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编剧孙琪、苑思达:致青春不怀旧,改编不是“拿来主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编剧孙琪、苑思达:致青春不怀旧,改编不是“拿来主义”

剧版《致青春》编剧孙琪、苑思达这对“80后夫妻档”,听他们二位说一说改编这样的大IP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作者:小木匠

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杨文军执导,杨玏、陈瑶、张丹峰、马可等联袂主演的剧版《致青春》,于2016年7月11日起相继在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三家卫视上星。

青春片层出不穷,但每一部都在尽可能还原一段青春,观众也在不同的青春故事里找到和自己有关的记忆。剧版《致青春》在画面质量、台词和演员表演方面获得不少好评……

届时编剧帮专访剧版《致青春》编剧孙琪、苑思达这对“80后夫妻档”,听他们二位说一说改编这样的大IP如何化压力为动力?与杨文军导演、原著作者的合作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他们又对林静和陈孝正做了哪些改写和微调?

压力即动力

十年青春已逝,重要的是成长

编剧帮原著党和电影迷的情结尚未消散,剧版《致青春》便已经拉开序幕,剧版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改编这样的大IP,有哪些压力和动力?

苑思达:像你说的,《致青春》是一个大IP,它不只有小说,还有电影,都有相当好的成绩,并且给大家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加上电影版的编剧是李樯老师,所以压力格外的大,怎么样在原小说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既能保留原小说里的精华,又能够使其符合影像的叙事规律,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努力的。

孙琪:是这样,我自己也是原著粉,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这本小说,我很明白原著粉的心理,所以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当导演第一次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改编《致青春》的时候,我有一种冲动,我想知道一部我自己喜欢的小说,我自己喜欢的人物,在我自己的手里能变成什么样子,如何给原著粉和观众一个不脱离原著又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致青春》。

所以我们和导演商量与电影不同的是,我们把年代放在了2006年入学,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的90年代怀旧风,我们希望展现的主题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十年中的的青春与成长,迷惘与改变,我觉得不只用BB机叫青春,我们用诺基亚N97也是青春啊。

编剧帮:剧版《致青春》讲述了郑微从大学步入职场的故事,电影版中用了闪回、倒叙等叙述手法,那剧版除了这些手法还有哪些创新?

孙琪:电影由于篇幅有限,能够展现的职场部分非常小,我们却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在剧本改编上最难的部分,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职场的部分首先因为事业线与专业无关,人物主观能动性比较弱,其次情节量很有限,因为小说可以通过大段的描写把女主角的内心活动告诉观众,剧本却需要通过情节去表现。

电影与小说都采取了跳跃式的方式直接进入成熟期,展现一个成熟的郑微,而我们是通过情节一步一步展现给观众看女主角的成长过程,一个嚣张跋扈任性中带着小可爱的女主角郑微在经历过失恋的创伤后走入社会,从底层爬上去,我觉得这一个过程虽然很难写,却也很有意思,因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毕业后都会面对的问题,这也就是成长的意义和青春的疼痛。

苑思达:对,还有就是单从剧作层面讲,我们运用到了“梦境”、“臆想”以及“片段式”的剧情推进手法,以求表现出主人公在面临抉择时的心理状态和影像的节奏空间感。

编剧帮:杨玏饰演沉默寡言、敏感、心思缜密的陈孝正。对于这个有可能会被观众骂作“渣男”的角色,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有没有巧妙地调整?

孙琪:其实陈孝正这个人物我在读小说的时候我并不讨厌他,我很同情他,甚至可怜他,因为小说中其实已经把陈孝正这个人物的人物小传写的很清晰了,他的经历,他的成长,以及他最后的选择,我觉得电视剧版不是在洗白这个人物,而是在完善他。

所以我们在保留原著这个很完整的人设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生活细节给他,漏水的老钢笔,比赛得的自行车,纸巾上的素描画,包括职场回国之后的戴在小拇指的尾戒,这些道具也都与女主角发生了感情关系,并且每一个道具都代表着陈孝正对郑微隐忍不言说的爱,这些丰富都会让观众去明白,什么叫做“我不能一无所有的去爱你”,并且后期职场腹黑的陈孝正我觉得也更有魅力,希望大家期待。

