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周二表示,中国收入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建议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租赁住房和长租公寓等建设,推行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水平和程度。
刘俏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中金研究院主办的“新发展阶段包容性增长”论坛上指出,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2.56倍,在西部地区更是达到了2.66倍,大量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非常低,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人均GDP的提升而下降,这意味着中国仍处于收入分配不平等水平比较高的阶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要缩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这可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均衡发展所需要思考的最大的问题。“他说。
谈及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底层原因,刘俏分析称,一方面,整个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相对较低,2020年的数据显示,农业占用了中国24%的就业人口,却只贡献了7.7%的GDP。另一方面,整个农村转移人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比较低。
“如果城市人口不足,服务业就很难发展起来,新兴产业很难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伴随城镇化的房地产、基建设施、公共服务等投资不可能有太高的效率,盲目的大量投资最终也都会变成无效投资。”他强调。
刘俏指出,接下来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公积金制度改革、租赁住房和长租公寓等建设,真正推行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水平和程度。
“当前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不缴纳公积金,享受不到对等的公共服务,要把他们纳入到这个体系里面来。此外,全国范围内公积金每年大概有8000亿到1万亿的资金结存,可由公积金中心来引导,大规模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或长租公寓。”他表示。
刘俏认为,住有所居非常重要,可以针对不同的新市民群体给予不同层级的供给,让每年超过1300多万的新市民能够在城市住下来,而城市有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其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效率都将会得以提升。
从新市民角度看,刘俏认为,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住下来,他们的消费能力、对自身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会有所提升,这对于解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发展机会不平等是很重要的解决途径。
此外,刘俏表示,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在解决共同富裕、实现包容性增长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当前财政政策还有巨大的实施空间,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
“可以考虑大规模发放消费券,甚至发放现金。从长远来讲,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有针对性地给低收入群体、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进行相应的转移支付和投资,这对于从中长期维度来推进包容性增长,推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强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