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市值蒸发650亿后,“口罩大王”稳健医疗,盯上了安全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市值蒸发650亿后,“口罩大王”稳健医疗,盯上了安全套

为了应对业绩的下滑,稳健医疗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加速并购。

文|侃见财经

业绩一降再降,是一些医疗器械企业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业绩还是股价,一朝吃尽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增长空间之后,如何消化产能,稳定业绩增长成了这些企业共同的难题。

在内生性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外延式并购就成了他们为数不多可选的答案。但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外延式并购如果没能克服企业之间的“排异反应”,那么未来这些并购除了会产生巨大的商誉之外,还有可能将企业拖入“深渊”。

6月6日,稳健医疗签署了有关桂林乳胶的股权转让协议,以4.5亿元收购桂林乳胶100%的股权。据悉,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安全套和医用手套,年销售收入约3.2亿元,净利润约为5000万元。稳健医疗认为,此次的收购填补了其在医疗乳胶产品领域的空白。

但情况是否如稳健医疗预计的那么乐观?

近日,全球安全套巨头康乐公司披露了一组数据,在疫情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疲软,销售额在过去的两年里下降了40%。随后,#避孕套巨头过去两年销量下降40%# 冲上热搜。

另外,还有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今年的6月20日,已经有4万家安全套生产企业注销,平均每年注销1.73万家,远高于2019年注销的数据。

此时去收购一家安全套以及医用手套生产商,是否存在高位“接盘”?连番并购之下稳健医疗是否能稳住业绩颓势?

从外销员到医用敷料巨头

提起稳健医疗,李建全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角色。

1978年,李建全从湖北一所外贸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湖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成为了一名外销员。

在那个遍地都是商机的年代里,只要胆子大,就总能在腾飞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李建全也不例外。

1988年,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深耕十年的李建全敏锐地洞察到了行业的一些变化,当一些把出口业务交给外贸公司的工厂开始自营之后,李建全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果断的放弃了“铁饭碗”的工作,南下寻求商机。

第一站,他选择了珠海。如同史玉柱和董明珠,李建全在这里挖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尽管过程比较曲折。

初到珠海之后,李建全并没有选择马上创业,而是加入了一家私营公司。由于这家企业发展并不景气,所以他只在这家公司待了两年。

1991年,也许是因为有了启动资金,也许是因为不甘心只做一个打工人,他选择了创业,创办了珠海稳健公司。

后来李建全在公开活动上曾说过创办稳健医疗的初心。他说,“1981年,当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见识到了国外的高楼大厦和发达的经济,看到了国内医用敷料行业低价竞争激烈,中国产品被称为Rubbish。这样的现状刺痛了我的民族自尊,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创办稳健医疗之后,李建全一路稳扎稳打,用了十年时间,从最初的三个人发展成一家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的大型企业。

2001年之后,稳健医疗一直都是中国医用敷料产品标杆企业,出口规模稳居行业前三。

“二次创业”到登陆资本市场

由于纱布是医用敷料中最头疼的产品,因为纱布的特性决定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掉絮、线头断裂或脱落等情况,容易造成手术部位感染。所以解决纱布产生的纱头和绒毛的问题就成了李建全和稳健医疗的头号问题。

为了生产出纯棉无纺纱布,2003年稳健医疗启动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并走访了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化纤水刺布技术能够做到不产生绒毛,于是他们把这项技术运用在了医用产品上,开发出了“全棉水刺无纺布”的专利技术。

此后,稳健医疗在美国、日本、巴西等全球33个国家取得了该产品的专利证书。然后,他就开始从日本、德国进口了一批设备开始生产。

当时,李建全完全没考虑到的是,各国对医疗产品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没有哪一家医院会盲目地采用国家标准之外的新产品。

由于这个项目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李建全和稳健医疗将会变得十分被动。

于是他在国内推广的时候发现,这项技术可以完美地和家庭护理产品以及卫生用品相结合,因为当时的卫生巾、婴儿纸尿裤大多都使用的是化纤无纺布材料,而高品质棉用材料则恰好能填补这项空白。

2009年,李建全顺势推出了全棉时代。当时他的第一想法是进商超,对于一个全新品牌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但商超的入场费太贵了,他算过一笔账,即使只进一个连锁渠道,前期费用也要几千万元,此时的稳健医疗根本付不起,于是他就打起了电商渠道的主意,并且开始自建门店,但缺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棉时代,直到2014年,红杉资本向稳健医疗投资了3亿元,全棉时代才摆脱了资金短缺的尴尬处境。

2016年,稳健医疗申请IPO被驳回,但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并不是坏事。

2020年9月,全棉时代被打包在了稳健医疗的体系内一起上市,当时因为疫情的缘故,稳健医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74.3元的发行价格以及65.96倍的发行市盈率,都是市场给它的溢价。

上市之后,稳健医疗一路高走,最高达到了217.58元的高价,而红杉资本等前期投资的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业绩暴跌,股东套现,加速并购是稳健医疗的解药?