苑思达:杨玏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他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能够给人物增添更多的气质,私下也会和我们讨论人物的心理动机和状态,特别的认真。至于“渣”与“不渣”是以往的角色赋予给他的,并非他本身,所以在创作时我们只是按照对陈孝正这个人物的设定进行推演,包括这个角色是杨玏以前没有表现过的类型,而且真的和他本人私下和我们在一起时候的性格有很大区别,所以说在表演创作阶段,他对这个人物也是拿捏的非常精准的,十年内陈孝正的转变有很大惊喜。

编剧帮:《最好的我们》以真实著称,《十五年等待候鸟》以暗恋作为卖点。那二位觉得本剧最大的看点在哪里?

孙琪:我先说吧,我觉得是成长。我们写的是06年到16年十年中,这一帮年轻人的成长与改变,这个也是导演和我们共同认可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不是郑微一个人的成长史,我们要做的是这一帮人,如何一起走过十年时光,希望更多的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觉得这也是《致青春》的意义所在。

苑思达:“青春已逝”这就是我们的主题。即便是职场之后的戏份,也不过是为了衬托当年的美好时光。我认为青春是由无数个“美好”和“遗憾”交织成的一个“网”,无论哪个时代,这个“网”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编剧不是“拿来主义”

四百四十八天初现《致青春》

编剧帮:纵观近几年的青春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皆以改编为主,两位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二位是如何理解原创与改编之间的关系的?

孙琪:现在行业比较常谈到的就是IP这个概念,其实我觉得IP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高关注度同时也有着更严格的标尺。我认为不只原创可以表达观念,改编一样可以表达,改编最常面对的就是原著粉希望可以还原小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基准,我们编剧要做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小说的语境下进行专业化的剧作处理,在原著的框架下进行合理化的情节添加、放大、改编,去丰富和完整这个故事。

小说可以给每个人物发展不同的故事,但剧作不同,电视剧是需要把人物和人物关系织成一个完整的网,比如朱小北远走新疆也很动人,许开阳默默文雅也很讨喜,可是如果按照原著来走,他们就跳出了这个完整的剧作之外,无法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不能说改编出来的故事是最好看的,但我可以保证是更完整的。

苑思达:其实IP是很早就有的,只不过近几年才有了IP 的叫法。比如当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其实就是IP改编,使其成为了第一个在国际A类电影节拿到首奖的中国电影。对我而言,改编可能会比原创更难一些,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故事走向,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有时甚至还要把一个非常文学化的描述改编成一个推进故事的情节,非常难。改编太大,原著粉不喜欢,改编太小,又很难符合影像叙事规律,其实就是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吧。

编剧帮:杨文军导演曾说,“和我合作过的编剧都知道我的‘恶名’,就是很会‘折磨’人。”剧版《致青春》的剧本修改了多少遍?原著作者对剧中的人物、情节提供了哪些意见?与他们二位合作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孙琪:这句话在我和导演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和我说过,当时我觉得可能是一句玩笑话,因为杨导看起来温文尔雅,包括私下导演和我们吃饭一起玩的时候都对我们特别好,直到知道前面有过五稿编剧都被导演推翻了,才意识到导演对剧本的高要求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从14年第一次和导演还有制片人开会到全部定稿拍摄一共是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剧本大改小调加起来大概十几稿,开了六十次会议,虽然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每次突破有了新的点都觉得特别兴奋,觉得都很值得。而且在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俩还经历了结婚、硕士毕业等一系列的人生大事,回头想想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苑思达:令我惊喜的是辛夷坞老师对我们剧本的认可,包括里面新加的情节和人物的调整,她都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和一个专业团队和一个懂剧本的导演合作的重要性。杨导教了我们很多拍摄实战的经验,比如在创作中文艺很动人,但实际拍摄时适当的套路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孙琪:其实导演除了对剧本要求比较严格之外,对编剧很好,我们开会的氛围也都一边喝着红酒一边聊戏,都很轻松。

编剧帮:《致青春》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每个男人都曾经是陈孝正,后来都会成为林静。”二位最喜欢的角色是谁?创作这样一个女性视角为主的戏,是如何让分工合作的?

