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亚迪的高端化问题,指望华为就能解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亚迪的高端化问题,指望华为就能解决?

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比亚迪和华为的联手值得寄予厚望。

文|买车家

高端化,作为实现弯道超车的标志,一直以来都是自主品牌难以抵挡的诱惑,大家都前赴后继在这条道路上挑战。虽然从此前来看,很难说哪家取得了真正的成功,但这终究是中国车企奋发向上的归宿。

而直到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终于给了自主品牌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并迅速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尤其是比亚迪,去年以远超特斯拉30万辆达到73万辆的总销量成绩,登顶国内新能源龙头位置。如此销量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可见其已迫不及待想要寻求高端化的突破。

诚然,从目前王朝系列的汉,海洋系列的海豹,以及今年早些时间发布的腾势D9,从产品定义到价格,都能看到比亚迪高端化的趋势。只不过鉴于上次腾势高端化的失败,以及在消费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廉价、低端车形象,比亚迪或许也是自主品牌中进军高端化最吃力的一位选手。

然而近期,比亚迪被爆料或将与华为合作,推出全新智能电动车品牌“星际”,却让很多人看到了其高端化的曙光。新能源车企的领头羊,与智能软件技术的顶级玩家,二者强强联合,如果真的能够打造出一款高品质智能电动车,对于双方无疑都是一大利好。

首先从行业格局上来说,比亚迪这两年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突破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却并没有太多建树。这方面的缺失也是过去比亚迪品牌价值建设方面所欠缺的地方。如果与华为的合作能补齐智能化的短板,对于比亚迪想要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来说自然助力颇多。

华为那边厢虽然嘴上说着不造车,身体却很诚实的在不断的拓展汽车业务。AITO发布会上,余承东一口一个“我们的车”,足见其野心。但是华为在造车这方面目前比较尴尬的处境是,一边,身处智能化潮头,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们大多选择自研技术。

另一边,鉴其商业模式过于强势,只能和扶不起来的小康汽车搞几款试水产品,但销量证明了在主机厂口碑的巨大劣势面前,华为智能生态这个金字招牌也是独木难撑。

而这次华为与比亚迪的合作,或许能够验证其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的市场接受度,以及到底能不能借此打造出爆款。同时,有比亚迪这样量级的车企合作,也可将自己的汽车智能化技术覆盖面拓宽一大步。

反过来,对于比亚迪也可验证其一直以来的欠缺——一套好的智能系统,是否能拔高品牌调性提高利润率。毕竟,传统豪华属性方面的高成本用料、高端底盘这些腾势就已经能做到了,而在智能时代有关车机互联,自动驾驶等新兴附加值方面,则可以依靠华为在科技界的实力和明星属性。

其次,二者联手打造的产品还未诞生,能得知的消息并不多,未知数也很多,但考虑品牌定位高端新能源SUV市场,售价区间为50-80万左右,想必双方会拿出所有的看家本领。

比如车内搭载华为的MDC计算平台,全车鸿蒙智能座舱,配备激光雷达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车辆本身必然使用电池底盘一体化的CTB技术。除此之外,比亚迪为e3.0平台自研的iTAC高端技术,即智能扭矩控制系统,或许也会在该品牌车型上首次现身。

由此可见,这个暂名为星际的高端品牌(车型),还没诞生就已经集结了目前国内最顶尖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期待值笔者认为完全不用担心。

只是,双方若就此展开合作,想要真正达成1+1>2,还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为的介入可能是把双刃剑。前车之鉴是从问界M5到M7,都是靠着华为撑门面。之前上汽说跟华为合作丢了灵魂,结合问界品牌的定位来看,华为崭露了作为供应商的超强影响力,有技术有流量,但其在产品端的辨识度也远远盖过了合作方。而以比亚迪目前在新能源市场的咖位,绝不可能允许把车辆的主导权交给他人,即便是华为。

因此,双方合作最大的弊端或许就在于到底谁是“主角”的争斗,说到底还是华为在供应商领域的影响力太大了。

不过,以目前两家公司的动作来看,似乎都作出了有限的让步。本想全产业链独吞的比亚迪迫于形势让出部分市场,给了华为一个智能生态介入主流的机会。而华为也迫于小康的拉垮,与比亚迪在新一轮试水的全新高端品牌上展开合作。

当然,对于消费者和吃瓜群众来说,最好的结果肯定是双方合作愉快,品牌取得成功,顺势推出系列产品打开市场了。毕竟,我们距离真正的汽车工业强国还是差点火候。如果说在此前的燃油车领域,红旗无限接近于成为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品牌,那么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比亚迪和华为的联手,是值得被寄予厚望,挑起重任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比亚迪

8.1k
  • 双碳晚报|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站落地重庆 海辰储能据悉拟明年在港IPO筹资逾5亿美元
  • 比亚迪秦家族第200万辆新车下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亚迪的高端化问题,指望华为就能解决?

