,消费者会更有参与感,同时也为品牌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动力。

02 消费者共创,还有哪些打开方式?

过去,品牌讲故事、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是单向的,但随着社交平台、电商发展,品牌与用户的沟通路径缩短,甚至有机会直接对话,品牌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消费品牌与用户的关系;图片来源:《FBIF2021-2022食品饮料创新报告》

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品牌成为塑造个人形象的载体,代表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品牌也不仅仅是在货架上的样子,消费者可以自己定义品牌,它们出现在消费者的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短视频中,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出生活本来的样子。这种消费者的“二创”,甚至可能重塑一个品牌的形象。

但是,如何让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与品牌希望传递的形象相契合呢?“共创”成了品牌讲故事的新方式。

1、对品牌形象进行“二创”

品牌形象中,LOGO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前段时间书亦烧仙草换新LOGO就引起了网友热议,甚至在微博发起了投票。

而提起品牌形象,我们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喜茶的小男孩。去年,喜茶又因为LOGO上了微博热搜,#喜茶logo全身图#的话题,吸引了4.1亿次的阅读,3.9万的讨论。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网友为喜茶小男孩补上了全身照,凸起的“奶茶肚”让网友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被内涵到”。

关注到话题发酵后,喜茶不仅亲自下场用官方全身照“辟谣”,还顺势专门发起了一场下半身创作活动,邀请“灵魂画手”们开启脑洞。

网友“二创”喜茶logo;图片来源:微博@在下小DO、在月半的三月姐姐

此后,喜茶官方更频繁地玩起了限定LOGO,在520组cp变身“囍茶”,与藤原浩联名时烫个黑色爆炸头,与kumokumo联名时又变成举着小蛋糕庆祝的小人。

囍茶、爆炸头徽章、联名蛋糕;图片来源:喜茶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海牧场则邀请网友对产品进行拟人化创作,内容需要结合产品口味、食材等特点,并最终在微博平台进行投票。画手们深度参与创作,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加深对品牌的印象。

插画师根据北海牧场“宝石家族”设计的拟人化形象;图片来源:微博@小火龙-阿元

2、消费者与官方一起造“梗”

社交平台降低了人们沟通的门槛,消费者对于内容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每个“素人”都可能成为up主、抖人、小红薯,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

他们背后不一定有MCN、经纪人,但是他们一定有“梗”。

前段时间,小红书上一位网友晒出了一组星巴克谐音梗名字:世界一刘女士、冲个靓梁先生、干炒牛何女士。常言“官方玩梗,最为致命”,话题发酵后,星巴克迅速联系该网友取得授权,在微博开启了谐音梗大赛,让话题进一步出圈。

星巴克谐音梗;图片来源:小红书@天台仙人球、微博@星巴克

这并非星巴克第一次“跟风”网友创意。2020年,就有网友发了一个段子,问坐在星巴克里面拿笔记本的那群人到底什么职业,有朋友回答是星巴克气氛组。

“星巴克气氛组”的话题火了之后,吃到瓜的星巴克官博开始“整活”,官方招募组织成员,还提出了“气氛组”要求,并特别强调“关键要带气氛,让大家为你点赞,带气氛!”

永璞则是从“很多人都有开咖啡店的梦想”出发,推出“角落咖啡馆”套装,除了咖啡浓缩液外,还配备了陈列架、特调指南、定制价格牌,让网友获得“过家家”式开店乐趣,分享欲爆棚。

永璞“角落咖啡馆”;图片来源:永璞官方、严严是赖皮鬼黏黏

疫情期间,“冰箱”成为我们安全感的来源。好望水便发起了#生活保鲜计划#,号召网友分享家中冰箱的样子。

“好望 意为美好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好望水的品牌理念更加立体。

在马克兔栏目专访中,好望水品牌负责人夏明升也曾提到,好望水希望通过“内容共创传播品牌”的方式,建立好望水和某一渠道或消费场景的联系,丰富大家对好望水的品牌认知。

近几年,UGC(用户原创内容)成为一种营销风潮,

3、DIY周边,提高在生活中的“出镜率”

