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位西汉金融大佬 ,如何通过投资战争获取暴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位西汉金融大佬 ,如何通过投资战争获取暴利?

我们且通过复盘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来捋一捋古代投资战争的金融业。

文|砺石商业智库 刘黎平

战争是一件消耗人命和金钱的事情,前者即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后者即《孙子兵法》所说的:“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用兵十万规模以上,就要相隔千里运送军粮,还有“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里里外外的费用,物质材料的消耗,将士生活行军所需,每一天以千万来计,在这个基础上,一支十万人马规模的军队才可以出发。

总之,打仗是一件耗钱的事情。

这已经是一个常识。

不过,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经济成本,除了国家集中付出之外,还要个人方面的付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付出,并非上交赋税,以供国家用于战争,而是作为个体,要自己置办军事用品,自己拿钱上战场。

这其实在古代的中外都有。

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古代会有金融借贷机构,从战争中获利,而且是暴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且通过复盘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来捋一捋古代投资战争的金融业。

一、西汉诸侯敢叛乱,都是钱给的胆

我们都知道,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就实行郡县制,剥夺了公子王孙们世袭地盘和爵位的权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以及中央和地方格局,就确定了下来。

然而,历史是在回旋的节奏中往前走,往前走一走,再稍微退一退,再往前走走。

秦朝短暂而灭,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秦始皇执行了彻底的郡县制,没有树立子孙为诸侯以作屏障,于是在西汉建立以后,除了继续秦朝确立的郡县制,还是掺杂了诸侯制,刘邦分封自己的子侄去各地当王侯,形成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相交叉的格局。

刘邦内心里对这个局面是不放心的,例如他在分封侄子刘濞为吴王时,他看到刘濞身强力壮,不由得心底里一阵咯噔,于是抚摸着刘濞的脑袋说:“你小子一定要对我大汉江山忠心耿耿啊,不可有异心。”刘濞也是被这位斩蛇起义、平定霸王得天下的叔父吓得战战兢兢,哆嗦着说:“谨遵命。”

刘邦不在了,就不一定遵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蜜月期很快就过去了,两种不同的血型无法共存于一个王朝肌体内,开始相互排斥。

到汉文帝的时候,名流才子贾谊就苦劝皇帝结束分封制。

到汉景帝的时候,大臣晁错明确地提出削藩。

于是,到了公元前154年,朝廷和诸侯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以吴王刘濞为首,伙同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等七个诸侯,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叛乱的七国,表面上是要诛杀晁错,汉景帝真的相信了,杀了晁错,然而,叛乱并没有停息,原来,各路诸侯要的不是晁错的命而已,而是汉王朝的命。

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里不必重复太多,只用了三个多月,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息,从此汉朝诸侯不再有与中央王朝武力对抗的能力。

我们切入的角度,是经济的角度。

叛乱刚起的时候,双方的财富力量对比如何。

汉景帝这边,想必大家都熟悉,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据说国库里的粮食腐烂成红色,钱串都散了,也没见去用。

而诸侯国这边,你以为很弱吗?

不仅不弱,甚至比中央王朝还强。

吴王刘濞统治下的吴国,就是一个巨无霸大财团,不仅钱多,而且还实施了战时经济体制。

最大的优势就是,吴王家里有矿。

刘濞辖区内的豫章郡,有巨大的铜山,可以用来铸造钱币;而辖区的东边,有无边的大海,可以煮盐。

有钱有盐,而且还不用交税。

在这种先天优势下,吴国完全具备和汉王朝中央开战的能力,而且优势在吴。

刘濞还很重视境内的福利,百姓日子过得好,而且还享受额外的照顾,一旦地方上的百姓被中央朝廷征去服兵役,吴国地方还会为这些人支付雇佣费,一人在为朝廷服兵役,全家生活不用担心。

朝廷征兵,地方给生活费,摆明了是收买地方人心。

有钱山,有盐海,还有人力,人心,诸侯对战朝廷,胜算真的很大,如果不是遇上老天给西汉留下周亚夫这位军事天才,真不知道西汉的国运史该怎么写。

吴国这边,参与叛乱战争,由吴王买单。

而西汉中央这边,打仗的还要自掏腰包买装备。

更要命的是,因为对中央王朝的战争前景看空,长安城各大金融机构出现惜贷行为。

长安政府下一步该怎么走?

二、在惜贷的情况下,西汉军事如何走出困境?

