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商业地产入驻品牌年关店4.7万家,餐饮品牌如何在商场活下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商业地产入驻品牌年关店4.7万家,餐饮品牌如何在商场活下来?

在商业地产的发展逻辑下,随着地产运营方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操作的地方还有很多。

文|筷玩思维 陈富贵

疫情已经持续两年有余,作为实体经济的餐饮业及商业地产受其影响尤其严重,从商业地产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拟开业的商业地产(Shopping Mall/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项目有1113个,到了2022年,这个拟开业数据则降到了895个。

在商业地产的开关店数据方面,2021年商业综合体入驻品牌的新开门店数超过5万家、关店数量约达到4.7万家(不单是餐饮品牌,包括服装店等)。

在疫情之前,也有数据表明,餐饮门店在商业地产的存活率基本不会高于30%。在本身大竞争的环境下又遇持续的疫情,餐饮门店如何在商业地产“最难的时候”活下来,这是大多餐饮品牌关注的核心问题。

商业地产还能进吗?

从购物公园到商业综合体再到写字楼,这些都可以统称为商业地产。随着商业地产体量的增加,这也使得近些年餐饮品牌入驻商业地产的比例同样在持续增加,从知名连锁品牌到不知名、刚成立的单店也现身商业地产。

这些新店大多是网红品牌、连锁品牌的子品牌,一些新店看起来虽然并不知名,但它们不仅有成熟的打法,更有一定的可用资源,竞争正从明面慢慢转移到看不见的地方。

就好比你在武林大会看到很多惹不起的人,你躲开他们想找软柿子捏,最后发现一个孤独坐在一边的生面孔少年,当你贸然出手后才发现他不仅是少年天才,年纪轻轻就把你几十年无法入门的摘叶飞花练得出神入化,他更有一个武林盟主的爹。

非常明显,商业地产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内卷。问题来了,商业地产还能进吗?

反方认为,商业地产目前越建越多、越建越密集,大多商业地产的人流都被分散了,除了周末之外,工作日进进出出的基本是外卖,越来越稀薄的商业流量和高租金并不成正比,再者,商业地产的营业时间会有一定的限制,八点开门、十点关门,不利于夜经济。

正方指出,商业地产确实处于存量为先、增量空间微弱的境地,加上持续开发的商业地产也很明显在分流为数不多的商业流量。但不可否认,成熟的、优质的商业地产依然是稀缺资源。如何选择做与不做以及如何做呢?其一,餐饮人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地产,不可盲目入驻;其二,在竞争多维化的当下,能力和地段同样重要,在优质的地段上,能力的优先度要高于地段。

筷玩思维此前在调研时就发现,即使是在优质的商业位置,其中入驻的品牌也来去匆匆,可见如果没有优质的运营发展能力,拿到好的地段也会成为失败者。这也意味着,商业地产的运营逻辑与街头地产的运营逻辑并不相同,如果不能转变思维、不能物尽其用,到了商业地产还在用街头思维,其结果基本也是出局。

PS:本质上,大多街头地产也属于商业地产,本篇文章提及的“街头地产”仅指非“Shopping Mall/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的独立业态。本篇文章的“商业地产”仅指联动业态,比如“购物中心”这类。

当然,我们也不是在否认街头智慧,街头的智慧是一个经济体,商业地产的智慧又是另一个经济体,不仅经济逻辑不同,更是阶段不同,比如川渝火锅很好,但如果拿川渝火锅底料到云南煮黑松露,或者到沿海用酸菜煮红瓜子斑,这就会发生文化错位,好的东西放错了地方就是糟蹋资源。

到了商业地产,自然要用到商业地产的逻辑来思考,在有些时候,如果商业地产方也不明白什么是商业地产逻辑,餐饮人要做的就是避开这样的商业地产项目,同样的,如果入驻商业地产的创业者还在用街头地产的逻辑来看事情,那么招商办的人就应该拒绝这样的品牌。

与街头地产相比,商业地产背后有更多可用的隐藏资源

街头地产大多是纯粹的出租关系,房东提供一个地盘,其余基本要租客自行解决,餐饮是一个特殊的业态,很多时候街头餐饮门店开业了,最后一纸通知要求整改。商业地产这样的事情虽不能说没有,但比例会少很多,在成熟的商业地产方,发生此类事情的概率就更低了。