新消费的卷,已经卷到了周边。

比如野生植物、有乐岛等品牌随产品附赠的种子周边,让消费产品变成了一种消费体验,在产品被消耗之后,体验感仍然在周边上得以延续。

图片来源:野生植物、有乐岛

品牌官方还会与消费者一起共创表情包、手机壁纸,甚至是数字藏品。

图片来源:小红书@瑞幸咖啡、微博@旺仔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共创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都不是品牌发起,而是源于消费者的自传播行为。

前段时间KFC可达鸭的爆火,足以体现出“自来水”二创的积极性。但是要真正让消费者愿意传播,需要的是品牌与消费者站在一起。

03 共创,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

品牌学大师凯文·凯勒提出了品牌共鸣金字塔模型,他认为,品牌建设有四个阶段,其中金字塔的顶端是“你我关系如何?”,意味着品牌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最终提升忠诚度。

在尚未饱和竞争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往往是被动选择,货架上刚好有卖、价格合适,也许就能进入消费者的购物车。然而,现在是连买一块毛巾、买一瓶水都要看品牌的“内卷”时代,如何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如何去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共创,成为了一个可以让消费者与品牌双赢的方式。

一方面,共创是一种品牌用来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工具和方法。

消费者研究有许多经典方法,比如传统咨询公司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消费者趋势;在终端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品牌还可以通过货架表现观察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度。

共创,则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把想要的产品说出来,再让品牌帮助实现他们的设想,从而减少“踩雷”的概率。

另一方面,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的沟通机制,需要这种“你来我往”的联系来拉近关系,加强与消费者的亲近感,也会强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共创的模式,帮不少乐纯、每日的菌等一系列新消费品牌完成从0-1的冷启动,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

与1000名体验官打造的产品;图片来源:每日的菌官方微信公众号

基于对品牌的认同感,消费者也更能换位思考,从品牌的角度理解缺点的存在,他们会“真情实感”地为品牌提供建议,帮助品牌进化,一定程度上,对品牌的容错率也更高。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的C2B反向定制模式、C2M电商模式、UGC互动营销.....品牌可以利用的工具、模式越来越多。

本质上,这些都是与古典的营销理论和工具在出发点上并没有多少不同,它们都是以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然而,每个单一的方式,也都有其欠缺的一面。

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乐纯,由于乐纯等新消费品牌采用的是代工模式,品类越多管理难度越大。而共创中,往往能看到许多“开脑洞”的非常规需求,比如榴莲酸奶。

然而,榴莲爱好者终究是少数,同时这群爱好者是更爱吃榴莲,还是更爱吃榴莲酸奶?他们会把榴莲酸奶当作日常选择,还是仅作为一次愉快的尝新?

当时乐纯专门定制了一台设备,来灌装榴莲。也许它可以作为一次“宠粉”的玩法,但这样是可持续的吗?近几年,推新成为品牌的日常,但是多元化真的适合所有品牌吗?

选择哪些人参与共创,相当于选定了样本,而最终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同。比如,如果是在品牌私域中,得出的结论是来自于现有的粉丝。而当你的品牌希望扩大到面向大众市场,共创的方式往往会显得不那么合适。

此外,共创的出发点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不同品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能力不同。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时,由于社交平台的多元化,品牌会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需要判断哪些是“噪音”,哪些是真正的信号,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

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需要更快的马”。大多数消费者的意见主要是基于现有的经验而来,可能是市面上已经存在的,那么就很难做出差异化。

消费者很有可能会告诉你,他们需要水果味的气泡水,那么可能很容易诞生无数种口味各异的类似“元气森林”的品牌,但很难诞生下一个可口可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真正通过共创而成功的品牌或产品寥寥可数,大多数品牌仍把它作为营销手段,以限定的形式来推出产品或营销活动。

正如乔布斯所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如果品牌想真正把共创作为长期战略,一方面,需要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要看到不同消费者需求背后的潜在、本质需求是什么,找到消费者在意但却没满足的隐形需求,即“潜台词”。另一方面,还要量力而行,毕竟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变,对柔性化生产有不小的考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