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珍贵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20年间增加60%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珍贵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20年间增加60%

四川山鹧鸪数量已恢复到1487~1611只

文|顾海军(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 付义强(四川师范大学)  陈本平(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

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的持续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四川省着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网络,一批珍贵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四川省林学会在近期组织开展的四川山鹧鸪保护关键技术评估表明,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四川省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近60%,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23%,物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四川山鹧鸪的典型栖息地(付义强 摄于四川宜宾老君山)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属全球性濒危(EN)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山区森林中,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四川山鹧鸪赖以生存的天然阔叶林曾遭到大面积采伐,被快速生长的人工针叶林或茶园替代,栖息地丧失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世界雉类协会鹑类专家组前主席西蒙•道威尔博士在四川考察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状况时预测:该物种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1997年,原四川省林业厅和世界雉类协会合作,首次对四川山鹧鸪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同年,在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我省专门安排了四川山鹧鸪的专项调查,当时全省共有四川山鹧鸪780~1170只。

四川山鹧鸪雄鸟(付义强 摄)

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开始受到严格保护和恢复。2000年,在原四川省林业厅、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共同推动下,国内首个以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地——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此后,我国又在四川山鹧鸪集中分布地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雷波麻咪泽、沐川芹菜坪、金口河八月林等,加之早先成立的马边大风顶、甘洛马鞍山、峨边黑竹沟等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保护网络得到系统构建,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另外,在乐山市金口河区新建的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大相岭山系)多次记录到四川山鹧鸪雄鸟鸣唱,这是首次在大渡河以北地区发现该鸟类活动证据。

在加快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的同时,原省林业厅牵头组建了“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地联盟”,并根据四川山鹧鸪生活史特征,制定了针对性巡护方案,开展同步巡护与监测,形成了跨区域保护格局;组织基层自然保护区与科研院校广泛合作,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广泛参与,促进了四川山鹧鸪保护生物学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转化;持续深化与相关国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北英格兰动物学会、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智接力,对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川山鹧鸪雌鸟(付义强 摄)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四川省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双增长”目标,扭转了四川山鹧鸪种群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新一轮的四川山鹧鸪专项调查和评估表明,四川省内的四川山鹧鸪数量已恢复到1487~1611只,种群数量增长近60%。四川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从3539.05km2增长到了4360.03km2,面积增加了23.2%,四川山鹧鸪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珍贵濒危物种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20年间增加60%

四川山鹧鸪数量已恢复到1487~1611只

文|顾海军(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 付义强(四川师范大学)  陈本平(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

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的持续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四川省着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网络,一批珍贵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四川省林学会在近期组织开展的四川山鹧鸪保护关键技术评估表明,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四川省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近60%,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23%,物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四川山鹧鸪的典型栖息地(付义强 摄于四川宜宾老君山)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属全球性濒危(EN)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山区森林中,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四川山鹧鸪赖以生存的天然阔叶林曾遭到大面积采伐,被快速生长的人工针叶林或茶园替代,栖息地丧失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世界雉类协会鹑类专家组前主席西蒙•道威尔博士在四川考察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状况时预测:该物种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1997年,原四川省林业厅和世界雉类协会合作,首次对四川山鹧鸪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同年,在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我省专门安排了四川山鹧鸪的专项调查,当时全省共有四川山鹧鸪780~1170只。

四川山鹧鸪雄鸟(付义强 摄)

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开始受到严格保护和恢复。2000年,在原四川省林业厅、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共同推动下,国内首个以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地——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此后,我国又在四川山鹧鸪集中分布地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雷波麻咪泽、沐川芹菜坪、金口河八月林等,加之早先成立的马边大风顶、甘洛马鞍山、峨边黑竹沟等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保护网络得到系统构建,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另外,在乐山市金口河区新建的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大相岭山系)多次记录到四川山鹧鸪雄鸟鸣唱,这是首次在大渡河以北地区发现该鸟类活动证据。

在加快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的同时,原省林业厅牵头组建了“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地联盟”,并根据四川山鹧鸪生活史特征,制定了针对性巡护方案,开展同步巡护与监测,形成了跨区域保护格局;组织基层自然保护区与科研院校广泛合作,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广泛参与,促进了四川山鹧鸪保护生物学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转化;持续深化与相关国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世界雉类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北英格兰动物学会、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智接力,对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川山鹧鸪雌鸟(付义强 摄)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四川省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双增长”目标,扭转了四川山鹧鸪种群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新一轮的四川山鹧鸪专项调查和评估表明,四川省内的四川山鹧鸪数量已恢复到1487~1611只,种群数量增长近60%。四川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从3539.05km2增长到了4360.03km2,面积增加了23.2%,四川山鹧鸪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