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比亚迪和华为的联手值得寄予厚望。

文|买车家

高端化,作为实现弯道超车的标志,一直以来都是自主品牌难以抵挡的诱惑,大家都前赴后继在这条道路上挑战。虽然从此前来看,很难说哪家取得了真正的成功,但这终究是中国车企奋发向上的归宿。

而直到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终于给了自主品牌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并迅速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尤其是比亚迪,去年以远超特斯拉30万辆达到73万辆的总销量成绩,登顶国内新能源龙头位置。如此销量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可见其已迫不及待想要寻求高端化的突破。

诚然,从目前王朝系列的汉,海洋系列的海豹,以及今年早些时间发布的腾势D9,从产品定义到价格,都能看到比亚迪高端化的趋势。只不过鉴于上次腾势高端化的失败,以及在消费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廉价、低端车形象,比亚迪或许也是自主品牌中进军高端化最吃力的一位选手。

然而近期,比亚迪被爆料或将与华为合作,推出全新智能电动车品牌“星际”,却让很多人看到了其高端化的曙光。新能源车企的领头羊,与智能软件技术的顶级玩家,二者强强联合,如果真的能够打造出一款高品质智能电动车,对于双方无疑都是一大利好。

首先从行业格局上来说,比亚迪这两年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突破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却并没有太多建树。这方面的缺失也是过去比亚迪品牌价值建设方面所欠缺的地方。如果与华为的合作能补齐智能化的短板,对于比亚迪想要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来说自然助力颇多。

华为那边厢虽然嘴上说着不造车,身体却很诚实的在不断的拓展汽车业务。AITO发布会上,余承东一口一个“我们的车”,足见其野心。但是华为在造车这方面目前比较尴尬的处境是,一边,身处智能化潮头,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们大多选择自研技术。

另一边,鉴其商业模式过于强势,只能和扶不起来的小康汽车搞几款试水产品,但销量证明了在主机厂口碑的巨大劣势面前,华为智能生态这个金字招牌也是独木难撑。

而这次华为与比亚迪的合作,或许能够验证其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的市场接受度,以及到底能不能借此打造出爆款。同时,有比亚迪这样量级的车企合作,也可将自己的汽车智能化技术覆盖面拓宽一大步。

反过来,对于比亚迪也可验证其一直以来的欠缺——一套好的智能系统,是否能拔高品牌调性提高利润率。毕竟,传统豪华属性方面的高成本用料、高端底盘这些腾势就已经能做到了,而在智能时代有关车机互联,自动驾驶等新兴附加值方面,则可以依靠华为在科技界的实力和明星属性。

其次,二者联手打造的产品还未诞生,能得知的消息并不多,未知数也很多,但考虑品牌定位高端新能源SUV市场,售价区间为50-80万左右,想必双方会拿出所有的看家本领。

比如车内搭载华为的MDC计算平台,全车鸿蒙智能座舱,配备激光雷达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车辆本身必然使用电池底盘一体化的CTB技术。除此之外,比亚迪为e3.0平台自研的iTAC高端技术,即智能扭矩控制系统,或许也会在该品牌车型上首次现身。

由此可见,这个暂名为星际的高端品牌(车型),还没诞生就已经集结了目前国内最顶尖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期待值笔者认为完全不用担心。

只是,双方若就此展开合作,想要真正达成1+1>2,还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为的介入可能是把双刃剑。前车之鉴是从问界M5到M7,都是靠着华为撑门面。之前上汽说跟华为合作丢了灵魂,结合问界品牌的定位来看,华为崭露了作为供应商的超强影响力,有技术有流量,但其在产品端的辨识度也远远盖过了合作方。而以比亚迪目前在新能源市场的咖位,绝不可能允许把车辆的主导权交给他人,即便是华为。

因此,双方合作最大的弊端或许就在于到底谁是“主角”的争斗,说到底还是华为在供应商领域的影响力太大了。

不过,以目前两家公司的动作来看,似乎都作出了有限的让步。本想全产业链独吞的比亚迪迫于形势让出部分市场,给了华为一个智能生态介入主流的机会。而华为也迫于小康的拉垮,与比亚迪在新一轮试水的全新高端品牌上展开合作。

当然,对于消费者和吃瓜群众来说,最好的结果肯定是双方合作愉快,品牌取得成功,顺势推出系列产品打开市场了。毕竟,我们距离真正的汽车工业强国还是差点火候。如果说在此前的燃油车领域,红旗无限接近于成为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品牌,那么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比亚迪和华为的联手,是值得被寄予厚望,挑起重任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