虽然价格略高,不过商业地产确实更加省事儿,这也是诸多大品牌更青睐于商业地产的主要原因。

有从业人士指出,用街头地产的眼光来看商业地产,将商业地产同样当成是房东和租客的逻辑,这样的认知是不太正确的。

当然,如果有商业地产还在用纯粹的租方逻辑运营,那么这样的商业地产项目同样比较低级。有些资源确实商业地产方不会用,那么作为其中的创业者就要去思考如何挖掘这些被埋藏的可用资源。

以写字楼餐饮为例,写字楼配套有不少餐饮门店,有离得近的,也有离得远的,大多正餐老板很苦恼,午餐翻台率最多不会超过3轮,晚餐的翻台率大多时候低于2轮,不过这还算好的,有些写字楼品牌的午餐和晚餐甚至都没有坐满,加上大量写字楼的职员点了远方的外卖,写字楼餐饮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端午节,有老板想了个法子,他在写字楼出口派发小粽子,大概一个只有一口的量,不仅做了品牌露出,还写明到店赠送端午节饮品。拿人手软,当天该门店的人流有明显增加,而赠送的饮品也很简单,甘蔗萝卜马蹄水,几根甘蔗就可以熬一锅,好看好喝养生又省钱。

在经营过程中,老板发现,由于外卖员无法上楼,有些职员会出来打包回办公室吃,他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新的机会。老板让员工在楼上熟人的公司注册了职员证,外卖只能送到楼下,而他可以让员工送上楼;外卖只能点一家,他可以帮忙去其它门店点餐再一起送上去。别的门店早上10点还在备料,他已经在处理订单了。

之后抓复购,门店推出了写字楼职员优惠、职员+老客优惠,多重组合之下,门店的生意更好了。后来老板去购物中心开店,他继续发挥这样的经营智慧,只要是同一个商场内的职员,门店都会赠送独享的餐前水果,甚至不惜菜品加量,有同个商场点的外卖,他也会让职员和外卖员一同送过去,走不开的时候则附上联系方式并写明给菜品免费加了量。

老板指出,一份菜品多加几根青菜花不了多少钱,多得到东西比打折更让人开心。老板有时候也会带员工穿着工服去商场内的其它门店消费,互加了联系方式,也增加了商业往来。

找到可用资源并用好这些资源,生意就成功了一半

针对街头地产,市容市貌是一个问题,人心冷漠更是一个大问题,比如一条街开着的几家餐厅,这些门店的老板大多毫无沟通或者各不安好,竞争关系落井下石、各扫门前雪是常态,仅有少数会超越竞争关系玩在一起,且街头地产房东与租客的关系大多时候同样并不亲近。

商业地产比起街头地产多了一些链接优势,比如2020年,大多门店因缺乏口罩等无法复工,商业地产由于有集采能力或者有产业链资源,它们可以帮入驻业主采购到必备的物资,对于经营政策不明时,入驻品牌还可以向商业地产咨询具体情况,这些都是街头地产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次是流量的不同,如果是街边店,大多是有目的进店,如果只是寻常流量,它基本是无效的,比如路过的人会想着回家吃饭或者去别的地方吃,而到了购物中心这类商业地产,基本是进去了就在里面消费,从吃喝到文娱玩乐等基本是一体化的。消费者可能会在购物中心呆一天,但很少可能在某个街道呆一天。

这意味着从街头地产到商业地产,其中的流量逻辑、运营逻辑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流量逻辑侧重于广告,运营逻辑侧重于资源极致化(包括异业合作),无论是流量逻辑还是资源极致化逻辑,这些都可以建立在商业地产的一体化之上运营。

具体看来,商业地产的广告比街边店更多维,线上涵盖了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线下则还有地推广告、门店广告、商场指示牌广告、商场条幅广告、支付页面广告,在异业合作方面,比如你在商场一楼买衣服,支付页面可以出现同商场门店的优惠券,又比如火锅等位区可以推送周边一分钟路程的饮品店、游戏厅等。再如果多家门店关系不错,它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服务员给顾客派发相应的消费券。