孙琪:其实《致青春》这本小说很有意思,它有美好的部分,也有现实的部分,就是这本小说中的两位男主角陈孝正和林静都有黑历史,尽管大家都很喜欢林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经抛弃过郑微,所以这也是我觉得这个小说更真实的地方,林静、郑微和陈孝正他们都更像是活在生活中的人一样,会做错事,会后悔。

如果问我最喜欢谁,我可能更喜欢林静,当然我知道他(苑思达)喜欢陈孝正,先说我吧,林静这个人物在剧本创作初期在导演的肯定下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小说中他性情温和,属于邻家大哥哥的感觉,但在戏剧冲突中和陈孝正同时出现二人表现出来会很相似,人物不够跳跃。

所以我们调整为一个有趣、活泼比较洒脱的大哥哥,这样他和郑微从小玩在一起也觉得比较有趣,他一直用玩世不恭的外表来掩盖内心的伤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温暖的人,包括后续的剧情中会有他重新追回郑微这一系列的情节,有趣的部分加上温暖的大哥哥,我自己很喜欢。可惜因为审查的原因小说中很迷人的检察官职业不能保留,这个挺遗憾的。

苑思达:我更喜欢陈孝正这个人物,可能因为我是天蝎座,哈哈哈。我觉得男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是要有些抱负的,家庭、亲人等各种环境因素都会成为一个动力,这个力压在你的肩膀上,完成目标之后,我们也就成了林静。

孙琪:这个戏因为是女性视角的戏,所以比较是以我为主,他(苑思达)相对于我比较理性,我们的创作方式以往是我们两个开会,之后由他来掌控结构和主线,然后剧本阶段我来写台词和细节。这部戏例外一些,基本上是我投入的更多吧,写完一稿拿给他修改,如果我们两个对某一个情节或是桥段有异议,我们会停下来开会讨论,之后再做大的调整。

因为我们是夫妻吧,默契度更好一些,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为了更加贴合原著,把原著中那些文艺的旁白拿进剧中做台词,又不显得太飘,也算是下了一番功夫吧!

了解受众,一起成长

尊重前辈,在学习和借鉴中进步

编剧帮:在都市文化、青年文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介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90后观众的审美取向与消费动机极具观察价值。二位觉得编剧怎样才能与受众一起成长呢?

孙琪:我觉得心态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接地气,让观众感受到这不是一个悬浮的东西。比如许开阳的设定上之前我们试过很多富二代的写法,最后都觉得一个有钱的男孩在学校每天很帅很酷其实很悬浮,真正的年轻男孩应该有套路,会追女孩,会自以为是,也会自恋,从目前的观众反馈来看我觉得这点很成功,大家对许开阳的改编一致好评。

所以就算是有偶像元素的青春剧也不能悬浮的做富二代,还是要踏实起来,现在观众不再喜欢玛丽苏,他们更喜欢有趣真实的人物。希望以后能和观众一起成长,更了解他们。

编剧帮:除了剧版《致青春》之外,你们二位还创作了《青年霍元甲》《奔腾年代》,类型涉及武侠、悬疑、军旅等。接下来还有什么想尝试的类型?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孙琪:我也觉得我们俩的创作类型挺多样的,我个人很喜欢传奇类的电视剧,更有发挥的空间,现阶段我很想尝试大古装的仙侠类型,或者权谋戏,觉得会很有发挥的空间。

他(苑思达)最近迷上了悬疑探案这种烧脑的题材。目前有几个项目同时在谈,都是业内比较有实力的制作公司,我们想尽快可以选出一个我们两个都很喜欢的项目吧,希望可以不再因为写剧本吵架了。

苑思达:哈哈,吵架已经成为了我们俩工作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了。至于规划,还是希望后面能创作出更多被观众认可的作品吧。

编剧帮:随着受众的年轻化,影视行业的故事创作者也在更新着血液,二位觉得新生代编剧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苑思达:我们处在了一个影视行业“大换血”的时代,不光我们,也包括导演和演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不管各个行业,总是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前辈创作者,多吸取他们的经验,在专业技巧和编剧水平上,我们应当多学习、多借鉴、多研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编剧孙琪、苑思达:致青春不怀旧,改编不是“拿来主义”