复盘长安城战前的情况。

可以说是人心惶惶。金融业是政治军事的晴雨表,当时长安城内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捂着钱袋子不肯给汉朝的“中央军”,因为他们认为胜算太低了。

《史记》之“货殖列传”这么记载:“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不肯与。”

所谓子钱家,就是贷款机构,民间的那种,他们认为诸侯国在长安以东,当时成败没有确定,所以不肯放贷。

放贷给谁呢?

给那些上前线打仗的列侯。

这些列侯,祖上因为给汉朝效力,得到了一些分封,大都是田产之类,作为回报,列侯们必须在国家有军事行动的时候,自己出装备,自己买武器和鞍马,自费上前线。

这种状况古代的中外都有。

例如《木兰辞》讲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从军之前,满市场买装备,很有可能就是自费上前线。

再如大仲马小说《三剑客》,法国红衣主教发动针对西班牙的战争,而国王火枪队的队员们必须自己备好盔甲马匹刀枪,追随红衣主教上战场。其中一位因为手头拮据,不得不向贵妇人们讨好借钱。

西汉列侯们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朝廷赐予的资产,不是坐吃山空,就是赌光了,说不定有些还是负资产在身。

为朝廷效劳,那是必须。但总不至于光着膀子拿根竹竿徒步上战场吧。

他们首先想到了贷款,说不定他们已经是这些金融贷款机构的常客。

然而,跑遍长安城,金融机构们不是关门,就是推搡,对不起,我们金融大鳄们对朝廷的战争前景不看好,这钱不能借。

此时的西汉壮士们,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显金融机构的本色。

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这个贪婪的金融机构终于出来了,它在当时并不算金融大鳄,只是野心很大。

这家金融机构的老板姓无盐,他挂出招牌,愿意贷款给各位即将上前线的将士们。

很快,两手空空的列侯们哄涌而来。

无盐氏跟即将出征的英雄们一个个立字据,钱马上就到手,但有一个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利息十倍。

“其息十之。”

完全就是高利贷。

但列侯们想都没想,马上画押拿钱,买来崭新的装备,义无反顾上前线。

所谓十倍的利息,对他们完全不是一个威胁。

因为此去无非两个结局。

一是战死,人死了债不用还。

一是战胜,一旦有了战利品,这利息十倍也就只能用“区区”来形容。

而无盐氏金融机构的结局也无非两个。

一是战败,战败即战败,无非就是血本无归,朝廷国家都保不住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一是战胜,这个毋庸多言,什么都有了。

资本的本性就是嗜利的,好斗的,冒险的。

就让资本随着东征的将士们去搏一搏吧。

三、借贷资本在七国之战中获利十倍

公元154年的七国之乱,最终成为地方诸侯的一次大规模垂死挣扎,汉王朝续命百多年,而天下人最应该感恩的肯定是朝廷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周亚夫,他利用汉景帝的叔叔梁孝王作为吸引叛军火力的堡垒,让叛军在此处消耗殆尽,然后自己出奇兵断七国的后路,最终用不过三个月时间平定叛乱。

居功不在周亚夫之下的,则是梁孝王,尽管不是出于主动,他还是死死守住了自己的地盘,顶住了七国叛军潮水一般一波一波凶猛的进攻,梁孝王屡次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就是不理不睬,别人靠不住,只得求自己,于是防守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导致七国军队在城下极大损伤,尽伤元气,给周亚夫出兵制造了机会。

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贷款机构——无盐氏子钱家。

无盐氏大胆的借贷行为,其实为西汉王朝留住了军事骨干,又极大地释放了他们的战斗力,还刺激了他们的作战欲望。手中有钱,上阵不慌,这是其一;身上负债,必须勇敢作战,夺取胜利,才能赚回老本,展望前程,这是其二。

可以说是无盐氏金融机构为西汉王朝的取胜,在金融上做出了关键的贡献。

金融,不一定只是提供资本,也提供信心。

战胜归来,幸存者带着海量的战利品,其利润超过了十倍利息,皆大欢喜。

至于长眠于沙场的那些列侯,所借债务当然成了烂账,但这些完全被丰厚的回报冲掉了。

最终的赢家,是汉朝。

最大的赢家,是无盐氏子钱家。

跟战前相比,它的资产增加了十倍。

“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十倍”。

《史记 货殖列传》这一则短短的史料,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争更丰富的结构。决定平定七国叛乱这次战争胜负的,不只是统治者的正确决策,指挥官的用兵水准,以及将士们的勇敢程度,也和金融放贷密切相关。它成了汉朝战斗力和战斗信心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金融角度看战争,司马迁或许是中国古来第一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位西汉金融大佬 ,如何通过投资战争获取暴利?