因为赶上了疫情的风口,稳健医疗实现了2020年业绩大爆发,营收为125.34亿,同比增幅173.99%;净利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38.10亿,增幅达到了597.50%。

在惊艳资本市场的同时,稳健医疗也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坑”。因为疫情的原因,稳健医疗业绩的高增长并非能继续保持。

到了2021年,稳健医疗的营收就下降至80.37亿元,同比减少35.87%,归母净利润为12.39亿元,同比下降67.48%。且到目前为止业绩依旧没有企稳的趋势。2022年一季度,稳健医疗净利润为3.57亿元,同比继续下滑25.69%。更为尴尬的是,稳健医疗一年时间股价从最高的217元跌至65元,跌幅超过65%,市值蒸发近650亿元。

且因为业绩的整体下滑,稳健医疗的董事和高管等相应股票激励计划也被作废。更为尴尬的是股东的一系列减持。根据稳健医疗的相关股东减持计划显示,2021年9月,稳健医疗股东厦门乐源投资合伙企业、红杉信远分别公布了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其中红杉计划减持健医疗股份不超过1035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比例为2.43%;今年三月红杉继续抛出减持计划,计划减持稳健医疗1409万股,若此次减持完毕,那么红杉的持股比例将大幅下降至3.3%。

而为了应对业绩的下滑,稳健医疗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加速并购。

据统计显示,今年4月到6月,短短两个月内,稳健医疗就抛出了3份并购计划,并购金额达到了18.3亿元。

根据稳健医疗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稳健医疗账面货币资金为38.48亿元。实际上在后疫情时代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高溢价是一方面原因,未来商誉处理也是一个隐患。

当下疫情的风口显然已过,对于医疗防疫产品的需求也开始下滑,与其大手笔加码相关医疗产业,还不如拓展一些生活消费品类的需求。

综合而言,当下选择并购医疗企业并不是明智之举,且手套行业已经被英科医疗、振德医疗等企业瓜分,稳健医疗应该选择继续拓展优势项目,而并非补齐“短板”,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会成功,大规模的并购只能加大企业之间“排异反应”的概率,届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稳健医疗

  • 18股获券商买入评级,玉禾田目标涨幅达54.72%
  • 12月份以来海外机构调研28家上市公司,重点关注三大行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市值蒸发650亿后,“口罩大王”稳健医疗,盯上了安全套

为了应对业绩的下滑,稳健医疗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加速并购。

文|侃见财经

业绩一降再降,是一些医疗器械企业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业绩还是股价,一朝吃尽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增长空间之后,如何消化产能,稳定业绩增长成了这些企业共同的难题。

在内生性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外延式并购就成了他们为数不多可选的答案。但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外延式并购如果没能克服企业之间的“排异反应”,那么未来这些并购除了会产生巨大的商誉之外,还有可能将企业拖入“深渊”。

6月6日,稳健医疗签署了有关桂林乳胶的股权转让协议,以4.5亿元收购桂林乳胶100%的股权。据悉,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安全套和医用手套,年销售收入约3.2亿元,净利润约为5000万元。稳健医疗认为,此次的收购填补了其在医疗乳胶产品领域的空白。

但情况是否如稳健医疗预计的那么乐观?

近日,全球安全套巨头康乐公司披露了一组数据,在疫情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疲软,销售额在过去的两年里下降了40%。随后,#避孕套巨头过去两年销量下降40%# 冲上热搜。

另外,还有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今年的6月20日,已经有4万家安全套生产企业注销,平均每年注销1.73万家,远高于2019年注销的数据。

此时去收购一家安全套以及医用手套生产商,是否存在高位“接盘”?连番并购之下稳健医疗是否能稳住业绩颓势?

从外销员到医用敷料巨头

提起稳健医疗,李建全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角色。

1978年,李建全从湖北一所外贸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湖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成为了一名外销员。

在那个遍地都是商机的年代里,只要胆子大,就总能在腾飞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李建全也不例外。

1988年,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深耕十年的李建全敏锐地洞察到了行业的一些变化,当一些把出口业务交给外贸公司的工厂开始自营之后,李建全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果断的放弃了“铁饭碗”的工作,南下寻求商机。

第一站,他选择了珠海。如同史玉柱和董明珠,李建全在这里挖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尽管过程比较曲折。