在商业地产的发展逻辑下,随着地产运营方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操作的地方还有很多。

结语

商业地产的“一体化”虽并不是新概念,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一体化只是存在于消费端,此外,商业地产的一体化还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且商业端的异业合作还仅处于概念期。

在目前情况下,商业地产确实面临流量腰斩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和持续不明朗的疫情影响有关,另一方面是商业地产还处于同质化的大竞争局面。如何破局?这不仅考验地产方的运营服务能力,也更考验其中入驻品牌的求生、发展能力。

据地产大数据披露,全国商业地产项目的体量近5亿平方米,其中是有一些一般的或者质量不高的劣质项目,同时也不可否认,优质、成熟的商业地产依然是抢手的。

有餐饮人指出,街头地产逻辑和商业地产逻辑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有些街头老店的服务员和老板能认出周边的居民,可以做到让周边客群宾至如归,让顾客在街头餐厅吃出家的感觉。

商业地产由于进入了更高的运营阶段,而且地产方和入驻方属于服务关系,加上商业地产一体化的流量效应,入驻商业地产的品牌是可以拿到更多可用资源的,可用资源的多寡大多时候就是发展的关键。

如何拿到更多的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经营利润,无论是街头餐饮还是购物中心的品牌门店,资源及其转化能力都是发展的关键。在大竞争的环境下,餐饮门店如何在商场活下去,这非常考验品牌方的眼界、思维和能力。

在眼界上要去除偏见,去除偏见才能看到更多可用的资源,包括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将一次流量转化为品牌粉丝;在思想上要去除传统经验束缚、找到更多可用的方法,为消费和品牌升级创造条件;在能力上要着力创新、做到物尽其用,在可能获胜的地方都要做到极致化。

多做事、多思考、多用心,商业本身就是一步步创造奇迹的过程,着眼于实际、摆脱偏见、努力发展才能触碰到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筷玩思维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北京市
首家专注在吃喝玩乐消费产业链上精英企业深度原创报道的产业媒体,致力于成为吃喝玩乐从业者启迪思维的第一入口。官网:www.kwthink.cn。

下载界面新闻

商业地产入驻品牌年关店4.7万家,餐饮品牌如何在商场活下来?

在商业地产的发展逻辑下,随着地产运营方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操作的地方还有很多。

文|筷玩思维 陈富贵

疫情已经持续两年有余,作为实体经济的餐饮业及商业地产受其影响尤其严重,从商业地产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拟开业的商业地产(Shopping Mall/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项目有1113个,到了2022年,这个拟开业数据则降到了895个。

在商业地产的开关店数据方面,2021年商业综合体入驻品牌的新开门店数超过5万家、关店数量约达到4.7万家(不单是餐饮品牌,包括服装店等)。

在疫情之前,也有数据表明,餐饮门店在商业地产的存活率基本不会高于30%。在本身大竞争的环境下又遇持续的疫情,餐饮门店如何在商业地产“最难的时候”活下来,这是大多餐饮品牌关注的核心问题。

商业地产还能进吗?

从购物公园到商业综合体再到写字楼,这些都可以统称为商业地产。随着商业地产体量的增加,这也使得近些年餐饮品牌入驻商业地产的比例同样在持续增加,从知名连锁品牌到不知名、刚成立的单店也现身商业地产。

这些新店大多是网红品牌、连锁品牌的子品牌,一些新店看起来虽然并不知名,但它们不仅有成熟的打法,更有一定的可用资源,竞争正从明面慢慢转移到看不见的地方。

就好比你在武林大会看到很多惹不起的人,你躲开他们想找软柿子捏,最后发现一个孤独坐在一边的生面孔少年,当你贸然出手后才发现他不仅是少年天才,年纪轻轻就把你几十年无法入门的摘叶飞花练得出神入化,他更有一个武林盟主的爹。

非常明显,商业地产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内卷。问题来了,商业地产还能进吗?