剧版《致青春》编剧孙琪、苑思达这对“80后夫妻档”,听他们二位说一说改编这样的大IP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作者:小木匠

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杨文军执导,杨玏、陈瑶、张丹峰、马可等联袂主演的剧版《致青春》,于2016年7月11日起相继在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三家卫视上星。

青春片层出不穷,但每一部都在尽可能还原一段青春,观众也在不同的青春故事里找到和自己有关的记忆。剧版《致青春》在画面质量、台词和演员表演方面获得不少好评……

届时编剧帮专访剧版《致青春》编剧孙琪、苑思达这对“80后夫妻档”,听他们二位说一说改编这样的大IP如何化压力为动力?与杨文军导演、原著作者的合作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他们又对林静和陈孝正做了哪些改写和微调?

压力即动力

十年青春已逝,重要的是成长

编剧帮原著党和电影迷的情结尚未消散,剧版《致青春》便已经拉开序幕,剧版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改编这样的大IP,有哪些压力和动力?

苑思达:像你说的,《致青春》是一个大IP,它不只有小说,还有电影,都有相当好的成绩,并且给大家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加上电影版的编剧是李樯老师,所以压力格外的大,怎么样在原小说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既能保留原小说里的精华,又能够使其符合影像的叙事规律,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努力的。

孙琪:是这样,我自己也是原著粉,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这本小说,我很明白原著粉的心理,所以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当导演第一次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改编《致青春》的时候,我有一种冲动,我想知道一部我自己喜欢的小说,我自己喜欢的人物,在我自己的手里能变成什么样子,如何给原著粉和观众一个不脱离原著又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致青春》。

所以我们和导演商量与电影不同的是,我们把年代放在了2006年入学,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的90年代怀旧风,我们希望展现的主题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十年中的的青春与成长,迷惘与改变,我觉得不只用BB机叫青春,我们用诺基亚N97也是青春啊。

编剧帮:剧版《致青春》讲述了郑微从大学步入职场的故事,电影版中用了闪回、倒叙等叙述手法,那剧版除了这些手法还有哪些创新?

孙琪:电影由于篇幅有限,能够展现的职场部分非常小,我们却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在剧本改编上最难的部分,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职场的部分首先因为事业线与专业无关,人物主观能动性比较弱,其次情节量很有限,因为小说可以通过大段的描写把女主角的内心活动告诉观众,剧本却需要通过情节去表现。

电影与小说都采取了跳跃式的方式直接进入成熟期,展现一个成熟的郑微,而我们是通过情节一步一步展现给观众看女主角的成长过程,一个嚣张跋扈任性中带着小可爱的女主角郑微在经历过失恋的创伤后走入社会,从底层爬上去,我觉得这一个过程虽然很难写,却也很有意思,因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毕业后都会面对的问题,这也就是成长的意义和青春的疼痛。

苑思达:对,还有就是单从剧作层面讲,我们运用到了“梦境”、“臆想”以及“片段式”的剧情推进手法,以求表现出主人公在面临抉择时的心理状态和影像的节奏空间感。

编剧帮:杨玏饰演沉默寡言、敏感、心思缜密的陈孝正。对于这个有可能会被观众骂作“渣男”的角色,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有没有巧妙地调整?

孙琪:其实陈孝正这个人物我在读小说的时候我并不讨厌他,我很同情他,甚至可怜他,因为小说中其实已经把陈孝正这个人物的人物小传写的很清晰了,他的经历,他的成长,以及他最后的选择,我觉得电视剧版不是在洗白这个人物,而是在完善他。

所以我们在保留原著这个很完整的人设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生活细节给他,漏水的老钢笔,比赛得的自行车,纸巾上的素描画,包括职场回国之后的戴在小拇指的尾戒,这些道具也都与女主角发生了感情关系,并且每一个道具都代表着陈孝正对郑微隐忍不言说的爱,这些丰富都会让观众去明白,什么叫做“我不能一无所有的去爱你”,并且后期职场腹黑的陈孝正我觉得也更有魅力,希望大家期待。