我们且通过复盘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来捋一捋古代投资战争的金融业。

文|砺石商业智库 刘黎平

战争是一件消耗人命和金钱的事情,前者即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后者即《孙子兵法》所说的:“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用兵十万规模以上,就要相隔千里运送军粮,还有“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里里外外的费用,物质材料的消耗,将士生活行军所需,每一天以千万来计,在这个基础上,一支十万人马规模的军队才可以出发。

总之,打仗是一件耗钱的事情。

这已经是一个常识。

不过,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经济成本,除了国家集中付出之外,还要个人方面的付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付出,并非上交赋税,以供国家用于战争,而是作为个体,要自己置办军事用品,自己拿钱上战场。

这其实在古代的中外都有。

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古代会有金融借贷机构,从战争中获利,而且是暴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且通过复盘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来捋一捋古代投资战争的金融业。

一、西汉诸侯敢叛乱,都是钱给的胆

我们都知道,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就实行郡县制,剥夺了公子王孙们世袭地盘和爵位的权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以及中央和地方格局,就确定了下来。

然而,历史是在回旋的节奏中往前走,往前走一走,再稍微退一退,再往前走走。

秦朝短暂而灭,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秦始皇执行了彻底的郡县制,没有树立子孙为诸侯以作屏障,于是在西汉建立以后,除了继续秦朝确立的郡县制,还是掺杂了诸侯制,刘邦分封自己的子侄去各地当王侯,形成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相交叉的格局。

刘邦内心里对这个局面是不放心的,例如他在分封侄子刘濞为吴王时,他看到刘濞身强力壮,不由得心底里一阵咯噔,于是抚摸着刘濞的脑袋说:“你小子一定要对我大汉江山忠心耿耿啊,不可有异心。”刘濞也是被这位斩蛇起义、平定霸王得天下的叔父吓得战战兢兢,哆嗦着说:“谨遵命。”

刘邦不在了,就不一定遵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蜜月期很快就过去了,两种不同的血型无法共存于一个王朝肌体内,开始相互排斥。

到汉文帝的时候,名流才子贾谊就苦劝皇帝结束分封制。

到汉景帝的时候,大臣晁错明确地提出削藩。

于是,到了公元前154年,朝廷和诸侯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以吴王刘濞为首,伙同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等七个诸侯,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叛乱的七国,表面上是要诛杀晁错,汉景帝真的相信了,杀了晁错,然而,叛乱并没有停息,原来,各路诸侯要的不是晁错的命而已,而是汉王朝的命。

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里不必重复太多,只用了三个多月,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息,从此汉朝诸侯不再有与中央王朝武力对抗的能力。

我们切入的角度,是经济的角度。

叛乱刚起的时候,双方的财富力量对比如何。

汉景帝这边,想必大家都熟悉,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据说国库里的粮食腐烂成红色,钱串都散了,也没见去用。

而诸侯国这边,你以为很弱吗?

不仅不弱,甚至比中央王朝还强。

吴王刘濞统治下的吴国,就是一个巨无霸大财团,不仅钱多,而且还实施了战时经济体制。

最大的优势就是,吴王家里有矿。

刘濞辖区内的豫章郡,有巨大的铜山,可以用来铸造钱币;而辖区的东边,有无边的大海,可以煮盐。

有钱有盐,而且还不用交税。

在这种先天优势下,吴国完全具备和汉王朝中央开战的能力,而且优势在吴。

刘濞还很重视境内的福利,百姓日子过得好,而且还享受额外的照顾,一旦地方上的百姓被中央朝廷征去服兵役,吴国地方还会为这些人支付雇佣费,一人在为朝廷服兵役,全家生活不用担心。

朝廷征兵,地方给生活费,摆明了是收买地方人心。

有钱山,有盐海,还有人力,人心,诸侯对战朝廷,胜算真的很大,如果不是遇上老天给西汉留下周亚夫这位军事天才,真不知道西汉的国运史该怎么写。

吴国这边,参与叛乱战争,由吴王买单。

而西汉中央这边,打仗的还要自掏腰包买装备。

更要命的是,因为对中央王朝的战争前景看空,长安城各大金融机构出现惜贷行为。

长安政府下一步该怎么走?

二、在惜贷的情况下,西汉军事如何走出困境?