反方认为,商业地产目前越建越多、越建越密集,大多商业地产的人流都被分散了,除了周末之外,工作日进进出出的基本是外卖,越来越稀薄的商业流量和高租金并不成正比,再者,商业地产的营业时间会有一定的限制,八点开门、十点关门,不利于夜经济。

正方指出,商业地产确实处于存量为先、增量空间微弱的境地,加上持续开发的商业地产也很明显在分流为数不多的商业流量。但不可否认,成熟的、优质的商业地产依然是稀缺资源。如何选择做与不做以及如何做呢?其一,餐饮人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地产,不可盲目入驻;其二,在竞争多维化的当下,能力和地段同样重要,在优质的地段上,能力的优先度要高于地段。

筷玩思维此前在调研时就发现,即使是在优质的商业位置,其中入驻的品牌也来去匆匆,可见如果没有优质的运营发展能力,拿到好的地段也会成为失败者。这也意味着,商业地产的运营逻辑与街头地产的运营逻辑并不相同,如果不能转变思维、不能物尽其用,到了商业地产还在用街头思维,其结果基本也是出局。

PS:本质上,大多街头地产也属于商业地产,本篇文章提及的“街头地产”仅指非“Shopping Mall/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的独立业态。本篇文章的“商业地产”仅指联动业态,比如“购物中心”这类。

当然,我们也不是在否认街头智慧,街头的智慧是一个经济体,商业地产的智慧又是另一个经济体,不仅经济逻辑不同,更是阶段不同,比如川渝火锅很好,但如果拿川渝火锅底料到云南煮黑松露,或者到沿海用酸菜煮红瓜子斑,这就会发生文化错位,好的东西放错了地方就是糟蹋资源。

到了商业地产,自然要用到商业地产的逻辑来思考,在有些时候,如果商业地产方也不明白什么是商业地产逻辑,餐饮人要做的就是避开这样的商业地产项目,同样的,如果入驻商业地产的创业者还在用街头地产的逻辑来看事情,那么招商办的人就应该拒绝这样的品牌。

与街头地产相比,商业地产背后有更多可用的隐藏资源

街头地产大多是纯粹的出租关系,房东提供一个地盘,其余基本要租客自行解决,餐饮是一个特殊的业态,很多时候街头餐饮门店开业了,最后一纸通知要求整改。商业地产这样的事情虽不能说没有,但比例会少很多,在成熟的商业地产方,发生此类事情的概率就更低了。

虽然价格略高,不过商业地产确实更加省事儿,这也是诸多大品牌更青睐于商业地产的主要原因。

有从业人士指出,用街头地产的眼光来看商业地产,将商业地产同样当成是房东和租客的逻辑,这样的认知是不太正确的。

当然,如果有商业地产还在用纯粹的租方逻辑运营,那么这样的商业地产项目同样比较低级。有些资源确实商业地产方不会用,那么作为其中的创业者就要去思考如何挖掘这些被埋藏的可用资源。

以写字楼餐饮为例,写字楼配套有不少餐饮门店,有离得近的,也有离得远的,大多正餐老板很苦恼,午餐翻台率最多不会超过3轮,晚餐的翻台率大多时候低于2轮,不过这还算好的,有些写字楼品牌的午餐和晚餐甚至都没有坐满,加上大量写字楼的职员点了远方的外卖,写字楼餐饮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端午节,有老板想了个法子,他在写字楼出口派发小粽子,大概一个只有一口的量,不仅做了品牌露出,还写明到店赠送端午节饮品。拿人手软,当天该门店的人流有明显增加,而赠送的饮品也很简单,甘蔗萝卜马蹄水,几根甘蔗就可以熬一锅,好看好喝养生又省钱。

在经营过程中,老板发现,由于外卖员无法上楼,有些职员会出来打包回办公室吃,他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新的机会。老板让员工在楼上熟人的公司注册了职员证,外卖只能送到楼下,而他可以让员工送上楼;外卖只能点一家,他可以帮忙去其它门店点餐再一起送上去。别的门店早上10点还在备料,他已经在处理订单了。