初到珠海之后,李建全并没有选择马上创业,而是加入了一家私营公司。由于这家企业发展并不景气,所以他只在这家公司待了两年。

1991年,也许是因为有了启动资金,也许是因为不甘心只做一个打工人,他选择了创业,创办了珠海稳健公司。

后来李建全在公开活动上曾说过创办稳健医疗的初心。他说,“1981年,当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见识到了国外的高楼大厦和发达的经济,看到了国内医用敷料行业低价竞争激烈,中国产品被称为Rubbish。这样的现状刺痛了我的民族自尊,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创办稳健医疗之后,李建全一路稳扎稳打,用了十年时间,从最初的三个人发展成一家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的大型企业。

2001年之后,稳健医疗一直都是中国医用敷料产品标杆企业,出口规模稳居行业前三。

“二次创业”到登陆资本市场

由于纱布是医用敷料中最头疼的产品,因为纱布的特性决定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掉絮、线头断裂或脱落等情况,容易造成手术部位感染。所以解决纱布产生的纱头和绒毛的问题就成了李建全和稳健医疗的头号问题。

为了生产出纯棉无纺纱布,2003年稳健医疗启动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并走访了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化纤水刺布技术能够做到不产生绒毛,于是他们把这项技术运用在了医用产品上,开发出了“全棉水刺无纺布”的专利技术。

此后,稳健医疗在美国、日本、巴西等全球33个国家取得了该产品的专利证书。然后,他就开始从日本、德国进口了一批设备开始生产。

当时,李建全完全没考虑到的是,各国对医疗产品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没有哪一家医院会盲目地采用国家标准之外的新产品。

由于这个项目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李建全和稳健医疗将会变得十分被动。

于是他在国内推广的时候发现,这项技术可以完美地和家庭护理产品以及卫生用品相结合,因为当时的卫生巾、婴儿纸尿裤大多都使用的是化纤无纺布材料,而高品质棉用材料则恰好能填补这项空白。

2009年,李建全顺势推出了全棉时代。当时他的第一想法是进商超,对于一个全新品牌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但商超的入场费太贵了,他算过一笔账,即使只进一个连锁渠道,前期费用也要几千万元,此时的稳健医疗根本付不起,于是他就打起了电商渠道的主意,并且开始自建门店,但缺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棉时代,直到2014年,红杉资本向稳健医疗投资了3亿元,全棉时代才摆脱了资金短缺的尴尬处境。

2016年,稳健医疗申请IPO被驳回,但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并不是坏事。

2020年9月,全棉时代被打包在了稳健医疗的体系内一起上市,当时因为疫情的缘故,稳健医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74.3元的发行价格以及65.96倍的发行市盈率,都是市场给它的溢价。

上市之后,稳健医疗一路高走,最高达到了217.58元的高价,而红杉资本等前期投资的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业绩暴跌,股东套现,加速并购是稳健医疗的解药?

因为赶上了疫情的风口,稳健医疗实现了2020年业绩大爆发,营收为125.34亿,同比增幅173.99%;净利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38.10亿,增幅达到了597.50%。

在惊艳资本市场的同时,稳健医疗也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坑”。因为疫情的原因,稳健医疗业绩的高增长并非能继续保持。

到了2021年,稳健医疗的营收就下降至80.37亿元,同比减少35.87%,归母净利润为12.39亿元,同比下降67.48%。且到目前为止业绩依旧没有企稳的趋势。2022年一季度,稳健医疗净利润为3.57亿元,同比继续下滑25.69%。更为尴尬的是,稳健医疗一年时间股价从最高的217元跌至65元,跌幅超过65%,市值蒸发近650亿元。

且因为业绩的整体下滑,稳健医疗的董事和高管等相应股票激励计划也被作废。更为尴尬的是股东的一系列减持。根据稳健医疗的相关股东减持计划显示,2021年9月,稳健医疗股东厦门乐源投资合伙企业、红杉信远分别公布了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其中红杉计划减持健医疗股份不超过1035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比例为2.43%;今年三月红杉继续抛出减持计划,计划减持稳健医疗1409万股,若此次减持完毕,那么红杉的持股比例将大幅下降至3.3%。

而为了应对业绩的下滑,稳健医疗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加速并购。

据统计显示,今年4月到6月,短短两个月内,稳健医疗就抛出了3份并购计划,并购金额达到了18.3亿元。

根据稳健医疗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稳健医疗账面货币资金为38.48亿元。实际上在后疫情时代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高溢价是一方面原因,未来商誉处理也是一个隐患。

当下疫情的风口显然已过,对于医疗防疫产品的需求也开始下滑,与其大手笔加码相关医疗产业,还不如拓展一些生活消费品类的需求。

综合而言,当下选择并购医疗企业并不是明智之举,且手套行业已经被英科医疗、振德医疗等企业瓜分,稳健医疗应该选择继续拓展优势项目,而并非补齐“短板”,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会成功,大规模的并购只能加大企业之间“排异反应”的概率,届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