苑思达:杨玏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他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能够给人物增添更多的气质,私下也会和我们讨论人物的心理动机和状态,特别的认真。至于“渣”与“不渣”是以往的角色赋予给他的,并非他本身,所以在创作时我们只是按照对陈孝正这个人物的设定进行推演,包括这个角色是杨玏以前没有表现过的类型,而且真的和他本人私下和我们在一起时候的性格有很大区别,所以说在表演创作阶段,他对这个人物也是拿捏的非常精准的,十年内陈孝正的转变有很大惊喜。

编剧帮:《最好的我们》以真实著称,《十五年等待候鸟》以暗恋作为卖点。那二位觉得本剧最大的看点在哪里?

孙琪:我先说吧,我觉得是成长。我们写的是06年到16年十年中,这一帮年轻人的成长与改变,这个也是导演和我们共同认可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不是郑微一个人的成长史,我们要做的是这一帮人,如何一起走过十年时光,希望更多的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觉得这也是《致青春》的意义所在。

苑思达:“青春已逝”这就是我们的主题。即便是职场之后的戏份,也不过是为了衬托当年的美好时光。我认为青春是由无数个“美好”和“遗憾”交织成的一个“网”,无论哪个时代,这个“网”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编剧不是“拿来主义”

四百四十八天初现《致青春》

编剧帮:纵观近几年的青春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皆以改编为主,两位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二位是如何理解原创与改编之间的关系的?

孙琪:现在行业比较常谈到的就是IP这个概念,其实我觉得IP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高关注度同时也有着更严格的标尺。我认为不只原创可以表达观念,改编一样可以表达,改编最常面对的就是原著粉希望可以还原小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基准,我们编剧要做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小说的语境下进行专业化的剧作处理,在原著的框架下进行合理化的情节添加、放大、改编,去丰富和完整这个故事。

小说可以给每个人物发展不同的故事,但剧作不同,电视剧是需要把人物和人物关系织成一个完整的网,比如朱小北远走新疆也很动人,许开阳默默文雅也很讨喜,可是如果按照原著来走,他们就跳出了这个完整的剧作之外,无法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不能说改编出来的故事是最好看的,但我可以保证是更完整的。

苑思达:其实IP是很早就有的,只不过近几年才有了IP 的叫法。比如当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其实就是IP改编,使其成为了第一个在国际A类电影节拿到首奖的中国电影。对我而言,改编可能会比原创更难一些,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故事走向,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有时甚至还要把一个非常文学化的描述改编成一个推进故事的情节,非常难。改编太大,原著粉不喜欢,改编太小,又很难符合影像叙事规律,其实就是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吧。

编剧帮:杨文军导演曾说,“和我合作过的编剧都知道我的‘恶名’,就是很会‘折磨’人。”剧版《致青春》的剧本修改了多少遍?原著作者对剧中的人物、情节提供了哪些意见?与他们二位合作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孙琪:这句话在我和导演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和我说过,当时我觉得可能是一句玩笑话,因为杨导看起来温文尔雅,包括私下导演和我们吃饭一起玩的时候都对我们特别好,直到知道前面有过五稿编剧都被导演推翻了,才意识到导演对剧本的高要求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从14年第一次和导演还有制片人开会到全部定稿拍摄一共是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剧本大改小调加起来大概十几稿,开了六十次会议,虽然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每次突破有了新的点都觉得特别兴奋,觉得都很值得。而且在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俩还经历了结婚、硕士毕业等一系列的人生大事,回头想想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苑思达:令我惊喜的是辛夷坞老师对我们剧本的认可,包括里面新加的情节和人物的调整,她都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和一个专业团队和一个懂剧本的导演合作的重要性。杨导教了我们很多拍摄实战的经验,比如在创作中文艺很动人,但实际拍摄时适当的套路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孙琪:其实导演除了对剧本要求比较严格之外,对编剧很好,我们开会的氛围也都一边喝着红酒一边聊戏,都很轻松。

编剧帮:《致青春》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每个男人都曾经是陈孝正,后来都会成为林静。”二位最喜欢的角色是谁?创作这样一个女性视角为主的戏,是如何让分工合作的?