复盘长安城战前的情况。

可以说是人心惶惶。金融业是政治军事的晴雨表,当时长安城内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捂着钱袋子不肯给汉朝的“中央军”,因为他们认为胜算太低了。

《史记》之“货殖列传”这么记载:“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不肯与。”

所谓子钱家,就是贷款机构,民间的那种,他们认为诸侯国在长安以东,当时成败没有确定,所以不肯放贷。

放贷给谁呢?

给那些上前线打仗的列侯。

这些列侯,祖上因为给汉朝效力,得到了一些分封,大都是田产之类,作为回报,列侯们必须在国家有军事行动的时候,自己出装备,自己买武器和鞍马,自费上前线。

这种状况古代的中外都有。

例如《木兰辞》讲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从军之前,满市场买装备,很有可能就是自费上前线。

再如大仲马小说《三剑客》,法国红衣主教发动针对西班牙的战争,而国王火枪队的队员们必须自己备好盔甲马匹刀枪,追随红衣主教上战场。其中一位因为手头拮据,不得不向贵妇人们讨好借钱。

西汉列侯们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朝廷赐予的资产,不是坐吃山空,就是赌光了,说不定有些还是负资产在身。

为朝廷效劳,那是必须。但总不至于光着膀子拿根竹竿徒步上战场吧。

他们首先想到了贷款,说不定他们已经是这些金融贷款机构的常客。

然而,跑遍长安城,金融机构们不是关门,就是推搡,对不起,我们金融大鳄们对朝廷的战争前景不看好,这钱不能借。

此时的西汉壮士们,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显金融机构的本色。

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这个贪婪的金融机构终于出来了,它在当时并不算金融大鳄,只是野心很大。

这家金融机构的老板姓无盐,他挂出招牌,愿意贷款给各位即将上前线的将士们。

很快,两手空空的列侯们哄涌而来。

无盐氏跟即将出征的英雄们一个个立字据,钱马上就到手,但有一个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利息十倍。

“其息十之。”

完全就是高利贷。

但列侯们想都没想,马上画押拿钱,买来崭新的装备,义无反顾上前线。

所谓十倍的利息,对他们完全不是一个威胁。

因为此去无非两个结局。

一是战死,人死了债不用还。

一是战胜,一旦有了战利品,这利息十倍也就只能用“区区”来形容。

而无盐氏金融机构的结局也无非两个。

一是战败,战败即战败,无非就是血本无归,朝廷国家都保不住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一是战胜,这个毋庸多言,什么都有了。

资本的本性就是嗜利的,好斗的,冒险的。

就让资本随着东征的将士们去搏一搏吧。

三、借贷资本在七国之战中获利十倍

公元154年的七国之乱,最终成为地方诸侯的一次大规模垂死挣扎,汉王朝续命百多年,而天下人最应该感恩的肯定是朝廷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周亚夫,他利用汉景帝的叔叔梁孝王作为吸引叛军火力的堡垒,让叛军在此处消耗殆尽,然后自己出奇兵断七国的后路,最终用不过三个月时间平定叛乱。

居功不在周亚夫之下的,则是梁孝王,尽管不是出于主动,他还是死死守住了自己的地盘,顶住了七国叛军潮水一般一波一波凶猛的进攻,梁孝王屡次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就是不理不睬,别人靠不住,只得求自己,于是防守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导致七国军队在城下极大损伤,尽伤元气,给周亚夫出兵制造了机会。

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贷款机构——无盐氏子钱家。

无盐氏大胆的借贷行为,其实为西汉王朝留住了军事骨干,又极大地释放了他们的战斗力,还刺激了他们的作战欲望。手中有钱,上阵不慌,这是其一;身上负债,必须勇敢作战,夺取胜利,才能赚回老本,展望前程,这是其二。

可以说是无盐氏金融机构为西汉王朝的取胜,在金融上做出了关键的贡献。

金融,不一定只是提供资本,也提供信心。

战胜归来,幸存者带着海量的战利品,其利润超过了十倍利息,皆大欢喜。

至于长眠于沙场的那些列侯,所借债务当然成了烂账,但这些完全被丰厚的回报冲掉了。

最终的赢家,是汉朝。

最大的赢家,是无盐氏子钱家。

跟战前相比,它的资产增加了十倍。

“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十倍”。

《史记 货殖列传》这一则短短的史料,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争更丰富的结构。决定平定七国叛乱这次战争胜负的,不只是统治者的正确决策,指挥官的用兵水准,以及将士们的勇敢程度,也和金融放贷密切相关。它成了汉朝战斗力和战斗信心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金融角度看战争,司马迁或许是中国古来第一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