之后抓复购,门店推出了写字楼职员优惠、职员+老客优惠,多重组合之下,门店的生意更好了。后来老板去购物中心开店,他继续发挥这样的经营智慧,只要是同一个商场内的职员,门店都会赠送独享的餐前水果,甚至不惜菜品加量,有同个商场点的外卖,他也会让职员和外卖员一同送过去,走不开的时候则附上联系方式并写明给菜品免费加了量。

老板指出,一份菜品多加几根青菜花不了多少钱,多得到东西比打折更让人开心。老板有时候也会带员工穿着工服去商场内的其它门店消费,互加了联系方式,也增加了商业往来。

找到可用资源并用好这些资源,生意就成功了一半

针对街头地产,市容市貌是一个问题,人心冷漠更是一个大问题,比如一条街开着的几家餐厅,这些门店的老板大多毫无沟通或者各不安好,竞争关系落井下石、各扫门前雪是常态,仅有少数会超越竞争关系玩在一起,且街头地产房东与租客的关系大多时候同样并不亲近。

商业地产比起街头地产多了一些链接优势,比如2020年,大多门店因缺乏口罩等无法复工,商业地产由于有集采能力或者有产业链资源,它们可以帮入驻业主采购到必备的物资,对于经营政策不明时,入驻品牌还可以向商业地产咨询具体情况,这些都是街头地产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次是流量的不同,如果是街边店,大多是有目的进店,如果只是寻常流量,它基本是无效的,比如路过的人会想着回家吃饭或者去别的地方吃,而到了购物中心这类商业地产,基本是进去了就在里面消费,从吃喝到文娱玩乐等基本是一体化的。消费者可能会在购物中心呆一天,但很少可能在某个街道呆一天。

这意味着从街头地产到商业地产,其中的流量逻辑、运营逻辑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流量逻辑侧重于广告,运营逻辑侧重于资源极致化(包括异业合作),无论是流量逻辑还是资源极致化逻辑,这些都可以建立在商业地产的一体化之上运营。

具体看来,商业地产的广告比街边店更多维,线上涵盖了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线下则还有地推广告、门店广告、商场指示牌广告、商场条幅广告、支付页面广告,在异业合作方面,比如你在商场一楼买衣服,支付页面可以出现同商场门店的优惠券,又比如火锅等位区可以推送周边一分钟路程的饮品店、游戏厅等。再如果多家门店关系不错,它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服务员给顾客派发相应的消费券。

在商业地产的发展逻辑下,随着地产运营方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操作的地方还有很多。

结语

商业地产的“一体化”虽并不是新概念,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一体化只是存在于消费端,此外,商业地产的一体化还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且商业端的异业合作还仅处于概念期。

在目前情况下,商业地产确实面临流量腰斩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和持续不明朗的疫情影响有关,另一方面是商业地产还处于同质化的大竞争局面。如何破局?这不仅考验地产方的运营服务能力,也更考验其中入驻品牌的求生、发展能力。

据地产大数据披露,全国商业地产项目的体量近5亿平方米,其中是有一些一般的或者质量不高的劣质项目,同时也不可否认,优质、成熟的商业地产依然是抢手的。

有餐饮人指出,街头地产逻辑和商业地产逻辑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有些街头老店的服务员和老板能认出周边的居民,可以做到让周边客群宾至如归,让顾客在街头餐厅吃出家的感觉。

商业地产由于进入了更高的运营阶段,而且地产方和入驻方属于服务关系,加上商业地产一体化的流量效应,入驻商业地产的品牌是可以拿到更多可用资源的,可用资源的多寡大多时候就是发展的关键。

如何拿到更多的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经营利润,无论是街头餐饮还是购物中心的品牌门店,资源及其转化能力都是发展的关键。在大竞争的环境下,餐饮门店如何在商场活下去,这非常考验品牌方的眼界、思维和能力。

在眼界上要去除偏见,去除偏见才能看到更多可用的资源,包括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将一次流量转化为品牌粉丝;在思想上要去除传统经验束缚、找到更多可用的方法,为消费和品牌升级创造条件;在能力上要着力创新、做到物尽其用,在可能获胜的地方都要做到极致化。

多做事、多思考、多用心,商业本身就是一步步创造奇迹的过程,着眼于实际、摆脱偏见、努力发展才能触碰到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