孙琪:其实《致青春》这本小说很有意思,它有美好的部分,也有现实的部分,就是这本小说中的两位男主角陈孝正和林静都有黑历史,尽管大家都很喜欢林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经抛弃过郑微,所以这也是我觉得这个小说更真实的地方,林静、郑微和陈孝正他们都更像是活在生活中的人一样,会做错事,会后悔。

如果问我最喜欢谁,我可能更喜欢林静,当然我知道他(苑思达)喜欢陈孝正,先说我吧,林静这个人物在剧本创作初期在导演的肯定下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小说中他性情温和,属于邻家大哥哥的感觉,但在戏剧冲突中和陈孝正同时出现二人表现出来会很相似,人物不够跳跃。

所以我们调整为一个有趣、活泼比较洒脱的大哥哥,这样他和郑微从小玩在一起也觉得比较有趣,他一直用玩世不恭的外表来掩盖内心的伤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温暖的人,包括后续的剧情中会有他重新追回郑微这一系列的情节,有趣的部分加上温暖的大哥哥,我自己很喜欢。可惜因为审查的原因小说中很迷人的检察官职业不能保留,这个挺遗憾的。

苑思达:我更喜欢陈孝正这个人物,可能因为我是天蝎座,哈哈哈。我觉得男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是要有些抱负的,家庭、亲人等各种环境因素都会成为一个动力,这个力压在你的肩膀上,完成目标之后,我们也就成了林静。

孙琪:这个戏因为是女性视角的戏,所以比较是以我为主,他(苑思达)相对于我比较理性,我们的创作方式以往是我们两个开会,之后由他来掌控结构和主线,然后剧本阶段我来写台词和细节。这部戏例外一些,基本上是我投入的更多吧,写完一稿拿给他修改,如果我们两个对某一个情节或是桥段有异议,我们会停下来开会讨论,之后再做大的调整。

因为我们是夫妻吧,默契度更好一些,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为了更加贴合原著,把原著中那些文艺的旁白拿进剧中做台词,又不显得太飘,也算是下了一番功夫吧!

了解受众,一起成长

尊重前辈,在学习和借鉴中进步

编剧帮:在都市文化、青年文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介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90后观众的审美取向与消费动机极具观察价值。二位觉得编剧怎样才能与受众一起成长呢?

孙琪:我觉得心态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接地气,让观众感受到这不是一个悬浮的东西。比如许开阳的设定上之前我们试过很多富二代的写法,最后都觉得一个有钱的男孩在学校每天很帅很酷其实很悬浮,真正的年轻男孩应该有套路,会追女孩,会自以为是,也会自恋,从目前的观众反馈来看我觉得这点很成功,大家对许开阳的改编一致好评。

所以就算是有偶像元素的青春剧也不能悬浮的做富二代,还是要踏实起来,现在观众不再喜欢玛丽苏,他们更喜欢有趣真实的人物。希望以后能和观众一起成长,更了解他们。

编剧帮:除了剧版《致青春》之外,你们二位还创作了《青年霍元甲》《奔腾年代》,类型涉及武侠、悬疑、军旅等。接下来还有什么想尝试的类型?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孙琪:我也觉得我们俩的创作类型挺多样的,我个人很喜欢传奇类的电视剧,更有发挥的空间,现阶段我很想尝试大古装的仙侠类型,或者权谋戏,觉得会很有发挥的空间。

他(苑思达)最近迷上了悬疑探案这种烧脑的题材。目前有几个项目同时在谈,都是业内比较有实力的制作公司,我们想尽快可以选出一个我们两个都很喜欢的项目吧,希望可以不再因为写剧本吵架了。

苑思达:哈哈,吵架已经成为了我们俩工作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了。至于规划,还是希望后面能创作出更多被观众认可的作品吧。

编剧帮:随着受众的年轻化,影视行业的故事创作者也在更新着血液,二位觉得新生代编剧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苑思达:我们处在了一个影视行业“大换血”的时代,不光我们,也包括导演和演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不管各个行业,总是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前辈创作者,多吸取他们的经验,在专业技巧和编剧水平上,我们应当多学习、多借鉴、多研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